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泸县四中高2021级高三上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基所在,“人民至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价值理念。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人民至上是一个价值命题,包含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明确的实践要求。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在社会(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至上中的“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因此,在传统的民本观念中,隐含着君王是百姓的主人并为民做主的含义,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理念包含着多方面的实战要求,其中主要是对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治理者的实践要求。人民至上对社会治理者的实战要求,就是要确保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是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二是要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三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四是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人民至上对人民个体也有实战要求。人民是一个由个人构成的基本共同体,只有其中每一个个人都强大,人民才能强大。因此,个人必须将这种价值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和德性品质,成为自己毕生不懈奋斗的追求和实践。这种价值要求就是自强不息。人民个体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自强不息,这就要求人民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性。社会性的实质就是道德性,也就是人必须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与同为社会主体的其他人友好合作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强大。这也就是厚德载物。无论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作为德性品质和价值理念,都是后天经过不断努力获得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强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涵养锻炼或修养作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要使自己所在的人民共同体能够成为至上者,修身成人是必由之路。(摘编自江畅《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至上既是价值命题也是事实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基所在。B.西方的“主权在民”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这一理念与当代中国的“人民至上”相同。C.人民至上意味着人民能够拥有并能直接行使一切国家权力,最终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D.人民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性,才能在社会共同体中与他人友好合作,追求和实现个人强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采用总分结构,从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两个方面对“人民至上”进行阐述。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人民至上”“民为邦本”“主权在民”的内涵异同。C.第五段着重论述人民至上对国家治理者的实践要求,具体从四个“要”做出规范。D.人民至上对人民个体提出了“修身成人”的实践要求,强调个体应具备“社会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虽然把百姓作为国家的根本,但其实质却是君权至上,因为百姓是被统治者,不是国家主人。B.在革命时期,人民至上是价值理想,表达的是实然状态;当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人民至上就转变为应然状态。C.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幸福”等理念都隐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D.人民至上的实质内涵是人民拥有国家一切权力,因此国家治理者作为人民代表,要确保人民在社会中的至上地位。【答案】1.D2.B3.B【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人民至上既是价值命题也是事实命题”错误,根据第四段首句“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可知,“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B.“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这一理念与当代中国的‘人民至上’相同”错误,原文为“‘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个人”,选项忽略了原文中的“看起来是”,两个理念实质不同;C.“直接”有误,原文有“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治理者”,可知国家权力由国家治理者代表人民行使。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异同”有误,结合原文“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可知,文中是比较差别。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革命时期……表达的是实然状态;当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人民至上就转变为应然状态”错误,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可知,选项“实然”与“应然”表述相反。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按照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中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减贫南南合作,为全球范围内实现减贫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2015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涉及产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金融扶贫、资产 收益扶贫等。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575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下降到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653元增长到10371元。同时,贫困地区新业态快速发展,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摘编自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材料二: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治沙30年,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探索出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创造出沙漠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生态产业体系。亿利生态光伏项目采用“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模式,实现“生态修复、土地增值、光伏产业、种养殖产业、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五个层级的循环收益。通过土地租用、项目建设期雇工、贫困户承包种植养护等方式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库布其当地的农牧民,是治沙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亿利集团打造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每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这些成功的做法,既为中国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摘编自王文彪《大漠奇迹》,朱富乐《46国记者打卡库布齐沙漠探秘荒漠化防治秘诀》)材料三: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其中撒哈拉沙漠占国土面积的2/3,剩余的1/3土地也属于沙漠边缘的半荒漠地带。毛塔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1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持续的干旱使植被严重受损,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大部分地区贫困化加剧,人们为了生存,被迫毁林毁草,过度开垦土地,超载利用牧场,形成了“贫穷加剧沙漠化,沙漠化又加剧了贫穷”的恶性循环。荒漠化已严重制约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毛塔人口不足450万,贫困率达31%,如何有效脱贫成为历届毛塔政府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中毛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迅猛,毛里塔尼亚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热情高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中毛两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未来中毛合作奠定了基础。(孙红等《毛里塔尼亚终于走出了历史的怪圈》、尤源等《毛里塔尼亚的荒漠化问题》)材料四:目前,中国金融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巨大贡献。以支付为例,我国充分发挥移动通信、条码识别等技术优势,建成网络支付资金清算基础设施,实现卡基支付向移动支付的转变,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移动支付服务格局。贫困农户可以实现快捷、安全、高效的支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尚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有贷款需求的人中仅21%通过正规金融 机构获得贷款,中国的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向海外拓展,帮助很多金融欠发达国家直接越过支票、信用卡等传统交易阶段,让他们享受到数字时代的红利,给他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摘自赵阳《让“金融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张妮等《中国移动支付,用暖科技贡献世界》)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明确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也要各地因地施策,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贫治理模式。B.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其中撒哈拉沙漠占国土面积的2/3,是制约毛塔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C.亿利旗下的生态项目皆采用“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模式,实现“生态修复、土地增值、光伏产业、种养殖产业、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五个层级的循环收益。D.中国的移动支付具有快捷、安全、高效等优点,这与我国在移动通信、条码识别等方面有技术优势是密切相关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成效显著,截止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总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为全球减贫作出了贡献。B.材料二中的库布其模式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说明要实现收益离不开生产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参与和合作。C.多管齐下、方式多样的亿利生态光伏项目扶贫模式的采用,不仅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还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经验。D.金融科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贡献,例如在移动支付越过了传统的支付方式的不便,使贫困农户能够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6.中国在帮助其他贫困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上,可以提供哪些帮助或者经验?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5.A6.①通过分享荒漠化防治经验,帮助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打造沙漠生态产业链。②通过“一带一路”加大与全球的经贸合作力度,共同发展经济。③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帮助一些金融欠发达国家降低交易成本,为其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亿利旗下的生态项目皆采用……”有误,原文是“亿利生态光伏项目采用‘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模式”,选项扩大概念。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农村贫困人口总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偷换概念,原文是贫困发生率从5.7%下降到1.7%。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结合材料二“这些成功的做法,既为中国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可概括出“通过分享荒漠化防治经验,帮助其打造沙漠生态产业链”。结合材料三“近年来,中毛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迅猛,毛里塔尼亚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热情高涨”,可概括出“通过一带一路加大经贸合作力度,帮助其发展经济”。结合材料四“中国的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的海外拓展,帮助很多金融欠发达国家直接越过支票,信用卡等传统交易阶段,让他们享受到数字时代的红利,给他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可概括出“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帮助其降低交易成本,为其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迷路刘国芳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 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他。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有删改)文本二:迷路刘国芳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 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迷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说着,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孩子说:“是。”领导又说:“你叫什么?”孩子说:“小勇。”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然后去自首。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反复记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走了很久”“又走了好久好久”,这是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铺垫。B.文本二中的老屋房间众多结构复杂,这些特点这使得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在老屋中迷路具有了合理性。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它们就像生活化的哲理寓言,耐人寻味。D.文本一和文本二中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8.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9.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答案】7.D8.相同之处:两个“迷路”都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不同之处:文本一的“迷路”象征着在人生道路上不知不觉度过的迷茫困惑;文本二的“迷路”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9.①文本一中的“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但这样的情节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②文本二的“领导”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的。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特点的分析概括能力。D.“个性鲜明”错误。小说中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个性特征并不鲜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相同之处: 文本一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跟大人去过,而这次是“我”自己去,走着走着,“我”迷路了,所以本文的“迷路”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文本二说到: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领导小时候为迷路的小女孩以及一个大人领过路。领导长大后,仓皇逃到老屋,一个叫小勇的人认为领导迷了路,给他领路。所以本文的“迷路”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不同之处:文本一说到“我”在去爷爷家的路上迷路了,然后遇到了三个爷爷,于是四个人同行去夏村,走着走着,老爷爷们分别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地方”。“我”自己走着走着,又迷路了,正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喊‘我’爷爷,“我”也变成了爷爷,所以文本中的“迷路”就有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在迷茫困惑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文本二是说小勇长大之后离开了老屋,当上了领导,他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感到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觉得老屋安全,于是来到了老屋,这时有个叫小勇的孩子认为领导迷路了,要给领导引路,所以文本二的“迷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文本一:文章开篇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可见,“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而文章的结尾说到“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可见,这时“我”已变成了老人,所以文章中“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文中写到“我”在去爷爷家的路上迷路了,然后遇到了三个爷爷,于是四个人同行去夏村,走着走着,老爷爷们分别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地方”。“我”自己走着走着,又迷路了,正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喊‘我’爷爷,“我”也变成了爷爷。所以“我”由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变成了一位老人,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这样的情节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文本二说到“领导”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住在老屋里,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长大后,离开了老屋,当上了领导,当他感觉自己早晚要出事的时候,就逃到了老屋里,在破败的老屋里,“领导”遇到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叫做小勇,所以“领导”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的。“领导”听从了小勇,跟着他走出了老屋。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老屋,想要再看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可是没有找到,当他出来时,一个老妪告诉他二十多年前,老屋里有个叫小勇的孩子,听说已当了大 官。所以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七月,南单于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分道并出,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唯裁哀省察。”太后①议欲从之,尚书宋意上书曰:“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光武皇帝躬服金革之难,深昭天地之明,故因其来降,羁縻畜养,边民得生,劳役休息,于兹四十余年矣。汉兴功烈,于斯为盛。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捍,巍巍之业,无以过此。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则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诚不可许。”和帝永元元年春,窦宪将征匈奴,三公、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②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唯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前后且十上,众皆为之危惧,安、隗正色自若。侍御史鲁恭上疏曰:“国家新遭大忧,陛下方在谅阴,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夷,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民者必有天报。今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尚书令韩稜、骑都尉朱晖、议郎京兆乐恢皆上疏谏,太后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匈奴叛服》)注:①太后,窦太后,汉文帝皇后。②宋由,东汉臣,京兆长安人,曾任大司农,后迁司空、太尉。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群僚A百姓B咸C曰D不E可F陛下G独H奈I何J以K一L人M之N计O弃P万Q人R之S命T不U恤V其W言X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烈”,意为“功业”,“烈”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含义相同。B.“敕”,意为“命令、吩咐”,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中的“敕”含义相同。C.“期”,意为“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里的“帝乡不可期”的“期”含义不同。D.“因”,意为“凭借、依靠”,与《过秦论》中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匈奴单于希望与汉朝合力讨伐北匈奴,让南北匈奴合并为一国,使汉朝长久没有北方边患之忧。B.窦太后打算同意北征,尚书宋意却认为应许南匈奴的请求是放弃安全而走向危险境地。C.对于出征讨伐匈奴之事,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不惧危险据理劝谏,前后上书近十次。D.窦宪将要出征讨伐匈奴时,侍御史鲁恭上书谏言在章帝居丧期间出兵不符合天意民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2)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答案】10.FOT11.D12.D13.(1)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汉所得的胜利和收获,竟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2)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自行停止劝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陛下怎能因为窦宪一人的计策,而毁弃万民的身家性命,不体恤他们的呼声呢!“群僚百姓咸曰不可”句意完整,是转述群僚百姓的观点,意思是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所以在“不可”后断开,因此选F;“以一人之计”与“弃万人之命”对举,结构相似,应在“计”“弃”中间断开,因此选O;“不恤其言”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不”前边断开,因此选T。故选FOT。【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这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盛大的一项功业/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B.正确。句意:我已命令各部厉兵秣马/依照皇帝的命令而建造的宁国公府。C.正确。期,约定/期望。句意:约定十二月在北匈奴会师/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D.“‘因’含义相同”错。因,凭借,依靠/沿袭。句意:希望凭着圣上的神威/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章帝居丧期间”错误。原文“和帝永元元年春,窦宪将征匈奴”,据此看出后来窦宪出征是在“和帝永元元年春”,章帝去世,和帝“居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兴”,建立;“征伐”,讨伐;“克”,战胜、胜利;“曾”,竟、却、简直。(2)“辄”,总是;“寝”,被搁置;“遂”,于是、就;“稍”,逐渐。参考译文: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季七月,南匈奴单于上书朝廷:“应当及早趁北匈奴内乱纷争,出兵讨伐,打败北匈奴,成全南匈奴,(让南北匈奴)合并为一国,使汉朝长久没有北方边患之忧。我愿征调匈奴各部旧有和新投降的精兵,分路同时出击,约定十二月在北匈奴会师。我部力量单薄,不足以内外防御,希望(汉朝)派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合力北征。希望凭着圣上的神威,一举平定北方。我匈奴国的成败,关键在于今年。我已命令各部厉兵秣马,准备作战。请陛下审察裁决。”窦太后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尚书宋意上书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所得的胜利和收获,却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光武帝亲身经历战乱的艰难,显示天地间无与伦比的英明,所以趁匈奴人前来归降,对他们采取羁縻豢养的政策,于是边疆之民获得生机,劳役停止,与民休息,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了。这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盛大的一项功业。现在北匈奴已经向西逃遁,请求与汉朝通婚和好,应当趁他们归顺依附的机会,使之成为外围防御力量,巍巍功业,莫过于此。如果征调军队,消耗国赋,以听从南匈奴的意愿,那就是白白丢掉上策,放弃安全而走向危险境地。(对南匈奴的请求)实在不可应许。”东汉和帝永元元年春季,窦宪将要出征讨伐匈奴,三公、九卿到朝堂上书劝谏,认为“匈奴并未进攻边塞,而我军无缘无故劳师远征,消耗国家资财,求取万里以外的战功,这不是为国家着想的上策”。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停止劝谏。唯独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严守正道,坚定不移,甚至脱去官帽在朝堂坚持力争,前后上书将近十次,众人都为他们深感危险和恐惧,但袁安、任隗两人却神情镇定自若,举止如常。侍御史鲁恭上书说:“朝廷新近有大忧,陛下正在服丧,百姓感到若有所失,一天听不到皇上出入时巡防护卫的警报之音,就无不惴惴不安地思念,如同有所求而不能得。如今却在盛春之月征发兵役,为远征匈奴而扰乱全国,这实在不合恩待中原百姓、改年号而正岁时、由内及外处理政务的原则。万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爱他所生的万物,犹如父母爱子女,天下万物中只要有一物未得适宜的安顿,那么天地气象就会因此发生错乱,何况对于人事呢?因此,爱护百姓的人上天一定有回报。现今刚刚开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的物资已经不能满足,官民上下交互逼迫,人民困苦危急,也已经很严重了。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陛下怎能因为窦宪一人的计策,而毁弃万民的身 家性命,不体恤他们的呼声呢!对上观察天意,对下抚察民心,就足以明白事情的利害得失。为臣担心中国将不再是中国,难道只是匈奴(有这样不尊重中国的想法)吗?”尚书令韩稜、骑都尉朱晖、议郎京兆人乐恢都上书劝谏,但太后不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①,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泽中:陆游居镜湖,故称泽中。②张巡:唐南阳人,安禄山反,张巡守睢阳,被围数月,城破,骂贼不屈。贼断其舌,落其齿,张巡嚼齿吞食而死。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首联可知,诗人此时年事已高,身居镜湖,对朝廷仍怀忠心。B.颔联承上联“孤忠”而来,提及历史上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C.颈联实写诗人所见,沦陷的上林苑与洛阳宫尽是一派残败景象。D.全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表现出了诗人一以贯之的英雄本色。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书写“愤”的?【答案】14.C15.①首联直抒胸臆,首联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忠心只有天地可鉴,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错,并非实写眼前。上林苑,秦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旧日皇宫所在之地长安、洛阳,当时在沦陷区。颈联想象旧时京都宫苑如今的寥落景象,可见此心总在恢复中原。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首联直抒胸臆,“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直陈赋闲镜湖,远离朝廷不被重用,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②颔联用典,“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厄穷苏武餐毡久”运用苏武的典故,苏武被囚禁,只能吃毡毛充饥,后用“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张巡嚼齿”运用张巡的典故,《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诗人的耿耿孤忠不减当年的苏武牧羊与张巡嚼齿,深化了上联的愤懑之感。③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联想/想象/虚写如今已沦陷敌手的京都宫苑寥落衰败的景象,表达诗人恢复中原的夙愿尚未实现的悲愤。④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诗人虽赋闲已老,但壮心未已、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⑤尾联“死去犹能作鬼雄”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李清照“死亦为鬼雄”一句)表达誓死为国的激愤之情。(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如在《离骚》中诗人用“______”写了自己因为采摘香草而被加上罪名;用“____________”比喻小人嫉妒自己拥有美好的品德。(3)古人常借助于猿啼表达悲伤的情感,如杜甫、白居易。请写出杜甫或白居易的两句相关诗句“_______,______”。【答案】①.地崩山摧壮士死②.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③.又申之以揽茝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示例三: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摧,栈,钩,揽,茝,嫉,蛾,鹃,猿。 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光溢彩的元宵节里,绚丽的花灯最能烘托节日氛围。近些年,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传统花灯工艺不断探寻新的时代表达,丰富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节日生活。在许多地方,各类灯会竞相举办,各式花灯①。中国花灯历史悠久,(甲)流派众多,精妙绝伦之作更是②。浙江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精致典雅,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造型多变;福建泉州花灯式样丰富,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闻名;(乙)广东潮州花灯乡土气息浓厚,工艺繁复,无论是屏灯还是挂灯,皆精巧多样、内涵丰富……(丙)这些制作精细的花灯,是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起了积极作用。“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丁)逛灯会是人们庆祝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如今,许多地方的灯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③,化身艺术盛会。有的是精心设计、科技感十足的太空主题花灯;有的将本地特色建筑以花灯形式汇聚一堂,彰显地域文化魅力;有的将花灯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吸引年轻观众“打卡”……漫步灯会之中,时代气息扑面而来。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一项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7.①争奇斗艳②数不胜数③焕然一新18.这些制作精细的花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义的能力。第①处,由上文“各类灯会竞相举办”语境可知,此处应填写形容各类灯会上花灯盛况的成语,故可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相互竞争谁更奇特、艳丽,多形容百花竞放的美丽景色。第②处,由语境“流派众多,精妙绝伦之作更是……”以及后文的一系列举例可知,此处应是说明花灯中的精妙绝伦之作也很多,故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第③处,根据语境“如今,许多地方的灯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以及相关例子“科技感十足的太空主题花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吸引年轻观众‘打卡’”,可知此处应是讲传 统花灯的创新,故可填“焕然一新”。焕然一新:形容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崭新感觉的新气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式杂糅,应改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处,“发挥起了”语意重复,应删去“发挥”或“起了”。故句子可修改为:这些制作精细的花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是对整句诗句的完整引用,句号应在引号的里面。故选D。(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热的夏天里,啤酒、烧烤、小龙虾、西瓜是许多人的幸福开关。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①。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吃出来的病”。这些疾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的、生物性的,②。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③。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品以植物类食品为主,其次为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是毒蘑菇、粮食和蔬菜;动物类食品主要是肉制品和水产品。有的人在饭馆、餐厅用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很可能就是食源性疾病。如果发现自己出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时,必须立即停用可疑食品,并前往医院就诊。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和文中“开关”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答案】20.①各类食源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多发期②也有动植物性的③ 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21.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讲的是“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这一生活现象,后文则直接解释“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由此可知,此处所讲的应是要注意食源性疾病,故可填“各类食源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多发期”。第二空,根据前文“这些疾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的、生物性的”中的关键词“既有”可知,此处应是讲另一类疾病因素,而根据“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可推知,可能还有动植物方面的,故可填“也有动植物性的”。第三空,根据前文“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可知,“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等”常见的病原菌都会损害人类健康,故可填“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开关”使用的是比喻手法。A.“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用的是比喻手法。B.“风飘絮”“雨打萍”用以比喻诗人自己,用的是比喻手法。C.作者把自己的心比喻成玉壶中的“冰心”,用的是比喻手法。D.“环珮”是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用的是借代手法。故选D。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新浪问答、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内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10余万,影响力不可小觑。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但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知识付费’” 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识付费”还需扬长避短近年来,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转变,“知识付费”俨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又一大“风口”,引领着时代风潮。诚然,知识付费的“短平快”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既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愈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切切实实地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之举。然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知识付费”也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推广普及“知识付费”时必须要扬长避短,助其健康发展。“知识付费”的一个局限即是对知识的过度压缩。综观当下,最普遍的知识产品即是将一本几十万字的著作,压缩成一篇适合朗读的口播稿,然后录制成半小时左右的课程,而消费者只需花费极短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一本书最核心的内容。这种将知识进行高度压缩化处理的手段固然可以使得消费者以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取最多的知识,但是,试问对于知识消费者来说,花费数月去耐心阅读一部皇皇巨著与快速“吞服”半小时左右的浓缩音频,得到的知识与收获又岂能相提并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普通读者,我们固然不要求人人都做到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但是至少得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体会一部著作,让著作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如此方能够真正了解一本书,读懂一本书。而知识供应商提供的“知识浓缩药丸”虽然能够让读者一窥著作概况,但缺少了这种入心入脑的品读体会过程,最终只能让读者停留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层面上。“知识付费”的另一个局限则在于同质化现象显著。由于资本天生的趋利特性,知识供应商在制作知识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商业价值而不是知识本身,因而由资本驱动而成的知识产品首先是一个商品,其次才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知识产品往往需满足易读、有趣、难度适中、内容新颖、篇幅合理等诸多限制条件。在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之下,即使是脱胎于几十万字的“大块头”而产生的知识产品,也难免出现解释思路相似、论述细节相仿等同质化现象。对于同一著作或者同一问题,读者即便购买了多种知识产品,最终也只能获得大同小异的若干知识的迭加,既谈不上广度上的拓展,更谈不上深度上的升华。“知识付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知识付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倘若这些局限不加以重视、合理规避,终将会使“知识付费”变为转瞬即逝的“昙花”。无论是知识供应商还是知识消费者,在享受“知识付费”带来的便利与回报的同时,还需扬长避短,让“知识付费”这一新时代产物永葆生机,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半命题作文题。材料涉及热点时事,事关“知识付费”问题。对此,我们应全面客观看待,既要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要看到其弊端。作文题中“ 对此,你怎么看?”是审题关键。命题人对“知识付费”做了正反两方面的阐述:“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上述内容即为“此”,即为写作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对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即“对此,你怎么看?”透过命题人所给材料,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的思想倾向: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但命题人又没有完全否定知识付费。因此,这就需要考生辩证地来看待“此”,得出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中,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既可以积极肯定,指出其优势,又可以指出其弊端,也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综合考虑,可以有以下立意:①知识付费的出现与流行凸显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又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可谓多嬴。②不能一味依赖“知识付费”,要保留自己思考的权利,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把思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③利用“知识付费”要科学适度,要保证自己有更多的通过思考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10:03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2.8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