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我们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到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 基,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材料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巨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巨匠之师。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谥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 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并开创自己的新境界,也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B.齐白石认为,仅仅模仿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C.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认可。D.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需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工匠精神贵在淡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B.“破”和“离”都意味着“新”,但“破”强调在已有基础上有所突破,而“离”则强调颠覆成见中创新。C.工匠技术若要做到炉火纯青,天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D.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社会的常态,而一些想要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抛弃。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是()A.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B.心细如发,探手轻柔,航天人李峰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零件,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拗”地返工。C.蒙古族老人班都,生活在气候干旱、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长期坚持打井挖河,引水灌溉,像呵护孩子般照料着沙漠中的胡杨。D.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堪称“文物的主刀医生”,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两则材料都是谈“工匠精神”,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D2.B 3.C4.①材料一的论证结构为“总分总”结构。②总:通过曹婴进行翻译和贺友直绘画的故事,引出论述的话题“匠心之道”及其三大核心“守破离”。③分:通过具体事例分别阐述“守”“破”“离”的内涵。④总:总结三大“匠心”并肯定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5.①材料一侧重匠心之道的三大核心内容“守破离”。②材料二侧重工匠精神中的“安静与坚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证明工匠精神贵在淡泊”分析错误。由原文“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可知,这证明的应该是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于文无据,材料一强调三者的特点以及重要性,并未指出三者的关系。C.“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难补天赋不足”说法错误,根据“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D.“注定要被时代抛弃”错误。由原文“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可知,“注定要被时代抛弃”与原文不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卓越的创新。B.论证工匠的精益求精。C.长期在气候干旱、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坚持打井挖河,引水灌溉,像呵护孩子般照料着沙漠中的胡杨体现“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的品质,能支持“守”的观点。D.论证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故选C。【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首先说到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所以材料一论述的话题为“匠心之道”。第二段写到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点出了匠心之道的三大核心“守破离”。第三段通过法拉第之所以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就是因为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然后又说到今天我们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从而阐述了“守”的内涵。第四段通过齐白石的例子,阐明了“破”的内涵。第五段通过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的例子,阐明了“离”的内涵。最后,总结全文,总结三大“匠心”并肯定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所以,材料一的论证结构为“总分总”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一:通过曹婴进行翻译和贺友直绘画的故事,引出论述的话题“匠心之道”及其三大核心“守破离”。并分别阐述“守”“破”“离”的内涵。最后总结三大“匠心”并肯定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所以,材料一侧重匠心之道的三大核心内容“守破离”。材料二:材料二第一段就说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走红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而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更多的是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成就的。所以材料二侧重工匠精神中的“安静与坚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莲花儿开乔正芳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③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成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⑩“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⑪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⑫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⑬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图,凝神观看着。⑭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⑮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⑯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⑰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⑱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⑲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⑳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上穿绸纱跳舞的情节,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舞蹈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人。B.第⑥段写看到文工团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刻画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形象。C.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杨灿灿为代表的文工团战士,上雪山为边防哨所战士慰问演出的故事。D.小说通过战士们喜欢节目,表现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等都属于细节描写。B.第⑤段中“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使用了暗喻的手法,表现出雪山上的边防哨所环境恶劣、与世隔绝。C.文中实写了杨灿灿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通过恶劣的环境衬托出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D.本文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姿的描写,运用二字词语和四字断句,形象生动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音韵和谐,富有诗意。8.请结合文本,分析标题“雪莲花儿开”的作用。9.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多余,删去反而更好。你认为删去还是保留更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答案】6.A7.C8.①标题富有美感,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表现出其服饰之美和舞姿之美。②突出人物形象,雪莲花是高海拔雪山上特有的植物,以此象征杨灿灿的圣洁与崇高。9.示例一:保留。 ①与前文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完整。交代了杨灿灿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的原因。②突出人物形象。杨灿灿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演出,表现了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爱。③凸显文章主题。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责任感和人性美。④补充的情节,给读者带来感动与震撼。示例二:删除。①内容上,写出了战士们沉浸、陶醉、震撼于杨灿灿优美的舞姿;②结构上,照应标题;③以画面作结,留有余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A.“对舞蹈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人”错误。是因为有的战士想要看古典舞,所以才有了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上穿绸纱跳舞的情节。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实写了杨灿灿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错误。由原文“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可知,杨灿灿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是杨灿灿的回忆,是虚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由原文“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可知,雪莲花儿开是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表现出其服饰之美和舞姿之美,所以文章以此为标题富有美感。由原文“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可知,雪莲花是高海拔雪山上特有的植物,它们不畏环境的艰难、搏击风雪、傲然盛开,所以文章以此为标题象征杨灿灿的圣洁与崇高,突出了人物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保留。最后一段通过新队长蒋小妮之口告诉读者,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而文章的开篇写到杨灿灿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所以结尾最后一段交代了杨灿灿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的原因,与前文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完整。最后一段通过新队长蒋小妮之口告诉读者,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灿灿咬着牙、严重含着泪花去雪山哨所慰问演出,表现了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爱。所以最后一段更能突出人物形象。本文写的是军区文工团到边防哨所慰问演出的故事,文中写到边防哨所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杨灿灿在忍着丧子之痛去雪山哨所慰问演出,展现出了现代军人身上的责任感和人性美,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文章开篇写到杨灿灿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而文章的结尾写到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所以文章最后一段所补充的情节,给读者带来感动与震撼。示例二:删除。文章写到杨灿灿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跳着民族舞,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所有的战士都脱下了棉大衣,所以删除最后一段写出了战士们沉浸、陶醉、震撼于杨灿灿优美的舞姿。文章的标题是雪莲花儿开,而最后一段之前写到杨灿灿像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所以结构上,删除最后一段能够照应标题。文章倒数第二段描绘了一幅大家观看杨灿灿跳舞的画面,所以删除最后一段,可以以画面作结,留有余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②。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蒲伏:同“匍”。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需三处断句,请用“/”标出。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B.“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与“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C.“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用法相同。D.“今大王举而东”与“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举”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来塑造主人公,如不给韩信准备饭食,他大怒离开。B.韩信被人侮辱,从他人的胯下爬过,这让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定他胆小。C.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D.韩信一直深受重用且谋略过人,汉王在采纳向东出击的建议后,一举平定三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14.本文的人物塑造很成功,请简要概括韩信的人物形象。【答案】10.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11.B12.D13.(1)你虽然高大,(但)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内心怯懦罢了。(2)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14.有傲骨、忍辱负重、军事才能出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不得”是状语,“推择为吏”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吏”后面断开;“不得推择为吏”和“不能治生商贾”结构一致,又依据“又”这一副词的提示,“又”前“贾”后必须断句;“常从人寄食饮”的主语为韩信,而“厌”的主语是“人”,所以应在“饮”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误。“认为/把……作为”;句意: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C.正确。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感到惊异”;句意: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D.正确。均为“发动”;句意: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发动起义也是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韩信一直深受重用”错误。由原文“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可知,韩信从刘邦的军队逃亡,被萧何追回之后才得到了刘邦的重用,所以韩信并非“一直”深受重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你;“长大”,高大;“中”,内心。(2)“度”,估计;“数”,多次;“上不我用”,宾语前置,上不用我;“亡”,逃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由原文“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可知,韩信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从而可见韩信有傲骨。 由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可知,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很高大,(但)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内心怯懦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从而可见韩信能忍辱负重。由原文“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可知,韩信对刘邦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职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从而可见韩信军事才能出众。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很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内心怯懦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等到项梁渡过淮水,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没有什么名气。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也没有什么名气。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等到被任命为大将,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职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出兵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点明时节,并交代了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季节特点。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D.结尾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16.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与《归园田居(其一)》在写景上有相似之处,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对两首诗加以赏析。【答案】15.D16.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①本诗以鸠鸟齐鸣、布谷翩飞的动景,突出田园的勃勃生机,以山青杏红、青草繁茂、黄犊静卧的静景,突出田园的静谧。动静结合,画面生动丰富。②陶诗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静景与“炊烟”“狗吠”“鸡鸣”等动景相互交融,表现农村的生活气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结尾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本诗“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斑鸠在屋顶上聒聒鸣叫,布谷在桑条下翩翩飞舞。远处的碧山上丹杏正在开出艳丽的花朵,在青草地的暖阳下正在睡眠的小牛犊是那样的健壮。其中以鸠鸟齐鸣、布谷翩飞的动景,突出田园的勃勃生机,以山青杏红、青草繁茂、黄犊静卧的静景,突出田园的静谧。动静结合,画面生动丰富。《归园田居(其一)》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写到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本处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静景与“炊烟”“狗吠”“鸡鸣”等动景相互交融,表现农村的生活气息。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古代诗词中,风是充满灵性、蕴含诗意的意象:既有和谐、自然、美丽的习习之风,也有离愁、忧怨的伤感之风,如秦观的《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生如梦②.一尊还酹江月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金风玉露一相逢⑥.便胜却人间无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尊”“酹”“摧”“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成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最近,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上热搜,该剧讲述的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意外地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下,返回家乡的故事。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被“邀请”到大英博物馆,它们委托小玉壶带回家书的情节,将家国情怀渲染到极致。文物只有“回家”了。才谈得上文物保护。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这样说:“文物在原地保护。才最有尊严,否则像孤魂野鬼,没有家,也没有根。”漂流在外的文物,就像漂流在外的游子。 它们渴望吹一吹故土的风,晒一晒故土的阳光,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一颗一颗落下来也感到心满意足。18.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邀请”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B.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李白写诗常用“天台四万八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结尾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A19.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返回家乡的故事。20.将“漂泊在外的文物”人格化,文物吹故乡的风,晒故乡的太阳,哪怕蒙故乡尘埃也心满意足,突出漂泊在外的文物没有自己的根,渴望回归祖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邀请”的引号表示反语,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涉及我们屈辱黑暗的近代血泪史,文物绝非心甘情愿在大英博物馆被收藏、展览,所以此处表达的是讽刺和痛心。据此分析出,此处的引号表示反语讽刺(特殊含义),大英博物馆内的众多文物本是被劫掠,倒卖过去的,此处却说“邀请”,表达了对强盗行径的讽刺、愤慨和对文物难以归来的痛心。A.表示反语。B.表示着重指出。C.表示着重指出。D.表示引用。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讲述的……故事”应改为“讲述了……故事”或“讲述的是……故事”。二语义重复。“意外地偶然”,意思重复,“意外地”“偶然”保留一个。三是句式杂糅,“经过他的帮助下”应改为“经过他的帮助”或“在他的帮助下”。 故可改为: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返回家乡的故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它们”是代词,结合前文“漂流在外的文物,就像漂流在外的游子”可知,“它们”指代的是“漂流在外的文物”。“渴望吹风”“晒阳光”“等待”“感到心满意足”运用拟人手法,将“漂流在外的游子”的人格赋予给没有生命力的“漂流在外的文物”,使它们具有了人的动作行为和情感态度,表达了希望“漂流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归故土的期盼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干眼症,又叫干眼,是眼睛疾病的一种。干眼患者泪液的质或量往往是异常的,而这些异常会引起泪膜的不稳定。久而久之,眼睛会出现不适症状。如视力下降、角膜溃疡等。它的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就是眼睛干涩。①?专家给出三点建议。一是避免目不转睛。眨眼次数的减少会使泪膜“刷新”的频率降低,减少泪腺分泌,使眼部细胞生存状态改变。平时,可以特意眨眨眼睛,从而降低眼睛水分蒸发的速度,减轻眼睛干涩等症状。二是②。这可以增加眼睛湿度,缓解眼干的症状,建议尽量选择不含防腐剂的小包装人工泪液,每日使用4~5次即可。三是避免长时间用眼。日常工作学习中,要科学用眼,特别要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③,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钟以上。此法则能让眼部肌肉及时得到放松。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依据上面的文字内容,给“干眼症”下定义。【答案】21.①怎么预防或缓解干眼症;②适量使用人工泪液;③遵循“20”法则。22.干眼症是一种泪液的质或量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以眼睛干涩为最主要症状的眼睛疾病。【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专家给出的三点建议,可知这是告诉我们应如何预防或者是缓解干眼症,可填“怎么预防或缓解干眼症”;②根据“建议尽量选择不含防腐剂的小包装人工泪液,每日使用4~5次即可” ,可知这是建议使用适量的人工泪液,可填“适量使用人工泪液”;③根据“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钟以上”可知,这提供了让眼部肌肉及时得到放松的法则,即遵循“20”法则,可填“遵循‘20’法则”。【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所以首先找到种概念干眼症的属概念,根据“干眼症,又叫干眼,是眼睛疾病的一种”,可知干眼症是一种眼睛疾病。然后在找到本质特征,根据“干眼患者泪液的质或量往往是异常的,而这些异常会引起泪膜的不稳定。久而久之,眼睛会出现不适症状。如视力下降、角膜溃疡等。它的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就是眼睛干涩”,可知干眼症泪液的质或量异常,继而引起泪膜不稳定,出现视力下降、角膜溃疡等不适症状,同时干眼症以眼睛干涩为主要症状,据此组织语言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材料二:青年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殷寄语。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句讲话,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希冀。第一则材料中,关键词是“自找苦吃”,对象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苦”已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肉体之苦。 “苦”,代表的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困难中,人们把握机会、锻造能力,肩扛担当和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提供了磨砺意志、强壮筋骨、升华境界、锻造精神的难得条件。投身“苦”中,勤奋历练,才能堪当重任、有所作为。“自找”,是自我主动锻炼的姿态,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第二则材料,则重点阐述了要为谁而“自讨苦吃”的问题,青春的奋斗者应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之中,与时代同频共振,以青春之力砥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材料总的主题是青年应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相融合,这是中国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对此,写作时可逐层深入,首先说明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应当主动走出“舒适区”,对棘手的事、困难的事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磨砺和成长。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打造新时代青年的“精气神”,方能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此后,对“奋斗者”加以分析,说明有些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奋斗,而有些人则境界更高,不只是为了个人小我,而是为了无数个“我”,为了家国大我而奋斗。对此,可以列举如黄文秀等广大扶贫干部投身乡野,激扬青春,自觉肩负起扶贫重任,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肩负起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砥砺奋斗。立意:1.青年挺膺担当,以青春奋斗铸就辉煌。2.激发青春奋斗热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3.燃青春之火,担使命于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1:10: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0.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