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传说时代”无可信历史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2.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A.重塑了宗法伦理B.促进了华夏认同C.强化了分封秩序D.催生了郡县制度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争霸战争的影响C.变法运动的兴起D.国家统一的趋势4.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6.商鞅在秦国废除了贵族世袭的尊贵地位(仅保留资产),使其“虽贵,无所芳华”;他还制定了按照斩敌数量加官晋爵的客观标准,有功者得以显荣。这些改革措施()A.完善了重农抑商政策B.巩固了宗法分封制C.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D.提升了秦军战斗力7.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A.选贤举能,唯才用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化国家,家国一体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9.据《史记》记载,汉初大量农民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万金,基于此汉初()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重视国家建设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10.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室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宣帝朝5★★★★★元帝朝2★★成帝朝5★★★★★哀帝朝5★★★★★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11.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12.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而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的这一政策()A.激化了中央和封国的矛盾B.平衡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C.消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D.旨在削弱地方封国的势力13.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 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14.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15.汉代政论家伸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伸长统讲述的是东汉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C.国力强盛和社会财富充裕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16.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C.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17.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18.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19.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度、行省制度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21.“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22.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A.固定了赋税的征收时间B.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C.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3.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的用意是()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24.北周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当时“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西伐妖戎,国安民乐”。这一局面的出现()A.掩盖了南北分裂的隐患B.说明南北经济格局发生逆转C.根植于农民负担的加重D.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初步基础25.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D.士族专权退出历史舞台26.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 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27.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28.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9.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他还在沿江诸州放榜宣扬,“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米既辐辏,遂减价”。这——救灾策略折射出当时杭州()A.社会的发展与商业的无序B.粮食的短缺与地方的割据C.财政的困窘与政策的灵活D.边防的紧张与文官的冗余30.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C.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D.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二、非选择题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材料二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统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材料二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 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可知,随着甲骨文的发展,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反映了甲骨文发挥了传承历史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暂时未发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但无法说明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排除B项;“传说时代”的一些传说隐含着某些历史因素,“无可信的历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甲骨文确实尚未发展到书法阶段,但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A.重塑了宗法伦理B.促进了华夏认同C.强化了分封秩序D.催生了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从而实现了某区域的族群认同,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宏观层面的华夏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材料体现了这一认同的渐进过程,B项。宗法伦理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只是强调先秦时期人们追认祖先,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郡县制的形成推广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争霸战争的影响C.变法运动的兴起D.国家统一的趋势【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源在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变法运动、国家统一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转型,而非出现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BCD项。故选A项。4.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逐渐改变以往的用人制度,提拔有才能的人为国所用,说明用人制度的变化适应了现实中诸侯国对人才的需要,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且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奴隶制度被废除,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没有描述权力格局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如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否定礼治,强调法治。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故B正确;A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此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排除C;大一统时代的开创是秦汉时期,排除D。故选B。6.商鞅在秦国废除了贵族世袭的尊贵地位(仅保留资产),使其“虽贵,无所芳华”;他还制定了按照斩敌数量加官晋爵的客观标准,有功者得以显荣。这些改革措施()A.完善了重农抑商政策B.巩固了宗法分封制 C.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D.提升了秦军战斗力【答案】D【解析】【详解】商鞅在秦国废除贵族世袭的尊贵地位,同时奖励军功,这些举措有助于调动士气,提升秦军的战斗力,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官僚政治无关,主要是军事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7.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少府等处理的是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因此体现家国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排除A项;秦朝掌握决策权的是皇帝,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九卿各自的职责,而不是官员数量多,排除D项。故选C项。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王的暴政,而是涉及多个角度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9.据《史记》记载,汉初大量农民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万金,基于此汉初()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重视国家建设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改变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封建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重视国家建设并非解决社会经济破败的针对性措施,排除B项;西汉初年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办法并非建立完备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10.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室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宣帝朝5★★★★★元帝朝2★★成帝朝5★★★★★哀帝朝5★★★★★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B项正确;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商品交易中要求有契约,而且对契约的内容也做了较为规范的规定,说明汉代的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B项正确;材料是说明汉代商品交易较为规范,这是加强对商业限制的体现,而不是放松,排除A项;市场秩序不仅仅包括商品交易,而材料仅涉及商品交易的规范,C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契约的问题,和商业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而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的这一政策()A.激化了中央和封国的矛盾B.平衡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C.消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D.旨在削弱地方封国的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武帝规范官员行为,严禁称诸侯王为“君”,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国的势力,D项正确;据所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政策,缓和而非激化了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排除A项;平衡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与汉武帝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等信息不一致,排除B项;消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 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4.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诸葛亮平定南中后,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些举措增强了蜀汉政权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对西少数民族的统治,A项正确;上述举措并不能彻底根除南中地区的割据力量,排除B项;平定南中地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排除C项;平定南中以及对南中的管理有助于蜀汉力量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15.汉代政论家伸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伸长统讲述的是东汉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C.国力强盛和社会财富充裕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是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描述,A项正确;东汉时期商品经济昌盛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国力强盛及社会贫富分化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16.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C.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可知,西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政治色彩,士族成员世代相袭官位,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特征,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宗法制度得到全面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可知,士族势力并未威胁到中央政权,排除C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7.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C.科技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秦汉是常态,那么魏晋南北朝是变态,这说明常态指的是统一时期,变态是指分裂时期,那么魏晋时期“进化迹象”是指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常态,不是变态时期的“进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科技的发展说明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说明南北交融,促进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 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9.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由于战乱走向衰落,而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刘晏进行漕运改革,旨在开辟南方的漕运路线将南方丰富物资运到关中,解决关中物资缺乏的问题。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状况出现变化,经济格局发生变迁,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的强弱,排除A项;漕运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两税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度、行省制度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可知,中国政治制度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在秦汉时期和唐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唐朝时创立三省六部制,故选B;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与西周,故排除A;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故排除C;内阁制度属于明朝,故排除D。21.“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可知,历代王朝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涉及的是唐宋时期的科举制,C项正确;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属于先秦时期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A.固定了赋税的征收时间B.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C.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每年夏秋两次征收,两税之外不得征收其它杂税,反映出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方便赋税征收,C项正确;固定征收时间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且不能反映本质,排除A项;一条鞭法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23.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的用意是()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大夏国、北魏、北周政权的建立者都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推崇的祖先的后代,可知他们这是为了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B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具体怎样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文明,只是说自己的祖先是中原正权推崇的祖先,排除A项;材料只是也推崇中原王朝的祖先,不涉及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排除C项;材料只是表明追求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不涉及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排除D项。故选B项。24.北周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当时“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西伐妖 戎,国安民乐”。这一局面的出现()A.掩盖了南北分裂的隐患B.说明南北经济格局发生逆转C.根植于农民负担的加重D.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北周武帝改革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国民安乐,这为北周统一南北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北周的改革有助于南北统一,当时南北已经是分裂状态,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周改革的意义,与农民的负担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5.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D.士族专权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可知,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将选官用人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中央集权,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实现了公平、公正”,表述夸大,并没有实现,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无法得出士族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26.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这说明对待道教、佛教的态度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武则天采取兴佛抑道的政 策,不能说“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7.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详解】两税法将征税标准由人丁转移到资产,这样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两税法使得政府逐渐放弃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排除B项;两税法并不能彻底解决正税之外添加苛捐杂税的问题,排除C项;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排除D项。故选A项。28.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9.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他还在沿江诸州放榜宣扬,“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米既辐辏,遂减价”。这——救灾策略折射出当时杭州()A.社会的发展与商业的无序B.粮食的短缺与地方的割据C.财政的困窘与政策的灵活D.边防的紧张与文官的冗余【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米既辐辏,遂减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饥荒,需要赈济时,政府没有充足的粮食,范仲淹不得不用灵活的手段使得商贾降低粮价,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的无序,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0.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C.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D.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只有当战争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但是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说明的是当时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民族矛盾更为尖锐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冗官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权的反弹,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二、非选择题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材料二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答案】(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战争。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得出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据材料一“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得出统一车轨。第二小问政治意义,据材料一“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相同方式,据材料二“设四郡”“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可知,设置机构(或设郡);据材料二“遣张骞使月氏”、“使者相望于道”“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可知开通道路;据材料二“霍去病破匈奴右地”“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可知付诸战争。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遣张骞使月氏”、“使者相望于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据材料二“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可得出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 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1)统治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2)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得出推行郡县制;据材料“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得出加强地方政权建设;据材料“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得出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据材料“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得出农作物种植多元化;据材料“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得出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据材料“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得出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据材料“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得出冶铁业得到发展;据材料“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得出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 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材料二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答案】(1)特征:《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原因:《萨堹那太子本生图》,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传播广泛。《西方净土变》,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得出《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依据材料“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得出《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原因:《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从佛教的影响分析,得出佛教传播广泛。《西方净土变》,从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以及民族政策分析,得出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2)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得出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依据材料“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 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得出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从对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分析,得出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数学(理)上学期入学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0:30: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54.9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