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树德中学高2023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主要还是由社会和技术要素引起的,“处境”一词似乎可以包括这意思。对于变迁的概念,我也想作一注脚。变迁是一个替易或发展的过程,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若要描写这过程,方便的是比较这两种状态的差别。但这是须在后起的局面多少已成形的时候才能有此方便。中国社会未来一定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没有人敢说,所以我只能先说明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关于新兴的方式则除了可以观察者外,只能参考所采取的新的要素在其他社会里所引起的变迁了,我并不愿承认中国从西洋传入了新工具必然会变成和西洋社会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不过是借镜西洋指出这可能的趋向。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个说法固然需要更精细的解释,不能单从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孕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让我以这一句笼统的说法为出发点,进而说明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处境里所发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我所说的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断的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这两种经济所养成的基本态度是不同的,价值体系也是不同的。匮乏经济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丰裕经济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关于西洋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餍求得”精神的关系,我不必在这里详述。我在这里想用同样方法来分析的是匮乏经济和知足观念的关系。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其次,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限制。北方有着戈壁的沙漠,而且日渐南移,黄沙覆盖了农业发祥地的黄河平原。西方有着高山。东方和南方是海洋,农夫们缺乏航海的冒险性。中华腹地,年复一年地滋长着人口,可耕的可说都耕了。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担负的代价。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似乎适合于中国的情势了。但是我却常觉得并不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口会这样多,使他们生活程度不能不降得这样低。人究竟不是普通的动物,依着生物原性去增加他们后裔的。中国人口的庞大实在是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在利用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去经营农业的时代,这也许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农作活动是富于季候性的。在农忙时节,很短的时间中,必须做完某项工作,不能提早,也不能延迟。若是要保证在农忙时节不缺乏劳力,在每一个区域之内,必须储备着大量人口,农忙一过,农田上用不着这些劳力了,但是这批人口还得养着。生产是季候性的,消费却是终年的事。农田不但得报酬所费的劳力本身,而且还要担负培养和储备这些劳力的费用。农业和工业性质的不同也分出了担负的轻重,表现出来的是人多资源少的现象。我这种分析并不想把价值观念只视作客观经济处境的心理反映。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种帮助社会位育处境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处境里。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观念,我不过想了解这观念。从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对它的领会。我常觉得我们这位“万世师表”所企图的是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社会结构本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都可以是一种艺术。社会也可以是一种艺术。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地生活下去,人生的兴趣就在其中——“吾与点也”。人生的鹄的若在“游于艺”的话,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这结构的创立固然需要合于艺术的原则,大同之境,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我很想翻译成英国人民所熟习的sportsmanship。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地服从于这地位的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在北平街上,有些门上还可以看到“知足常乐”四字。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境界的手段。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使他们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唯一对于技术有兴趣的是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我在这里并不能对中国传统思想多作介绍,我想指出的是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匮乏经济是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有删改)文本二: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大体而言是用现代西方工业处境生活方式代替传统农业处境生活方式的过程。B.在中国传统处境中,虽然生活水平低下,缺少发展的机会,发展希望渺茫,但人们却能知足。C.农业社会中,生产力落后,有大量劳力才能不误农时,这是导致中国人多资源少的根本原因。D.不安分不知足,追求物质享受,乃人之常情,但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愿望却没法得到满足。2.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中国传统处境与工业处境的特性作对比,作者侧重分析了前者“匮乏经济”的本质特征。B.作者主要从学术上客观分析了中国人知足安分的传统观念,而涉及情感的成分则比较少。C.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描述和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样子,但不能预测中国社会未来的样子。D.通过儒墨比较与现实考察,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局面由匮乏经济和其滋生观念共同维持。3.下列各项,能作为论据证明文本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没有兴趣的,他只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甚懂农事的人。B.孔子视稼穑为“小人”之事,而孟子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庄子主张限制欲望、让人知足,认为以“有限”去追求“无限”,无聊且危险。D.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对耕战之士必须按“任其力不任其德”。4.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是如何形成的?请根据两则文本的内容,作简要说明。【答案】1.A2.C3.C4.①传统中国是农业国家,可耕土地受地理的限制,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状态;②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于是儒家根据安分精神这一社会需要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③这种结构让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克己复礼,即主动服从相应的社会秩序,这就形成了“礼”。【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但人们却能知足”错,根据原文第七段内容可知,在传统处境中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C.“这导致”强加因果,“生产力落后”和“中国出现人多资源少的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此处讲的是“知足安分”观念产生的背景,并不是说“追求物质享受”的想法无法得到满足。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不能预测中国社会未来的样子”错,从原文“我不过是借镜西洋指出这可能的趋向”可知,中国未来的样子是可以预测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观点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知足安分的观念。A.指出孔子不懂农事,对生产技术不感兴趣,不能证明文章观点。B.强调儒家对农业和体力劳动的轻视态度。不能证明文章观点。C.强调庄子主张知足、安分。这可以证明文章中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知足安分的观念的观点。D.商鞅反对游手好闲的儒生,提倡表扬做出实际贡献的人,不能证明文章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限制”“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可知,传统中国是农业国家,可耕土地受地理的限制,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状态;②结合“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我常觉得我们这位‘万世师表’所企图的是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分(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分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可知,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于是儒家根据安分精神这一社会需要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③结合“身分安排定当,大家安分地生活下去”“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地服从于这地位的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可知,这种结构让每个人安于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并服从相应 的社会规范,这就形成了“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劈破玉(有删节)张一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6.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7.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8.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5.B6.D7.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8.①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耐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在找寻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为保护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把守护曲稿视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时发愣,表现对外语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认可,说明并非是“一致好评”。 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说法有误。村民的哄笑只是他们感到“笑星”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没有真正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寨内 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根据原文父亲对国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材料二: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B.斋: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洁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C.为:意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字,意思不同。D.堪:意为“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时,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D.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13.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9.AEG10.D11.D12.(1)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做官的人则停止供给。(2)(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13.①乐于施舍、周济族人。②自甘清贫,生活俭朴。③勤奋好学,不怕艰苦。④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任意回答三点,即可)【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去世之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既殁”是“公”的谓语,句子结构完整,“既殁”后断开,即A处;“后世子孙修其业”中,“后世子孙”是主语,“修”是谓语,“其业”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即E处;“承其志”与“修其业”结构一致,承前省主语“后世子孙”,在“其志”后断开,即G处。故选AEG【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成为;/做,作为。句意: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D.错误。经得起,忍受;/可以,能够。句意: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错误,由原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可知,应是“范仲淹活着的时候,邠、庆二州百姓及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俟”,等待;“与”,供给;“仕”,出仕做官。(2)“食”,给……吃,供养;“易”,交换;“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泰然处之。【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乐于施舍、周济族人②由原文“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可知,自甘清贫,生活俭朴。③由原文“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仲淹不苦也”可知,勤奋好学,不怕艰苦。④由原文“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参考译文:材料一:范文正公,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一千亩良田,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 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当初,范公还未尊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儿子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唉!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雄伟、车驾华丽、歌妓众多、妻儿富有,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充裕、享用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材料二:范仲淹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范仲淹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与,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二)古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赏山园牡丹有感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注】①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②箠:鞭子。14.以下对诗歌的赏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实写眼前所见,小园里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开放盛况,并为后文蓄势。B.“世间尤物”总结上文,“恨我”则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向往。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D.诗歌紧紧围绕题目中“有感”二字生发开去,前四句为写景,后四句重议论。15.在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请你予以反驳。要求:结合诗歌,写一则文学短评,100字以上。【答案】14.B15.不断裂。①颈联讲道理,表面上是针对普通人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不存在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写出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②尾联继续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③这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托出诗人的抗金之志),所以语意并未断裂。【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实写眼前所见”“来自洛阳和长安”错误。诗人由园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两地的牡丹,是虚写。C.“周、汉覆灭”理解错误。“周汉故都亦岂远”指洛阳和长安并不遥远,并非指周汉的覆灭。D.“前四句写景”错误,应是叙事,叙说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的牡丹极盛。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某同学认为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进行反驳,也就是找出这四句的关联。颈联“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此句写俗人的狭隘。“苦局促”是苦于局促的意思,也就是后句的没有亲眼看到就认为没有。此句表面是指斥俗人,实是抨击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认为这是通俗人一样见识短浅。尾联“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周汉故都”指洛阳、长安,“岂远”,哪里远?意思是不算远;“安得尺箠驱群胡”,怎么能得到武器把那群盘踞在那里的胡人驱走。此句是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点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诗人抗金之志。可见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所以不断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格1分,共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曹操《短歌行》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___________,天下归心”。(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对人生失意的深沉感慨后,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为快意的。(3)杜甫《登高》中化用了屈原的诗句,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被人们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4)侧面描写是古诗文常用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听众反应烘托音乐效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以敌军惨败表现周瑜辉煌战绩。(5)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哀婉凄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激越雄壮。二者风格迥异,俱为佳作。【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周公吐哺③.且放白鹿青崖间④.须行即骑访名山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⑦.东船西舫悄无言⑧.樯橹灰飞烟灭⑨.梧桐更兼细雨⑩.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羁、哺、崖、即、萧、滚、舫、樯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同大雁、芦花、梧桐、细雨、秋风等意象一样,燕子是典型的中国意象。不仅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也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燕子之所以称为中国诗词的宠儿,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物候、民族心理、汉语特质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古典诗词中的燕子形象数不清,其中就有刘禹锡的那只穿越了千古的燕子。这只燕子,目睹往昔的繁华,成了历史和人事的 。燕子归来寻旧巢,这为“ ”开辟了一条思想的通道。东晋时期,“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高门大族的聚居区。当年这里何等热闹:车水马龙, ,达官贵人 。而今,浮华散尽,桥边杂草丛生,野花蔓延;巷口夕阳斜照,昏黄惨淡。令人不由想起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见证思乡人声鼎沸络绎不绝B.证明思乡纷纷扬扬川流不息C.见证怀古人声鼎沸络绎不绝D.证明怀古纷纷扬扬川流不息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也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B.不仅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也表现在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语言的细微之处。C.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也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D.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也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19.下列诗词句中,与画线句属于同一种题材句子是()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答案】17.C18.C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①空,见证:指见证人或可做证据的物品。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语境指燕子是历史和人事的“见证人”,故应选“见证”。第②空,根据语境“燕子归来寻旧巢”,应为“怀古”。第③空,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语境说的是人多喧闹,故应选“人声鼎沸”。第④空,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语境说的是人多,强调前后相接,故应选“络绎不绝”。 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语病是语序不当,前后句子的主语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主语放在关联词“不仅”前面。D.后文语境中“燕子……”是意象,与“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更衔接,排除D。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题材常识的能力。D与例句都属于怀古诗(词)。A.为田园诗;B.为送别诗;C.为边塞诗。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相关数据显示,九零后、零零后群体中,“断亲”成为一种常态。有人认为,与其说是年轻人变了,①。社会的变化使很多年轻人的心态和认知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过往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亲缘社交特点突出。即使是近现代,这种原始的亲缘生存体系依然留有痕迹,尤其是在乡村,一个村庄一个姓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姓的情况,依然普遍。当下,社会人口流动加快,人们不再仅仅依靠土地养家糊口,村子里的青壮年经常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多人干脆在外地安家落户,这就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亲缘社交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为主体的新社交体系。常言道:“②。”青年人会在这个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寻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帮扶,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同族之间的扶持互助,维护家族稳定繁荣的必要性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可见,“断亲”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塑造,它的另一头是更多的“连接”。这种趋势具有一种不可抗拒性。有学者认为:今天,亲疏关系③,而是要看人品、三观是否相合;血缘关系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成了一种选择——从这个角度讲,“断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人善意提醒,“断”只是一种治疗方法,如果自己的亲缘关系很健康,就没必要去“治”。20.请结合文本,概括传统亲缘社交体系的三个特征。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答案】20.示例:①以土地为基础,人口流动性差;②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较为稳定的亲缘关系网络;③以家族利益为中心,同族人扶持互助,共同维护家族的稳定繁荣。21.①不如说是社会变了②远亲不如近邻③不再由血缘决定(不是看血缘)【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筛选有关传统亲缘社交体系的内容,然后概括出三个特征。由“当下,社会人口流动加快,人们不再仅仅依靠土地养家糊口,村子里的青壮年经常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可知,这是当下社交体系,与之相反,传统亲缘社交体系应是以土地为基础,人口的流动性差。由“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亲缘社交体系”“这种原始的亲缘生存体系”“一个村庄一个姓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姓的情况”可知,传统血缘社交体系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亲缘关系网络。由“过去那样依靠同族之间的扶持互助,维护家族稳定繁荣的必要性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可知,传统血缘社交体系是以家族利益为中心,同族人之间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家族的稳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面“与其说是……”可知,此处应有“不如说是……”与之搭配;由前面“……年轻人变了”和后面“社会的变化”可知,此处应有“社会变了”的内容,故此处填写“不如说是社会变了”。第二处,由“常言道”可知,此处应是填写大家知道的俗语;结合“取而代之的,是以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为主体的新社交体系”“青年人会在这个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寻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帮扶……”可知,此处应是说“近邻”和“远亲”的关系,故此处填写“远亲不如近邻”。第三处,由后面的分号可知,分号前后是并列关系,“亲疏关系③”与“血缘关系不再是一种束缚”位置一致,所以此处句中应有“不再……”这一内容,所以此处填写“不再由血缘决定”;也可以根据横线后“而是要看人品”进行填写,与“而是”搭配的应是“不是”,与“看人品”相对应的应是“看血缘”。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起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言中第一句告诉考生,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因成功而不平凡,但那也只不过是一瞬间,也有一些人一生平淡无奇,但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第二句重点强调平凡的人也会“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即使平凡,也不放弃战斗;第三句是引言的中心,也是本次写作的重点所在,意在告诉考生,不管我们的人生平凡与否,都不能放弃为自己的世界而努力奋斗。其中的关键句是“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此句蕴含的含义是: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但每个平凡的人都在“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就是“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原因。本则材料聚焦于平凡的世界与平凡的人,强调为了保护自己的世界,可以义无反顾地发起不平凡的战斗,去创造更加不平凡、更加不一样的未来。意在启发考生应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要与时俱进,在盛世中肩负重任,砥砺前行,以平凡的身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平凡的人要在平凡的世界努力战斗。然后展开辩证分析,“平凡的世界”,为平凡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平凡的人”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无闻、不起眼的人,他们可能没有特别出众的才华或技能,也没有引人注目的成就或贡献。然后提出,在这个世界中,平凡的人也需要进行战斗,为了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努力和奋斗。再具体论述,这些战斗可能包括为了生计而进行的辛勤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付出的努力,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而进行的抗争。最后强调这些平凡的人的存在和战斗的价值。虽然他们可能没有特别出众的才华或技能,也没有引人注目的成就或贡献,但他们依然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意:1.平凡人生,“不平凡”地度过。2.肩负重任,奋勇前行。3.做一个平凡的人,努力生活。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理科数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10月阶段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10月阶段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4:00: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3.5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