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3日上午8:00-10: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生态宜居需要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乡风文明需要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治理有效需要农民具备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常识。这些美好的目标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少扶贫干部发现,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贫困群众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开展劳务输出;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可以说,根深蒂国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十三五”时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要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还要我们久久为功,消除落后的文化观念,普及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培育新一代农民。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只有农民人人参与,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生根发芽、产生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的独特作用,让农民真正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明白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懂得自己既是乡村拥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增强自觉性。通过文化“铸魂”,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在生活方式上、在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贵源。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古村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过产业化开发就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位于成都市附近的明月村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游客云集,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拥有数十座风格各异的非遗工作坊,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文化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明月村还速脱贫,不但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村容村貌也大为改变,绿水青山、翠竹鲜花,处处透露着优雅整洁,让明月村赏心悦目,成为度假胜地。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一种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即使是落后分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改变。当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封建递信活动有所反弹,流行打牌搓麻将等娱乐活动……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摘自人民日报《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有删改)材料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和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一方面,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拓宽教育扶贫途径,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乡村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需要更多优秀涉农人才。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将招生计划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用好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师生服务乡村。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 项目,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三思提升基层人才综合素质。统筹规划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干部、农民、教师、医生等群体的素质能力。(摘自人民日报《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文化支撑,这就要求农民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制观念。B.振兴乡村需要普及先进文化,用文化凝聚人心;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C.中国创造了人类扶贫史上的奇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我们消除落后文化观念,普及先进文化来巩固。D.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明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只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改变腐朽落后的乡村习俗,就能创设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科技必先行。B.加强师范院校持续开展支教活动力度,是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前提。C.当前农村已经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D.只要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就能强化人才支撑。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A.阳新县打造了“石田古驿”“天空之城”“南市渔歌”等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B.劲牌有限公司投资捐建了大冶市体育公园、黄石柯尔山白马山城市公园等文体设施。C.资产过亿的青年赵英才回乡投资,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被奉为乡村振兴黑马之典范。D.阳新县王英镇成立了该县首家乡镇篮球队,每到节假日举行“乡村NBA”男子篮球联赛。4.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文化建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自己家乡特点,谈谈你将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服务?【答案】1.D2.A3.C4.①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②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③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④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 5.①引进先进的文化支撑乡村振兴。②消除落后文化,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③带领村民开发(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④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文艺活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只要……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如……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前提”错误,原文“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前提”说法无中生有。C.“已经”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选项时态错误。D.“只要……就……”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是强化人才支撑的措施,但“就能”的说法太绝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是乡村振兴,但没有突出文化。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二、三、四、五段的“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可直接概括出答案。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可知,文化对于乡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引进先进的文化支撑乡村振兴;由材料一“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少扶贫干部发现,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根深蒂固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可知,要消除落后文化,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由材料一“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明月村的例子生动说明开发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可以致富,材料二也有“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可见要带领村民开发(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由材料二“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可知,可以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文艺活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有删改)文本二: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D.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B.倒数第②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以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 D.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8.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赏析。【答案】6.C7.B8.①老成且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④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9.①开篇描写初冬青白冷寂的太阳,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②结尾写“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③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遥相呼应并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是善良的羊凹岭人把贫穷、阴冷的羊凹岭点燃得温暖、明亮。【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错。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她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错。这一描写应是说明了“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C.“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错。二豁子对敲锣的孩子说要收养他做儿子,是戏弄孩子,所以这一情节应是表现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D.“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错。拿出两个馒头,羊凹岭的人们或者拿出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的行动,表现的应是物质生活的艰苦。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任务的分派来看,敲铜锣的孩子分担的最多,这表现出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的特点。“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出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出孩子处事的不卑不亢。如当别人说他是乞丐的时候,“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他以锣声表达村人轻慢他时的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出孩子的自尊和倔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对环境进行了一番描写,“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间;“太阳青白冷寂”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给读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之感。从材料二“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可知,这样的气氛营造,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而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也以一段环境描写做结,“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夕阳的温暖、明亮,从国内文本二“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可知,这一描写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与结尾“温暖、明亮”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互相呼应。小说描写的羊凹岭生活贫困,卖艺人也是生活穷困,但从村民们尤其是二豁子表现出的善良可以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所以小说的结尾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也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人性的善良所带来的温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有做诤臣之志。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4.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精神品格。 【答案】10CEG11.D12.C13.(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2)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14.志存高远,好学有才华,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开始筑起长堤,起于戏马台,末尾与城墙相连。“其徒持畚锸以出”中,“其徒”作兼语,后面不能断开;“以”是连词,表修饰,前面不能断开,在“其徒持畚锸以出”后C处断开;“筑东南长堤”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E处断开;“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结构一致,两个独立的意思,在中间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难道;回头看。句意: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正确。C.正确。句意:适逢苏洵去世。/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D.错误。用法不同。名词用作动词,搭建简陋的房屋住下;名词,简陋的房屋、破舍。句意:苏轼在那上面搭建简陋的房屋住下。/等到悲凉地守着简陋的房屋时。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由原文“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可知,苏轼没有到韩琦那里报知遇之恩,而且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2)“诣”,到;“急”,紧迫;“且”,暂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志存高远:年少时听母亲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便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好学有才华: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身先士卒:河水决堤快要淹没村庄,富民们争着逃出城避水。苏轼作为太守,留下来率领众人积极抗洪。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苏轼经过积极抗洪保住全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大公无私:苏轼抗洪期间,住在为数不多的没有受损的城墙上,路过家门而不入,全心抗洪救城。淡泊名利:朝廷要赐予他金帛,他推辞了。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依照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河决堤快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开始筑起长堤,起于戏马台,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搭建简陋的房屋住下,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 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开头和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对往事的猜想和对愁绪的体验中。B.全词虚实结合,或写眼前之景,或忆故国往事,或抒内心愁绪,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怅然若失的形象。C.“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前后呼应,一脉相承,通过景色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巨变。D.“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既点明词人夜不能寐,也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引起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16.“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案】15.B16.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错误,“雕栏玉砌”是故国的雕栏玉砌(虚写),不是现实徘徊之处。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作者以其奔放之笔用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恨: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以春水比喻愁绪,与“春花”“东风”等词语呼应,点明季节特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 的力度和深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2)《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落笔便显露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从追忆往昔的角度间接表露了对归园田的渴望。(3)小刚阅读《诗经》时,读到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想到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是化用此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误落尘网中④.一去三十年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能力。易错字词有:“萧”“误”“衿”“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A。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不过,B,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①根据科学研究显示,②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③导致视力大幅减少;④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⑤手机屏幕的光亮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⑥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⑦而不能进入深睡眠。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B: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19.语句①修改为:科学研究显示(或根据科学研究);语句③修改为:导致视力大幅下降;语句⑥修改为: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的状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上文“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可知,黄斑疾病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而且诱发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再结合下文“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可见黄斑疾病与玩手机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B:结合上文内容可知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这种说法不太科学,再结合下句“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可知,是转折关系,与“但”搭配的词语是“虽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式杂糅,“根据科学研究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者“显示”;③搭配不当,“视力……减少”搭配不当,“减少”改为“下降”;⑥成分残缺,“处在”缺宾语中心语,在“睡眠”后加“的状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①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到了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小瞎子正睡得香甜,他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20.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说说它们和“莽苍”“匆忙”相比,在表达效果上 有什么不同。21.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写到老瞎子“空得深重”,“空”原本指不包含什么,指向一种轻盈之态,而“深重”却有一种沉重之意,如何理解。【答案】20.①“莽莽苍苍”能更好表现表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②“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③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④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21.第一处:比喻,将两人在群山中匆忙行走比喻为在不安静的河水中漂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两人时刻奔走于路途中的迅疾、动荡。第二处:拟人,从“暴躁”到“平静”,赋予太阳以人的情绪,生动展现了夏季太阳的火辣,以及在接近野羊坳时太阳光慢慢趋向柔和的变化,调整了叙事节奏,构成了自然与人物内心的张力。22.①“空”是因长期眼盲,老瞎子所期待并能准确表达出的有限,感到空虚而迷茫;②“深重”是因为老瞎子发觉自己所望的东西其实多得多,盼望既深且重。③在期盼与迷茫中,他开始求索生命更多的意义,这种求索深刻而厚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莽莽苍苍”指原野辽阔,无边无际。用来修饰“群山”,突出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②“匆匆忙忙”指做事匆促忙碌。用来描写两个人的动作。而由后文“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可知,原来两个瞎子,尤其是老瞎子如此匆忙是为了赶紧弹断一千根琴弦,自己就能抓药了,能看到光明了。“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③“莽莽苍苍”与“匆匆忙忙”,一个空间阔大,自然幽静,一个人物匆忙,二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④“莽莽苍苍”“匆匆忙忙”属于叠音词,和“莽苍”“匆忙”相比,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一处:“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两人在群山中匆忙行走比喻为在不安静的河水中漂流。群山起伏,就像一条动荡的河流,二人在其间随着山势变化而高低起伏匆忙奔走的身影, 的确是像在不安静的河水中漂流。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两人时刻奔走于路途中的迅疾、动荡。第二处:“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运用了拟人手法,“暴躁”是说人的脾气,这里用来写夏季的太阳,写出夏季太阳火辣的特点;而此刻已近傍晚,太阳的光线变得柔和,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逐渐安静下来,从“暴躁”到“平静”,赋予太阳以人的情绪,生动展现了夏季太阳的火辣,以及在接近野羊坳时太阳光慢慢趋向柔和的变化;老瞎子之前一直带着徒弟匆匆忙忙赶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说书,想要赶快弹断一千根琴弦,而此刻,他慢慢安静下来思考“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写阳光的变化,也正暗示了人物的心境变化,这样写调整了叙事节奏,构成了自然与人物内心的张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①联系前文“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这里是老瞎子的心理描写,他想了很多,期待能够看到光明之后可以看到的东西,但因为他是盲人,知道的东西有限,因而列举不出太多的东西。这里的“空”是因长期眼盲,老瞎子所期待并能准确表达出的有限,感到空虚而迷茫;②注意前面列举之后的省略号,老瞎子一生奔波,想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看看这个世界,他期待的东西太多了,无法一下子想起来,说出来。这里的“深重”是因为老瞎子发觉自己所望的东西其实多得多,盼望既深且重。③“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老瞎子开始思考,自己期待的似乎比能够想到的更多,除了弹断琴弦之后看到世界之外,他开始关注生命的其他意义,在期盼与迷茫中,他开始求索生命更多的意义,这种求索深刻而厚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前进的时代需要英雄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诚然,英雄的美好品质是盏盏青灯,长明不灭。它是光、是电、是火,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是烛照前行的灯塔。英雄敢于为国为民担当责任,敢于竭尽全力,敢于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前进的时代所需要、所崇尚的可贵品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走过乱世时代,越过雄关漫道,在大山深处坚守40年,是导弹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被人誉为“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的谭清泉;中印边界问题中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名指战员;为保护战友自己却失去双手双眼的排雷英雄杜富国……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当今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不仅有英雄,更有英雄精神。在国家的和平发展变革时期,英雄正是那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正是无数英雄丹心报国、以身许国,将中国发展之路铺平。如为苦心钻研水稻品种奉献一生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的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下先的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新时代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这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这是青春书写的誓言,这是热血铺就的长路,这是生命熔铸的丰碑。新时代,新长征,英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路的灯塔,爱国信仰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号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谈论的是对“英雄”的看法,英雄是杜甫笔下渴望建功立业、心忧天下的有志之士;英雄是辛弃疾心目中勇于抗衡强劲对手,富有进取精神的有雄心、气节的人;也是陆游笔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有赤子之心的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标准,或是为国为民,或是英勇不屈,或是无私奉献……崇尚英难是时代 风尚,古今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讲,英雄也是全民偶像。在此基础上,审读材料时注意列举的两类人的看法。有人说当今时代“英雄辈出”,这是符合事实的,无数时代楷模、科技精英,还有英勇的戍边战士,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闪耀在新时代的星空。有人说当今时代“没有英雄只有偶像”,这一说法一是过于偏激,二是混淆了“英雄”与“偶像”两个概念,有的英雄也是全民偶像,有的偶像也是全民英雄。引导语“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毫无疑问,出题人的意图是让考生做出正面的回答:“有”。这也是正确的价值观之所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涌现出的英雄,勇于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扑灭重庆山火的消防官兵、志愿者等英雄……他们不正是当今时代的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的“英雄观”和“偶像观”,以及“英雄”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作文要体现出立意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新时代的心胸和视野。可以表达这样的观点,新时代的英雄就是我们的偶像,我们的偶像应该是新时代的英雄,再结合新时代“伪娘风”的盛行,对无节操、无底线的娱乐明星予以批判,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作文论证的力度。立意:1.新时代的英雄就是我们的偶像,我们的偶像应该是新时代的英雄。2.我们的时代从不缺乏英雄,凡人亦英雄。3.新时代的英雄应以复兴中华为己任。4.崇尚英雄,壮我中华气魄。5.向英雄学习,重铸新时代青年偶像观。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8:5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4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