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三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等,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今天的散文创作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相应的学养。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总结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 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论语》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韩愈的“不平则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都是“道”,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作者有没有情感、情怀,从他的散文中一望而知。散文必须有情,但不能过度抒情,不加节制的抒情逾越了散文的边界,必将招致读者的反感。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努力向这个标准靠拢,但深知自己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只能通过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这一问题也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摘编自徐可《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的散文创作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散文创作者应具备相应的学养。B.散文创作者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高度,其思想的深度则决定着散文的厚度。C.散文须有情,但必须有所节制,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这方面的佳构。 D.纵观古代散文传统,“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作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识”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学”即为“学养”。B.苏轼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隐含的意思即为多读书可以丰厚自身的学养,涵养气质。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强调了散文的社会责任。D.结尾汪曾祺的那两句话意在强调,当时散文创作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C.白居易《与元九书》:救济人病,裨补时阙。D.袁枚《答王梦楼侍读》:诗宜自出机杼,不可寄人篱下,譬作大官之家奴,不如作小邑之簿尉。4.作家如何才能做到有学养、有见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论证散文须学、须识、须情?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B2.D3.C4.(1)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做到学富五车,提升自身的学问和修养;(2)有识必先有学,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有大胸襟、大格局,最终成就大境界;(3)多读经典,重视传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5.(1)引用论证。引用了曹丕、陈世骧、张潮等人的观点论述了“散文须有识”“散文须有情”;(2)举例论证。以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例,论证了散文创作须有识,要承担起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3)比喻论证。“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等以比喻的形式论述了散文创作要有识、有情;(4)对比论证。“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从反面论证了散文须情、须识,须植根传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学养决定了散文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则决定着散文的厚度”错。根据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这一信息,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偷换信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主要原因”错。原文最后一段中汪曾祺的观点为“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可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第二段的观点为散文要有见识,要自觉承担起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A.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于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于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B.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与文气之质性强弱有关。C.此句话意为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体现了白居易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D.强调做文章应该保持自己独特的构思,不能一味模仿他人或跟随大众。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提到“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据此可将“有学养”的答案锁定到第一段。根据“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等内容,可以提炼出答案点;文章第二段提到“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据此可将“有见识”的答案锁定到第二段。根据“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可知“有见识”需要以学习为前提;根据“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可知“有见识”需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原文最后一段以作者自身的感悟“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只能通过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启发众人,想要有学养、有见识要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最后一段引用汪曾祺的话“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启示我们作家想要有学养、有见识,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需要重视传统。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了名人语句及文史典籍进行论证,在论述“散文须有识”时,引用了曹丕、范仲淹、张载等人的观点;在论述“散文须有情”时,引用了陈世骧、张潮的观点进行论述。举例论证。在论证“散文须有识”时,以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例,论证了散文创作要承担起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有大胸怀,大境界。比喻论证。原文中“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等内容以比喻的形式突出了散文创作要有识、有情,使论证更生动鲜明。对比论证。文章擅长从反面切入论证,如“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从反面论证了散文须情、须识,须植根传统,使论证更严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百米故乡苏童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从苏州城最北端的那条老街上继续往北五百米,过一座石桥,再穿越一条很短、很狭窄的街道,左手是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右手的工厂宿舍楼,就是他们的新家。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远处的风景,正面方向是水泥厂工厂区白色的大烟囱和水泥窑,侧面远眺,能看见一家炭黑厂黑色的烟囱和黑色的厂房,在水泥窑的后面,有京沪铁路通过。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但是其他的房屋挡住了那旧屋,我什么也看不见。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①但是从文学意义上说,八百米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故乡了,只是稍显局促而已。从孩提时代到二十岁,我主要是在苏州城北的这八百米范围内活动,成长。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利用这局促的八百米的故乡,有一些事物总是在我创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分别是河水、铁路、工厂,河里的客船、驳船和农用船,许多敞开的房屋的门洞,早晨和黄昏街上的人流和嘈杂的市声。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好多人脸会在我写作的时候悄悄一闪,进入我的记忆,那些事物,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 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一面临街,一面临河。临街的那一侧住着我大舅一家,隔着一个小小的天井,临河的两间屋子曾经住着我们一家和我三舅一家,而在天井的耳房里住着我外祖母。我三岁那年三舅买下了隔壁一户人家的私房,住到了我们家的隔壁。这样,一个家族的人各有门户,却又紧紧地靠在一起。我母亲这一家家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一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一起居住,一起生活。之前,在我和我哥哥出生之前,我们三家人和外婆一起住在另一条街上,东汇路南田村的一所更拥挤的房子里,很奇怪,我后来算了一下那两所房子间的距离,差不多也是八百米。②八百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唯一不同的是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而且,我母亲特别信任我二舅的脚,认为只有他踩出来的腌菜才好吃。现在,缸没有了,踩缸的“脚”也不在身边,只好放弃腌菜了。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③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辨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他们的孩子纷纷到南京来求学,我设法找到他们,把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叫到家里来,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晚餐过后,接到那些表姐表哥的电话,是致谢的电话,之后,又恢复漫长的疏远,联系中断了。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 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④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自“我”父母乔迁新居始,以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终。通篇采用了顺叙的叙述顺序,显得有条不紊、合情合理。B.文章选用的石桥、客船、临河的房屋等江南习见的风物极具典型性,体现了南方作家浓郁的地域创作特色,增添了散文的趣味性与可读性。C.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其情感上的疏离。D.文章的叙述于平实中富有怀旧气息,对八百米故乡种种事物的罗列,勾勒出故乡的风土人情与烟火气。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局促”一词,意为对于文学载体意义上的故乡来说,“八百米故乡”的确稍显狭小。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并引发下文的叙述,结构上承上启下。C.句子③中的“虚荣心”,是“我们家的下一代”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以自己的家乡为荣”。D.句子④发人深省,并照应题目,表达了作者对记忆深处“八百米故乡”的深切缅怀。8.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不合适,应该改为“故乡的回忆”。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分析原因。9.本文曾被《读者》的《文苑》栏目选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编审,请从选材、构思、内容等方面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答案】6.A7.C8.不赞同。原因如下:①“八百米故乡”贯穿全文,是文章行文的线索。②“八百米故乡”构成了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我”和哥哥出生之前,“我们”三家人和外婆一起居住的东汇路南田村,与后来的齐门外大街,距离差不多是八百米;齐门外大街的旧居与后来搬至的水泥厂宿舍,距离也不超过八百米。③“八百米故乡”这一题目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9.①选材:作者选取“故乡”这一传统题材,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写出了对“故乡”的深度思考。②构思:把“八百米”与“故乡”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新颖别致,让读者眼前一亮,产生阅读探究之兴趣。插叙全家住在127号的往事,更好地表现出传统社会里家族的聚合力。③内容:从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到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作者对故乡的一系列情感认知历程,对许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十分具有典范意义。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通篇采用了顺叙的叙述顺序”错误,应为“顺叙与插叙相结合”。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以自己的家乡为荣”错,此处“虚荣心”并非“以故乡为荣”,而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祖籍是扬中人,是农村移民的孩子,是苏州的外来户。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不赞同。原因如下:首先,“八百米故乡”贯穿全文,如“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八百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等,可见“八百米故乡”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紧凑。其次,“八百米故乡”构成了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我”和哥哥出生之前,“我们”三家人和外婆一起居住的东汇路南田村,与后来的齐门外大街,距离差不多是八百米;齐门外大街的旧居与后来搬至的水泥厂宿舍,距离也不超过八百米。如文中写道“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很奇怪,我后来算了一下那两所房子间的距离,差不多也是八百米”等。最后,“八百米故乡”这一题目新颖别致,较之“故乡的回忆”,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从选材上看,作者选取“故乡”这一传统题材,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写出了对“故乡”的深度思考,如文中写道“……那些事物,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其次,从构思上看,把“八百米”与“故乡”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新颖别致,如文中写道“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八百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这样的构思让读者眼前一亮,产生阅读探究之兴趣。文中还插叙了全家住在127号的往事“那曾经是我母 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而在天井的耳房里住着我外祖母”“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更好地表现出传统社会里家族的聚合力。最后,从内容上看,从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到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如文末写道“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作者对故乡的一系列情感认知历程,对许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十分具有典范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年①春,不书即位,乱故也。狄人伐邢。管敬仲②言于齐侯③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书曰“季子来归”,嘉之也。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晋侯④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士蔫曰:“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与其及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太子,其无晋乎!”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⑤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节选自《左传·闵公元年》,有删改) 【注】①元年,指鲁闵公元年。②管敬仲,即管仲,“敬”为其谥号。③齐侯,文中指齐桓公。④晋侯,文中指晋献公。⑤《震》,与前文的《屯》《比》《固》等,皆为《周易》中的卦象。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A可B犹C秉D周礼E周礼F所以G本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文中指满足,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句中的“厌”意思不同。B.嘉,文中指赞扬,与“肇锡余以嘉名”(《离骚》)句中的“嘉”意思不相同。C.右,即车右,古时乘车位在御者右边的武士,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参乘”所指相同。D.复,通“覆”,指庇护,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句中的“复”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A.从文中“缓葬庄公”“齐使省难”等事件及“乱““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等原因看,刚即位的鲁闵公面临严峻挑战。B.在仲孙湫看来,亲近施行礼义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是称霸诸侯的法则。C.士蔫认为太子申生得到的封赏已至极点,不可能成为诸侯继承者;同时也指出申生离开晋国另立国家就不能保持好的名声。D.卜偃与辛廖都认为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但其依据有别:前者主要依据毕万姓名的寓意及眼前的赏赐;后者主要依据卦象推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2)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太子,其无晋乎!14.管仲提醒齐桓公应当发兵援救邢国的话很值得咀嚼玩味。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概括其谈话技巧。【答案】10.BEF11.D12.C13.(1)齐桓公同意,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2)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毛病,又何必担心没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在晋国了吧!14.①先分析戎狄的本性,好像豺狼,是不能满足的;②再分析中原各国的关系,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③最后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安逸等于毒药,不能怀恋。【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不可”是“不行”的意思,是对“鲁可取乎”的回答,单独成句,所以B处断句;“周礼”作“秉”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周礼所以本也”是判断句,“周礼”是主语,判断句在主语后停顿,所以F处断句。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满足/厌恶。句意:是不能满足的。/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B.正确。赞扬/美好。句意:这是赞美季友。/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C.正确。D.错误。“复,通‘覆’,指庇护”错误,复:回复。都是“回复”的意思。句意:必定能回复到他开始的地位。/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同时也指出申生离开晋国另立国家就不能保持好的名声”错误。由原文“与其及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可知,与其得到罪过,不如逃走,不要让罪过到来。做一个吴太伯,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可以保有好名声。可见原文说的是“不要让罪过到来”可以保有好名声,而不是“离开晋国另立国家”。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许”,同意;“使”,派遣;“次”,住在;“待”,等候。(2)“苟”,如果;“恤”,担心;“祚”,保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可知,先分析戎狄的本性,好像豺狼,是不能满足的;根据“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可知,再分析中原各国的关系,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根据“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可知,最后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安逸等于毒药,不能怀恋。 参考译文: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即位,是由于动乱不能举行即位仪式。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能满足的。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的。《诗》说:‘难道不想回去,怕的是这个竹简上的军令文字。’竹简上的军令文字,就是同仇敌忾而忧惠与共的意思。因此请求您听从书简而救邢国。”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夏季,六月,安葬庄公。由于发生动乱,所以推迟了。秋季,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齐桓公同意,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来归”,这是赞美季友。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祸难表示慰问,《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赞美他。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齐桓公说:“怎么样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止,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仲孙说:“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如同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当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方法。”晋献公建立两个军,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赵夙为晋献公驾御战车,毕万作为车右。出兵灭掉耿国、灭掉霍国、灭掉魏国。回国来,晋献公为太子在曲沃建造城墙,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派他们做大夫。士蔫说:“太子不能做继承者了,把都城分给他,而给他以卿的地位,先让他达到顶点,又哪里能够立为国君?与其得到罪过,不如逃走,不要让罪过到来。做一个吴太伯,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可以保有好名声。而且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毛病,又何必担心没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在晋国了吧!卜偃说:“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万,是满数;魏,是巍巍高大的名称。开始赏赐就这样,上天已经启示了。天子统治兆民,所以称为“兆民”,诸侯统治万民,所以称为“万民”。现在名称的高大跟着满数,他就必然会得到群众。”当初,毕万占卜在晋国做官的吉凶,得到《屯》卦变成《比》卦。辛廖预测说:“吉利。《屯》坚固,《比》进入,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所以他必定蕃衍昌盛。《震》卦变成了土,车跟随着马,两脚踏在这里,哥哥抚育他,母亲保护他,群众归附他,这六条不变,集合而能坚固,安定而有威武,这是公侯的封象。公侯的子孙,必定能回复到他开始的地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谢池春 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颜青鬓”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了年轻将领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和首句“壮岁从戎”相照应。B.“笑儒冠、自来多误”抒发对壮岁戎马生涯消失的感慨,与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写词人抗金报国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其失落感跃然纸上。D.“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至今仍未收复,但词人意志并未消沉,流露出意欲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感慨。16.这首词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词人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第一问: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而今失落苦闷沉痛的爱国词人形象。“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第二问: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词人上阕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下阕描写了此时“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但词人意志并未消沉,流露出意欲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感慨”错,“望秦关何处”句是词人表明自我宽解无效,表达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沉痛慨叹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一问:“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笑儒冠”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伤怀吊古”“叹流年又成虚度”表现了词人如今是壮志未酬,失落痛苦的情怀。“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 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第二问:上片“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是追昔念旧,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气吞残虏的豪迈气魄;下片“笑儒冠”“泛扁舟”“漫悲歌”“望秦关”“叹流年”是写实,描写了此时“功名梦断”,隐居家乡,闲游吴楚的闲居生活处境。通过今昔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不甘与沉痛。因此可以将手法确定为对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周公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求贤若渴。(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权贵的极度蔑视。(3)《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不因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周公吐哺②.天下归心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度义而后动⑥.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哺”“摧”“颜”“度”“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A: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日置幸介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①在日本东京大地震之后,②他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③这地震两次都有详细的GPS数据。④日置幸介发现,⑤在这两次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左右,⑥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⑦地震越大,⑧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提前。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京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说,电子信号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还会表明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B.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19.③“地震两次”改为“两次地震”;⑤删去“左右”;⑧在“提前”前加“越”。【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但”表转折,意味日置幸介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想法或理念,故可填写“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之类的句子。B处,“所以”揭示此处应填写表结论句子;结合“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京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分析可知,电子信号与地震的发生以及震级是有关联的,故可填写“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之类的句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语序不当,“地震两次”改为“两次地震”;⑤句,成分赘余,“至少”后跟确数,删去“左右”;⑧句,成分残缺,在“提前”前加“越”。(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①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比较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因为拉一趟便是一趟,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穷凑了。可是他们还不如东交民巷的车夫的气儿长,这些专拉洋买卖(注:从前外国驻华使馆都在东交民巷)的讲究一气儿由东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饭的有点A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他们自己有一套外国话,不传授给别人。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B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②因为拉着洋人,他们可以不穿号坎,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一见这样 的服装,别的车夫不会再过来争座与赛车,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选自《骆驼祥子》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似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2)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答案】20.A与众不同;B目不旁视21.①用于分项列举,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此句用分号突出强调了走西山,走北苑,走南苑的不同路线。②分号在连接两个独立但表意相关的句子,使句子在逻辑上更加清晰紧密,此处描述了身上长袖小白褂和裤子的特点以及脚上布鞋的特点,突出了“洋车夫”穿着干净,利落,神气的特点。22.(1)“似乎”这个词,意思是表达说话者对某事存在的感觉或推测,表达某事物有可能是某种情况,此处表达事情的发生可能是地震造成的;(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写出了他们因为专拉洋买卖而处处与众不同,表现了对这些洋车夫的不屑和对洋人的痛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强调“洋车夫”会说外国话与“跑长趟车夫”的不同之处,故填“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第二空,语境形容“洋车夫”低着头拉车,与世无争,不关心周围事物而自有专长神气,故填“目不旁视”。目不旁视: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由原文“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比较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可知,用于分项列举,用分号将这几个内容分开,表示较大的停顿,突出强调每项内容,强调了走西山,走北苑,走南苑的不同路线。由原文“……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可知,在描述车夫的穿着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条理清晰;把对“身上的描述的内容”和“脚上的内容”分开,中间用分号隔开,突出了“洋车夫”穿着干净,利落,神气的特点,表意清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由原文“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可知,“似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表达对某情况的猜测,此处表达事情的发生可能是地震造成的;由原文“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可知,“似乎”是好像的意思,意思是“好像不是拉车的似的”,写出“洋车夫”自我感觉与众不同,看不起“跑长趟的车夫”,作者巧妙地运用此词,表达了自己明确的态度和强烈的情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实践证明,幸福感直接决定了我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H=S+C+V。意思是,主观幸福感(H)=遗传基因(S)+生活环境(C)+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关于提升幸福感,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奋斗提升幸福感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有人说,有人天生就长在罗马。诚然,在“幸福方程式”里,有些人仅凭遗传基因(S)和生活环境(C)就能充满幸福感,羡煞旁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所能拥有和改变的,似乎仅仅只有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因此,关于提升幸福感,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奋斗。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奋斗是提升幸福感的真谛,只要用心去感知生活、敢于坚持、勇于拼搏,所有奋斗都会点燃希望,提升幸福感感。幸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景,幸福是人们的心之所向。正是因为有了心之所向,我们的行动才有了航向,不会无目的的奔走匆忙。世界是多彩的,每个人的向往是不同的,但提升幸福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向往。珍惜拥有,提升幸福感。幸福感是感知快乐的能力,创造快乐的勇气和经营快乐的韧劲。“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而辞官,陶渊明从此归隐田园。在田园生活中,他感知到了远离世俗的快乐,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吟唱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园惬意,他对舒适安逸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炼成了幸福。正如芬兰谚语所说:“幸福是拥有自己的夏日小屋和一片马铃薯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在奋斗中提升幸福感。笑对人生,提升幸福感。梅花要经受几番寒彻透骨才能雪中独放,雄鹰要忍受多少断翅痛苦才能翱翔长空。高士其,我国科普作家。因为一次实验意外,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但他直面人生困境,忍受着病毒的折磨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 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高士其他坦然接受人生道路上的苦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奋斗与坚持。他把写作当做兴趣,品味着人生的幸福。就像泰戈尔说的:“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心之所向,提升幸福感。鲁迅深感中国人精神的缺陷,为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于是弃医从文,成为文坛中的一名斗士,为黑暗的中国带来一丝睿智和光明。他对振兴中华有着向往和憧憬,为此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他以写作来唤醒中国人的意识感到高兴和幸福。幸福的内涵是坚守理想的家园,勇敢追求心之所向是提升幸福感的航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需要我们珍惜现在拥有的事物,以笑对人生的态度去追求心之所向,最终实现“提升幸福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之路是一帆风顺的,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二字。同学们,让我们用奋斗炼就幸福,提升幸福感,答好幸福的考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不负青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阐明幸福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然后由此引出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方程式”。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想要收获幸福、提升幸福感,先天的遗传、外在的环境以及一个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必不可少。其中,先天的遗传与生俱来,并非我们能够轻易改变;而对于外在环境,虽然说有时候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适合我们的环境,或不合适时就换另一个环境。但总得来说,想要改变环境本身,还是比较困难的。而最后一项,“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也即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却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由此可见,虽然我们不能摆脱遗传基因、环境等的束缚,但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我们仍然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因此对于提升幸福感这一论题,写作时,可以先适当肯定遗传基因和外在环境的作用,说明在这两项上占据优势的人,或许天生就比大多数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然后说明,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占据这些优势,但对这些人而言,并非不能获得幸福。由此,可引出幸福需要努力奋斗的中心观点。拼搏奋斗为自己或他人获得幸福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古今中外许多寒门学子拼搏奋斗亦能成为天之骄子;老一辈的革命者,他们的拼搏奋斗,让我们获得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努力奋斗,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最后,可再照应一下开头,点扣观点。总的来说,从行文严谨性的角度考虑,写作时一定不能一味强调只要奋斗就能幸福,也要适当关照别的因素,如基因、环境等。 立意:1.依靠个人努力,也能摆脱遗传和环境的束缚。2.好心态是幸福的底色。3.以奋斗改变环境,收获幸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7:15: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1.4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