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8
2
/8
剩余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南充高中高2023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木叶”是什么呢?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材料二: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诗的境界也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作为欣赏者,我必须要使用心灵综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从词句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诗与其他艺术作品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能够让人想到树干,同时因其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为“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B.“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炼,常常将“叶”字独用,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C.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且生生不息,故读同一首诗,每个人所见的意象与作者和其他读者都不完全相同。D.情趣需附丽于意象方能具体可见,意象需由情趣贯注才能拥有生命和完整形象,两者相辅相成,诗文的妙处由此而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诗人凝神注视菊花残枝时,人的感情与菊花残枝的特点互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移情的效果。B.屈原首创了“木叶”,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C.朱光潜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D.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却时刻都在“创化”,这是因为读者既在创造也在欣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3分)()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B.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D.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轻薄桃花逐水流。》)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5.林庚在比较“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两句诗时,获得了“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的感知,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徙汪曾祺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有删改)文本二:高北溟,名字即取用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溟也”的典故,小说也紧紧围绕“徙”和“未徙”这个矛盾中心展开。可见作者是赋予了高北溟以“鹏”的形象寓意的。高北溟虽然命途多舛,但一直有着高于现实的“大鹏”之志。后来废科举,兴学校,没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读了简易师范,去五小授课教书,虽说是为了谋生计,但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自编教材,悉心教学。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可见物质的贫穷并没有让高北溟放弃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充实。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以此表达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垦生荒”“如同注水入瓶”等句子,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地表明高先生独到的教学见识。C.小说以景作结,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既营造了幽静的意境,又衬托出高先生的性情孤傲,不屑与人来往。D.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采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空转换自如,增强了叙事的客观性和灵活性。7.关于文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徐呆子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这就是高鹏生活的时代背景。B.衬托高鹏的心理。高鹏听到门外徐呆子的哭声,“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这也表现了高鹏在科举废止而断了前程时,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心理。C.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形象。科举废止,徐呆子失去上进的路,就此疯了死了,而高鹏不惧“被人看不起”,报考师范,做了小学教师,两相对照,更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D.揭示小说的主题。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断了,很多读书人就没了生路,或疯或死,从而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摧残。8.文本二中写到“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请结合文本一概括高先生是如何“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的?(4分)9.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这一类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①者也。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②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注】①童蒙,幼稚而蒙昧。②无俦,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无法匹敌。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最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标号填写到横线上,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以君子A终日乾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闻G而以H显父母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中《礼》《乐》《诗》《书》《周易》《春秋》,这六本经书就是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说的“六艺”。B.材料二中“必先利其器”的“利”字,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一句中的“利”字意思和用法不同。C.材料一中“群聚而笑”的“而”字和材料二中“不生而知”的“而”字意思和用法相同。D.材料二中“徒”字,意思是“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继而进一步指出了“学问”的重要性。B.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就像事物需要修治,宝玉需要打磨。C.文章认为当世学士受财富、贫穷或丧乱的干扰,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原话,强调不断学习是传扬光辉事业的最佳途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2)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4分)14.选文材料一中,韩愈针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运用了不同的语气,品味起来,有的味酸,有的味苦,有的味辣。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今如许”三字陡然间转折发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6.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不仅需要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还需要每天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怂恿”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1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0.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属于用第三人称叙事,说说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小题。《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①,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②,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③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预见了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南充高中高2023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B.“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炼……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曲解文意。从原文“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可推知。2.AB.“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错误。诗人们沿用“木叶”的说法,属于用词;朱光潜“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指的是诗的意境;二者从属不同的层面,说不上矛盾。C.“是因为他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错误。从原文“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来看,此处阐述的是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必须有情趣来融化意象,贯注意象,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选项强加因果。D.“物质方面是固定的”错误。原文“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选项略去修饰词“大体”,过于绝对。3.BB.“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是讲蜀道的高,并未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4.①材料一立足具体意象“木叶”进行分析,侧重谈意象的选取和运用;②材料二阐述了与意象相关的诗歌理论,侧重谈意象与情趣的结合。(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由“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知,材料一立足具体意象“木叶”进行分析;由“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可知,材料二阐述了与意象相关的诗歌理论;由“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可知,材料一侧重谈意象的选取和运用;由“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可知,材料二侧重谈意象与情趣的结合。5.【参考答案】①抓住意象,运用联想,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②用心感受,发挥心灵的综合作用,融入自身情趣,领略作者所见的境界;③调动当下阅读体验,结合以往阅读经验,学会移情。(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由“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可知,抓住意象,运用联想,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由“作为欣赏者,我必须要使用心灵综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从词句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可知,用心感受,发挥心灵的综合作用,融入自身情趣,领略作者所见的境界;由“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可知,调动当下阅读体验,结合以往阅读经验,学会移情。6.CC项“又衬托出高先生的性情孤傲,不屑与人来往”分析不当。此处选文化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间接表现高先生的情趣高雅、襟怀淡泊。7.DD项“从而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摧残”错,徐呆子的死可怜又可鄙,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8.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②重视思想情感教育,他选的文章有感慨,有性情,有人道主义的倾向。③重视作文,高先生认为学国文的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作文要如使舵,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④自编教材,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底子。(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结合“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可知,高先生重视因材施教;结合“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可知高先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结合“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可知,高先生重视作文教学;结合“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可知,高先生自编教材,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底子。9.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②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③小说叙事简洁,节奏舒缓。全文围绕高鹏这一主要人物来选材,但叙述过程都很简洁,往往几句话就完成叙述,然后又转换到下一件事情的叙述中去。④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最后对四合院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性。(评分标准:答对其中任意3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CEG句意: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是判断句,以“……者……也”为固定句式,应在“者”“也”后断开,因此选CE;“思述祖考之令闻”是动宾结构,“祖考之令闻”是偏正结构,做“思述”的宾语,“之”为助词“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闻”后断开,因此选G。11.CA.正确。答案见书本。B.正确。利,使……锋利。/锋利。句意:就应当先打磨锋利自己的工具。/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C.“意思和用法相同”错。前者表修饰,可不译;后者表顺承,可译为“就”。D.正确。徒,只不过。/同一类或同一派系的人。句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郯子这类人。12.BB.“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原文“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是说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并未提到思考的内容。13.(1)略【解析】得分点:宾语前置,1分;通假字,1分;形作名,1分;大意1分。(2)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解析】得分点:“是故”,1分;“光烈”,1分;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14.①批评今之众人味酸。“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以测度和疑问的语气表达批评,显得委婉,使人乐于接受批评的同时,心里未免带有酸溜溜的感觉。(1分)②批评家长味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以感叹和否定的语气表达批评,显出作者的用心良苦和义正辞严。(1分)③批评士大夫味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以故作惊奇的反语表达批评,含有讽刺,让人感觉辛辣。(1分)(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材料二参考译文】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可以不跟从老师学习。上述这些人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夏朝帝王的玉磺,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小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是品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作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则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而,没有董仲舒、京房那样的资质,没有倪宽、匡衡那样的志向,却要勉强他们离开家庭、献身学问,长时间地求学于师门,是毫无指望的。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敢,未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的遗训罢了。《诗经》中说:“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不断地学习,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15.C C.表现了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16.同:要用来作反衬。(同学们答“都是借典来抒发个人情感”也可)(2分)异:戴复古词怀古是为讽今,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2分)苏轼词怀古是为伤己,用周郎年少有为来反衬词人的老大无功;(2分)【解析】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戴复古词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和比喻的修辞,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以开张手法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写到这里,陡然转折。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戴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今如许”这转折一问,诗歌怀古讽今,反衬出南宋国势一日不如一日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写赤壁之战,“谈笑间”表现出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相对大战在即,既是神态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和“樯橹灰飞烟灭”一起,衬托了周瑜年少有为,功业早成的形象,与作者本人被贬黄州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方便作者抒发个人感慨,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17.【参考答案】(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详解】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陌”“阡”“枉”“镜”“博”“参”“知”“矣”。18.D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借代;B.比喻;C.用典;D.拟人。19.①因为原文用的是排比句式,强调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关怀;②而改写的句子则无强调意味,不能深入表达香雪此时此刻的细腻感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文“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连用三个“这样的”运用了排比句式,分别指代大山、月亮和核桃树,指代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与前文“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形成呼应,强调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有了全新的认识,写出了香雪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好与关怀;②改后只用一个“这样的”,语意不好区分,无强调意味,不能更好的强调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的全新认识,更不能深入表达香雪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细腻感受。20.【参考答案】①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自由,叙述人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②更能客观、直接地展现人物心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③能自由灵活地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的能力。用第三人称叙事,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叙述人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来加以自由叙述,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这段话写的是香雪夜晚独自一人回台儿庄的内心感受,运用第三人称“她”更能客观、直接地展现人物心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这些语句运用第三人称能自由灵活地刻画人物,“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反映了当时台儿庄的社会生活,写出了香雪对台儿庄将来的期望。21.【参考答案】①雕虫小技②炉火纯青③巧夺天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语境“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可知,所填成语应与“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意思相对,故此处可填“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纯熟完美的境界,应用“炉火纯青”。炉火纯青:原指道士炼丹成功时的火候,后用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第三空,结合前后语境“怎能有出类拔萃……的卓越”可知此处所填成语可与“出类拔萃”意思相近,共同展现工匠技术卓越的特点,故可填“巧夺天工”。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大自然的造就,形容工艺高超精湛。22.【参考答案】“推崇”与“赞叹”互换位置,“预见了”改为“见证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赞叹”的应是“工匠”,并因此“推崇工匠精神”,两者之间为递进关系,先轻后重,故应改为“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第二处,搭配不当,“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并非是“预见”的,而是当下正在见证的,故应将“预见了”改为“见证着”。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分两部分,前一段举例引出面对泰山半山腰“快活三里”这段坦途,普通游客和挑山工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人们对待逸境的不同选择。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适时休息、享受当下的人,他们注重短暂的放松和快乐;另一种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的人,他们深知松懈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始终保持警惕和奋斗的姿态。第二部分引用了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提醒我们要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部分表达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有的正确态度,即始终保持警惕,不断努力,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实现目标。综上,写作情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泰山挑山工不在“快活三里”歇脚这一生活现象,启示我们人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容易生出懒惰之心;二是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对此,写作时可以针对人生的不同状态展开论述,比如可以分别针对困境和顺境展开对比分析,说明在顺境时我们仍然应当居安思危,不能有丝毫懈怠;面对逆境时我们更要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逻辑思路,说明我们在人生的开始阶段应努力奋斗,以自身努力博取光明未来,而当取得一定成绩、到达一定阶段时,却不能懈怠,而应明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道理,继续埋头苦干、勇毅向前。写作时可充分结合当下的时代特色与新时代青少年的时代使命,说明我辈青年应该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立意:1.慎终如始无败事,虎头蛇尾事难成。2.紧要关头莫松懈,踏实奋斗慎始终。3.半九十路勿松懈,持续奋斗梦可期。4.贪“平路”愈发懒,念“险崖”永奋斗。【例文】勇攀高峰,永不止步在世界东方,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山峰,那就是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之巍峨,令人敬仰;泰山之壮美,令人陶醉。然而,泰山的魅力并非止于其雄伟壮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这段平路犹如人生道路上的舒适区,短暂的休息后,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面对新的挑战。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不仅是泰山教给我们的道理,更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4岁的梁思礼回到了祖国,26岁的邓稼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也排除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如果选择留在国外,他们会有更优渥的待遇,会有更舒适的科研环境,可是他们却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全力以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这种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时刻,走向了光辉的明天。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人却选择了在舒适区驻足,“佛系”“躺平”言论不绝于耳。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有人胸无大志,害怕困难,放弃努力,别人为学习新知而挥汗如雨时,他选择“躺平”;别人为祖国建设攻坚克难时,他选择“摸鱼”;别人把重担扛在肩上负重前行时,他选择“划水”。他们害怕挑战,逃避困难,甚至沉溺于短暂的安逸,而忘却了心中的梦想和肩上的责任。正如那“快活三里”,短暂的休息后,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未来,我们要充满信心。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勇攀事业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还要居安思危,唯有保持警惕,时刻准备迎接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挫折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勇攀高峰,永不止步。这不仅是对泰山的赞美,更是对我们人生的期许。让我们牢记这一启示,带着信念和勇气,去征服那一座又一座人生的高峰,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5页共16页高2023级语文试题第16页共16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7:20:02
页数:8
价格:¥2
大小:83.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