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高三语文必修下册+信息类文本阅读温馨提醒: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秦代“书同文”不仅简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的语言音义孳生新形体。B.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C.汉字书法艺术是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超越实用功能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 D.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B.“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项目,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推动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C.《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D.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字绘”的研究与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的推广,使甲骨文研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4.古文字学因其研究资料获取困难、知识创新缓慢,而逐渐成为一门“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字的构成及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智慧之光?(6分)“国”字最初是“戈”下有一个“口”,“戈”寓意武力、军队,“口”指人口、百姓;后在“口”下加“一”,表示土地;再后用一个大“口”围住,表示四方疆域;最后简化为“国”字。基本演变如下图:汉字:【国】字演变字源演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河流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这条河,是山里的生命之河。河流是从深山老林里流过来的。起初河水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它一路兼收并蓄,终于成为一股汤汤大水。它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顺着山势左弯右拐,哺育着两岸的生灵。现在,大火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噼噼啪啪的声响,朝着这条河扑了过来。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移动身体,向河的对岸靠拢。这时借着火光和星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 啊呀呀,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野兽。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都是啥野兽。在他背后,还不断传来好像下饺子一般的声音。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到,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但是他很快感觉到,水中有一股巨大的推力,推着他顺流而下。借着火光看去,原来对面的河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所有的野兽都在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成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争先恐后,挤挤攘攘,拼命地往下游冲,没有一个愿意被烧死。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同动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在乎了。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前面来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早就知道,但是从来没敢靠近过。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要不要过呢?他犹豫着,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说今天,就算是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了。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着黑暗。但是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洞内到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猎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等他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陡然,前面的河水巨浪翻腾,只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了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一条水缸那么粗的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舌头嘶嘶作响。啊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恶龙啊。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 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1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猎人本能地去肩上取枪,发现枪没带出来,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猎人的职业惯性,也侧面表现大火来得突然和凶猛。B.本文展现出来的猎人形象是丰富多面的,一场大火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实现了自我的成长。C.小说围绕逃生情节,超越现实又烛照现实,深刻揭示了人和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D.本文题目为“河流”,“河流”不仅是猎人和动物们逃生的通道,还寓指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之河、母亲之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引起火灾的原因及火的发展态势,看似突兀,实则为后文写猎人与动物都逃向河流做铺垫。B.小说使用“哇——!”等一连串拟声词,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境,又富有节奏感,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气氛。C.小说设置壶口、地河等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情节,成功调动读者的情绪,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D.小说中主人公虽然没有姓名,但作者却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形象,使其立体可感。8.小说最后写猎人和各种动物历经艰险,终于看到了地河的出口,请你结合全文,试分析猎人此刻会有哪些心理。(4分)9.有人认为,《河流》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类凭借理性成为万物的灵长”这一思想,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题。材料一: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注】,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至于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 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注】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材料二: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注】,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注】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等A才B有限C而道D无穷E心F欲言而G口不逮H以此I自愧J莫K知L所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譬如医者之用药”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两句中“之”的用法相同。B.“而贽劝之以推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两句中的“推”的意思相同。C.“但其不幸,仕不遇时”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两句中“其”的用法和意义不同。D.“帝犹衔之,不肯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两句中“与”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与西汉张良齐肩而文才胜过他,论辩像西汉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B.苏轼认为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次出现。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剑南节度使。13.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2)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14.请结合材料概括陆贽不得志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②。何人为写③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④,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①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于采石矶,捷报传来,张孝祥写了本词。②写:通“泻”。③风约楚云留:当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未能亲自参战。④燃犀处:指采石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雪洗”二字一语双关,表面指此战于冬天大捷,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内含洗雪“靖康耻”之意。B.“骇浪与天浮”运用夸张手法,想象自己似乎看到了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读来惊心动魄,可谓气象阔大、声势雄壮。C.“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了宰相虞允文夜看吴钩,把玩宝剑的情形,塑造其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D.全词笔墨酣畅,格调慷慨激昂,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体现出作者豪放的词风。16.词人善化用前人诗句以抒己怀,请于全词中举出两例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江水(湖水)之美。(2)《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日观峰以西诸山,“,”,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3)孤舟一叶,不仅载文人远游,也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人常用“孤舟”意象来表达人生旅途的漂浮寂寞之感,或隐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口袋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占地面积少、规模小的城市开放空间,也称袖珍公园。②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土地“边角料”,经过精心设计,焕发活力,生机盎然,周边居民纷至沓来。③口袋公园变废为宝,成为适合公众日常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④口袋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既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⑤口袋公园注意营造充满人情味的绿色空间,贴近人们的生活。⑥对于工作繁忙的白领阶层来说,午休时间能在工作区附近的口袋公园中喝杯咖啡或简单小憩,对其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的方式。⑦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毛细血管”,口袋公园无疑是城市居民精神上的一片绿洲。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两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得当。B.②⑦句中引号的作用完全相同。C.第⑥句中应该删除“对其来说”。D.第⑦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口袋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既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B.口袋公园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C.口袋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D.口袋公园既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①。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②,让读者去琢磨,去思索,去补充。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包世臣论书以为当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宋人论崔颢的《长干歌》“无字处皆有字”。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这样一篇小说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短了,其实是长了。少了,其实是多了。这是很划算的事。(节选自汪曾祺《自报家门》)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分)21.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把“语言的美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明白的?(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2小题,8分)22.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下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5分)23.卷面分。(3分) 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是知易行难,也有人认为是知难行易。说到知与行,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名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本来是陶知行,他或者先以为知易行难,注重在行,故取名先知后行,后又以为知难行易,注重在知,故改名先行后知,究竟他改名的真实意图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把‘知’‘行’二字,颠之倒之,似乎表明了他对于知行的看法,先后总有不同。”你是怎么来看待“知”与“行”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高三语文必修下册参考答案1.(3分)C【解析】本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实现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导致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来看,“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只是可能性。故选C。2.(3分)D【解析】本顾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项“古文献已经消失”错误。从原文“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中国文字与古代文献是传承和传播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信息资源库”来看,“古文献”没有消失,仍有遗存。故选D。3.(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A.符合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的观点。B.符合材料二“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的观点。C.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古文字研究,与材料二观点不符。D.符合材料二“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的观点。故选C。4.(4分)①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②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③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④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4分,根据材料二言之成理酌情给分。)5.(6分)①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先民对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的智慧认知。②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国”字各时期的字形演变,传承了“重民”“护民”的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③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了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三个要点,各2分。如果学生不答3-5段分论点,具体地分析“国”字形体的创造体现了先民的思想智慧,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记录语言、产生文献、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以及在书写的演变中结构简化、顺应时代等,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酌情给分。)6.(3分)C【解析】“深刻揭示了……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错。小说塑造了一个在灾难中实现灵魂救赎与反思的“他”,深刻揭示了人类必须懂得学会尊重自然,哺育我们生长的河流,与动物和睦共生的主题。7.(3分)B【解析】“……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错。拟声词“哇——”“嗷——”烘托出的是紧张激昂的氛围,并非恐怖。8.(4分)①喜悦(兴奋)。历经艰险,猎人终于和动物们走出了绝境。②骄傲(自豪、充满成就感)。一波三折,战胜了困难,更战胜了自己。③欣慰。虽是自己酿成的灾祸,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勇气带领动物们走出困境。④反思(醒悟)。动物不是“天生猎物”,而是“可亲朋友”,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⑤期待(希 望、憧憬)。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万物和谐相处的世界。(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本题意在鼓励学生在“沉浸式阅读”基础上“顺着文本”做合情合理地想象与发挥。前2点从情节入手,后3点从人物、主题切入。)9.(6分)(一)认同。1.人类可贵的理性表现在:①面对因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大火,猎人悔恨不已;②当猎人凭借职业本能想伤害河中的动物时,他能及时反思并克服自己的本能;③面临“上山还是下河”的抉择时,猎人能做出明智的判断。2.万物的灵长表现在:①当大火烧至河流壶口处,猎人能迅速做出决策并在“动物们都还在呆呆看着猎人时”就率先采取行动;②当猎人在地河前犹豫时,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毅然往前闯,担当了“领路人”责任;③当动物们面对巨蟒吓得纷纷逃跑时,猎人敢于和它对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二)不认同。①当猎人和动物一起在河中逃生时,遵从的是同样的生命本能,人与动物拥有的是同样的命运,人并不比万物更优越。②不让大火过河,不仅只有猎人壶口砍树,还有猴子掰树杈,大象推大树,还有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用嘴和爪子清理树枝,可见在扑火的过程中,猎人做的事同样是动物们参与的事,人并没有比动物高明。③猎人固然在一些方面比动物更有智慧,但在山洞之中,动物拥有比人类更优越的视觉和嗅觉。猎人带领动物灭火和寻路,大蟒也作为向导引领大家前行,所以人类和万物是互助的“命运共同体”,人不是万物的中心和灵长。(阐述理由时应紧扣“理性”“灵长”两个关键词,并能提供相应的文本依据。“反思”“判断”“智慧”等都属于“理性”范畴,“人类的智慧勇气”“人类责任”“人类领导地位”都属于探讨“灵长”的范畴。每点2分,“理性”和“灵长”两方面的理由都要涉及,写满三点即可。)10.(3分)EHJ【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结构对称,中间断句,“逮”后断句;“自愧”为动词,作谓语,其后断句。故在EHJ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11.(3分)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B“推诚”指“推心置腹”,“推”指“推移”或“交出”“交给”。“推恩”的“推”指“推广”。C项第一句“其”指代“陆贽”,第二句“其”是语气词,表祈使,译为“还是”。D项第一句“与”指“给予”,第二句“与”是“赞同”。1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剑南节度使”错,原文为“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韦皋多次上表请求让陆贽替代他担任剑南节度使,皇帝依然忌恨陆贽,不肯给他这个职位。13.(8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4分)斥去小人来消除百姓的忧患,珍惜爵位宝器来等待有功劳的人,像这样合理的建议,是不容易全部列举出来的。(得分点:“待”“流”“悉数”各1分,整体表达1分)(2)(4分)现在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还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将要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得分点:“病”“贵”“劝”各1分,整体表达1分) 14.(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根据材料一“但其不幸,仕不遇时”“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可知,其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未能尽用其言。根据材料二“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可知,其直言苦谏,令皇帝不高兴,对陆贽的恩情由浓转薄。根据材料二“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可知,其得罪裴延龄,被其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答:①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未能尽用其言。②直言苦谏,令皇帝不高兴,对陆贽的恩情由浓转薄。③得罪裴延龄,被其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每点1分)15.(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C.“剪烛看吴钩”是写词人为前线取得重大胜利感动高兴,也有自己因羁留在后方未能参加的遗憾。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自己“锋利的吴钩”。这里是表明词人怀揣着抗金报国、恢复河山的坚定决心和豪迈之气。选项说联想和想象宰相虞允文夜看吴钩的情景理解错误。16.(6分)①“剪烛看吴钩”化用了李贺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或是杜甫诗句“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辛弃疾诗句“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借“剪烛”“看吴钩”的动作,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②“小乔初嫁”化用了苏轼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借周瑜赞扬虞允文深得周瑜儒雅余风,故能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③“我欲乘风去”化用了苏轼词句“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借苏轼“乘风归去”的豪语抒发了自己欲大展雄图,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词气慷慨激昂,豪情激发。17.(6分)(1)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顷(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秋浦歌·其二》)18.(3分)D【解析】A.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此处是说从“口袋公园”的名称,联想到此类占地面积少、规模小的特点,使用正确。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是说“周边居民”纷纷来公园游览,使用正确。B.②⑦句引号的作用都表示特殊含义。C.“对其来说”与句子前面“对于工作繁忙的白领阶层来说”语意重复,可以删掉。D.“第⑦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第⑦句中,“毛细血管”是借喻,“口袋公园无疑是城市居民精神上的一片绿洲”是暗喻。19.(3分)C【解析】原句的语病有:一、成分残缺,“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可以改为“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二、语序不当,“既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应改为“这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20.(2分)①创作过程才算完成。②要留出余地(意思对即可)21.(4分)①采用举例论证,借用包世臣论王羲之字这个例子,形象说明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让语言具备美感。②采用比喻论证,把语言比作树和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个有机整体,句与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22.(5分)结论一:当压力过小或压力过大时,业绩表现较差。(2分)结论二: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或压力水平适度时能达到绩效高峰。)(2分)建议:为了提升工作业绩,有必要进行压力管理。(针对如何处理好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给出合理建议,言之有理即可)(1分)(题干要求“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对于前者,应关注图表上的对象,即“压力”与“绩效”。图中,压力不足区和破坏区业绩表现相对较差,目标区达到绩效高峰。因此可得出:当压力过小 或压力过大时,业绩表现较差;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据此,可针对如何处理好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给出合理的建议。)【参考译文】材料一: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留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至于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爵位、宝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这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臣等想把他向皇帝的进言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材料二:陆贽任翰林学士时,年纪还很轻,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跟随皇帝在奉天避乱的时候,白天晚上进朝面见,皇帝亲信倚重,官位相当的人都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陆贽曾经对皇帝说:“如今叛贼遍布天下,陛下您应该深切地责备自己,反省悔过,来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过失,用辞章向天下认错,让我无所顾忌地执笔直抒,也许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书,即使是武人悍卒读了也没有不感动流泪的。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路上有向皇帝进献瓜果的人,皇帝赞许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试官(未经正式任命的官职)的职位。陆贽说:“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轻易地授予。”皇帝说:“试官只是一个虚名,而且这件事我已经了宰相商量过了,你就不必疑虑了。”陆贽上奏说:“没有功劳却能获取爵位,那么爵位就被人看轻,没有犯罪却滥用刑罚那么法律就为人所轻慢。现今所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有人规劝他(这样做)有点过头了,他回答说:“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21:20:03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44.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