首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五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先说“诗之新声”。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明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那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 同光体诗人的“喜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也恰好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现代学人之诗奠定了基本范式,在形式方面,学者的文史典故取代了诗人的直观经验并成为文本中最重要的诗眼,在内容方面,建立在学术主体上的“理”取代了传统抒情主体的“情”成为主要的方面。如马一浮先生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罕见的生僻字,如陈寅恪先生喜欢用非同寻常的僻典。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把西方历史掌故引入中国旧体诗中来。如胡小石《解醒》的“招魂谁似幽都好,欲把灵均换但丁”,再如吴世昌《清平乐》的“不见班超投笔,拜伦悔作诗人”。如果不知道“但丁”“拜伦”是谁,那将很可能再次产生“项羽拿破仑(轮)”式的现代诗学笑料。但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内容上,借助于现代学术的理性精神的启蒙与洗礼,现代学人不仅在主体素质上远远超出了只知道“吟咏性情”的古代士大夫,在思想境界上也是特别容易走向“狂狷”一途的同光体诗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现代学人是以纯粹理性机能的发育为根本标志的,它必然要突破传统诗学中“言志”与“缘情”的主导性模式,一方面它把士大夫的“伦理之志”提升为一种建立在理性批判基础上的“独立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把传统的“自然之情”发展为一种经过现代启蒙之后的“自由之思想”。如果说在形式方面现代学人之诗与同光体诗相去未远,那么正是在内容方面的巨大变化才使它真正超越了晚清民初的抒情境界。正是借助于这种全新的现代理性精神资源,现代学者才把已经奄奄一息的旧体诗词,提升到一个在中国诗学与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包含了巨大的现代性内容的“诗之新声”。再看“学之别体”。如果说“诗之新声”属于在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创新,那么也可以说,“学之别体”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学人的一种原创性成果。它的秘密在于,主要用来抒发情感、愉悦心灵的传统诗文创作,在现代学人手中被提升为他们学术与思想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问题可以分两层看,一是表层的“诗中有学”,如果说它不好的一面是设置了巨大的阅读障碍,那么它好的一面则是“读诗可以长学问”。近代诗学家陈衍用的一个概括是“彝鼎图书”之色。这显然与其固有的历史源流直接相关。如果说在宋诗中已经有不无炫耀色彩的“才学”,在同光体诗中也有大量“异常奇崛的才学”,那么在现代学人之诗中,由于“入诗”的已经是迥异于传统学术的中国现代学术,因此这里的思想与学术才显得特别不一样。举一个例子,比如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它其实很像一篇学术文章,全诗八个部分,有着相当严密的内在结构,既有个人的心理活动,也有现实世界中的风云变幻;既有相当纯粹的诗艺探索,也有忧国忧民乃至诗人的报国良策。最有意思的是,如同古代的经学研究一样,它本身也是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的。大家知道,钟嵘关于好诗有一个标准,就是“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就是好诗根本不需要任何推敲与思索就可以掌握住。而如果一首诗一写出来就需要注释,那么它还能叫诗吗?但是也不忙于下结论,因为它还有一个深层结构是“诗中有人”。如钱锺书先生说的,真正的学问如在荒江野屋、二三素心人那里一样,这些继承着旧日世家传统、同时又只能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精神生命,他们的种种生存体验、痛苦思想、寂寞心事与浩渺期望,不是自己能一下子说清楚的,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解读或领悟的。对这种未定型的、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情感、思想与学术,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用诗歌文本把它们记录下来。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文字、意象与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不仅可以直接还原、钩沉出他们隐蔽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背后的庐山真面目,还可由此建构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摘编自刘士林《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的学术与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反对才学与议论,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B.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主理”,即有思想、有学术,同光体诗是现代学人的“近源”。C.同光体诗虽然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但因其“喜用冷僻故实”的特点,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D.“易代”时期最易产生新思想和新情感,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指出可从“诗之新声”和“学之别体”两方面理解特殊的诗,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B.材料第二、三段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诗之新声”的特点。C.材料在论证时,多处引用诗句和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D.材料最后一段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来论述“学之别体”,在逻辑上是递进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光体诗人“喜用冷僻故实”,如使用生僻字,或使用僻典,或引用西方历史掌故。B.按照钟嵘对于好诗的评判标准,如果一首诗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就算不上是好诗。C.作者认为,对现代学人之诗的文字、意象、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有重要意义。D.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全诗八个部分,有着相当严密的内在结构,是一篇学术文章。4.材料第四段说“‘诗之新声’属于在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创新”,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4分) 5.假如你是光明学校“传统文化公益宣讲团”的一名志愿者,你将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请你结合材料为现代学人旧体诗词中“学之别体”拟写宣讲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送你一朵荷花余显斌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他想娘,想自己的家。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①外面,月亮白亮亮地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②妻子见了,满眼疑惑。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③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④“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的眼皮。⑤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使用“国军”“拉壮丁”“穿上军装,拿起了枪”“慢慢做到了将军”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定的战争年代之中,突出将军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B.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害怕惹将军生气。C.小说通篇运用正面描写来塑造将军的形象,体现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将军的思乡情感。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如话家常,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意味。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与句子⑤的两处流泪前后呼应,都是表达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情思念。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C.句子③具有意境化和抒情性,展示了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D.句子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暗示最后儿子会完成父亲的遗愿,送莲子回归。8.小说结尾的金湖荷塘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乙)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10.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填涂三处。(3分)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旦旦而学之”与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B.“子何恃而往”,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的句式结构不同。C.“西蜀之去南海”,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去”意思不同。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与《论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意义不同。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彭端淑认为天资不高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而天资聪敏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B.彭端淑用蜀僧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的故事来说明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重要性。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不相同。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他荒怠了学业后,看到孙寨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的句子,编为《精骑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4分)(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4分)14.请概括秦观荒怠了学业的原因,谈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落花[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首联表达出主人在客去楼空后对春去花落的怅然感,从而使花、情、意融为一体,达到了以情致动人的目的。B.李诗“参差”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空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C.李诗全诗多用白描手法,而落花与诗人的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和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D.唐诗首联的“谩”字,和《桂枝香·金陵怀古》“谩嗟荣辱”中的“谩”字都表示“徒然”的意思,抒发了诗人的慨叹之情。16.这两首诗各借落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了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借“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一往情深。(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季羡林先生没有给我们授课,在校时我却得知其大名——“清华园四剑客”是也,即季羡林、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后来,我偶然读到季先生的《悼组缃》一文,其中也说及林庚先生作为文学青年时的状态:放言高论,古今上下,①,无所不及。季先生以林庚先生的创作为例:一日,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风吹帐动,立即写了两句诗:“破晓时天旁的水声,深林中老虎的眼睛。”季先生说:“当天林庚就念给我们听,②,极为得意。”这两句诗的题目是《破晓》,此诗被收录在林庚先生的诗集《春野与窗》中。费振刚老师在林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说:“在他身上,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歌格律的探索实践和文学研究,贯穿始终,据我所知,至少在古典文学界,林先生是唯一一人。”费老师所言极是。林先生治学以诗学、诗性为大纲,使他笔下的文学史或《楚辞》研究,有③ 、令人拍案叫绝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林庚在一天早晨醒来,看到风吹动了帐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富于美感”的特性体现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文房(书斋)空间的营建,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到瓶花古玩,无不体现着文人的审美意趣。走进文人书斋,文房四宝中,砚的审美价值和象征寓意最为人称道。古往今来,喜好砚、赏砚、藏砚者不乏其人,欧阳修、苏轼、米芾、黄庭坚、沈石友、纪昀等均参与其中。在古人看来,①,正如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能“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通常,“砚”被赋予“砚德”“砚品”,直接关联着主人的“人德”“人品”。人即砚,砚如人,所谓“厚重坚贞,行无瑕玷”等,皆同时②。古人文房书斋的器物配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可以畅想,清晨或黄昏时分,文人独处其间,一支笔、一团墨、一张纸、一方砚、一瓶花、一把古琴、几方顽石,吟诗作画、著书立说、饮茗抚琴、会友往来、品鉴收藏、作课清供。这种独特的精神空间既有“断尘除俗”的意味,也有“牵念功名”之意,使文人之心在“江湖之远”与“庙堂之上”有了周转、游移的空间。如今,“书斋”虽说多半已成为今人念及古人的“精神场域”,但砚台等“文房长物”,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古人情感的温度、趣味的丰富。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要用好审计成果,在审计整改上打好“组合拳”。B.包头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包钢而号称“钢城”。C.《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法力高强的孙悟空还原成一个迷失自我的“普通人”。D.岳麓秦简亦载新黔首挟剑为“非善俗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富于美感’的特性体现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乐观生活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场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但因其‘喜用冷僻故实’的特点”原因表述不当,原文是“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错误,材料并没有论证二者的关系。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是一篇学术文章”分析有误,原文说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其实很像一篇学术文章”,但并不真的是学术文章。4.①同光体诗人的“喜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现代学人之诗奠定了基本范式,这是“诗之新声”的既有框架。②“诗之新声”的创新体现为:把士大夫的“伦理之志”提升为一种建立在理性批判基础上的“独立之精神”,把传统的“自然之情”发展为一种经过现代启蒙之后的“自由之思想”。(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抓住关键词语“既有框架”和“创新”,再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最后分点作答即可。5.①“学之别体”是现代学人的一种原创性成果,它有两层结构。一是“诗中有学”。“学之别体”的学术与传统学术不同,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读诗可以长学问。②二是“诗中有人”。继承着旧日世家传统、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诗人用诗歌文本的方式记录下未定型的、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情感、思想与学术,来表达生命体验。(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阅读材料,找到文中有关“学之别体”的信息,将要点分点概括即可。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错,主题应该是表达将军的思乡之情。B项,不是“害怕惹将军生气”,而是照顾他的情绪,怕引起他的忧愁。C项,“通篇运用正面描写”错,也有侧面描写:如通过妻儿的疑惑表现将军内心的愁苦。7.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A项,①处流泪是梦醒回到现实,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⑤处流泪还有不能回乡、落叶归根的遗憾。8.①结尾的环境描写,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金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营造静谧、祥和的环境氛围。(环境方面)②照应前文将军的回忆和梦境,也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情节方面)③烘托了将军离家在外,始终心念家乡的人物形象。(人物方面)④以荷花盛开之美好,寄托作者对“回归”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小说的主旨。(主题方面)⑤以温馨、美好之景作结,给读者带来阅读美感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感受)(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9.①叙述顺序: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设计“纸条”的情节来交代莲子的来历和将军的往事,思路清晰,情节集中。②叙述人称: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自然。③叙述视角:通过全知的视角,展现了将军的一生。④叙述技巧: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⑤叙述节奏:叙述过程中插入细节和环境描写,细腻,舒缓,传神。(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 10.BF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A项,两句中的“而”都表示修饰。B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前一个“去”,距离的意思;后一个“去”,与“来”相对,前往。D项,前一个“殆”,几乎;后一个“殆”,疑惑、危险。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两者感受是相同的:勤学要趁早。13.(1)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关键词:“限”“自力”各1分;判断句1分;大意1分)(2)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关键词:“辄”“甚失”各1分,大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4.①秦观荒怠学业的原因:一是不勤奋,一是健忘。②启示:趁年少要勤学,要用学习克服善忘。(3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参考译文】(甲)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乙)劝学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用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但是学业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骞回答邢邵的话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的三千精良的铁骑,足够抵得上你的几万羸弱的士卒。”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15.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分析有误,“参差”句从空间着笔,“迢递”句从时间着笔。16.①李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同时通过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的坎坷。②唐诗借落花得不到粉蝶的喜爱,并用王昭君不得君王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宠爱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紧扣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即可。17.(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8.①畅所欲言②眉飞色舞③与众不同(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依次填写。19.①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句式更整齐,有韵律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一日”“初醒”“风吹帐动”有文言词汇特点,简约雅致,含义隽永,能够体现出林庚先生的诗人特征;③改过之后的表达显得平庸,文学艺术性有所欠缺。(每点1分,三点全都答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先找出表述上的差别,再归纳表达效果的差异。20.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引号和C项引号都表示强调。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特殊称谓;D项,表示引用。21.①文人有砚②指向人和砚的品格(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22.虽说“书斋”多半已成为今人念及古人的“精神场域”,但从砚台等“文房长物”上面,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情感的温度、趣味的丰富。(改对一处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①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虽说”要在主语之前;②中途易辙,“砚台等‘文房长物’”未得到陈述,加上介词结构“从……上面”,明确句子主语为“我们”;③搭配不当,把“领悟”改为“感受”或“体会”。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作文需要联系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相关材料,从审题上来看,第一步就是明确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富于美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对文房四宝等物件的追求和喜爱,进而对书斋空间进行营建,都是古人温润情感和高雅情趣的体现,反映的是古人精神层面的追求。第二步要明确:材料要求从现代社会入手,去探求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即与古代人相同、相通的相关活动、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指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9:10: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35.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