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开封市五县联考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 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材料二: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主客不明、措施不当的一些问题。B.乡村手艺如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C.乡村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D.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也离不开土地,要在冻土里种庄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以及建设中 应遵循的原则。B.如今,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的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相符。C.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D.从某个角度看,我们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传统的乡土生活已失去时代价值。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A.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B.某镇建设“乡村记忆馆”,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交易和交流。D.刘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所说的“土气”即“乡土本色”。请你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主题,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该强调哪些措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 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 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启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有删改)(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C.当小李知道他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D.“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侧面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8.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9.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隙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北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远A自B以C材D不E及F巡G请H禀I军J事K而L居M其N下O巡P受Q不R辞S远T专U治V军W粮X战Y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⑥“君祖、父官乎”中“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13.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4.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北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为写景作结。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16.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 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封市五县联考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 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材料二: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主客不明、措施不当的一些问题。B.乡村手艺如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C.乡村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D.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也离不开土地,要在冻土里种庄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以及建设中 应遵循的原则。B.如今,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的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相符。C.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D.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传统的乡土生活已失去时代价值。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A.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B.某镇建设“乡村记忆馆”,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交易和交流。D.刘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所说的“土气”即“乡土本色”。请你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主题,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该强调哪些措施?【答案】1.C2.B3.A4.(1)作者首先表明对“乡下人土气”这一“土”字的赞赏态度;(2)继而从“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老家的子弟具有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两方面探究缘由;(3)接着用“史禄国先生所述”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4)最后,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5.①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②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③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④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乡村的空间形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错。材料一是说“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见,后半句偷换概念,是村落空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而不是“乡村的空间形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错,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可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是前提;且后半句的“首要任务”原文并没有提及。C.“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错。材料一说“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可见前半句“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原则,理解乡村文化内涵才是基础;且前后两句逻辑不清,语序颠倒。D.“传统的乡土生活早已失去了时代价值”错。材料二说“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可知,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但是材料中并没有说传统的乡土生活就失去时代价值。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和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A.该项后半句“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由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和第六段“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违背了“保护好村落原则”。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根据首句“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分析可知,作者表明了对“乡下人土气”这一“土”字的赞赏态度。接着从“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 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分析,文章从“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农业老家的子弟具有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两方面探究因由。然后,根据“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分析概括,文章采用“史禄国先生所述”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最后,根据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本段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可知,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根据“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可知,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根据“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可知,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根据“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 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启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有删改)(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D.“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侧面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8.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渲染劳动场面忙碌的氛围,为将军参加劳动提供环境背景;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将军回忆九年前的情形以及他们找不到工具等情节铺垫。9.第一问:①攻取山岭,保全古陵;②战斗中负伤;③带领战士们过草地。第二问:①把当前的水库建设与过去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写,既表现出老一辈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又突出这种精神在新社会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这就深化了作品主题。②现实与过往交替出现,使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物永葆革命本色的宝贵精神,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更有立体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错,依据文本“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可知当小李知道将军参加劳动时,感动意外,内心是感动、激动,甚至有一丝紧张,并非恐慌与担忧,选文曲解文意。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文言语”错,文本中“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运用了比喻,“一口气”“摸黑”“可得留心”等处运用口语,没有运用文言语,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劳动场面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所写内容、刻画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突出主题等方面考虑。从氛围角度,所写劳动场面热烈忙碌,这是渲染氛围,林将军来此劳动,这就是为林将军参加劳动营造环境。从结构角度,题干指向内容在小说开头,多半有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阅读文本后,发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有林将军回忆九年前攻打此地的情景、来到工地却找不到工具、雨中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等。从感情基调和人物角度,根据注释,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本文塑造的是林将军和战士小李两个普 通劳动者鲜明丰满的典型形象,林将军是身经百战、淳朴谦逊、富有高度革命责任感的老前辈,小李是天真活泼、爽朗热诚、对同志无比关怀,对革命前辈无限敬仰的生气勃勃的战士。小说中的林将军,身经百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表现出了共产主义精神,展现了革命传统在以小李为代表的新一代身上发扬光大,使人们感受到千万个普通劳动者身上迸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据此归纳整理,组成规范的答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写作作用的能力。筛选整合穿插革命战争回忆的信息。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依据文本“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可得出答案“攻取山岭,保全古陵”。依据文本“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提取关键词句“战斗”“打断了一条肋骨”,可得出答案“战斗中负伤”。依据文本“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提取关键词句“草地”“战士们”“队伍又前进了”,可得出答案“带领战士们过草地”。分析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写对革命战争的回忆的作用,其实就是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写作的作用,可从主题、人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主题角度,穿插写将军曾经攻取这一带山岭时,为保全古陵焦虑,至今那几个山头的标高还依稀记得,表现将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现在曾经的军事重地成为人们热火朝天劳动的建设工地,当雨来临,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需要马上装料,将军喊了一声,带头冲进雨中劳动,人们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文本在此处穿插写革命战争年代将军在雨天带领战士们过草地的回忆,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人们的跟随也说明奋斗精神在新社会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对主题起到深化作用。从人物角度,将军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根肋骨,劳动时却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过草地时将军带头前进,工地搞建设突遭大雨,将军带头冲进雨中装料,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突出将军永葆革命本色,人物形象鲜明丰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隙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北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远A自B以C材D不E及F巡G请H禀I军J事K而L居M其N下O巡P受Q不R辞S远T专U治V军W粮X战Y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13.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4.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答案】10.GOS11.D12.B13.(1)自古叛逆终究是要被消灭的,一旦叛乱平定,你父母妻子儿女都要被杀,你怎能忍心干这样的事呢?(2)刘义隆仓促北伐,想要建立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结果落得个北望追兵,仓皇失措的结果。14.①张巡气节坚定;②张巡军事才能出众;③张巡深得民心、军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许远自认为才能不及张巡,请张巡主持军事而自己位于他的下面,张巡接受并没有推辞,许远则专门筹集军粮、整修作战器械。本句有两个人名——许远和张巡。“远自以材不及巡”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子,故在G处停顿;“巡受不辞”和“远专治军粮战具”分别有两个主语——张巡和许远,故在主语前O、S处停顿。故选GOS。【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①错误。两个“以”意思不同。因为;助词,无实际意义。句意:有因为困难来归附的人。/歌声激越不平。 ②正确。句意:令狐潮率四万贼军逼近城下。③错误。两个“来”意思不同。动词,来到;助词,无义。句意:贼兵如果再来到。/(商人)离开,(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④正确。两个“北”意思不同。逃兵;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追击逃兵数十里。/结果落得个北望追兵,仓皇失措的结果。⑤正确。两个“期”意思相同,都表满一年。句意:两年。/满一年之后。⑥错误。两个“官”意思不同。动词,做官;名词,官员。句意:你的祖父、父亲是做官的吗?/你家世代为官。②④⑤正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错。原文“潮遂败走,追之,几获”的意思是令狐潮败退逃跑,张巡乘胜追击,几乎抓住令狐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夷灭”,被消灭;“一日”,一旦;“妻子”,妻子儿女;“何忍”,怎能忍心。(2)“草草”,草率出兵;“赢得”,落得;“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可知,因为张巡气节坚定;由“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隙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可知,是因为张巡军事才能出众;由“且得众心,不可留”可知,是因为张巡深得民心、军心。参考译文: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张巡由太子舍人的京官,外放为清河县令,政绩突出,并且有气节讲义气,有因为困难来归附的人,他倾囊救济相助毫不吝惜。张巡身长七尺,每当发怒的时候,胡须就都张开,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四百多次,斩杀三百多贼人将领、十多万士兵。每次战斗,并不亲临军阵中,有退却的,张巡早已站在那里,说:“我决不离开这里,去为我决战。”士兵被他的勇气感染,全都以一当百。令狐潮率四万贼军逼近城下,城中的人十分惶恐。张巡设置登城的战具,在城楼上安置栅栏,将草捆扎起 来灌上油来焚烧,贼兵不敢接近,张巡乘机攻击敌军。历时六十天,大小数百次战斗,士卒吃饭不卸下铠甲,带伤作战,令狐潮败退逃跑,张巡乘胜追击,几乎抓住令狐潮。到达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许远自认为才能不及张巡,请张巡主持军事而自己位于他的下面,张巡接受并没有推辞,许远则专门筹集军粮、整修作战器械。张巡想攻击陈留,尹子琦知道以后,又来围城。张巡对他的部属说:“我受皇上的恩典,贼兵如果再来到,我应当以死报国!”张巡、许远亲自擂鼓指挥进攻,贼兵溃败,追击逃兵数十里。有一个贼兵头目身披铠甲,率领着拓羯族近千人的骑兵挥旗要登城向张巡招降。张巡暗中用绳索吊下几十名勇士埋伏在壕沟中。贼兵头目依仗自己人多不加防备,城上鼓噪起来,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抓获了贼兵头目。张巡想用箭射尹子琦,但辨别不清谁是,于是削蒿草为箭,中箭者发现是草箭就很高兴,以为张巡箭用完了,跑去报告尹子琦,这样就知道了尹子琦的地方。命令霁云射他,一箭射中尹子琦的左眼,贼退兵。贼将李怀忠经过城下,张巡问他:“你效力胡人多久了?”李怀忠回答说:“两年。”张巡又问:“你的祖父、父亲是做官的吗?”李怀忠说:“是的。”张巡说:“你家世代为官,吃天子的饭,为什么要跟随叛贼呢?自古叛逆终究是要被消灭的,一旦叛乱平定,你父母妻子儿女都要被杀,你怎能忍心干这样的事呢?”李怀忠掩面流泪而去,不一会儿,带着他的几十人来投降。张巡先后说服收降的贼军将领很多,都得到他们拼死效力。十月初九,贼兵攻城,将士伤病不能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的计谋已经完全穷尽,睢阳不能保全了,我活着不能报答陛下,死了就化为鬼去杀贼吧。”城池被攻陷,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必这样呢?”张巡回答说:“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大怒,用刀撬开他的口,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就是猪狗,怎么能够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不可以留下来。”于是用刀胁迫他投降,张巡不屈服,也不肯投降,于是被杀害。张巡时年四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北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为写景作结。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16.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1)多种感官结合的角度。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颈联荞麦香,是嗅觉。多种感官结合,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2)色彩渲染。颈联写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画面更艳丽。(3)空间角度。“数峰”是远景,“棠梨叶”“荞麦花”是近景。由远及近,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起初是“野兴长”,前面的景物描写中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只因后来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因此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技巧手法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规定了赏析诗句的角度“写景角度”,具体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赏析颔联和颈联写山野景色的角度即可。首先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颔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上下句分别从视觉与嗅觉方面下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下句是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写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综合起来就是颔联和颈联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颈联中用“胭脂”写棠梨叶的红艳;用“白雪”写荞麦花的洁白,红与白对举,色彩绚丽,写出了秋天田野的美丽秋色,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这是从色彩渲染角度写景。 颔联中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属于动静结合角度。颔联中“数峰无语立斜阳”是说“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静立”属于远景。颈联中“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属于近景。颔联到颈联的景色描写属于由远及近。综合以上分析即可知颔联和颈联是从多种感官相结合(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和色彩渲染几个角度描写山野之景。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该写景角度的作用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指点江山②.激扬文字③.譬如朝露④.去日苦多⑤.户庭无尘杂⑥.虚室有余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扬”“譬”“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 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答案】18.(1)形单影只(孤苦伶仃)(2)一蹴而就(一举成功)(3)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19.D20.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文“没有它们”可知,这里是假设科技创新“孤单”的存在,可用“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等。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第二空,依据前文“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可知,这里是说科普工作不会轻而易举地一下成功。可用“一蹴而就”“一举成功”等。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举成功:一下子就获得成功。第三空,所填成语修饰颜料,再结合后文“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可知,科学知识是众多的,那么将其比喻为“颜料”可用“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修饰。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五颜六色:形容颜色或品种繁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创办……活动”搭配不当,可改为“举办……活动”;“青少年尤其是公众”不合逻辑,“尤其是”,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应改为“ 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依据前文“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可知,“画”比喻科普作品,而“名画”则是比喻“有影响力的”或“有震撼力”的科普作品。二者的相似点是都能吸引人、震撼人心、启迪思考。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从“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可知,文中的“像”,表列举。A.表情状。B.表比较。C.是比喻词。D.表列举。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思考的对象是“青春”,材料中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我们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含义看,“引体向上”,是指青春应当是向上的、热烈、张扬,这样的青春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姿匍匐”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材料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具体写作时,如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为何要“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它们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引体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姿匍匐”。可以二者并重,也可以对某一方面稍微多做分析,但一定是要两方面都写。如写记叙文,可以以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比如以前的自己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养成了傲慢的习气,后来经历某件事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怀疑自我,不再努力,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由某个契机警醒了我,让我懂得青春要积极向上,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积蓄力量,等待成熟的时机,一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描写,尤其是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等要细致生动。立意:1.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2.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3.实力不够时“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引体向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8:30:02 页数:28
价格:¥2 大小:70.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