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朋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近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功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约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B.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答案】1.B2.B3.D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5.① 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③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其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能力。B.“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为……所以……”因果错误。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可知,因果关系颠倒。C.“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例如“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是从读者方面而言的。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误,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一种感发。A.由看到的“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夕阳”而引发怀古之情。B.由看到的“柳色”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C.由看到的“蒹葭”而引发对“伊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D.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二中“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提出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陆游这首词中,言在梅花,而意在隐喻自身。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然而却一直不得重用,反而被调离前线乃至赋闲,当他看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时,自然就引发了自己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寂寞凄凉的感情。梅花不仅孤独寂寞地开放,甚至“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对梅花来说,风雨的摧残令她花瓣凋零;对作者来说,政治仕途上的风雨摧残,令他也备受煎熬,本就孤独凄凉无人赏识,再加上人生处处遭遇不顺,命途多舛,这样更的失意落魄与所见梅花何等相似。另外,梅花还有高洁品性,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没有争春之心,作者以之来表达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一切出发点只是为国为民,即使壮志未酬,也不愿沦落为庸俗之人,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瓣凋零,化泥为尘,其幽香依旧不变,这种特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自守的品性。(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我还活着吗?你……”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来呀!看守!看守!”“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妈妈!妈妈!我怕,怕呀!……”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从昏迷中醒来,道静疼痛难耐,虽感受到“那个女人”的鼓舞,但她依旧悲观绝望。B.因为害怕其他看守听见,“那个女人”时常小声地喊瘦瘦的女看守,以求得一点吃的。C.面对残暴冷血的反动派,“那个女人”始终温和热情地安慰、鼓励道静和小女学生。D.“这个日子是到了”与前文“不要治啦”呼应,表明道静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牺牲准备。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百合花》中新媳妇出场方式不同,本文中“那个女人”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遐想。B.本文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详略得当,刻画了身处黑暗监狱的青春革命女性的群像。C. 小说擅长从侧面塑造人物,瘦瘦的反动派女看守转而支持革命,侧面体现了“那个女人”善于拉拢人心。D.本文情节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展开,故事看似平淡,但却呈现了一幅特殊历史年代里感人至深的青春画卷。8.本文在叙述上匠心独运,试简要分析其特色。9.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青春宝贵,也常迷茫,人生当中这段最宝贵的时期,我们究竟应如何度过呢?本文中“那个女人”的话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具体举例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营造真实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②采用对话的方式,徐徐推进情节,安排巧妙。③以道静的所见所闻为明线,以道静的心理情感变化为暗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深化了小说主旨。9.①积极乐观,善良勇敢。道静从重创中醒来,她热情鼓动“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小女学生恐惧哭泣,她轻声安抚,讲述自己的经历,说反动派是“雷公打豆腐”。②沉着理智,智慧坚毅。听到道静能说话,她立即冲窗外大声喊“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看到端来食物不好,她对看守说“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身陷囹圄,危在旦夕,她依旧抓住一切机会,坚持战斗,唤醒他人。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听到道静做好牺牲的准备,她冷峻严肃地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④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当学习“那个女人”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付诸终生的做法。【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因为害怕其他看守听见”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那个女人”声音低微主要原因是她身受重伤,身体虚弱;其次,“时常可以听到”她喊的看守,并不一定就是“瘦瘦的女看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瘦瘦的反动派女看守转而支持革命”错误。结合原文“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文中对女看守的描写很少,只能看出女看守受了“那个女人”的影响,但“转而支持革命”尚看不出,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和情节线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林道静看到“那个女人”坚持不懈、乐观积极地开导她和小女学生,并听到“那个女人”分享自己的革命经历、讲述自己的革命理想之后,她深受触动,最后“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这些类似描述营造真实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小说采用对话的方式,“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我是个……’”,对话内容丰富,徐徐推进情节,让我们逐渐了解她们被捕的情况,了解了各自的身份、性格等,安排巧妙。小说节选部分的叙述匠心独运,情节线索有明暗两条线。明线,从道静的视角,叙述其所见、所闻,属于有限视角。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营造的囚牢场景、展示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性,触动读者。暗线是林道静的心理变化,道静从伤痛中苏醒,听了“那个女人”的话,虽受到鼓舞,但从“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可见,她悲观地认为自己救不活了,也没打算活下去。最后道静受“那个女人”触动,不再绝望,转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可见,这种明暗线交织的叙述,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情节感人,意蕴深厚,主旨深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探究问题给出个性化解答的能力。结合“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分析可知:“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可见她是个积极乐观,无惧苦难的人。结合“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看到林道静醒来她就喊“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告诉林道静要活下去;她甚至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让女看守能够帮助她们;“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传授给林道静和小女学生斗争经验等分析可知: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可见她是一个美丽善良,坚毅智慧的人。 结合“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分析可知: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即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来到,胜利属于人民。可见,她是一个热爱祖国,信仰坚定的人。最后,还要说一说启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虽说几乎不可能再面对“那个女人”的处境,但她在人生至暗时刻表现出来的坚韧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她的将个人命运同祖国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信念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暂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4.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D11.A12.B13.(1)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2)(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14.①先王封国,不可伐;②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社稷之臣,不当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今由与求也”的“也”用于句中,表停顿,在“也”后停顿,排除AC;“而不能来也”的主语是“你们”,不是“远人”,故与“远人不服”应为两个句子,应分别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拟人的修辞”错误。第二段中没有用拟人的修辞对冉有进行批驳,而是用的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两句都是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国有家者”,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患”,怕,担心;“寡”,少。(2)“作”,站起;“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乎三子者之撰异;“撰”,才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可知,先王封国,不可伐;②由原文“且在邦域之中矣”可知,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由原文“是社稷之臣也”可知,社稷之臣,不当伐。参考译文:材料一: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么干。”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觉得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山居徐玑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地僻春犹静,人闻日自迟。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诗首联前句写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的景色,后句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B. 徐诗尾联写小鸟忽然停止鸣叫,飞离而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饶有情趣,衬托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和颔联相呼应。C.张词上片“物情潇洒”,写出景物之情,又可见词人潇洒的笔意。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D.张词下片以乐景衬哀情。先写中秋佳节,词人望着一轮明月高挂林梢,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16.这两首诗词都是写山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共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欢愉之情。①徐诗通过对幽静清雅的山居景物、屋檐下受惊飞起的燕子、池塘汲水的鱼儿和停住啼唱忽而飞起的小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②张词上片写秋山之美,下片写中秋夜月之美。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D.“以乐景衬哀情”“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错误,张词下片“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写仲秋夜月之美,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是借乐景抒乐情,且“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没有“对借酒消愁的叙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徐诗:“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写幽静清雅的山居景物,“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写燕子、鱼儿、小鸟的活动,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张词:上片写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秋天,山中景物清爽秀丽。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写出秋山之美。下片前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故而末结两句云:“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欢愉之情。(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2)《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禁让我们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来。(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看)万山红遍④.层林尽染⑤.且放白鹿青崖间⑥.须行即骑访名山【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鬓”“潦”“浊”“崖”“须”“即”。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特别喜欢梵高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一种①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曾记得,在上海陕西南路街头散步时,我买了由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陈列着的一幅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的梵高名画复制品。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②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令我疲惫不堪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一天我推着粪车,路过一茅屋,发现了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几朵嫩黄的向日葵。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墨绿色墙上挂着的《向日葵》,想起了那行将衰败的花朵,想起了那耀眼的金黄的底色,我似乎突然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原因。 人的一生不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都不能泯灭。从那以后,我每天拾粪,即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孤苦伶仃/形单影只②一望无际/无边无际/广袤无垠19.①我买了一副梵高名画复制品,②它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③(它)陈列在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20.答案示例一:我又想起了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那幅《向日葵》,想起了那行将衰败的花朵,想起了那耀眼的金黄的底色,我似乎突然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答案示例二:①将“梵高那幅墨绿色墙上挂着的《向日葵》”改为“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那幅《向日葵》”。②将“为什么”或“的原因”删除。【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有“孤零零”,可用“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第②空,语境形容原野开阔,可用“一望无际/无边无际/广袤无垠”。“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主干成分,单独成句:我买了一副梵高名画复制品。再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把“由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蜜里陈列着”改为“(它)陈列在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把“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改为“它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我买了一副梵高名画复制品,它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它)陈列在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将“梵高那幅墨绿色墙上挂着的《向日葵》”改为“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那幅《向日葵》”; 二是“为什么……的原因”句式杂糅,语意重复,删掉“为什么”或“的原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emo”已经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词,突如其来的感伤,生活沮丧颓废,对未来感到空虚迷茫,都可以用“emo”来形容。但是当玩笑话说的“emo”,如果不加重视,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情绪障碍,①。情绪和身体的关系相当密切。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情不好,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对各个脏器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胃肠就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因“脑肠轴”作用,在我们大快朵颐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时,胃口也会更好。反过来②,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③,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合理膳食搭配、加强锻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②③2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晴雨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百合花》)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哦,香雪》)C.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说“木叶”》)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中国建筑的特征》)【答案】21.①影响身体健康;②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③不仅是不生病22.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句在一段末尾,应与二段开头“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情不好,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中的“身体不健康”有关,也就是“情绪障碍”不利于身体健康,可填:影响身体健康;②由“反过来”可知,此句应与“在我们大快朵颐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时,胃口也会更好”相反,应是情绪不好会“导致消化不良”,此处应表述为假设关系,可填: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③由“而且”可知此处应有“不仅”;内容上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层次稍低一些,健康的基本状态就是不生病,可填:不仅是不生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晴雨表”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7岁的马克思写到: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如果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同学们,当你做目标选择的时候是否也曾有过马克思这样认真的考虑?请以高一学生小华的身份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者已结束高考的某位高三学长写一封信,体现你对学习、生活或职业等目标的思考和感悟。要求:主标题自拟,副标题为“致父母的一封信”“致老师的一封信”或“致高三学长的一封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走各自的朝圣之路,通人类共同归处——致父母的一封信亲爱的父亲母亲:展信佳。 明年夏日我将踏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父亲您与母亲曾笑谈:目标和职业选择自然离家近为最好。故今日我属此文成信奉上,谈谈我辈青年对人生目标选择的一些想法,希望您能够将它看完。不知父亲您是否听说过“知识分子是一种业余精神”这句话?这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的结论,意指热爱在一个人的职业成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理学上讲,热爱是一种“生命冲力”,是可以使一个人在“铺满金钱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追赶月亮的动力。在目标选择中,热爱可以帮助个体实现生命的价值。古人说“不痴者不可与交”,因为痴者内心有热爱,有坚守。坚守自己内心的“痴念”,完成毛姆笔下的“一场艰难的梦想追寻”,行走在周国平笔下被精神光辉照耀着的“朝圣之路”,就是我对未来人生方向最美的期许。就好比您与我说过的阿尔贝特·施韦泽夫妇,他们深入非洲为麻风病人带去温暖——找到属于自己的兰巴雷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痴”呢?亲爱的父亲,不要笑我痴傻,到非洲去的人生目标选择是与我的梦想、我的热爱息息相关的。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您或许会问:这样的选择,“价值”在哪里?在我看来,作为青年担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便是青年最重要的价值所在。青年是社会群体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先生说青年“如朝阳”“如乳虎”,青年不应该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阴沉木”般凡事为己不为社会。青年的职业选择应注重自己能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青年人要勇于跳出“体制化”怪圈,变身为支撑社会的脊梁。反观当下,父亲,我相信您也有所体会。许多青年人仍以“价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私以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下的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做“掌声里的木偶”而死于镜像,也不能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看客。您认为呢?马克思说,青年在选择目标业时应该遵循的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恰到好处。“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二者并非不可得兼,它们都是我今后人生目标选择中的重要考量。不仅如此,我想,所有的青年人都该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时代需要青年,我们殊途同归。最后,我想以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话作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祝安好!您的女儿×年×月×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即将高中毕业的马克思对青年人选择职业进行自我价值考量的论述文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青年人对内心深处所选目标(主要是职业目标)的坚定态度与价值认同。第二层通过“但是”来说明青年人自我坚信的目标和职业选择往往会动摇,会在短期内产生变化。第三层用“因此”和问句来总结和提醒即将毕业的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采取的态度——反思职业选择的内驱力和警惕职业选择的迷惑性。第二部分由材料中马克思对青年人职业选择的思考拓展到当下高中生对自我选择的思考。通过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对生活、学习以及职业等方面的目标选择时表达自己的感悟或思考。可以是感性的体悟,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给定了写作的任务和对象。写作任务是“写一封信”,写作对象是“父母”“老师”或“已结束高考即将毕业的高三学长”。特定的任务和对象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考虑“信”的文体特点,以及针对特定对象与身份所使用的对话形式。第三部分是写作要求。必须使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副标题明确写作对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包括所在学校的具体信息,家人、老师以及学长的姓名等相关具体信息,结尾以“小华”署名。任务要求中有对话题的限定,即文章要围绕“青年目标选择”发表看法。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指令,写作时可大可小,小到具体的职业选择,大到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不论大小,“各言其志”则可,切忌目的不明、方向不清。写作时要借助材料分析,找到切合自身的言说角度,逻辑自洽地表达看法,完成和父母或同学的交流任务。同时,写作主体是即将中学毕业的学生。写作的对象是学长、老师或父母(二者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最大的可能性因素)。写作的目的是基于自身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来思考问题,交流看法。写作时可以把自己对目标选择的思考提供给他人,也可以回应他人的想法进行沟通,但要注意写给学长、老师和写给父母的对象差别所带来的表达差异,即注意表达者的身份。立意:1.青年要有担当意识,以责任为目标。2.完善自我目标,助力中国梦。3.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6:45: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705.3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