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阆中中学校高2020级高考模拟测试(一)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处,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译与直译各擅胜场。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备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翥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的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 翻译始于语言,成于思想,目的是沟通心灵,引发共鸣。傅雷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了几代人。其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找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英雄主义主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契合点。傅雷的选择出于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出于他希望将激情和光明带给读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的翻译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价值。傅雷的翻译启示我们,对“翻译”这两个字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翻译在文化、思想、社会和创造意义上的多元价值,让文字、文化与思想形成合力。事实上,文学翻译一直和文化“走出去”紧密相连。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走出去了,有国际影响力了,它的文学才会更为国际读者所关注。同样,真正走出去且能走进去的文学作品,一定也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我们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也要注重这种思想性。无论译介思想典籍还是文学作品,根本目的是要沟通人类心灵,引发精神共鸣,互学互鉴,相互丰富。(摘编自《人民日报》许钧《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材料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峰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当代中国人经验世界、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回顾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推介与接受的历程,不仅有利于促进翻译界、出版界和学术界的沟通,加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读者的对话与交流,还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思考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进中国文学走进国外读者的阅读视野与内心世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提出,较之其他媒介,文学是沟通心灵、增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接受,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不应局限在译本层面翻译策略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译本之外因素的研究。例如,海外译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结缘的契机,译者的文学观与其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的关系,译者对所译作品的推介策略与阅读接受效果的关系,海外译本的“当代中国形象”等方面的研究。(摘编查建国、仝薇《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霍译本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考虑了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吸引了受众,打开了市场。B.霍译本、杨戴译本在不同时期呼应了读者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但杨戴译本更能展现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更胜一筹。C.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现了英雄主义主题,作品饱含激情和光明,使当时中国读者高涨的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激发。D. 查明建认为,过去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译本作为研究重点,却忽略了译本之外的因素,未来的翻译研究需兼顾二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中西方译作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详略差异较大,这表明作者的论述重点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而非“引进来”。B.材料一虽然讨论专业的翻译理论,但论证语言浅显明了,这与文章的刊载平台有关,作者考虑到了受众群体。C.材料二中,张峰和查明建都着眼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二人分别从文学翻译的作用和翻译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内容和论证观点相近,都讨论了译本的翻译原则,也都肯定了文学翻译对文化交流的作用。3.“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根据原作和译本的特点拟定了四部译本的推广思路,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广效果可能不理想的一项是()A.《老子》译本除发行纸质本外,还应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生动形式,并着眼于输出国家的社会历史境遇,赋予道家思想以世界性意义。B.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译本要着重宣传侠肝义胆的武侠文化和中国文化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强调“中国的《指环王》”这一称号。C.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有味》对食物描写细致入微,宣传译本时要着重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特点所蕴含的审美情致。D.散文化小说《边城》的日文译本除了准确翻译小说情节之外,还应考虑贴近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体现小说中边城风光蕴含的悲情美。4.优秀的翻译者应具备怎样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请结合材料分析。5.《红楼梦》中诗文《葬花吟》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三个英文译本意思不同:林语堂译本为“一轮接一轮的打击”,杨戴译本为“自然的风霜雨雪冷酷”,霍译本为“霜如剑,风在屠宰”。其中,林语堂译本得到广泛认可。结合材料一对林译本和另外两个译本分别比较,分析林译本得到认可的原因。【答案】1.A2.B3.C4.①文化素养:充分了解本国语言、文化传统;对翻译的目的与文化特点有准确把握。②审美素养: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选择思想性高、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的作品,力求引发读者共鸣。5.①林:忠实于内容;传递了思想文化内涵,帮助西方读者理解“风刀霜剑”的深层文化内涵,即影射了现实的严酷。②杨:未考虑受众,直译出来,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其双关义。 ③霍:虽然使用了归化式翻译,但缺少美学特质,“屠宰”产生的联想画面显得血腥,不符合作品本身的美学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但杨戴译本更能展现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更胜一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译与直译各擅胜场”可知,不能只以一个标准来判定谁更胜一筹。C.“使当时中国读者高涨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傅雷的选择出于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出于他希望将激情和光明带给读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傅雷主观上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既成事实。D.“过去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译本作为研究重点,却忽略了译本之外的因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不应局限在译本层面翻译策略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译本之外因素的研究”可知,该推断不合理。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详略差异较大,这表明作者的论述重点是”说法错误,所使用的例子详略不能表明作者的论述侧重点。C.“二人分别从文学翻译的作用和翻译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法错误,张峰讨论的是回顾文学翻译史的价值和作用。D.“都讨论了译本的翻译原则”说法错误,材料二没有讨论“译本的翻译原则”,而是讨论译本翻译原则以外的翻译策略。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选择的宣传点不好,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被替换成饮食文化,也未贴近输出国家的实际情况。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化素养:由材料一“翻译始于语言”“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 翻译始于语言,成于思想,目的是沟通心灵,引发共鸣”可知,优秀的翻译者应充分了解本国语言、文化传统;对翻译的目的与文化特点有准确把握。审美素养:由材料一“真正走出去且能走进去的文学作品,一定也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我们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也要注重这种思想性。无论译介思想典籍还是文学作品,根本目的是要沟通人类心灵,引发精神共鸣,互学互鉴,相互丰富”可知,优秀的翻译者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选择思想性高、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的作品,力求引发读者共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红楼梦》的主题内容可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面意思是形容花儿,花儿在一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受风吹霜打的侵蚀,自然界风霜雨雪的侵蚀好像刀剑一样让花儿难以忍受。林黛玉看似在咏叹花儿的不容易,实际是在比喻自己,她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总是遭到各种不如意,受到各种冷遇甚至是阴谋诡计,就像花儿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受到人世间“风刀霜剑”的苦苦逼迫。结合材料“对‘翻译’这两个字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翻译在文化、思想、社会和创造意义上的多元价值,让文字、文化与思想形成合力”可知,林译本做到了让文字、文化与思想形成合力。“一轮接一轮的打击”的翻译,既忠实了原著的内容,又传递了思想文化的内涵,“打击”一词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风刀霜剑”的深层文化内涵,影射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严酷。结合材料“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可知,杨戴译本“自然的风霜雨雪冷酷”是对原著诗句的直译,虽然忠实了原著,但未考虑受众的文化习惯和理解能力,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风霜雨雪”的双关义。结合材料“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可知,霍译本“霜如剑,风在屠宰”用英语文学文化中的语言特征替代了汉语原文中的双关修辞,虽然使用了归化式翻译,但“风在屠宰”缺少美学特质,“屠宰”产生的联想画面显得血腥,不符合作品本身的美学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锋日记八则1958年诗歌札记一、诗歌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诗、律诗、词、散曲。二、民歌特点:语言精练,含义深远,易于流传…… 三、形式分为两种:1.叙事诗;2.抒情诗。四、民歌文艺手法多样。1958年排渍忙垅中清水似汪洋,英雄排渍日夜忙。稻田绿遍水排尽,活活气死老龙王。1958年6月7日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1960年8月20日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我把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1960年11月5日忆苦思甜我生于1940年12月18日,家住在湖南省湘潭专区望城县,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和我。我家祖辈三代都是给地主做长工,到了荒年腊月,好久还看不到一粒米下锅,我哥哥常常带着我出去要饭。我爸爸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鬼子抓住,惨遭毒打,吐血屙血而死。我十二岁的哥哥到离家几百里的津市一个机械厂当徒工,经受资本家一年左右的折磨,得了童子痨。一天,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轧断了手指,资本家看他再无油水可榨,便把他赶出了工厂。回家之后因无钱医治,死于1946年春。我和妈弟三人,只好上街讨吃,我那幼小的弟弟受不住那种生活的折磨,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我妈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母亲死时我还只有七岁,旧社会使我无法活下去。1949年我的家乡解放了,乡长找到了我。我那时真不像样子了,头发长得很长,身上披了一个旧麻袋。他给我洗了澡,给我换衣服,过年还把我接到他家里做好了菜给我吃。我好像做梦一样,心里非常感激乡长,就跪在他面前。他说,孩子,不要感谢我,是伟大的党和毛主席救了你,要感谢党和毛主席。我于1956年高小毕业,老师让我升学,我向学校写了决心,要求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去建设新农村。1960年1月8 日,我入伍了。我到了部队,首长把衣服、帽子给我一穿、对镜子一照,特别高兴,不知怎么说才好。一夜没睡,感冒了,营长半夜来查铺看我咳了几声,马上叫医生来给我看病,并把自己的被子给我盖上,使我非常感动。1961年4月24日我到了XX部队,好几个战友的眼神出神地看着我。其中一个同志说:“是雷锋!”另一个上士同志说:“不是,雷锋一定是下士了,哪能还是一个上等兵呢?他可能是雷锋班里的战士吧。”他们都不敢肯定我是不是。和我一同去的同志对他说:“你们不认识他吗?他就是雷锋。”我笑着和他们握了手,并问好。其中有个战友可有意思了,他伸出大拇指对我说:“你是这个,呱呱叫的,起先我们都不敢认你,想必你一定是个下士了。”我笑着回答说:“当兵很好嘛,都是为着一个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他们想我一定是下士了,也许是有点“根据”,因报纸上都宣扬过,同时党和首长都很信任,一定要提升得快一些。可是,他们没考虑到工作需不需要的问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总是想多贡献一点力量,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我真没时间考虑。1961年5月20日目前,我们的军事训练很紧张,干部战士的工作、学习简直忙得不可开交,晚饭后的一个小时休息时间,大家都主动地到地里搞生产,有些战友连上街理个发的时间也抽不出来。根据这种情况,首长给我们买了三套理发的工具,要我们自己互相理发……我利用业余时间,跑到附近的理发店,请教理发师,在理发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我第一次给战友理发时,总是感到手不顺心,推剪夹头发,一个头还没有理到一半,他说剪刀夹的头皮痛,不剪了。开头一次学理发失败了。我鼓足了勇气,午休不睡觉,跑到理发店继续学习,在理发师的热情帮助下,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学会了理发。现在战友们都愿意要我理发了,到了星期六或星期日,我就忙不开。1961年10月13日今天可有意思,×××同志出车回来,惊奇地问这个,问那个,不知是谁给他洗了一条衬裤和一双穿得发了臭的袜子。可是没有一个人说话,究竟是谁给他洗的呢?只有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说,我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与土地,阳光与黑暗,粮食与生命等多组关系,既富含诗意,又体现雷锋的思考深度。B.战士们认为雷锋一定是下士的观点,与雷锋自己的观念形成对比,使其精神更显可贵。C.雷锋的家乡解放后,乡长对他的关心与教导,让他心存感激,坚定了其建设乡村的信念。D.八则日记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札记、诗歌,也有叙述性、抒情性、议论性文体。7.联系《诗歌札记》简要分析《排渍忙》体现了哪些民歌特点,运用了哪些民歌文艺手法。 8.请结合《雷锋日记八则》简要分析雷锋的形象特点。【答案】6.C7.民歌特点:语言精炼,押韵,易于上口,音韵和谐。民歌文艺手法:①对照:排渍前的“似汪洋”与排渍后的“水排尽”形成对照,形象表现出英雄排渍的成效。②夸张:“活活气死老龙王”表达夸张、风趣。8.①好学上进:雷锋学诗歌、写诗歌,升学、入伍,用业余时间学理发。②乐于助人:雷锋省吃俭用存钱为他人捐款,帮战友理发、洗裤袜。③谦逊低调:一心奉献,不求回报,不考虑军衔等级,不声张善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坚定了其建设乡村的信念”理解错误,原文第五篇日记是“我于1956年高小毕业,老师让我升学,我向学校写了决心,要求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去建设新农村”,没有“坚定了其建设乡村的信念”的相关内容,题干强加因果。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二篇日记《排渍忙》共有四句话,仿照古诗七言律诗形式写成,体现了民歌语言精炼的特点;其中“洋”“忙”“王”都押“ang”的韵,每句字数相同,都是七字,读起来易于上口,音韵和谐。民歌文艺手法:①“垅中清水似汪洋”写出了排渍前田里水淹田苗的情况,“稻田绿遍水排尽”写出了排渍后田苗的喜人长势,运用对照的文艺手法,将排渍前的“似汪洋”与排渍后的“水排尽”形成对照,中间一句“英雄排渍日夜忙”形象表现出英雄排渍的成效。②文章语言夸张、风趣,“活活气死老龙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地写出了人们治理洪水的成果。【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第一篇日记《诗歌札记》中雷锋学习诗歌的笔记,第二篇日记雷锋写的诗歌《排渍忙》,第五篇日记“我于1956年高小毕业,老师让我升学,我向学校写了决心,要求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去建设新农村”“1960年1月8日,我入伍了”中雷锋升学、入伍,第七篇日记中“我利用业余时间,跑到附近的理发店,请教理发师,在理发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我第一次给战友理发时,总是感到手不顺心,推剪夹头发,一个头还没有理到一半,他说剪刀夹的头皮痛,不剪了。开头一次学理发失败了”“我鼓足了勇气,午休不睡觉,跑到理发店继续学习,在理发师的热情帮助下,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学会了理发”雷锋用业余时间学理发等内容,可知雷锋好学上进。 根据第四篇日记“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我把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雷锋省吃俭用存钱为他人捐款,第七篇日记“现在战友们都愿意要我理发了,到了星期六或星期日,我就忙不开”,雷锋帮战友理发,第八篇日记“天可有意思,×××同志出车回来,惊奇地问这个,问那个,不知是谁给他洗了一条衬裤和一双穿得发了臭的袜子”雷锋帮战友洗裤袜,可知雷锋乐于助人。③根据第六篇日记“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他们想我一定是下士了,也许是有点“根据”,因报纸上都宣扬过,同时党和首长都很信任,一定要提升得快一些。可是,他们没考虑到工作需不需要的问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总是想多贡献一点力量,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我真没时间考虑”,雷锋不考虑军衔等级,第八篇日记“可是没有一个人说话,究竟是谁给他洗的呢?只有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说,我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雷锋不声张善行,可知雷锋一心奉献,不求回报,谦逊低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材料二:晋卿大夫里克使迎公子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卻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赐里克死。邳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邳郑子豹奔秦。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缪公壮士冒败晋军,获晋公以归。(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A灾B流C行D国E家F代G有H救I灾J恤K邻L国M之N道O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指脸色,该词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一词的含义不同。B.倍通“背”,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C.信指信誉,该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的含义不同。D.归指返回,该字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归”字的含义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鲁于柯地会盟之时,曹沫在众目睽睽下劫持了齐桓公,达成目的后未受惩治,一切如常。事后桓公内心恼怒,但在管仲的劝说下最终履约。B.为顺利回国,夷吾派人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缪公,以求得秦缪公的帮助,还许诺将汾阳城封给里克,但其归国即位后却毁约并赐死里克。C.晋国遇到饥荒向秦国求助时,百里吴与邳豹的意见相左,秦缪公顾念百姓,不计前嫌帮助晋国,但晋国在秦遇饥荒时却见利忘义,发兵攻秦。D.韩原之战的爆发是晋国咎由自取,虢射以天命为缘由劝说惠公攻秦,君臣将秦恩抛之脑后,最后不仅没有战胜秦国,惠公自身也被俘归秦。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2)邳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邳郑子豹奔秦。13.管仲劝齐桓公履约,晋惠公得秦助却背约负义,试分析并评价管仲、晋惠公这样做的出发点。【答案】9.DHL10.D11.B12.(1)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答应给秦国呢?(2)邳郑出使秦国去道歉还没回去,所以没有遭受此难,邳郑的儿子邳豹逃到秦国。13.①出发点:管仲劝齐桓公履约是看到失信背后的忧患: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的支持。晋惠公背约负义之时只看到跟前的利益,给两国关系埋下了隐患。②评价:管仲目光长远,惠公鼠目寸光。【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灾频发,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都是主谓短语,结构完整,其后都要断开;“救灾恤邻”,是针对天灾采取的行动,是动词性的并列短语,其后要断开; “国之道也”,是判断句,是对前文采取措施的评价,之前要断开。故选DHL。【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颜色”:脸色。句意:面不改色。/“颜色”:容颜。句意: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的容颜也衰老了。B.正确。“倍”:通“背”,背弃,背叛。句意:打算背弃盟约。/“倍”:通“背”,背弃,背叛。句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C.正确。“信”:指信誉。句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誉。/“信”:指实在。句意:(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D.“含义相同”错误。“归”:返回。句意:俘获了晋惠公返回秦国。/“归”:通“馈”,赠送。句意: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夷吾派人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缪公”错误。夷吾回国前只是答应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但并未真正割地,原文有“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地者先君之地”,判断句;“亡”,逃亡;“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凭什么;“擅”,擅自;“许”,答应。(2)“使”,出使;“谢”,道歉;“及”,遭受;“难”,受难。【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可知,管仲的出发点是劝齐桓公履约,因为管仲预见了失信背后的忧患,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可见,管仲目光长远,深谋远虑。从“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可知,晋惠公背约负义之时只看到跟前的利益,给两国关系埋下了隐患。可见惠公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做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以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可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誉,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把土地还给鲁国。”于是,齐桓公就归还了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材料二:晋国卿大夫里克让人到梁国去迎接公子夷吾。夷吾想回晋,吕省、卻芮说:“估计不去秦国,借助强国的威力回晋国,恐怕很危险。”于是,夷吾让卻芮用厚礼贿赂秦国,并约定:“假使我能回到晋国,愿把晋国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夷吾还送给里克一封信说:“假使我真能即位,就让我把汾阳之城封给您。”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夷吾回晋国了,立他为晋君,这就是惠公。惠公夷吾元年,夷吾派邳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地答应送给您,今有幸回国立为国君。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答应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无用,所以向秦道歉。”同时,夷吾也不把汾阳城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大权,赐里克死罪。邳郑出使秦国去道歉还没回去,所以没有遭受此难,邳郑的儿子邳豹逃到秦国。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秦缪公询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频发,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给晋国吧。”邳郑的儿子邳豹却说:“应该趁此机会攻打晋国。”秦缪公说:“晋君确实令人憎恨,可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最终将粮食给了晋国。五年,秦国也发生饥荒,请求从晋国购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缪公非常生气,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马重,深陷在泥里无法跑动,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缪公的勇武士兵拼死打败了晋军,俘获了晋惠公返回秦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4.下列对《南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B.“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C.“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D.本诗和杜甫《登高》都写了景,但前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后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15.《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答案】14.B15.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B.“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错误,《登高》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可见作者正漂泊异乡,远离家乡,为了躲避战乱,只能在他乡“偷生”,表达了浓浓的羁旅之苦、思乡之苦。“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自己此时年老多病,征战他乡,表现的是对自己年老多病之苦。“未见有知音”,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表现了自己孤独与无人赏识的痛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遇到疑难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若能多咨询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并施行,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古诗中鸟是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于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3)《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舞女人数之多,歌舞之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裨补阙漏②.有所广益③.又闻子规啼夜月④.渚清沙白鸟飞回⑤.舞殿冷袖⑥.风雨凄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裨”“阙”“渚”“舞”“袖”“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综观近年来反响热烈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制作团队一次次向传统文化“寻宝”。不过,除了题材方面,国产动画电影的形式风格也自觉向传统文化取经,“国风”“水墨风格”等频频成为热词。在这方面,《深海》制作团队探索中国动画全新方向,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这一技术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予水墨画全新生命力。何为“粒子水墨”技术?①,就是利用将大量的粒子构建而成的具有水墨风格的现代动画制作技术。水墨画是一种中国的绘画艺术形式,水和墨的神奇交溶,让墨的五色: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从而达到独具中国气息的艺术效果。《深海》做的就是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表现中国水墨画流动飘逸的特点。当然色彩不再只是黑白二色,而是②。为此制作团队苦心孤诣,进行了大量实验,包括将洗洁精、牛奶等流体与各色丙烯颜料混合,为水墨“晕染上色”。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放眼全球,美国的三维动画、日本的二维动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动画不能总是跟在后面③。我们期待更多国产动画开创独属于中国的动画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动画。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一个错别字,请进行改正。19.请以“《深海》制作团队”为主语,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简而言之②绚丽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③亦步亦趋18.①语病:将“一种”移到“绘画”的前面(或将“一种”移到“中国的”的后面)。②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将“:”改为“——”。③错别字:将“溶”改为“融”。19.《深海》制作团队为了探索中国动画的全新方向而研发了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予水墨画全新生命力的“粒子水墨”技术。【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前句提出概念,后面作解释,此处是过渡语,可用“简而言之”。简而言之:简括地说,长话短说。②语境说“色彩不再只是黑白二色”,形容色彩丰富,可用“绚丽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绚丽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③语境“总是跟在后面”形容追随和模仿,可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汉字、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语病:语序不当,“一种”是数量词,“中国”是领属性词语,两者应交换位置。标点符号:冒号使用不当,此处“焦、浓、重、淡、清”是对“五色”的解释,使用冒号表示解释说明,而冒号不能管到句末标点,所以应改为破折号。错字:“交溶”的“交溶”应写作“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确定一个主干句,以“《深海》制作团队”为主语:《深海》制作团队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然后把其它分句化为主干句的修饰成分:把“探索中国动画全新方向”加上“为了”变为“研发”的状语,把“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予水墨画金新生命力”化为“‘粒子水墨’技术”的定语。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序,注意语言连贯流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①,随行下舱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了经过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 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太空环境中不仅没有重力、没有空气,②,这些宇宙辐射容易让地球生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人类经常在进行航天任务时将农作物种子放在飞船上,让它们随飞行器的步伐进行一次太空遨游,回返地球后再进行研究。变异的种子经培育后,生长而成的农作物便可称为“太空农作物”。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③,从出苗到收获得时间也比正常减少了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让水稻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准备合作开展“太空玉米”的研究,下面是“太空玉米”获得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挑选优质玉米种子送往太空——甲____________——将种子带回地球——乙_____________——获得“太空玉米”【答案】20.①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②而且充满了各种宇宙辐射③植株比一般的水稻要矮21.①.甲: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②.乙: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下文提到“下舱”“在东风着陆场”,可见此处是说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情况,应填: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②语境在说太空环境的各种不利条件,下文提到“这些宇宙辐射”,说明此处是说宇宙辐射的情况,应填:而且充满了各种宇宙辐射③语境在说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的情况,下文有“更矮的植株”“更短的生长周期”两种比较,此处应与普通水稻比较高矮,应填:植株比一般的水稻要矮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图文转换的能力。“太空玉米”的获得,应按照材料第二段所说流程进行: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概括而言,经过如下过程:挑选优质玉米种子送往太空——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将种子带回地球——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获得“太空玉米”所以甲处应填“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 ,乙处应填: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2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润德得长空,厚德向光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厚德,于个人可得万古长空,于社会可得霁月光风,于国家,可得气正风清。润德得长空,厚德向光行。于人,德润人心。崇德向善,厚德载物。有德,才能有卓荦的风骨,廓远的人生境界。有德,才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德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德才兼备,才能得大美人生。正如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欲厚美德,需奉献,无私无畏,坦荡如砥。君且看,焦裕禄、孔繁森,把一腔热忱献给人民的事业,厚积德行,才在人民心中树起一面丰碑;君且看,黄大年、黄文秀,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德行高尚,才书写了时代楷模的历史画卷。星光不负厚德人,德润人心,我辈青年当砥砺,得锦绣前程、大美人生。于社会,德润民风。敦厚良善,德育一方。德,可以改良社会风尚,化育人民。孔子有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把德作为社会公序良俗的第一要务,才能得到和谐共处、繁盛昌平的社会。酌古斟今,正是陆鸿这样拥有社会良知的人,才有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德润民风,一个德行深厚的社会,注定会带来正向的社会导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和谐社会,盛世共享。德,让我们得社会康宁、万古长空。于国家,德润国魂。千年前的魏征曾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魏征是在劝谏统治者,但一个国家若没有深厚的德行,就无法安定民心、稳定社会。润德得长空,厚德向光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德相伴,国家才能舒天朝晖,磅礴东方。无德国不立,德失国难安。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同抗疫……新时代的领路人以德治国,德成为立国之本,也向世界展示了宽厚仁爱的中国风,也正因如此,中国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立德树人,德兴国盛,新时代,我们崇德向远。德让我们国富民强、盛世共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百年梦圆,民族复兴,面对新百年的新征程,我辈青年应以德行担使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的“德”指的是好的品行、道德,“得”是指收获、益处。第一段“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明了“德”与“得”的同一关系,强调品德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第二段中伏尔泰认为最道德的人将会作出最大牺牲且无所得,表明了“德”与“得”的对立关系,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第三段以陆鸿为实例,证明了帮助他人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因德而有所得。作文要求我们阐述对“德”与“得”的思考,这属于二元作文,需要辩证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德”与“得”的平衡点。比如,绝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可以共赢的,即同一关系;在何种情况下二者会发生对立,此时我们应作何选择。同时注意写作身份,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把“德”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联系起来,而“得”也不能只是个人之“得”,更需考虑国家民族之“得”。因此,在构思和行文时应考虑“德”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德”与“得”可以内在统一,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面对“德”与“得”的问题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以“德”来实现个人的“得”,达到“德”与“得”的内在统一;或者谈求“德”是否真的会让我们无所得,倡导舍得求德的价值追求。立意:1.厚德而后得。2.以德求得,因德舍得。3.以德谋得,以得促德。4.德可得人,可自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03 19:18: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0.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