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六县九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在文艺上是不可能出现人的觉醒思潮的。B.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的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因为这些作品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就可以写得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答案】1.B2.D3.C4.(1)举例论证,如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的《薤露》《蒿里》《与吴质书》等。(2)引用论证,如“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假设论证,“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叹惜,看似是悲观消极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②诗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只是因为你,让我沉痛吟诵至今”,看似忧愁,实则表达了对于“人才”的渴望,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对应材料一原文第四段“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可见前后内容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就可以写得有血有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举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的《薤露》《蒿里》《与吴质书》等例子证明古代有不少诗歌感叹生死。为举例论证。“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 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都是引用论证,论证古人对人生的各种思考。“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为假设论证,论述诗歌中关于生与死的哲理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家刘建超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有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也来两笔。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纸墨笔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香烟盒、旧报纸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摆治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军政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渐骄横轻慢。高德位也不言语,将要员儿子所送礼品掷至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毕伍低头不再言语。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画线句有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B.“李半街”大名鼎鼎,被擦去题字后却称赞“后生可畏”,这一行为符合他作为老街“写家”的身份。C.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宽容豁达。D.小说插叙高德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他的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的原因。7.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里。B.“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对子的情节,表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C.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做“咸对联”,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D.“搀扶”“打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将小说推向高潮。8.文章结尾被很多读者称道,请结合文本分析被称道的原因。9.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本文中“老街” 这一环境的特点。【答案】6.C7.BC8.①第一句“仙逝”交代人物结局,含有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与上文的喜庆氛围形成落差。②第二句暗示高德位如“雪”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增添小说的含蓄美。9.①“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可见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②“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可见老街民风淳朴。③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体虚弱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可见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宽容豁达”错。应是突出其自尊自重。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表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错误,高德位在身体虚弱情况下,冒雪深夜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是知恩图报,反哺乡邻。C.“叫做‘咸对联’,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应是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可见“甜对子”与人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无关。故选B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句“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仙逝”交代人物结局,与上文“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写过年的喜庆氛围形成反差,凸显人们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②第二句“老街大雪皑皑”是一句景物描写,为高德位的仙逝营造了洁净的环境,皑皑白雪也具有象征意味,引发读者的联想,暗示高德位如“雪”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小说情节在景物描写中结束,增添一种含蓄蕴藉的美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 可知,老街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写家”“唱家”“练家”……“家”带有一种赞誉之美,这种称谓弘扬了一种传统文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②结合“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可知,老街民风淳朴,高德位家境并不富裕,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还能充分尊重对方。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高德位出名后知恩图报,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遭受质疑也从不间断;“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高德位在身体虚弱情况下,冒雪深夜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选自黄宗羲《续师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C.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D.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B.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童生,特指古代未考中秀才的年轻人。C.谢,有感谢、辞别、推辞等义项,此处的“谢”与“敬谢不敏”的“谢”含义相同。D.“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不算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强调拜师一定要尊重老师。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也促进了“师道”的传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14.两文对“师道之不传”的原因见解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C13.(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2)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14.第一篇认为师道不传是“世人耻学于师”,第二篇认为师道不传主要是老师的过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以无忌惮”作“相高”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累幅”作“见”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年轻人”错误,童生与年纪无关,不一定是年轻人。C.正确。都是“推辞”的意思。句意: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恭敬地推辞表示能力不够。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比”错误,没有对比,两者共同强调“师”与“生”关系的慎重性,不能随意“为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或”,有;“小” ,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第一个“为”,传授;“下”,比不上;“是为师者之罪也”,判断句,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知,甲文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是世人耻学于师。依据“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可知,作者认为师道不传主要是老师的过错。参考译文:甲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乙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 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秋兴,表现出诗人闲情逸致。B.颔联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并且用渔人和燕子的悠闲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16.尾联直抒胸臆,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请联系所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从形象和情感上简要分析“同学少年”的不同。【答案】15.A16.①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②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闲情逸致”错误。“泛泛”写渔舟来来往往,但终有家能回;“飞飞”写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子,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烦躁、心烦意乱的状态。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之流落,更无心家国之残破。诗人用同学的“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魄、不得志,也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毛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青年毛泽东也身在其中,这些青年革命者潇洒倜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劝学》中,荀子辨析了“学”与“思”的关系,突出学习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先写“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4)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狗吠深巷中④.鸡鸣桑树颠⑤.小乔初嫁了⑥.樯橹灰飞烟灭⑦.别有幽愁暗恨生⑧.此时无声胜有声【解析】【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须臾、吠、巷、樯橹、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随着“酱香拿铁”销售火爆,让不少网友解锁了咖啡的新喝法。②有人甚至直接将白酒倒入咖啡,调制属于自己的“白酒拿铁”饮用。③不过,专家提醒,A。④咖啡因和酒精都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从而引发心律失常或血压增高,导致心跳过速、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⑤二者还会刺激胃肠道,使胃酸分泌增加,过量刺激还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到食管,引发胃食管反流病,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⑥同时,B。⑦咖啡的兴奋作用会降低人体对酒精的敏感度,让喝酒的人呈现出一种“清醒醉酒”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喝下更多的酒,从而导致酒精摄入过量,并可能引发酒精中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白酒拿铁”(或“咖啡加白酒”)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B:“白酒拿铁”(白酒配咖啡)更容易让人喝醉19.①“不少网友解锁了咖啡的新喝法”。②调制属于自己的“白酒拿铁”。④“导致心跳过速、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的产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此处和前文“调制属于自己的‘白酒拿铁’饮用”的现象为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关于各种危害的阐释,可填:“白酒拿铁”(或“咖啡加白酒”)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B:根据“同时”可知,此处承接上文继续谈“白酒拿铁”的危害。结合“咖啡的兴奋作用会降低人体对酒精的敏感度……不知不觉中喝下更多的酒,从而导致酒精摄入过量,并可能引发酒精中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可知,此处说其更易醉人,可填:“白酒拿铁”(白酒配咖啡)更容易让人喝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让不少网友解锁了咖啡的新喝法”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主语,去掉“让”。②“调制属于自己的‘白酒拿铁’饮用”动宾搭配不当,把“饮用”删除。④“导致心跳过速、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改为“导致心跳过速、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的产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D.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混淆视听”,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根据“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可知,并不是故意说吓人的话,所以选用“危言耸听”。第二空,“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通过《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让人感觉事态严重,所以选用“触目惊心”。第三空,“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所以选用“迫在眉睫”。第四空,“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所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21.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定,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比喻比拟B.比喻借代对偶C.借代对比排比D.比拟对偶排比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答案】21.A22.①原句将几种蔬菜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这是对比;“寒冷都被赶走了”,把“寒冷”当作人来写,这是比拟;把玉米饼和高粱米饭经炖菜的浸润比为“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这是比喻。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原句将几种蔬菜一一罗列出来,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等都是短句,句式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呀”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潮起亚细亚”,“潮”的灵感来源于钱塘江潮涌,其实,潮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在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皆有。潮,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顺潮而行以致远,逆流而上显担当孙文先生曾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在告诫世人应顺应时势,抓住时代机遇。然愈是浪高流急之处,愈有人逆潮而动,巍然挺立。此间真谛,值得你我静心思忖。于我观之,身处新时代的浪潮之下,我辈青年当顺潮而行以致远,亦应逆流而上显担当!“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顺势而为,直济沧海。我辈青年应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孤勇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时代浪潮下的机遇,勇于创新,学成济世文武。小米创始人雷军敏锐抓住互联网及智能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短短几年坐上国产手机的头把交椅;晚清政府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错失发展机遇,终致落后挨打。孟子有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因事而谋,顺势而为,成就人生,不负伟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逆潮而行,担当责任。我辈青年应做敢于担当,不忘初心的造梦者,为了心中的理想勇于逆流而上,做常人之不敢做,为常人之不敢为。一如张桂梅,不畏疾病,不惧生死,将教育的火种播撒进大山,用自己的教育初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奇迹;一如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青春到白发,肩负起文化复兴的重任;一如汪勇,于疫情肆虐之际挺身而出,坚持在抗疫一线……追名逐利成风的当下社会,仍然有人逆流而行、默默奉献,青年一代也应以此为楷模,肩负使命,逆潮坚守。历史航程波澜壮阔,时代大潮奔腾不息。无论是顺潮而动还是逆潮而行,都不失为成就人生的重要法门。然纵观历史与当下,不少人面对时代浪潮不知不觉、固步自封,妄图以一己之力阻挡时代趋势,终被时代抛弃,湮没无声;也有不少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亦或是汲汲富贵、追名逐利,失去了初心与坚守。帕斯卡尔曾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时代大潮之下,我们应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新时代领导人曾殷切期待道:“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生逢新时代,此亦春潮澎湃,此亦波谲云诡,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审时度势、顺潮而行;也应勇担责任,逆潮而动,将个人的青春音符谱写进时代的乐章,绘就葳蕤华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由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潮起亚细亚”引出关于“潮”的阐述。“潮”存在的层面广泛,同时,“潮”又见证时代,折射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等。总之,“潮”这个话题里面包含方方面面。比如潮流,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可能都有过潮流,潮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某个阶段,能够见证历史。比如以前的喇叭裤、尖皮鞋、爆炸头等,这些潮流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也开放起来。如今的“国潮”,则表明我们中国的实力越发强大,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和热爱。总之,“潮”的背后,是社会的深层变革。那么,面对潮流,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追赶潮流还是避开潮流?亦或是引领潮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潮流也分优劣好坏,我们要辨识潮流,再决定自己是迎合还是避开。如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青年应该引领正能量的潮流,为国家发展助力。再比如这时代的发展也如浪潮一般,会有低有高,正如封建朝代,它们有着顶峰,也有着低谷,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而我们应当辨识潮流方向,把握未来发展的机遇,否则就有可能被潮流吞没。我们个人的发展也像是浪潮一样,有高潮和低谷,那么我们如何控制浪潮的流向,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不在高潮时得意忘形,不在低谷时一蹶不振?值得我们每个青年思考。题干要求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围绕“潮”从多个角度思考。如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潮”的不同内涵,面对“潮”我们应该如何做等方面展开。还可以从“顺潮而行”与“逆潮而动”的内涵,以及该如何“顺潮而行”“逆潮而动”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据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鬼谷子》中“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不少人存在的固步自封不知不觉,或者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追时代潮流,做时代新青年。2.顺潮流而动,把握未来机遇。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英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5:0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2.7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