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教师:审题教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 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 “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B.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C.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C.以声情并茂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5.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而且词人能够将俗语点化成词句,以俗为雅。②词人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只身逃难,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叙写的日常生活和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之常情,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说法绝对,原文是“‘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不合文意,原文是“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训,如此等等”,可见,“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不是叶燮提出的。D.“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于文无据。原文“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是比较词而言,曲更俗,没有说“最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由原文最后一段“‘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是总说,中间两段,结合“雅者,正也”“俗,习也”可知,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再结合“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可知,阐述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引出“雅俗共赏”的概念,然后后面四段“唐朝……”“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雅俗共赏”,结合材料二“‘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可知,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从语言运用看,全词语言通俗质朴,明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简单直白。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词人将俗语点化成词句,以俗为雅,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实现雅俗共赏。从情感抒发看,此词作于女词人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虽是叙写日常生活,却流露真情实感,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哦,香雪 铁凝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种,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这短暂的一分钟,扰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有时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谁知没等人家回话,车已经开动了。她追着它跑了好远。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这一晚,她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节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文本二:意外铁凝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他们走了二百里山路,搭了五十里汽车,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节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化小说《哦,香雪》通过环境或场景描绘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文中的败草、荆棘、怪石等灰暗 景象,衬托了香雪内心的恐惧不安。B.两篇小说意象的选用都别具匠心,照片、铁轨、火车、铅笔盒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作者借以传达了贫困地区的人们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渴求。C.两篇小说均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与故事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D.两篇小说构思独特,以小见大。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重大的主题,文章却通过换铅笔盒和照相的琐碎小事来反映主题。7.两篇小说都有“意外”情节的设置,请就《意外》中的“意外”情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8.有人评论这两篇小说像支“冷峻而唯美的短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答案】6.A7.①“意外”是:山杏一家跋山涉水两百里去照相馆照相,结果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②情节上,意外的结果与上文山杏一家对照相的强烈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文章的情节。③主题上,山杏一家将照相看成是过年一般的大事,却最终发生了意外,侧面写出了台儿沟人们的闭塞与穷困。8.冷峻:两篇小说的现实背景是冷峻的。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小说的主人公还在台儿沟这种落后闭塞的地方生活,与外界物质文明相隔绝。唯美:小说的主题展现却是唯美的。①香雪仍然保持着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着的品质,她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火车最终载着香雪离开了台儿沟,暗示着香雪将走出落后的山村,走向现代文明生活。②山杏憧憬美好的生活,内心追逐,渴望着美,即使最后发现相片是错的,也将它挂在墙上,把美留在身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衬托了香雪内心的恐惧不安”错误。文中出现对败草、荆棘、怪石等灰暗的景象的描写,在《哦,香雪》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香雪用鸡蛋和火车上的女孩交换了期盼已久的铅笔盒后,在回家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在这段中,升起的满月与败草、荆棘、怪石等灰暗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月亮象征着香雪内心的希望。她得到了铅笔盒,她可以靠着学习走出大山。而这段中的“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很多”能够看出当时香雪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题干中提示,两篇小说都有“意外”的情节设置,在答题时,应该从内容出发,先找出意外情节。《意外》中,山杏一家为了能够去城里的照相馆照一张相,做了许多准备——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精心 打扮自己,跋山涉水几百公里,才来到照相馆,如文中写道“他们走了二百里山路,搭了五十里汽车,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照相馆里的一切事物对山杏来说都是陌生而又新奇的,她在惊奇中完成了相片的拍摄。回家半个月后,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照片,却发现照片寄错了,寄到山杏家的是一个陌生的美丽的姑娘,如文中写道“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从情节上看,这一安排与前文山杏对照相的期待“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转折,这意外的结果丰富了文章的情节。从主题上看,山杏一家将照相看成是过年一般的大事,却最终发生了意外,暗示了台儿沟人们的封闭与闭塞——对于现代文明相当陌生,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冷峻”和“唯美”看似是一对互相矛盾的词。但往往也能使文章在矛盾中产生强烈的冲突与对比。两篇小说的背景是冷峻的——两篇文章都以台儿沟为写作背景,这是中国非常落后的山区。正如第一篇第一段所说,“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在这封闭、落后与贫穷的环境下,两位主人公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香雪不断向火车上的人打听外界的事,渴望得到一个对城市人来说极其普通的铅笔盒;山杏为了去城里照张相,苦苦等了好几个月,并且需要跋山涉水几百公里。但两篇小说的情感表达又是唯美的。尽管生活在落后偏远的地区,主人公香雪仍然单纯善良,乐观向上——她渴望外面的生活,也知道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她成为全山村第一个考进初中的人,也不接受女孩对她的馈赠,坚持用一篮鸡蛋换铅笔盒,如文中写道“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在贫穷背景的衬托下,这善良的品格愈发显得珍贵,而火车最后载着香雪缓缓驶离台儿沟,暗示着结局是美好的——香雪终将离开落后的山村向现代文明城市进发。而山杏同样作为台儿沟的一员,心中对美好也有强烈的向往。去照相时,穿上过年的新罩衣,希望能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在照片上,如文中写道“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照片寄回来发现不是全家福时,出于对美的向往以及美好事物的留恋,仍然将照片挂在墙上,如“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在冷峻的环境下,两位主人公单纯美好的心灵如一首唯美的歌,缓缓唱进人们的心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乙)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9.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填涂四处。比数年[A]来[B]颇发愤[C]自惩艾[D]悔前所为[E]而聪明衰耗[F]殆[G]不如曩时[H]十一二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B.“筋骨之强”,与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句式具体结构不同。C.“辄复不省”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两句中的“省”意义不同。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13.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答案】9.BDEF10.D11.D12.(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13.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比数年来”是时间状语,独立成句,句中的“来”,为时间词的词缀,故B处断;“颇发愤自惩艾”语意完整,“自惩艾”为“颇发愤”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且“自”是“惩艾”的前置宾语,结构完整,故D处断;“悔前所为”中“前所为”为“悔”的具体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故E处断;“而聪明衰耗”为主谓结构,故F处断。综上,BDEF处断。【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B.正确。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强之筋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强劲的筋 骨。/不懂得断句。C.正确。记。/省察。句意: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D.“意义不同”错,含义相同,都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负”,依仗;“自放”,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放自”,放纵自己;“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间。(2)“少”,年轻;“无知之何”,无可奈何;“长”,成年;“庶几”,也许;“补”,补救。【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荀子《劝学》中的观点为“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而秦观《劝学》中说到“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意思是年少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就喜欢和那些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也看不几天书,所以虽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这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这是从反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所以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参考译文:(甲)劝学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 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节选自荀子《劝学》)(乙)劝学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溪居① 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②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①溪居:溪指冉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作者曾于此筑室而居,并改称冉溪为“愚溪”。②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永州。③榜:船桨,这里作动词。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诗首两句真诚率直,诗人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B.柳诗末两句写诗人独来独往碰不见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清越,在碧空久久回荡;语言清新晓畅,却又意在言外,耐人寻味。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夜榜响溪石”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乡居生活的闲适与满足。D.陶诗描绘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士形象;柳诗描绘了“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的贬谪者形象。15.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居”生活的?“闲”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C15.陶诗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结尾四句,“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由写景而写心,写出诗人悠然闲逸的心境。柳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但景中含情,字里行间隐含贬谪乡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是反语;“闲依农圃邻”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山林客”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表达了乡居生活的闲适与满足”错误。陶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表达了乡居生活的闲适与满足;而柳诗“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表面写乡居生活的闲适,但联系首联“南夷谪”和尾联“来往不逢人”可知,柳诗实则表现了被贬的孤独寂寥。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几句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景物为屋前屋后的近景;村落、炊烟为远景,多种景象描写采用前后、远近景结合的手法,写出田园乡居生活的静谧与闲适,而在这种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叫,越发衬托出乡村的宁静,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的特点。结尾四句,“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悠闲寂静的居室,又由写景而写心,写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柳诗开头“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大意是“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被贬还称“幸”,属于反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是反语。后面写此地风景,“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写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其中“偶似山林客”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其实饱含孤寂忧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的内容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而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用音乐接纳贤才的热情。(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提出“道”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而非年龄与身份。(3)《荀子·劝学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我有嘉宾②.鼓瑟吹笙③.道之所存④.师之所存也⑤.青⑥.取之于蓝⑦.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嘉”“瑟”“笙”“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记录了悠悠中华的历史、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璀璨,其中蕴藏的美学精神,代表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在中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品格。”当今时代倡导科技兴国,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不断拓展包括 诗词创作在内的艺术表现对象,成为诗词发展的动力引擎。伴随诗歌的悠久传统,科技诗词在诗词的长河中,并且与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化学等。中华诗词学会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顾问田麦久认为,“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清代石涛名言),业界要热情拥抱时代、密切关注时代,切准科技发展脉搏、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努力让诗词展示科技发展风貌,为科技发展大合唱唱出响亮音符、营造良好氛围。作为新时代前进号角,代表新时代风貌的中华诗词要深入和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引起人民思想的共鸣。周文彰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尤其是科创委的工作中需要呈现阳春白雪、诗和远方,也需要呈现人间烟火、柴米油盐。比如科技诗词吟诵活动、创作采风活动、研究交流活动、雅集联谊活动、学习培训活动、传播宣传活动等,使诗词真正进入百姓生活。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些同志的报告看着很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B.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上图书馆》)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百合花》)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拿来主义》)19.以下诗词内容或文本在情境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声声慢》——情境:作为“古代女性情感表达”课题研究的对象。B.“独立苍茫”——情境:百年党史丰碑人物纪录片标题。C.“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情境:高考出征誓师口号。D.《念奴娇·赤壁怀古》——情境:入选“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群文阅读专题。【答案】17.第一空:潜移默化第二空:应运而生第三空:息息相关18.A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中华诗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可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二空,语境是说科技诗词在当今科技兴国背景下诞生,应用“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第三空,语境强调科技诗词与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化学等关系紧密,可用“息息相 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反语。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得体的能力。A.《声声慢》是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恰当。B.“独立苍茫”表现丰碑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恰当。C.此句展现的是为真理献身的生活态度,闻一多先生以此激励自我,坚毅地追求理想、服务大众,不计较结果。高考出征誓师口号应以激励为主,与高考目标性强的特点不符。D.“一尊还酹江月”中有“酒”的意象,恰当。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不仅阅读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是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③,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差距就会迅速拉大。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明月放出光芒。(《致云雀》)B.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男列车员)。(《哦,香雪》)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D.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红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直接写出正确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在上面一段文字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D21.修改示例: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或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是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22.①就越注重阅读②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③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句子把“阅读”比作“土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通感,“婉转的歌喉”与“光芒”之间以视觉写听觉;B.借代,用“北京话”代男列车员;C.互文和借代,“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应是“主人和客一同下马上船”,用“管弦”代音乐;D.比喻,将“红烛”比喻成人。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阅读”应放到“不仅”前面;二是搭配不当,“阅读……也是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不搭配,去掉“是”或在句末加一个宾语,如“一个方面”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可知,所填内容应和“阅读”相关;根据“越是高层次人才”推断出下文要用相同句式,即“就越……”;再结合后文“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可推断①处可以填入“就越注重阅读”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推断②处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应该填入“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下文城市在“‘……科技创新驱动阶段’差距拉大”可知,推断③处强调一座城市读不读书的影响,应该填入“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之类的内容。 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鲁迅《拿来主义》材料二:中国的高铁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高铁技术的自行摸索阶段、国外技术的消化阶段、中国高铁的反超阶段。国外技术的消化阶段又分三步走:第一步,不求创新,只求复制,严格按照外方的图纸去做;第二步,在流程上,把学到的技术原汁原味固定下来,保证不走样,让自己的制造水平可以和外方看齐;第三步,制造组装工作完全掌握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在学习方面,你是否也经历过类似上述材料中的情形?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文章,参加校刊“借鉴·创新”专栏的征文活动。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借鉴创新,美美与共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一叶知秋,从中国的高铁发展亦可管窥一豹。望向如今盛世中华,在这条发展之路上,正值吾辈借鉴移用之时,待乘创新奋勇之风。我们正应携手奔赴,让借鉴与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借鉴化用,取其精华,兼容自身,发其芬芳。《劝学》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故所谓“借鉴”为君子之性。同时,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需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不能随便“拿来”,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借鉴化用。古有王勃借鉴化用曹植诗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道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千古佳句;近有曾国藩等人于华夏之危急存亡之秋,“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洋务运动。因而,移用借鉴能够助人已成之境,在时代翻涌的浪潮中,还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并举,方可成于大同。守正创新,继住开来,新古相推,日生不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步自封只会使人生如潭水般死寂,唯有不断创新,方能迸发出鲜活的动力。再如江泽民同志曾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之重要性。从两千余年的古代“四大发明”到如今华为之“鸿蒙”新系统,从神衣尝遍百草 再到屠呦呦于青蒿中发现治疗疟疾之伊始,中华民族将创新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还看今朝,我们不做雨果所说的“把黄昏的太阳当成黎明曙光”的人,而去做把黄昏的太阳变成黎明曙光的人,继承炎黄子孙创新之精神,执着砥砺前行,用创新去书写未来的不凡。借鉴创新。兼收并蓄,让过去之创新为今日之借鉴,今日之创新得为来日之借鉴。揆诸当下,我们如同一张白纸初于世间,又经历世事被落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不尽相同,因而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独有自己的闪光点与缺憾,既然世间的参差无法磨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会以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便只需在学习中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坐标,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不卑不亢的位置上,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态度去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闪光点,亦坚守自我而不因他人的璀璨而轻易改弦易辙。正如“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将他人摆正在“转益多师是汝师”的位置上,亦明晰自己才是自身人生画卷的执笔人,如此,吾辈方得与更好的自己撞个满怀,绽放独属于个人的夺目光华。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形势千变万化,身为新时代青年,我辈当善于借鉴,广纳所长,自主创新,为我所有。如此,才能增强应对危局的底气与勇气,立于不败之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了借鉴与创新的相关介绍。材料一,引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相关内容,该语段体现鲁迅对文化的态度,即客观理性地甄别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使用”“存放”还是“毁灭”,同时要勇敢地“拿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有所更新。其关键词等式可理解为“甄别借鉴”+“勇于更新”=新文艺。材料二,介绍中国高铁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自行摸索、学习借鉴消化外国经验、反超阶段。我国高铁的发展,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实现的超越。在国外技术的消化阶段,首先是只求复制,不求创新,再到学习完组装工作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进。由此可见,想要走出属于自己的独创之路,借鉴、模仿是第一阶段,通过借鉴模仿,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助力我们更快速地成长。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借鉴模仿阶段,在借鉴模仿后,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进、创造,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题目设置的写作任务是,“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文章,参加校刊‘借鉴·创新’专栏的征文活动”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必须要扣住“借鉴·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在文章中体现出两者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进行写作,不能泛泛而谈。 对此,若写议论文,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概括材料内容,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借鉴与创新齐飞,繁荣共时代一色。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借鉴与创新的重要性,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接着进一步论述该如何正确对待借鉴与创新,如我们应懂得借鉴,取其精华,发其芬芳;我们应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促进自身发展。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善于借鉴,懂得创新,在借鉴与创新的合奏中谱出时代发展的乐章。如果写成记叙文,选材时,应围绕着“借鉴与创新”,尽量选择创新性的角度,如可以写一次设计比赛,可以写学习一项技能,也可以写学习方法的借鉴与创新等等。选材时应注意选择能体现借鉴与创新的事例,在过程中感悟二者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参加一次设计比赛,就可以设置一波三折的情节,先写“我”毫无头绪,于是借鉴他人经验想法,却被指导老师批评为“抄袭”,铩羽而归;而后“我”深刻反思,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新意,最终获得好名次。从而感悟出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人生的影响。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先倒叙写“借鉴与创新是助力人生成长的两大法宝,不可偏废”的结论,再具体叙述相关内容,使结构更富于变化。立意:1.借鉴与创新齐飞,繁荣共时代一色。2.借鉴化用以创新,开眼世界以进步。3.始于借鉴,终于独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20:40:07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7.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