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泸县一中高2021级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选学”自唐代成为显学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面临着研究方法与角度的现代转型。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新选学”主要是指研究模式上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且更加注重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照此标准,骆鸿凯的《文选学》被认为是“现代《文选》学的奠基之作”。但亦有学者认为“新选学的开山祖师是黄季刚先生,而非骆鸿凯”。黄侃(字季刚)的《文选平点》颇见卓识,被誉为20世纪文选学的“一个高峰”,但由于其形式为评点,内容多校注,故被更多学者视为传统“选学”的代表。那么,黄侃到底是传统“选学”的殿军还是现代“新选学”的先驱呢?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批评一些清代选学家的注释“其摭拾琐屑,支蔓牵缀之辞,以于文之工拙无与,只可谓之《选》注,不可谓之《选》学”。黄侃明确提出了《选》注和《选》学的区分,所谓《选》注,正是指传统“选学”以校勘注释为主的文献研究,而《选》学则是指与“文之工拙”有关的文学研究。他显然是不满于一些清代《选》注的琐屑支蔓,而欲转向更高层次的《选》学。综观《文选平点》全书,黄侃的评点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文史考证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学批评等文学研究,实虚结合,已然形成了熔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为一炉的整体性研究模式,开启了从传统“选学”向现代“新选学”的转变。骆鸿凯《文选学》被认为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其师黄侃的影响。据王立群研究,骆氏对现代“新选学”的开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但其中“对《文选序》的研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对《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等三项都有明确承袭黄侃之处。如骆鸿凯对《文选序》体现出的选文范围和标准等进行了研究,他征引黄侃所言,并提出了相同的意见。骆鸿凯还在书中搜集并评介了各代《选》学著作,网罗宏富,褒贬精当,体现了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而对学术史的重视,正是黄侃治学的一大特色。在《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上,骆鸿凯坚持了黄侃对二书关系的认定及具体的对比方法,并推而广之。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开宗明义首言:“《文心》与《文选》‘笙磬同音’。”骆鸿凯也认为:“《雕龙》论文之言,又若为《文选》印证,笙磬同音。是岂不谋而合,抑尝共讨论,故宗旨如一耶?”骆氏在书中揭示二书在文体分类上的一致性,黄侃则更早就揭示了《文心》文体分类对《文选》的影
响。又如,骆氏将《文心》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选》文相互印证,而黄侃在解评《文选》的影响。又如,骆氏将《文心》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选》文相互印证,而黄侃在解评《文选》时就格外注意参借刘勰的相关评论。毋庸讳言,黄侃《文选平点》形式上是随文评点而非专题论着,内容上仍以传统的文献研究为主,尚缺乏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称黄侃为“新选学的开山祖师”未免过誉。但综上所述,黄著更早地有意识地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直接影响了骆鸿凯《文选学》的产生,从这个角度讲,黄侃在20世纪《选》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堪称现代“新选学”的引路人。(摘编自李婧《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选学”——从黄侃的研究谈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选平点》的内容偏向于以校注为主的文献研究,这使得黄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B.清代选学家的研究大多是以校勘注释为主的《选》注,而不是更高层次的研究“文之工拙”的《选》学。C.新选学的整体性研究模式体现在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史考证等文学研究。D.骆鸿凯继承了黄侃的治学特色,重视对《文选》学术史的研究,吸收借鉴了前人的《选》学成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第一段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接着深入讨论了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B.全文从黄侃《文选平点》的研究模式和黄侃对《文选学》的影响等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C.文章第三段通过将《文选学》与《文选平点》进行比较,论证了它们研究方法的异同。D.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引用详实丰富的文献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学的现代转型体现了选学家们对《文选》这一古代著作文学价值的重视。B.唐代李善《文选注》主要从字词、章句、校勘等方面进行阐释,因此属于传统“选学”著作。C.基于《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密切关系,二书的研究者在今后可加强彼此间的交流。D.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不愧为现代“新选学”的引路人。【答案】1.D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使得黄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错误。由原文“但由于其形式为评点,内容多校注,故被更多学者视为传统‘选学’的代表”可知,黄侃被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是基于两个原因。B.“清代选学家的研究大多”错误。由原文“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批评一些清代选学家的注释”可知,只是“一些清代选学家”,而不是“大多”。C.“又有义理解析、文史考证等文学研究”错误。由原文“综观《文选平点》全书,黄侃的评点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文史考证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学批评等文学研究”可知,“文史考证”属于“文献研究”,而不是“文学研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二书研究方法的异同”错误,文中将二书并举时是强调二书研究方法的关联,《文选学》受黄侃的影响大,没有提到二书的差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故选D(二)实用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Hi-大家好,我是“一度电”,诞生于哈密煤电公司,可不要小看我只有一度,我可以让家中25瓦的灯泡连续点亮40小时,可以让电视机开10小时,可以让冰箱运行36小时,可以将8公斤的水烧开等等。这么厉害的“我”,你知道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吗?今天,我就带大家到我的产地哈密媒电公司看一看,了解一下“一度电”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哈密煤电公司,生产一度电需要多少媒呢,按照其前的生产状况,生产一度电需要300克左右的标煤,所以它就是“我”的动力之源。这些煤炭想要进入煤场,可是需要经过电厂的燃料智能化管控系统层层把关,检验合格后才能成为“我”的原料,燃料管控中心通过该系统对进场煤炭进行采样,制样,实现煤样统一规范管理。
检验合格后的煤炭进入煤场,等待着被传输至锅炉,开启它们的“高光”时刻。在煤炭正式输送至锅炉之前,电厂需要先向锅炉内注水,这里的水我们叫它除盐水,除盐水是哪来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生产用水来自城市中水,也就是经过集中处理过的居民生活废[污]水,电厂需要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将城市中水透行处理达到工业用水标准。中水经处理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后,便会进入除盐水制水系统制得除盐水。制得的除盐水会进入除盐水箱,利用除盐水泵向凝汽器补水,后经给水系统向锅炉补水待加热。同时,制得的除盐水还会用于循环水、闭式水等系统补水。完成除盐水向锅炉内的炉水系统注入后,我们的原煤小伙伴儿就要再次出场啦。燃料运行会将它们通过输煤皮带输送至原煤仓,进而开启一系列神奇的蜕变……原煤通过皮带传送至原煤仓,经给煤机落至磨煤机内,在磨煤机内原煤会被碾压成煤粉,在一次风的作用下,经分离器后由煤粉管进入炉膛,煤粉管出口配有两层等离子点火系统,用于锅炉点火及炉膛稳燃,通过送风机向锅炉内提供燃烧氧量,使煤粉燃烧产生热量。煤粉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锅炉内的除盐水受热蒸发形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锅炉内再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做功后产生机械能,机械能推动发电机发电。至此,“一度电”的我终于“诞生”啦!“我”会被输送至电厂的升压站,集控中心的小哥哥们会对“我”进行升压、并网,之后便可以被发往全国各地发挥我的威力!“我”虽然成功诞生,但通过煤炭的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灰渣、烟尘及各种排放物,如果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身为清洁型的能源企业,怎么会轻易放过它们。煤燃烧形成的灰渣会落入干渣机粉碎、冷却后输送到渣库。炉膛燃烧产生的烟尘会通过水平烟道、尾部竖烟井进入脱硝系统去氮氧化物,之后进入电除尘系统除去烟尘,再到达吸收塔脱硫,最后进入烟囱排入大气。首先是除氮操作,烟尘会进入尾部烟道的脱销反应器,通过电厂尿素车间生产的氨气传输至反应器中与催化剂反应消除烟尘中的氮氧化物,实现烟尘脱硝。随后,烟尘会通过锅炉烟道进入电除尘车间进行除尘,电除尘后粉尘荷电,依附到极板上,通过振打电机击落至灰斗,通过仓泵传输至灰库。最后就要进行脱硫作业,去氮除尘后的烟气会进入吸收塔。利用球磨机磨制石灰石产出碳酸钙浆液输送至吸收塔对塔内上升的烟气进行喷淋,从而与烟气内的硫化物进行反应,生成石膏,达到脱硫效果。成功脱硝、除尘、脱碱的烟气会进入烟道,由烟囱排出,此时的烟气已经化为了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的尾气,飘向蔚蓝的天空。整个发电过程中,作为电厂“大脑”的集控中心,全程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到这里,哈密煤电公司生产的“一度电”从源头到发出再到排放处理便介绍完毕啦!(摘编自全国能源信息平台《一度电的“诞生记”》)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度电,看似很少,却可以让我们的灯泡、电视和冰箱同时连续使用10个小时以上,非常厉害。B.除盐水的制成和循环利用,说明我们平时的居民生活废[污]水经过集中处理仍然有极大用途。C.煤粉燃烧、除盐水受热蒸发、过热蒸汽做功推动发电机等一系列过程,在不停进行能量的转换。D.煤炭燃烧排出的烟气想要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就需要对烟气实施成功脱硝、除尘和脱硫。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对污染物的排放处理,脱硝脱硫煤电成为了清洁的环保电力,对环境完全无污染,可以大力发展。B.从源头到发出再到污染物排放,集控中心对生产“一度电”的全流程进行了监控,以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C.文章第一段作比较,说明“一度电”的作用之大;文末将“集控中心”比作电厂“大脑”,形象说明其控制作用。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语言,通俗生动地对“一度电”的生产与排放物处理进行介绍,让人易于理解,产生兴趣。6.一度电是怎样诞生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A5.D6.(1)电厂先向锅炉内注入除盐水;(2)300克左右的标煤检验合格后被传输至锅炉;(3)原煤在磨煤机内被碾压成煤粉,由煤粉管进入炉膛,两层等离子点火系统向锅炉内提供燃烧氧量,使煤粉燃烧产生热量;(4)锅炉内的除盐水形成饱和蒸汽,再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产生机械能,机械能推动发电机发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同时”错。原文是“我可以让家中25瓦的灯泡连续点亮40小时,可以让电视机开10小时,可以让冰箱运行36小时,可以将8公斤的水烧开等等”,不是这些事“同时”进行。故选A。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完全无污染”说法绝对。原文是“此时的烟气已经化为了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尾气,飘向蔚蓝的天空”,“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不等于“完全无污染”;B.“污染物排放”不在集控中心监控范围之内。原文是“整个发电过程中,作为电厂‘大脑’的集控中心,全程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可见集控中心只监控发电过程;C.“作比较”错。“让家中25瓦的灯泡连续点亮40小时,可以让电视机开10小时,可以让冰箱运行36小时,可以将8公斤的水烧开等等”这是举例子、列数字,不是“作比较”。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在煤炭正式输送至锅炉之前,电厂需要先向锅炉内注水,这里的水我们叫它除盐水”,可概括出电厂先向锅炉内注入除盐水;由“生产一度电需要300克左右的标煤”“这些煤炭想要进入煤场,可是需要经过电厂的燃料智能化管控系统层层把关,检验合格后才能成为“我”的原料,燃料管控中心通过该系统对进场煤炭进行采样,制样,实现煤样统一规范管理”“检验合格后的煤炭进入煤场,等待着被传输至锅炉,开启它们的‘高光’时刻”,可概括出300克左右的标煤检验合格后被传输至锅炉;由“原煤通过皮带传送至原煤仓,经给煤机落至磨煤机内,在磨煤机内原煤会被碾压成煤粉,在一次风的作用下,经分离器后由煤粉管进入炉膛,煤粉管出口配有两层等离子点火系统,用于锅炉点火及炉膛稳燃,通过送风机向锅炉内提供燃烧氧量,使煤粉燃烧产生热量”,可概括出原煤在磨煤机内被碾压成煤粉,由煤粉管进入炉膛,两层等离子点火系统向锅炉内提供燃烧氧量,使煤粉燃烧产生热量;由“煤粉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锅炉内的除盐水受热蒸发形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锅炉内再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做功后产生机械能,机械能推动发电机发电”,概括出锅炉内的除盐水形成饱和蒸汽,再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产生机械能,机械能推动发电机发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周华诚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太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摆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叩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这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有删改)文本二:桥艾青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残月、樱花类比老旧的廊桥,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所以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B.文本一中的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她对随处可见的廊桥很熟悉,使她觉得廊桥很平常,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C.文本二写桥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桥的出现让苦于跋涉的人可以跨过河流,桥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有丰富的内涵。D.文本一和文本二体裁不同,但题材相似,都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营造了意境,抒发了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8.文本一题记说“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9.散文和诗歌,前者多运用叙事性的现实语言,而后者多运用含蓄性的想象语言。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进行分析。【答案】7.B8.①廊桥连接了河流两岸:使村民能跨水而行。②当地讲解员向客人介绍廊桥,分享廊桥之美。③村民向素秋讲述廊桥的神圣,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无数的人来到廊桥上,形成小型的商贸集市,让村庄热闹起来。⑤族人建造廊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9.①文本一通过素秋这个人物贯穿全文,讲述廊桥和乡民的故事;文本二通过概括性的形象列举来表情达意。②文本一语言平实,充满生活的气息;文本二运用了想象与拟人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凝练,富有诗意。【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B.“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说法错误,文本一中“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和“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都表明了素秋慢慢体悟到廊桥的美。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指的是桥的现实意义,用来连接河流的两岸,即廊桥是为交通便利而存在的,让村民们可以跨水而行;“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指的是廊桥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的交往。由文中“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可知,如素秋一样的当地讲解员们向客人介绍廊桥,分享廊桥之美,架起了与游客之间的桥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指这座桥让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由文中“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知,这座廊桥保佑人们的生活;由文中“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可知,廊桥的出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由文中“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可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还指族人建造廊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分析文本一的内容可知,在文中是通过素秋的所见、所思和所感来讲述有关廊桥和村民的故事的,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等都是运用了叙事性的语言来行文的;文本二是现代诗歌,语言含蓄而凝练,如“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含蓄地概括了桥梁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桥梁的赞美之情。由文本一“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可见,“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歇个脚”等口语化的语言非常平实,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文本二“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等句子整散句结合,“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等诗句充满了作者大胆的想象,“爱情”“点头致敬”
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富有诗意。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上①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八月,上甫过公除②,即事游畋,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著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上不听。十月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余,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著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著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十一月,上将幸华清宫,戊午,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暮乃退。(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有删改)[注]①上,这里指唐穆宗。②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B.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C.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D.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庚寅,文中指庚寅日,是干支纪日。庚寅日的前一天是已丑日,后一天是辛卯日。
B.重阳,即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形成了登高等特定的习俗。C.乘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D.两省,这里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审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后来杨虞卿上奏进谏,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没有怪罪他们。B.唐穆宗在八月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于出游打猎,过分地赏赐臣下。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但遭到了拾遗李珏及其同僚的劝谏。C.唐穆宗面对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人的进言,竟然不知他们谏官的身份。唐穆宗派人慰问犒劳他们,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宰相都祝贺。D.唐穆宗认为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是令人欣慰的好事情,体现了国泰民安,大臣丁公著有忧患意识,认为这会成为劳烦皇帝忧虑的开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2)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答案】10.B11.C12.C13.(1)使(他们)对陛下尽忠言如同在追求财利,议论朝政就像在诉说冤屈,像这样还不能招来天下太平的是没有的事。(2)陛下天天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不是有功之人就不能给他。【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沈酣昼夜”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意思是“昼夜畅饮沉醉”不能断开,排除AC;“独……乎”为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本句翻译为:自天宝以来,公卿士大夫争相游乐饮宴,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理解错误。文中是代称皇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述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理解错误。原文是“然实不能用也”,意思是“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省略句“使之”,使(他们对陛下);论政,议论朝政;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事。(2)得分点:晨夕,早早晚晚,指每天;近,形容词活用做名词,亲近的人;厚,丰厚,太多;与,给。参考译文:二月,唐穆宗到丹凤门楼,大赦天下。事情完毕,在门内大摆歌舞、杂戏观看。皇上到左神策军队观看搏斗、杂戏。庚寅时分,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认为:“陛下应该请群臣对答,周到地问候,和颜悦色,使群臣进忠言好像追逐利益,讨论政事好像申诉冤屈,这样还不能达到太平盛世的从来没有的事。”衡山人赵知微也上疏谏言说皇上游玩狩猎没有节制。皇上虽然没有听他的,也不怪罪他。八月,皇上刚刚除掉孝服,就开始进行游玩打猎,赏赐无度。九月,想要在重阳节大摆宴席,拾遗李珏率领他的同僚上疏说:“皇上,因为陛下的年号还没改,先帝的陵墓还是新的,即使陛下采取以日易月的丧期,俯从人们的愿望,但《礼记》中写着服丧三年的制度,还应当在心里深切悼念。现在.邻国前来吊丧的使者才刚刚离开京城,朝廷派到各国告丧的使者还没有回来禀告。解除丧期的各种集会,都是为了平民百姓,陛下在后宫设宴,这样是不合适的。”唐穆宗不听。十月壬午日,群臣入偏殿,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向唐穆宗进言:“陛下宴乐过多,打猎出游没有限度。现在吐蕃侵犯边境,忽然有军机急奏报章,不知陛下在何处。(陛下)日夜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没有功劳的不可以赏赐。即使宫内府库的收藏有结余,也希望陛下爱惜钱财,万一天下发生战事,不至于使官吏再重税搜刮百姓。”当时很久没有谏官入阁论事的了,唐穆宗对此开始觉得十分惊讶,对宰相说:“这几个是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唐穆宗于是派人犒劳他们,说:“应当按照你们说的去做。”宰相都祝贺,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唐穆宗曾经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这真是国泰民安,足以令人欣慰。”丁公著说:“这不是好事,卑职感到会成为劳烦陛下忧虑的开端。”唐穆宗问:“什么缘故?”丁公著回答说:“自天宝以来,公卿士大夫争相游乐饮宴,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
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十一月,唐穆宗将要到华清宫去游玩,戊午日,宰相率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到延英门,多次上奏直言进谏,并且说“像这样,我们大臣应当随从”。宰相请求当庭奏对,唐穆宗都不听。谏官拜伏在延英门下,直到傍晚才退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汪水云诗卷①萧炎丑听说西湖事,分明在目前。逋梅笼水月,坡柳弄风烟。春梦须臾里,旧游三十年。把君丙子②集,读罢泪潸然。题汪水云诗卷永秀禾黍离离满故都,君诗读罢泪倾珠。立朝食禄千官富,为国忘躯一事无。兵革已将临北阙,笙歌犹自醉西湖。黄冠氅服③今谁识,前宋遗贤有此儒。【注】①汪水云:即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与诗人萧炎丑、僧人永秀同时代人,互有诗歌唱和酬答。②丙子:即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被元兵攻占。③黄冠氅服;道士服,汪元量向元帝自请南归,着道服隐于江湖间。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颔联运用林逋居西湖嗜梅、苏轼筑堤植柳的典故,写出西湖曾经的美景雅事。B.后诗的首联化用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写出了故都临安破败荒凉的亡国之象。C.前诗颈联的“须臾”与“三十年”形成对比,写出了美好往事一朝成空的凄苦遗恨。D.后诗以“千官富”与“一事无”、“兵革”与“笙歌”对比,写出南宋君王的昏庸和腐朽。15.前诗在尾联写到“泪潸然”,后诗在首联写到“泪倾珠”,这两处中“泪”蕴含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不一致。①第一首首联写诗人读到诗友汪元量的诗,潸然落泪,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②第二首首联描写出故宫长满了荒草诗人产生宫室宗庙毁坏之叹的场景,写出了诗人对英雄已逝,只留自己在此独自缅怀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的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写出了美好往事一朝成空的凄苦遗恨”错,前诗颈联描写了春梦片刻里,老朋友三十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第一首古诗颈联描写了春梦片刻里,老朋友三十年。尾联“把君丙子集,读罢泪潸然”写诗人读着汪元量反映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占的诗篇,想到国土丢失,诗人不禁潸然落泪,想到当年与诗人汪元量、僧人永秀相互写诗唱和酬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2)第二首首联“黍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禾黍离离满故都,君诗读罢泪倾珠”的意思是故宫长满了荒草,诗人读了朋友的诗不禁泪落如雨。描写出诗人产生宫室宗庙毁坏之叹的场景,写出了诗人对英雄已逝,只留行人在此缅怀的惆怅和金国宫殿长满芳草的衰败,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的悲痛之情。(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岳阳楼时内心的愉悦和超脱。(2)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也是相对的。(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秦岭的高峻,描写了蜀道疏导开辟之前,秦岭阻塞蜀秦两地交通的情形。【答案】①.心旷神怡②.宠辱偕忘③.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西当太白有鸟道⑥.可以横绝峨眉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能力。易错的字有:怡,偕,峨,巅。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①,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如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也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②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表明,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可谓③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萌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④的含义。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个选项中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葫芦谐音“福禄”B.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C.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D.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答案】17.①浑然天成②源远流长③不谋而合④繁衍生息18.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此处指葫芦上下两个球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可选“浑然天成”。“浑然天成”
,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苗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②空,语境强调种植葫芦历史悠久,可选“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③空,语境指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的认同是一样的,可选“不谋而合”。“不谋而合”,事前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第④空,由“同样表明”可知,葫芦在蒙古民间也具有孕育下代的含义,可选“繁衍生息”。“繁衍生息”,生命孕育下代的行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前面,“我国人民”应放在“不仅”后面。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而是““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一带一路”特定称谓,其他三项表示强调。故选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目前,有网民在某政府网站留言建议,应将《水浒传》踢出中小学课本。此君历数了《水浒传》“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几大“毒素”,认为“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作推广宣传”。对于这名网民的建议,省教育厅做出了得体、审慎的回复:①,一方面,②;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③。公允地说,《水浒传》的色调是黑色的,情节是残酷的,价值观是错乱的,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正史”极少留意的古代基层社会生活。然而,《水浒传》的长盛不衰恰恰在于其“现实”而非虚构,读者在梁山好汉身上看到了普通人也有的七情六欲,感受了普通人也会面临的命运抉择,享受了人物“人不由己”衍生出的曲折情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渐渐认识“反派”,也有助于他们领略现实社会的复杂、人性的立体与多元,逐渐从“这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欣赏体验,转变乃至进化为批判性思维的欣赏能力。比起刻板单调的读物,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更能深刻地教育青少年。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得体,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人物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方式,从自己感受出发,用简要文字把自己对人物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就你熟知的水浒人物写一则短评。(100字内)
【答案】20.①首先非常感谢热心网友的建议/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②我们赞同您的部分观点/您的顾虑和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③《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不能因噎废食/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1.示例:林冲是一个本领高强、仗义磊落的人。他被奸人陷害刺配沧州,委曲求全却险遭野猪林打杀、草料场暗算,最终他忍不住滔天怒火,手刃仇敌,投靠梁山。林冲的忍是为了渴望的安宁,林冲的怒是被迫之下的无奈之举。【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得体、审慎的回复”可见,对这名网友的建议,其回复是很有礼貌的,应该是先肯定对方的部分观点,再进行己方观点的陈述。一般来说,首先应感谢对方的一片好意,故可填写“首先非常感谢热心网友的建议/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②根据“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见,此处要从两方面来进行阐述。由于“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是教育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中小学生读《水浒传》有重大教育意义,故而“一方面”必然是赞同网友的部分观点,故可填写“我们赞同您的部分观点/您的顾虑和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③教育厅的观点是,《水浒传》虽然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但其“现实主义”有助于学生“领略现实社会的复杂、人性的立体与多元”“乃至进化为批判性思维的欣赏能力”“更能深刻地教育青少年”,即其本身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故可填写“《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不能因噎废食/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把握名著人物及写人物评论的能力。划线句说“读者在梁山好汉身上看到了普通人也有的七情六欲,感受了普通人也会面临的命运抉择,享受了人物‘人不由己’衍生出的曲折情节”,故而在评论水浒人物时,要抓住“普通人也有的七情六欲”“面临的命运抉择”“人不由己”等特征进行评价。如林冲,其本身是一个本领高强、光明磊落的人,但在黑暗官场中,他作为普通人,为了自己的前程与家人的安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奈何其多次隐忍却仍无法摆脱高俅等人的追杀暗算,终于忍不住滔天怒火,手刃仇敌,投靠梁山。又如武松,其对兄长感情深挚,对朋友义气深重,然而命运对他却毫不容情,在遭遇陷害后,他杀人留字,不再做打虎除害的英雄,而成为满手血腥的江湖好汉。总之,学生根据自己熟知的人物,任选一个,叙其命运遭遇,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四、写作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歌蕴含着一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不少于800字。要求:立足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让人生开满豁达之花孔子曾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心怀豁达,用包容的心对待万事万物,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切真正流传千古的东西,都是“内兼万物”的,而我们的人生也正需要豁达之花的点缀。赤壁之下,淡淡的月光笼罩在水面上,好像一层轻纱。清风微微的吹来,在门面上泛起一层涟漪。耳边是客人如泣如诉的笑声,那么凄凉,那么悲伤,感叹着人间的短暂光阴以及世事无常。可是你却对此毫不在意,只是说道:“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它跨过了千年沧桑岁月,连带着你的豁达之心流传到了今日。苏轼,你虽仕途险阻,可你却在豁达中游山玩水,参悟人生,最终在诗词造诣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你的人生之路上也由此开出了一朵朵豁达的鲜花,那么芬芳,那么鲜艳,那么诱人……月下竹林,你孤独地坐在那,一片清辉透过斑驳的树林映照着你。望着地上自己的黑影,又看见那一轮残月,你不由自主大声感慨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化为诗意,豪气一吐却流传芳古。若无意气,你又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想当初贵妃亲自为你研磨,力士亲自为你脱靴,但你却觉得自己奔跑的双脚不应该停滞不前,于是你潇洒的背影也定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李白,你虽没有一展自己的抱负,但你却带着包容的心态,带着诗情的才华,重拾希望,走遍大江南北,从而也让自己的足迹之上开满了豁达的鲜花。涡水边,微波荡漾,垂柳随着轻风摆弄着纤纤细腰,不时柳絮飘飘洒洒落在水面上,泛起圈圈涟漪。但你却毫不为之所动,只是定定地坐着。这时过来两位大夫聘请你做宰相,你只是淡淡望了他们一眼,说道:“往矣,我将曳尾于涂中。”
于是便不再多说。你本就是世间的一缕清风,任谁也摸不着,抓不住,又怎么会让自己孤傲的心灵走进浑浊的仕途?庄子,面对功名利禄,你的心就像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你超然豁达的心态虽注定你与仕途无缘,但却成就了你逍遥的一生,也让你的心境怒放出豁达的鲜花,纯净、美好。豁达是一种心灵的宁静,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愿我们能够豁达地对待万事万物,让人生处处开满豁达的鲜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本题是一首词,首先要理解词的内容。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个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理解了全词的内容和包含的哲理,选一个立意行文就可以了。参考立意:1.人生遇到挫折磨难,要淡然处之,坚持自我;2.挫折和磨难中都有难得的风景,也会令人有丰厚的收获;3.走过平顺或走过风雨,贵在心中波澜不惊,自我超然物外;4.风雨总会过去,艰难挫折也会是人生常态,坚韧、豁达、坚持方能守住本真;5.心态是面对一切的关键。
行文结构:开篇通过引用孔子的话提出观点“我们的人生需要豁达之花”;接着举了苏轼、李白、庄子三个例子阐明观点:苏轼的仕途险阻,但在豁达中游山玩水,参悟人生,最终在诗词造诣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李白虽没有一展自己的抱负,但你却带着包容的心态,带着诗情的才华,重拾希望,走遍大江南北,从而也让自己的足迹之上开满了豁达的鲜花;庄子超然豁达的心态虽注定与仕途无缘,但却成就了自己逍遥的一生,也让自己的心境怒放出豁达的鲜花,纯净、美好;结尾点题“豁达是一种心灵的宁静,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愿我们能够豁达地对待万事万物,让人生处处开满豁达的鲜花”。素材:1.武侯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对功利荣耀的不屑,这是他对人生价值的豁达。范文正为官时,因为廉政,不得当地缙绅赏识,处处与之作对,在朝被诬,放逐漠地。范文正怎么也不明白,这是为何?当他走上岳阳楼面对洞庭之水时,才豁然开朗。原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为人生之真谛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官至理。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鱼与熊掌岂能兼得?所以我们何不尝试一下舍得?我感觉,这就是对豁达最好的解析!2.当你面对繁花似锦的春天的时候,甘于做默默无闻的小草,即使是一棵,也能点缀着大地,这是一种豁达;当你面对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时,欢乐地充当其中的一滴,即使是一滴,也能滋润着禾苗,这是一种豁达;当你面对着葱郁茂密的森林的时候,坚定不移地做一棵小树,即使是一株,也能撑起一片绿荫,这也是一种豁达。3.遭受挫折时需要豁达。人生是艰苦的,失败时无须号啕大哭,无须仰天长叹。聪明的失败者是不会给自己有哭泣的时间,因为他们心中拥有豁达,所以他们不会在意得与失,只会默默地总结教训,立刻又投入新的努力之中!4.哲学家说,豁达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豁达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豁达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豁达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豁达是一种发明。是啊,拥有豁达的生活,才会长久,才会有默契!5.比赛输赢时需要豁达。只要不在意输,往往你是赢家。太在意输赢,命运的女神反而不会垂青于你,因为你的心思全在输或赢上,反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事情,这样你就失去了赢的资本!【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4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5.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