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活逐渐稳定。据此判断,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A.水稻B.粟C.玉米D.番薯【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A项正确;粟是半坡人种植的,玉米和番薯来自美洲,排除BCD项。故选A项。2.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早于世界其他的文明B.形成部落联盟C.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文明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故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早期文明早于世界其他的文明, 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部落联盟、阶级分化这些内容,排除BD项。故选C项。3.从“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A【解析】【详解】夏朝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故A正确;商朝并不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B错误;西周和东周也不符合题意,故CD错误。故选A。4.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5.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的两大制度是()A.禅让制和分封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禅让制和宗法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B项正确;ACD项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项。【点睛】 6.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C.可以自由买卖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A项正确;井田制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受封奴隶主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农具以及少量青铜农具,排除D项。故选A项。7.“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华夏认同感增强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农耕文明的扩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讲“夷夏之辨”,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在战国晚期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说明民族融合加强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使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B项正确;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无法体现尊卑秩序已崩溃,排除C项;农耕文明的扩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样的规定反映了()A.皇位世袭B.皇权至上C.皇帝独尊D.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可以看出皇帝制度之下,这些称呼是皇帝一人独有的,体现了皇帝独尊,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帝权力,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皇帝制度,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9.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米揩暴众而用刑大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统治者不行仁政B.农民起义频发C.为政者的昏庸D.社会矛盾激化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材料中“仁义不施”“暴众”“用刑太极”“在政不在制”等观点,共同体现了秦推行暴政,没有推行仁政,A项正确;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秦朝统治者中秦始皇并不昏庸,排除C项。故选A项。10.周行分封制,国祚延续800年,但周末中央太弱;秦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但仅历二世而亡。汉高祖有鉴于此,兼采两代政治体制之长。这表明在西汉初年()A.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郡国并行制得到实施C.郡县制不利于维护皇权D.郡县制开始全面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B项正确;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在秦朝彻底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武帝时期朝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派一人,负责监视州部内之郡县甚至可监察诸侯王。这种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大C.刺史D.提点刑狱司【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设立监察性质的州刺史以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丞相负责行政,排除A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排除B项;提点刑狱司是在宋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史记》是司马迁代表作,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下列事件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安史之乱B.光武中兴C.文景之治D.靖康之变【答案】C【解析】【详解】《《史记》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撰的,其记载的是汉武帝及以前的历史事件,因此能查到文景之治,C项正确;安史之乱在唐朝发生,排除A项;光武中心是东汉历史,排除B项;靖康之变是在北 宋,排除D项。故选C项。13.秦汉时期,人们流行用胶泥块封住简牍文书并在泥上按压官印,用于检查核验,防止私拆泄密,这就是“封泥”。下列“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A.行政职官制度B.制陶工艺演变C.书写载体变化D.基层治理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1右丞相印(秦朝)、图2弋阳侯相(东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行政职官制度,秦朝中央设立丞相,丞相有左右二员,东汉地方存在侯国官制,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制陶工艺演变,排除B项;材料中书反映的是简牍文书,书写载体没有变化,排除C项;秦朝“封泥”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东汉“封泥”反映的是基层治理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4.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B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加强了中央集权B.遏制了世族势力的扩张C.提高了官员素养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皇权, D项正确;材料说明东晋的门阀政治分散了皇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强了士族势力的扩张,排除AB项;材料内容和提高官员素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这次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C.加剧了南北方的矛盾D.加快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魏晋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比之下,环境破坏、南北矛盾、文化交流是次要的,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下列政权更迭示意图的空格中应填入()A.西周B.南齐C.北周D.西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最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因此材料中空格处应填入北周,C项正确;西周、南齐、西晋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18.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掌政权。中原大地胡汉杂居的区域不断扩展,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地区,在建国短短50年内就有100多万人汉人迁入。胡风汉俗,相互杂糅,成为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A.北朝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C.北魏注意强化内部的凝聚力D.鲜卑族拓跋部统一了北方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就共同执掌政权,胡汉杂居交融成为普遍现象,反映了北魏统治者注重团结境内民族,强化内部的凝聚力,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是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标志,材料时间涉及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就已经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大量汉人迁入北魏都城平城,没有体现被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排除B项;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掌政权,此时北魏尚未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19.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以下符合这一历史规律的事件是()A.魏国李悝的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秦统一东方六国D.司马炎代魏称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被那些所征服的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北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其为了巩固统治,主动实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文化,被较高文明征服,符合马克思的观点,B项正确;李悝改革、秦统一东方六国和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没有野蛮民族对先进民族的征服,排除ACD项。故选B项。20.汉承秦制,后有文景、武帝之盛,唐袭隋规,紧承太宗、明皇之治。然而为制度奠基的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大举入侵B.统治集团内部武装叛乱C有宦官擅权与外戚临朝D.大兴土木加之穷奢极欲【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因此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实行暴政,即横征暴敛、苛政黩武、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等,D项正确;A项不是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的原因,排除A项;BC项不符合秦朝、隋朝的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21.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盛世局面。下列有关隋唐盛世局面的 表述正确的是()①吏治相对清明,选贤任能 ②儒学和乐府诗成为文化主流③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 ④科技成果突出走世界前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吏治相对清明,选贤任能;经济上,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科技文化上,科技成果突出走在世界前列,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儒学和乐府诗成为文化主流,是在汉朝时期,②错误,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22.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3.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它的出现标志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的出现在( ) A.魏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答案】D【解析】【详解】曲辕犁出现在唐代,D正确;A、B、C不是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排除。24.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B.埋下了动乱隐患C.促进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政权更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原政权在一些军事重镇和边境地区设立了众多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握着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等权力,这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后来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为唐朝的统治埋下了动乱隐患,B项正确;节度使的设立是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节度使的设立无法起到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排除C项;节度使的设立没有导致唐朝政权的更迭,排除D项。故选B项。25.《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A.废除了人头税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加剧土地兼并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材料“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反映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清朝雍正时期,正式废除人头税,排除A项;国家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才是均田制的实施的条件,两税法是均田制破坏的产物,排除B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故选D项。26.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这反映出A.唐诗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水平B.社会变迁影响唐诗风格C.文学作品会直接反映王朝更替D.诗人气质决定唐诗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唐朝不同的时期诗风表现的也不同,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到了唐诗的风格,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最高水平”,排除A项;文学作品并不一定会直接反映王朝更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而非诗人气质,排除D项。故选B项。27.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A.雕版印刷书籍出现B.孙思邈编写出《千金方》C.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而非隋唐时期,故选D;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问世,并得到普遍应用;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编写出《千金方》;唐朝中后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上述三者均属于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28.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加强了中外交流D.扩大了唐朝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玄奘西行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C项正确;“西 行”和“东渡”与边疆管理和扩大疆域无关,排除A项、D项;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选C项。29.下图是“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是()A.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B.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C.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发展D.朋党之争的严重后果【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局面形成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A项正确;五代十国多由统治集团中掌握军政大权的势力发展而来,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B项;五代十国并非民族政权并立的产物,排除C项;朋党之争削弱统治力量,并非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个统一了全国,”当时和北宋并立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在北宋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是()A.西夏辽B.金西夏C.辽西夏D.西夏金【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辽的建立早于北宋,西夏的建立晚于北宋,C项正确;辽的建立早于北宋,西夏的建立晚于北宋,排除A项;辽和西夏与北宋鼎 峙,排除B项、D项。故选C项。31.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禁军人数军队总数A.加剧了宋辽间军事冲突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都在上升,这必然会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增加国家财政负担,D项正确;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无法说明加剧了宋辽间军事冲突,排除A项;北宋时期的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能反映军队人数的变化,不能看出崇文抑武观念是否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32.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C.加深了女真族封建化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可得出,在与汉族不断接触与融合的过程中,金朝统治者也逐步演变成为类似汉族的地主阶级,这进一步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故C项正确;这一现象与统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加强无关,排除AB;材料与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33.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D.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宋元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并以此为基础被说书艺人阐发,形成小说,体现了文学的世俗化趋势,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对小说形成的影响,排除A项;通俗文化并非主导,排除C项;中国资产阶级兴起是近代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34.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以民为本,在野时以教化民众为己任,反映了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新教育体制、推动政治清明,排除A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5.公元1279年,伴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蒙古铁骑正式人主中原统一全国。蒙古统治者继承了女真统治者将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的做法,在中国全境实施“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关于“四等人制”()A.民族分化有效巩固了统治B.矛盾激化加速王朝灭亡C.制度传承推动了社会进步D.民族交融加速华夏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保障自己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一“四等人制”。这一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是元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统治,也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排除AC项;“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交融,也不利于华夏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C.制度日益腐败D.丞相权力被日益分割【答案】B【解析】【详解】君臣关系的演变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皇权专制不断加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君臣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制度日益腐败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皇权专制不断加强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7.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备顾问而已”“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内阁权力逐渐扩大的现象,这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即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内阁权力的扩大,没有体现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内阁权力逐渐扩大,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权力制衡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38.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B.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给西方留下了友善、慷慨、和平的的印象,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给西方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不是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们的和平友善的精神,没有提及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没有体现扩大交往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39.如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史实16世纪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B.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D.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明朝,面临海防新问题。一方面,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政府组织抗倭斗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并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另一方面,西方海洋大国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道而来,对中国海防构成威胁,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D项正确;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项;材料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项;倭患严重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0.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题,共40分。请先阅读材料再作答。4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同学根据《新全球史》一书的讲述,摘录形成以下表格特点观点儒家孔子的思想是关于道德的、政治的,……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道家道家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思考和内省上,希望借此理解统治世界的自然法则,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不再参与他们不懂或者无法控制的事情的话,就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法家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热潮。是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1)请你根据材料一整理结果,继续帮助该同学完成表格右面部分,并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及目的,并分析其思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背景和目的。【答案】(1)儒家: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道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严刑峻法)。背景: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崩溃,士阶层的兴起;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学术环境宽松自由。(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如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奔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奔溃,士阶层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汉武帝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的地位进行分析,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三“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热潮。”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目的:结合所学可从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进行总结。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 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答案】(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唐朝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小问2详解】创新:根据材料二“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可知隋朝统治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创立了科举制。不同:根据材料二“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科举制将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通过“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知科举制用考试的方式、按照才学标准选拔官员。【小问3详解】体现:根据材料三“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知科举制成为一种推动人才流动的制度,根据材料三“机会均等”可知科举制公正公平,机会均等,根据材料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1:10: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937.7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