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棠湖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部分1.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约距今11400﹣8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11400﹣8600年(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士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可知,当时浙江上山的人已经会制造使用一些工具,这些发现证实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实当时人们的农耕生产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B项过于片面,材料不仅提及了稻谷,还有一些工具的使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3.阅读如表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
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宗法制的核心才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从表格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看,故②正确;③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正确;西周初年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4.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人物诸侯国主张或改革措施管仲齐国“以劳收禄”“收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乐毅燕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吴起楚国“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以劳收禄”“察能而授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使贵族政治特权受到打击,世卿世禄制被逐渐废弃,代之而
起的是“尊贤尚功”的官僚制度,因此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些诸侯国卿士的改革主张,无法反映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排除A项;材料“循法令”“明法审令”等体现依法治国思想,但据此不能说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述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的关系,“分离”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5.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秦汉是常态,那么魏晋南北朝是变态,这说明常态指的是统一时期,变态是指分裂时期,那么魏晋时期“进化迹象”是指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常态,不是变态时期的“进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科技的发展说明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说明南北交融,促进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6.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详解】《史记》中关于私商刁间经营渔盐致富的记载,刻有“桥氏”印章的西汉漆奁,西汉前期工商业发展
的史实和政策,汉墓中出土的合伙做商贩契约等,可佐证西汉前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是相对宽松的,D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错误;西汉前期政府就工商业管理的态度和意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只是材料最后一栏中的部分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7.隋朝时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洛口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穿三千窖;回洛仓城周围十里,有三百窖,每窖可容纳粮食八千石,总计两仓的容量达到二千六百余万石。至于规模较小的仓,更不知凡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A.交通发达促进了城市发展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C.租调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隋朝时在长安洛阳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粮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由此说明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能够囤积大量的粮食说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没有体现交通是否发达和是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C项;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完全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唐代题画诗兴起,首创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新形式,不少诗人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他们的作品将诗歌、绘画、书法三种形象在单幅艺术作品中巧妙结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超越了文字和形象的简单搭配。唐代这一新形式()
A.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B.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特点C.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体现了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将诗歌、绘画、书法三种形象在单幅艺术作品中巧妙结合”可知,唐代的题画诗体现了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统一,D项正确;市民阶层兴起出现在宋代,排除A项;文人画出现在宋代,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北宋开宝四年,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高邮建制变化反映()A.地方积极发展军事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交通决定地方威望D.地方积极扩展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可知,高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因此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能体现地方积极发展军事,排除A项;交通因素影响地方威望,“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C项;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而不是地方积极扩展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11.辽朝贵族墓志资料中保留的以“中央”一词嵌入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女真文中“伟大的中央金国”与汉文中“大金”是彼此对应的;元朝建立以后,则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名,该国名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这些现象反映出( )A.北部王朝“中国意识”增强B.政治中心逐渐向北方转移C.少数民族注重学习汉文化D.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央”一词经常被辽、金等北方政权所使用,到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名,并且该名称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说明北方王朝仿照汉族政权要居中华之中央地位,以宣示其地位之正统性,据此可知,北部王朝的“中国意识”增强,故选A项;辽朝定都上京,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除此以上政权之外,还有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中
心仍旧在北方,并不是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排除B项;“中央”一词被诸多北方政权所使用,强调的是其政治含义,而并非其文化含义,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述及北方政权学习汉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多元一体”强调的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关系,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契丹(辽朝)、党项族(西夏)、蒙古族(元朝)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D.阶级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国人共同形成回回,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压迫政策,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并非矛盾,且阶级矛盾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A.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B.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C.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D.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可得出内阁的人员要翰林出身,这提高了内阁官员的整体素质,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A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机构,只是临时性的顾问机构,排除B项;内阁不能制约皇权,排除C项;内阁不是法定的机构,不能统领和制约六部,排除D项。故选A项。14.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由此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有①西方殖民者成为中国海防的新问题②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思想的传入
③出现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④开辟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体现西方殖民者扰乱我国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海防的新问题;此外,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因此,①③说法正确。自由和反对专制思想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②说法错误;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是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线,由西班牙主导,与材料无关,所以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15.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这说明康熙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A.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B.将其纳入对外政策中管理C.通过谈判方式逐步解决D.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册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可知,康熙认为台湾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即台湾必须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A项正确;材料中康熙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故不可能将其纳入对外政策管理中去的,排除B项;材料仅是显示当时清朝采取了谈判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不等同清政府就是主张通过谈判方式解决,C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C项;材料中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反对对台湾实行册封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部分16.【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以秦始皇为例,怎样认识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材料二:“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都充满了复杂性、破缺性和不确定性。然而长期以来的人物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往往在人物生平的叙事上一带而过,在人物评
价上又是按照所谓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规范化的表达,贴好标签…,,如此的教学留给学生的人物形象扁平而干瘪,只有“冷淡的尊敬”,而无“发自肺腑的欣赏”;独断而机械的历史结论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日益懒惰和僵化,而人物教学希望通过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培养公民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便流于形式,破坏了人物教学功能的发挥。”——《还原历史人物的复杂性》(2)历史人物是复杂的.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却存在“扁平而干瘪”的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功:①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②创建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在内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派兵北伐匈奴,南征越族,移民戍边,修筑了万里长城,扩大了疆域;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广建宫殿陵墓;赋税沉重,滥用民力;实行残酷的刑法,统治残暴。总之: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文化专制和残暴统治对后世产生了不利影响。(2)①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所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②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记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③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的了解,不能以点带面;④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⑤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如生产力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很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对秦始皇评价应该从功过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功绩方面主要有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北击匈奴,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等;过错方面主要有焚书坑儒、进行残暴专制、征收沉重的赋税等。总之对于秦始皇应该进行全面评价,不可只评其功或只讲其过。(2)根据“历史人物是复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全面性原则,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评价的标准应该客观统一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
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徒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现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根据
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知,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知,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根据材料“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知,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根据材料“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根据材料“过之先,出自”可知,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可知,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血缘、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可从巩固政权、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即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南北朝后期便开始探索考试选官的方法。隋唐间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唐代手工造纸产量颇大,雕版印刷渐趋流行,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材料二唐代科举取士原则兼顾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及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背景:南北朝时期对考试选官的探索;自耕农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和发展;造纸业的发展和雕版印刷术的流行。(2)特点:考试规则更规范、组织更加严密;面向全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录取的人数增多。影响:有利于提高文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利于提高国家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宋代政治增添了活力,推动了宋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宽容(“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南北朝后期便开始探索考试选官的方法”可分析得出南北朝时期对考试选官的探索;根据材料“隋唐间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可分析得出自耕农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唐代手工造纸产量颇大,雕版印刷渐趋流行,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可分析得出造纸业的发展和雕版印刷术的流行。(2)特点:根据材料“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分析得出考试规则更规范、组织更加严密;“封弥”、“誊录”说明了科举制注重公平公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面向全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根据材料“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可分析得出录取的人数增多。影响:根据材料“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可分析得出有利于提高文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注重考查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国家事务决策的科学性;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面向全社会更加开放,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宋代政治增添了活力,推动了宋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宽容。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利玛窦规矩”,一般是指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实行的“文化适应”中国或“本土化”传教策略,具体则指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实行的那些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教方式,如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祭孔祭祖不是偶像崇拜、允许中国教徒祭祖、因地制宜的改革天主教圣事礼仪以适应中国民俗风情等。如果从更大范围来考察利玛窦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教策略的话,我们也可以将耶穌会的“上层传教”策略,包括“附儒易佛”和“科学传教”等方面的内容概括进广义的“利玛窦规矩”之中。——摘编自任婷婷《天主教改革与“利玛窦规矩”的兴衰》明末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玛窦规矩”的形成进行阐释。【答案】阐释: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标志近代欧洲历史开端的三大历史事件,
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欧洲开始领先于世界、进入对外殖民和扩张的历史阶段。在全球化进程开始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与逐步幅起的欧洲开始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西学东渐就是这一联系的表现。天主教会面对新教“挑战”,力图通过自身的改革达到复兴的目的从而组建了耶稣会,积极进行海外传敏活动,试图将天主教改革的成果推广。“利玛窦规矩”是传教士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政教关系及儒家文化特点等考虑,力图在中国发展基督徒的必然选择;是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不得不做出的适应和调整。总之,在耶稣会传数过程中形成的“利玛窦规矩”,既是欧洲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解析】【详解】阐释:根据材料信息“利玛窦规矩”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利玛窦规矩”的形成首先阐释它形成的背景即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件大事,继而答出这三件大事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最后答出对中国的影响,同时指出宗教改革的影响,利玛窦传教的目的,传教的特点,对利玛窦传教的评价,即“在耶稣会传数过程中形成的“利玛窦规矩”,既是欧洲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