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②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③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④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⑤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⑥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己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⑦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赵建成《辉煌与寂寥:墨家学派衰落成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的墨家和儒家均为显学,墨家可谓盛极一时。B.《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作传都记述详细,却没有为墨子作传。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与儒家礼制繁琐、用度较多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D.秦汉之后墨家没有出现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新的理论学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三段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B.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论证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C.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如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祸乱都可立即消除。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C.墨家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因其思想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如果能与时俱进,墨家学派也许就不会衰落了。【答案】1.D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新的理论学说”错,原文“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错误。结合“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等分析,没有谈影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则一切祸乱都可立即消除”说法错误,原文为“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应是“一切祸乱之源头”,“立即”的表述也不符合原文。C.“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永久的生命力”说法与原文不符,应是“长久的生命力”。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塔刘建超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划横线的两个“没啥说的”;是父亲回答首长问话时的质朴语言,也显示出父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B.排长给父亲交代任务,并见证了父亲的婚礼,虽是次要人物,但与主要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也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C.作者善于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文中“浓雾翻滚,暴雨雷鸣”,巨浪咆哮等描写,表现了父亲牢记使命,挺身而出的勇毅和奉献精神。D.结尾处写父亲“欣慰地笑了”,却又“淌下了泪水”,这一细节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父亲为母亲的理解而笑,也为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流泪。5.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起名这一细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小说以“灯塔”为标题,有什么寓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D5.(1)三代人的名字都与海有关,寄托了上辈人对下辈人的期望,很好地塑造了一个爱国情怀代代相传的爱国家庭的群体形象;(2)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3)强调了起名中蕴含的深意:保卫海洋,护卫国家领土的爱国情怀必将代代相传,使得小说主题更加深广。6.(1)一语双关,灯塔是航标灯,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2)父亲守护灯塔,体现了父亲恪尽职守、不畏艰苦、坚强乐观、爱国奉献的精神;(3)父亲的精神就像灯塔指引儿子守护海洋护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4)暗含儿子对父亲的敬意。(“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也为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流泪”说法有误,父亲是被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而流泪。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小说开头是“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结尾是“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首尾两度写到起名,关联到“爷爷”“父亲”“我”和“儿子”四代人,且“父亲”“我”和“儿子”的名字都与“海”有关。所以,上一辈人给下一辈人起与“海”有关的名字,寄托了上辈人对下辈人的期望。小说从爷爷给父亲取名字开始,到“我”给自己儿子取名字结束,首尾均有起名这一细节,结构上首尾呼应,也强调了起名之中含有深意。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寄寓爱国情怀必将代代相传,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分析,“灯塔”指有形的灯塔,即航标灯。结合“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等分析,“灯塔”指无形的灯塔,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结合“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分析,又暗含儿子对父亲的敬仰,以及他俩守护祖国领土、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由“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可知,父亲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服从国家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体现了父亲敢于担当的性格特征;由“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可知,父亲一个人在远离大陆的小岛上,日夜守着航标灯,单调枯燥的日子中学会了游泳、钓鱼,表现了父亲苦中作乐,甘于奉献;由“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可知,在有特大风暴的晚上,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在咆哮的海浪中守护航标灯一直到天明,体现了父亲忠于职守、忠诚爱国。所以,灯塔喻示父亲与工作的联系,蕴含着父亲的精神。(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辈子的“长征”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 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十年之后的2006 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摘编自《光明日报》)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翟俊杰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父亲宣传抗日被抓等内容,是为了表明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传统文化和纯朴民情,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B.在翟俊杰看来,电影《金沙水拍》中给我们呈现出毛泽东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D.“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等语句,虽然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讲求真实性的要求不符。8.下列对于文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战台儿庄》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大决战》展现三大战役,《长征》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均出自翟俊杰之手。B.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这是他独具匠心、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的原因之一。C.每一次拍摄,于翟俊杰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D.翟俊杰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无时无刻不真情流露,不加遮掩,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9.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答案】7.D8.D9.①外部因素:来自祖父和父亲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形成了他的英雄情结。②内在原因:17岁参军,先后经历两场战争,让翟俊杰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等语句,虽然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讲求真实性的要求不符”这句话曲解了传记文学的写实性。传记的写实性,与语言表达具有文采二者不矛盾,句中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真实可感。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无时无刻不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错误,原文“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强调只是在爱人面前,而并非无时无刻。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翟俊杰从小接受祖父的熏陶,从《岳阳楼记》中接受了家国情怀的教育。“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这些是翟俊杰钟情军旅题材影片的外部原因。②“翟俊杰17岁时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这些是翟俊杰钟情军旅题材影片的内部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适周”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齐安”“临汝”都是地名)中的“适”意思一样,都可解释为“到……去”“前往”。B.“见周之衰,乃遂去”和“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一样,都可以译为“的”。C.汉孝文帝,西汉皇帝的谥号比较特殊,由于讲究以孝治国,所以皇帝谥号里基本上都会有个孝字,比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汉孝景帝。D.“因家于齐焉”和“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中的“焉”意义和用法不一样,前者是语气词,可以不译,后者则可译为“于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答案】10.C11.B12.A13.(1)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或者:在于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B两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都为“到……去”“前往”。句意:孔子前往周都。/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B.“‘见周之衰,乃遂去’和‘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一样,都可以译为‘的’”错误,“见周之衰,乃遂去”中的“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是: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中的“之”可译为“的”,句意: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C.正确。D.前者是语气词,可以不译,后者则可译为“于是”。句意:于是在这里安家定居。/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医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也即顺其自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迩”,近;“事”,侍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2)第一个“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止”,达到。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他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笔直得像一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C.诗的五、六两句诗用互文写农父农妇的衣着,他们上披绿草蓑衣,下穿白麻布裙。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5.节选的这16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案】14.C15.三层。①前六句写插秧时节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②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和情绪;③最后四句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里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用互文写农父农妇的衣着,他们上披绿草蓑衣,下穿白麻布裙”错误,此处不是互文,应该是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农父是不会穿白麻布裙的。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层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落,处理得圆融机巧,不露生硬痕迹。以水田插完后“苗漠漠”的情景直接转向墟里烟火,既表现了地点的变更,也将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时空转换得巧妙无痕。而“黄犬”“赤鸡”等景物的选择,也将村落里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体现了重视积累、积少成多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合抱之木,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生于毫末②.起于累土③.物有本末④.事有终始⑤.士不可以不弘毅⑥.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易错字词:毫、累、终始、弘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成就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创造了________的人间奇迹。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向世界再次宣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________的信仰、信念与信心,宣示新中国在奋斗征程上的雄心壮志。“党的十八大后我________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________的新的更大奇迹。”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名垂青史坚如磐石考查刮目相看B.彪炳史册固若金汤考查另眼相看C.名垂青史固若金汤考察另眼相看D.彪炳史册坚如磐石考察刮目相看18.对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B.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C.飞向太平洋——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B.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C.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D.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念【答案】17.D18.C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名垂青史: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语境修饰“人间奇迹”,强调业绩伟大,不是名声流传,应填“彪炳史册”。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固若金汤: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语境形容信仰坚定,应填“坚如磐石”。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行为、活动)。考察: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语境指到实地调研,应填“考察”。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语境有“新”,强调变化大,应填“刮目相看”。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作用是“用在副标题前”。A.表解释说明;B.表补充说明;C.用于副标题之前;D.表总结上文。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是语序不当: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三个短语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先有“信仰”,再有“信念”,最后是“信心”。二是“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定语语序不当,“中华民族”是所属性的定语,应放在最前面。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 20.请你写一段话,用对比手法,从经典内容、读者阅读感受两个角度说说为啥中学生不太喜欢经典;用比喻手法,说说中学生为啥应该多读一些经典,不要只读流行读物。【答案】【示例】中学生不喜欢经典,这不奇怪。经典与中学生的生活距离大,面目沧桑;不像流行读物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鲜活。阅读经典,需要“啃”,需要苦读;阅读流行读物就像吃零食,轻松惬意,优哉游哉。虽说一些流行读物也有价值,但从文化积累和精神建构的角度说,中学生还是应该用主要精力多读一些经典,因为一个人,光吃零食,不吃主粮,那是不行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从经典内容上来说,经典读物的内容距离中学生生活较远并且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而流行读物与中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并且鲜活;从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来说,阅读经典需要读者认真去读,需要苦读,而阅读流行读物则像是主食后的零食,不需要认真苦读,所以阅读的时候非常惬意。如此将二者按照题干要求,进行对比即可。其次,明确流行读物并不是没有一点价值,但从文化的积累以及个人的精神塑造方面,流行读物远远不如经典读物重要,所以说,中学生还是要多花费精力读一些经典读物的好。运用比喻来说,经典读物和流行读物就好像是“主食”和“零食”的关系,作为一个中学生,在成长阶段,不能够只吃“零食”而不吃“主食”,如果这样,对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谁把人民放在心上,_____________。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决投身这场人民战争,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其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付出牺牲之大、战斗性质之特殊,都值得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从重症病房_____________,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从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到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党旗所指,民心所向。尤为震撼的是,十几亿人响应号召、服从管理,戴起口罩勤洗手、居家战“疫”齐加油,成功把病毒“闷死”“堵死”。_____________,却波澜壮阔;听来无声,却石破天惊。疫情无情,却牢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折射出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答案】①.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②.争分夺秒的救治③.看似平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谁把人民放在心上”可知句子描述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式,可填: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第二空,根据“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从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可知,句子应填的内容为病房里的工作,根据后文的句式应用四字词语来修饰,可填:争分夺秒的救治。 第三空,根据“却波澜壮阔”运用的“却”可知前文应是相反的意思,“波澜壮阔”相反面应是平静,可填:看似平静。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纪伯伦。你还记得你刚走入高中大门的梦想吗?现在,你是否在游戏中虚掷时光,或在电子阅读中沉入虚幻,或在刷小视频中打发无聊?……你还是初中时老师、父母眼中的那个你吗?其实,忘记为什么出发的,不只是中学生,还有那些成年人,比如你的父母、你的老师……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常与初心“对对表”钟表在走了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和标准时间校对校对,俗称“对对表”。人生如逆旅,低头赶路之后,很多人却常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因此,无论多么艰难,我们也要时不时抬头看路,与初心“对对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让世上每个人都吃饱饭”,这质朴无华的初心,便是袁隆平一生的承诺,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顶烈日,经风雨,田间地头,春夏秋冬,那个与“杂交水稻”亲密无间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不忘初心”的誓言,也以自己的成就印证了“方得始终”的价值。然而,我们只看到了他斐然的成绩,丰收的喜悦,却很少去思考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的,袁老的初心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毕竟“吃饱饭”是所有人的基本追求,但是光有这样的初心,根本无法保证“超级稻”的问世,“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正是那不被人知的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拗,才是“禾下乘凉梦”终将实现的根本途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人生之路更难于蜀道,因为歧路实多,诱惑频仍。若想坚守初心,还需不断调校人生方向。他是忧国忧民身怀救世之志的青年人,是远渡重洋探求真理的寻觅者,是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医学生,但是当他面对中国民众的愚昧堕落时,当他认清政府的腐败懦弱时,他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及时调整人生之舟的航向,是救治一个羸弱的躯体还是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紧迫?于是,放下手术刀,毅然拿起笔,弃医从文的他从此后以笔为刃,以笔为药,去刺破笼罩着民众的黑暗阴霾,为中国人民带来点点光明。“始终难守”,难就难在走出舒适区的阵痛,及时改变方向,踏破荆棘,走出一条新路,其艰辛不可为外人道也。转变恰恰是为了不变,鲁迅先生的选择,不但不是抛弃了初心,恰恰是对初心的坚守,因为“救治”是他不变的初心,由医学而文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有始有终”。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初心”不是用来标榜的豪言壮语,更不是用来炫耀的花言巧语,它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以天下为己任”之后的立志。“始终”不是盲目愚昧地拼命赶路,更不是见异思迁的左顾右盼,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韧,需要“君子厚积而薄发” 之后的坚持。没有了初心,人生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始终”,人生会成为“水月镜花”的幻象。让我们毅然决然地踏上追寻梦想之路吧,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当然,征途中还需要常与初心“对对表”,因为调校方向是为了走得更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段材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名言,要表达的意思是:牢记自己当初的梦想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第二段联系学生的实际提示思考,你是否忘记了刚刚走进高中大门的梦想,而虚度了时光;你是否已经忘记了当初老师、父母眼中自己美好的模样。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的不仅仅是你,可能还有父母、老师,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材料提醒我们,要坚守初心,执着于初心。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或许是因为梦想太遥远,追求理想的道路太坎坷;或许是因为路上诱惑太多,我们无法目标专一,执着于理想;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太懒惰,不能持之以恒坚守初心。然而,不能坚守初心,我们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不能守住本心,我们的航道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材料提醒我们,要坚守初心,执着于初心,不要“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写作时概述材料提出论点,然后明确“初心”的具体内涵,每个人初心不同,行为就不同;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坚守初心,如何坚守初心。坚守初心对于个人和国家、民族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应该论述清楚。立意:1.坚守自我,坚守理想,守住本心。2.勿忘初衷,勿忘初心3.重拾最初的理想。4.能回归,就不算走得太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05:2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159.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