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吴忠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 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治”和“法治”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而非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B.礼的形成是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规范。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行为的。C.在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事务我们不必事事费心,这与传统息息相关,这些都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感到平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重点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B.第二段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的某些规范野蛮残酷,不合乎现代的人情。C.选文运用对比论证,详细介绍了“礼治”与“人治”“法治”,在比较中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D.第三段中,作者认为传统得以在乡土社会里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前提是,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3.下列对“礼”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也就是没有规则,但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B.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传统是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力量。C.长幼有序是礼治秩序的体现,是稳定乡土社会家庭、亲人之间关系,稳定延续乡土社会的一种方式。D.“无讼”指的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礼治秩序来调解。【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偏概全。“人治”和“法治”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性质的差别。B.“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行为的”错,原文说“人服礼是主动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见,不需要人来限制人的行为,是“主动地服于成规”。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分析可知,“道德不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依据原文“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分析可知,是如果做了“不符合礼”的事情,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故此项说法混淆原文信息了。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本文第一段先引出本文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二、三段举例论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和“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礼治的特征,并非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B.“目的是证明‘礼’的某些规范野蛮残酷,不合乎现代的人情”错,依据原文,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便是对的。C.“详细介绍”错,原文未详细介绍“人治”“法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也就是没有规则”错,依据原文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就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可见乡土社会虽是个“无法”的社会,但不等于没有规则。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生物安全法是国家为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生物武器传统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入侵等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生物科技的两用性、网络生物安全等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与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等融合,引发日益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格局。新型两用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谬用,对生物安全监管构成重大挑战;有些科研单位的生物实验室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利用基因操作、人工合成微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使微生物获得毒性、增强耐药性、改变感染途径等实验过程中,一旦操作人员不慎,极易导致操作人员感染甚至病毒外泄,造成安全威胁;个别国外制药企业以临床试验名义收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用于进行与药物临床试验无关的商业开发活动,威胁国家生物安全;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威胁,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摘编自孙佑海《生物安全法:国家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材料二: 21世纪的人们追求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努力使“人的安全至上”的理念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思想。从理论层次上看,新安全范式提出的“人类安全观”理念正成为不少学者进行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就生物安全而言,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说到底是因为以自然的传染病威胁和恶意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直接承担者或受害者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个人,个人成为安全的主体。(摘编自周媛媛《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生物安全》)材料三:目前,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也包括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广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这里,“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一是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是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三是生物技术。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国家的重大利益,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生物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摘编自陈颖健《生物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材料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定期跟踪分析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风险防控、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与生物安全有关的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进行多次讨论才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也必须,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摘编自李厚喜《基于生物安全视角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初步探讨》)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证生物安全,要做到有法可依,要科学制定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生态风险的法律规范。B.个人会面临不同的生物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C.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两者都涉及到了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D.跟踪分析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能力情况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世界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虽然原因甚多且复杂,但“人”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B.不少学者选择“人类安全观”的理念作为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符合国际主流思想。C.生物安全管理需要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可以首先从某一领域施行。D.对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专家。6.大力抓好生物安全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答案】4.D5.C6.①维护国家安全;②保障国际格局;③确保生物物种及环境的安全;④保护个人生命安全;⑤践行生态文明思想;⑥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错,原文信息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定期跟踪分析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风险防控、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夸大其词。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不可以首先从某一领域施行”曲解文意,原文是“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生物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不是说“不可以首先从某一领域施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生物武器传统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入侵等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生物科技的两用性、网络生物安全等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与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 全、军事安全等融合,引发日益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格局”可概括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际格局”;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新型两用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谬用,对生物安全监管构成重大挑战”“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威胁”和材料三“包括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可以概括出“确保生物物种及环境的安全”;根据材料二“就生物安全而言,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说到底是因为以自然的传染病威胁和恶意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直接承担者或受害者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个人,个人成为安全的主体”可概括出“保护个人生命安全”;根据材料三“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国家的重大利益,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生物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可概括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根据材料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定期跟踪分析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风险防控、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可概括出“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李存葆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像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说:“小韩,您也坐下。”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粱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屋内静了下来。“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 拿过来。”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我们还!”“我们还!!”“我们还!!!”……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7.B8.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160华里到连队。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③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9.①语言描写传神。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②动作描写传神。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③细节描写传神。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④场景描写传神。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⑤神态描写传神。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错误。文章并没“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而是由大娘的节俭,我们明白了梁三喜的节俭。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走了“四天带一过晌”可概括为:婆媳二人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根据“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可概括为:婆媳二人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根据“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可概括为:婆媳二人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等传神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的特点。“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等传神的额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等传神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我们还!’‘我们还!!’“我们还!!!”……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等传神的场景描写,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等传神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燕将攻下齐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 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B.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C.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D.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或谗之”与“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两句中“或”含义不同。B.“为天下戮”与“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为”含义相同。C.“桎梏”即脚镣和手铐,文中的意思是(管仲)被恶名缠绕,无法施展才华。D.“伯”通“霸”,“伍伯”,就是“春秋五霸”,“伍伯首”文中指齐桓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鲁仲连指出燕将发一时的激愤,为臣不忠,舍身亡城,以致无功无誉,这样做是不明智的。B.鲁仲连给燕将建议,虽然归燕必定会受到燕王和百姓的欢迎,但他更希望燕将降齐,这样就可以声名 显赫。C.信中以管仲的事迹为例,意在说明成大事者不能效小节,不能恶小耻,方能成就万代功业,流芳百世。D.鲁仲连在信中恳请燕将熟虑慎取,明知而为,终于说服燕将撤军,成功解除了聊城之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2)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答案】10.D11.C12.B13.(1)所以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王,燕王必定高兴。(2)从前,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他抛下公子纠而不殉难,这是怯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燕王正在寒心,孤立无援,大臣不可依靠,国家疲惫,祸患日多,民心涣散,无所依归,您又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整整一年不能解围,这是和墨子一样地善于守城。“独立”是说燕王的处境,与后面“大臣”相连语意不通,应在“独立”后断句,排除BC。“期年”修饰“不解”,是说齐军整整一年不能解聊城之围,二者不可断开;且“是……也”构成判断句,应在“是”前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人或谗之”中的“或”,有人。句意: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有时。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B.正确。“为天下戮”中的“为”,表被动,可翻译为“被”。句意:被诸侯耻笑。/“为天下笑”中的“为”,表被动,可翻译为“被”。句意:被天下人所耻笑。C.“‘桎梏’……文中的意思是(管仲)被恶名缠绕,无法施展才华”错误,文中“桎梏”的意思是“被戴上手铐脚镣”。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他更希望燕将降齐,这样就可以声名显赫”错误。原文为“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意思是“这两者,都可以使名声显赫,得到实惠,希望您仔细考虑,慎重地选择一个方案”,可见鲁仲连认为两种行为都是上策,他没有倾向性。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计”,考虑;“罢兵”,休战;“全”,保全。(2)“昔”,从前;“篡”,篡逆;“遗”,抛弃;“怯”,怯懦。参考译文:当初,有位燕将攻下聊城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便留守在聊城不敢返回燕国。齐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伤惨重,而聊城仍久攻不下。鲁仲连于是给燕将写了一封信,把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信上对燕将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去做怕死而毁掉荣誉的事,尽忠的臣子不先顾自己而后顾国君。’现在您为一时的激愤,不顾燕王失掉一位臣子,这不是尽忠;牺牲了自己,失去了聊城,并没有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战功被废弃,名誉被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所以,聪明的人不优柔寡断,勇敢的人不怯懦怕死。现在死生荣辱,尊卑贵贱都在此一举,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和俗人有同样的见识。现在楚、魏两国都已退兵,燕国救兵不到,齐国必然要在聊城决一胜负,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上下糊涂,燕将栗腹率百万之众,却连打五次败仗,万乘的燕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诸侯所耻笑,您可曾知道?现在,燕王正在寒心,孤立无援,大臣不可依靠,国家疲惫,祸患日多,民心涣散,无所依归,您又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整整一年不能解围,这是和墨子一样地善于守城;现今以人为食,以骨为柴,但士卒没有背叛的心思,堪比孙膑、吴起的用兵,您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示给天下了。所以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王,燕王必定高兴。民众看见您将如同见到父母一样,朋友会兴奋地夸奖您,您的功绩可以显扬。或者,您就抛弃燕国,不顾议论,投奔齐国,我可以请求分给您封地,并确定封号,富有可以与陶朱公范蠡、子贡相比,世世代代享有诸侯那样的威名,与齐国长期共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者,都可以使名声显赫,得到实惠,希望您仔细考虑,慎重地选择一个方案。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微末节的人,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从前,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他抛下公子纠而不殉难,这是怯懦;以后又带上脚镣手铐,这是受辱;有这三种行为的人,乡亲都不和他交往,诸侯也不愿意要他为臣。可是管仲虽做了这三件错事,却仍然掌握了齐国的政权,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九次会合诸侯,成为五霸之首,名望高于天下,光辉照耀邻国。希望您能加以考虑!”燕将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休战撤军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②?[注]①禅观:禅理、禅道。②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为《闲居》,却无一处着“闲”字,真可谓写“闲”而不着痕迹。B.首联写诗人不知自己性格疏懒鄙陋,一直住在城中,体现了“大隐隐于市”的境界。C.“过门无马迹”与“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一样,表现出诗人的寂寞。D.“带病吟虽苦”从“病”写性情,诗人虽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其闲情雅致。15.姚合追求王维诗歌中的“静趣”,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通过描写环境的幽静来体现其对“静趣”的追求。颔联写诗人家门可罗雀,表明来访者稀少,以蝉声衬托周围宁静,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②通过心境的清静来体现其对“静趣”的追求。诗人虽病而不废吟咏,现今“休官”,连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想去参禅学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过门无马迹”与“而无车马喧”表现的都是悠闲自得的心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通过描写环境的幽静来体现其对“静趣”的追求。“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②通过心境的清静来体现其对“静趣”的追求。“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 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一文用青颜料提取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和冰形成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学不可以已”。(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自然界中那些极渺小的生命对寿命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道理。(3)韩愈《师说》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荒谬心态。(4)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故事,紧紧扣住“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写了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8)《蜀道难》中诗人关心友人,担心他的旅途困难重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10)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答案】①.而青于蓝②.而寒于水③.朝菌不知晦朔④.蟪蛄不知春秋⑤.位卑则足羞⑥.官盛则近谀⑦.雕栏玉砌应犹在⑧.只是朱颜改⑨.江山如画⑩.一时多少豪杰⑪.千古江山⑫.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⑬.两岸连山⑭.略无阙处⑮.问君西游何时还⑯.畏途巉岩不可攀⑰.沧海月明珠有泪⑱.蓝田日暖玉生烟⑲.风急天高猿啸哀⑳.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蓝、晦、朔、蟪蛄、谀、砌、阙、巉、沧、啸。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随着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一队乐手或坐或立,沉吟拨弦、鼓瑟吹笙,衣袂飘飘间,雅乐声①……不久前的国际博物馆日,创意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令人②。视频以九种古代乐器演绎流行音乐,视频全平台曝光量超1.1亿次。网友们留言:“穿越千年的时代强音”,“永远会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方寸遗存浓缩博大文明。一件件浓缩在文物里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把人们吸引着持续走进博物馆。有人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用镜头穿透时间;有人动手复刻出土成果,在斧凿刀刻中与古人对话;有人数十年志愿讲解,③地科普典籍藏品相关知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博物馆。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声声入耳(悦耳动听、不绝于耳)②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赏心悦目)③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不厌其烦)18.一件件文物里浓缩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持续走进博物馆。【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雅乐声非常美妙动听,可用“声声入耳(悦耳动听、不绝于耳)”。声声入耳: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悦耳动听:形容声音优美,让人快乐。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②语境形容创意视频给人视觉和听觉带来新鲜感,可用“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赏心悦目)”。耳目一新: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眼前一亮:表示突然明白什么道理或突然想到什么,有了新的解决困难的办法,在茫然失措时,突现转机。赏心悦目:指因看到好的事物而心情欢畅。③语境形容讲解科普知识不知疲倦,可用“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孜孜不懈、孜孜不怠):勤勤恳恳,不知疲倦。【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一件件浓缩在文物里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一件件”修饰“文物”,“浓缩”是动词性短语,应改为“一件件文物里浓缩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 不合逻辑,“把人们吸引着持续走进博物馆”,“把”字句使用不当,改为“吸引着人们持续走进博物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原上树少。树像草原上的牧羊人一样,低矮地、孤零零地站在草地上。夕阳西下,树把影子拉得很长,愈显孤独。①假如树也要和树说话——草原的树如牧羊人一样是终生的默哑者,伴随它的只有影子。黄昏里拉得长长的影子,如炭精条在白卡纸上重重涂的一道黑线。在草原上走,看到远方有一棵树,你会觉得树正朝这边张望。它矮矮的身躯上穿着一件绿雨衣,朝这边望。②人会冒出一个念头,跑过去,跑到树旁,摸一摸这棵树。走近了,其实它和别的树并没什么不一样,还是树。可是这棵树会笑——如果你善于辨识树的笑容——树干的皱纹贴紧你的手掌,树叶在风中微微抖动。如果树叶可以发出歌声,那就是呼麦。树在车窗外面和车里的人遥遥相望,不知要走多远才能见到下一棵树。黑夜里,树更孤单了,有狼趴在它脚下做伴也是好的。草原的星空漫无边际,星星根本不按星座排列,好像什么人把桶里的星星碰撒就不管了。③星星从坚硬的夜色里钻出来,看大地发生过什么事情,但它什么也看不到。漆黑的夜色里,草在安眠,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静悄悄地流淌。星星更看不到草原上的小树。小树若要长到让星星看得见,还要过许多年。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①画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去年,他用林业收入为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B.只有人没有尾巴——其实人早先也是有尾巴的,人很久以前也是四脚着地,和这些动物们生活在一起。C.“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20.分析文中③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及效果。21.文中②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人会冒出跑到树旁摸一摸这棵树的念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9.B20.示例:①运用比拟修辞手法:②赋予星星以“钻”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星星在夜空中熠熠闪光的情态;③赋予星星以“看”的动作,星星却“什么也看不到”,衬托出草原夜色漆黑的特点;④用“坚硬”修饰“夜色”,赋予无形的夜色以物体的质感,突出了夜的冷寂。 21.示例:原句效果更好。①改句较平实;②而原文用逗号停顿,突出“跑”和“摸”的动作,写出动作的连贯;③也体现了人因树的出现而具有的急切心情;④原文与下文的“走近了”句式一致,符合文章整体风格。【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①画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是“补充说明”B.破折号作用是补充说明。A.破折号作用是表文意的递进,C.破折号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延长。D.破折号作用是对前文的总结。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星星从坚硬的夜色里钻出来,看大地发生过什么事情,但它什么也看不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星星从坚硬的夜色里“钻”出来,赋予星星以“钻”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星星在夜空中熠熠闪光的情态;“看”大地发生过什么事情,赋予星星以“看”的动作,但它什么也看不到,衬托出草原夜色漆黑的特点;星星从坚硬的夜色里钻出来,用“坚硬”修饰“夜色”,赋予无形的夜色以物体的质感,突出了夜的冷寂。【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效果更好。改句“人会冒出跑到树旁摸一摸这棵树的念头”较原句“会冒出一个念头,跑过去,跑到树旁,摸一摸这棵树”平实。原文“跑过去,跑到树旁,摸一摸这棵树”中用逗号停顿,突出“跑”和“摸”的动作,写出动作的连贯;跑到树旁去摸一摸,也体现了人因树的出现而具有的急切心情。原文与下文的“走近了,其实它和别的树并没什么不一样,还是树”句式一致,符合文章整体风格。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在选择专业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拿到薪水。——网友看法 任何专业都有存在的意义,没有一个专业是没用的。填报专业不能把专业能不能就业,能不能“吃上饭”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人民日报评论青年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国家所急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于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电竞选手、AI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何塞·马蒂所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是啊,我们青年的职业的选择不应该只着眼于金钱、地位,而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人生价值。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好一番事业。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我国的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告诉我们的:“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无愧于祖国和民族。” 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离璀璨星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所选的三则内容,都是与青少年专业选择与未来人生职业规划有关的内容。其中,第一条网友的看法,将选择专业与就业、薪水直接挂钩,显然是一种较为功利的看法。因此,材料第二则摆出了人民日报评论,说明任何专业都有存在的意义,把填报专业仅仅等同于“吃上饭”(也就是“挣钱的工具”)显然是片面的。这也是对材料一观点的批驳。第三条,则引用了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于敏的话,“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无愧于祖国和民族”,告诉我们,作为青年,要将自己的个人爱好与国家的兴旺盛衰紧紧联系,要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由此可见,三则材料逐层深入,告诉我们,作为未来的准大学生,应当如何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在选择专业时又当如何处理好个人所向与国家需要的关系。对此,写作时,首先应当批驳材料中网友的观点,说明职业不分贵贱。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看他从事什么职业,更不能用他年薪多少去衡量,而应看他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所在。此后,可从个人角度,针对如何选择专业展开分析,如可以先说选专业主要要看志向和兴趣,只有我们感兴趣、有爱好的专业领域,才能更好地投入,更好地付出;对此,可进一步说明选专业不能只看冷门热门、有钱无钱,对此可举例说明我国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坐冷板凳、下“笨功夫”,但很多人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后,再结合第三则材料内涵,从社会和国家角度说明我们选择职业时更应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最终,则可再一次总结说明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能坚持下去,做到成功就是最好的,从而呼吁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立意:1.在国家发展中寻找个人成长方向。2.青年择业,心系国家。3.看淡“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4.选择无关好坏,前路唯有热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15:00:02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2.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