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年11月高二历史大联考试卷一、选择题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时间内容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级行政区进行监察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遣制变为常置制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夷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A.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B.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C.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D.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太宗时期分到对地方州县两级进行监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之后临时差遣性质的监察官员变为常置,之后地方设节度使,伴随着节度使权力上升,形成道州县三级体制,唐朝地方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B项正确;材料中分道对地方进行监察并非地方分权,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地方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排除A项;隋朝时期由州郡县三级改为郡县两级,但唐朝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体制,并非沿袭前代,排除C项;材料至体现了县作为基层机构稳定,但没有体现县一级机构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太和十一年两次修改律令旧文,"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车裂、腰斩、夷五族等残酷的刑律。这一做法客观上()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B.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C.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两次修改旧有的法律律令,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严苛刑法。这一做法客观上适应了北魏封建化的历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和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都是孝文帝的主观目的,排除A和B项;律令儒家化的历程从汉代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有学者指出,陶片放逐法总算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将其中一方有条件地流放国外。但失败者的被流放不是直接源自政治对手,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据此可知,这一权力运作方式折射出当时雅典()A.社会矛盾日趋缓和B.贵族寡头色彩浓厚C.公民掌握国家权力D.法庭关注公平正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中国)。据材料“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可知,古代雅典公民是雅典社会的主人,掌握国家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日趋缓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属于民主政体,不是寡头政体,而且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寡头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雅典法庭信息,无法得出雅典法庭关注公平正义,排除D项。故选C项。6.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任命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据所学知识,政党分赃制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据材料“这类情况愈演愈烈”,所以,材料反映出当时美国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C项正确;两位总统都是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人员,权利没有扩大的趋势,排除A项;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883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总统的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7.中世纪早期,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提出了著名的“双剑论”,即上帝把“教权之剑”交给教皇,把“王权之剑”交给皇帝,强调“教权之剑”使“王权之剑”更温和,而“王权之剑”使“教权之剑”更有力。到11世纪以后,教会宜称自身同时拥有“精神之剑”与“世俗之剑”,教会能将后者转交给世俗统治者。这说明()A.教会与王权相互利用B.确立了教会服从国家的原则 C.教权已逐渐高于王权D.王权与教权实现了二元并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中世纪早期“双剑论”体现了教权与王权并立,相互合作。11世纪以后,教会宣称自身同时拥有“精神之剑”与“世俗之剑”体现出教会实力膨胀,说明教权已经逐渐高于王权,C项正确;教会与王权相互利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11世纪后,教会强调教权高于世俗权力,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11世纪以后,教权逐渐高于王权,逐渐打破二元并立的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8.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反映出,罗马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C.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D.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可知由于对外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说明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没有体现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没有体现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没有体现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9.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可知云南地区出土长官封泥,可见云南地区已经纳入汉代的行政管理体系,说明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A项正确;材 料未涉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益州地区的官封印泥,无法得出整个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所示为对1912年2月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一历史事件()1清政府外务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2清帝下诏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A.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B.表明袁世凯已窃取革命果实C.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D.蕴含了《临时约法》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外务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可知,事件是清帝退位,再根据材料“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看出清帝退位诏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A项正确;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革命果实被篡夺,排除B项;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1日,排除C项;《临时约法》是为限制袁世凯权力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5年国民党制定的《宣誓令》文官誓词有“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的规定,武官誓词有“实行三民主义”的规定。这些誓词旨在()A.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B.强化对官员的思想控制C.完善三民主义思想理论D.与中共争夺革命领导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制定《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宣誓“服从党义”“实行三民主义”,旨在强化对官员的思想控制,B项正确;据所学,1925年的国民党是四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政党,排除A项;政府要求官员宣誓遵守三民主义,不能直接完善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1925年的国民党政府尚未明确与中共争夺革命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1940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出典人的利益,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与财政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与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经济方面典权人与出典人的关系,不涉及政治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13.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这些体现了()A.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B.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C.确立理学已成主流思想D.北宋儒学呈现基层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纲要,突破了家族伦理的局限,开辟了社群伦理的公共空间,发展出儒家伦理的公德形态,D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儒士的社会责任感无关,强调的是儒学的基层化,排除B项;南宋后期理学成为官方晢学,排除C项。故选D项。14.1854年,英国国会两名议员根据广泛调查,提出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统一考核、管理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法令。这些方案和法令确立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内阁地位发生变化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C.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D.保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8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而原有的文官制度无法适应迅速提高的生产力,因此对其改革,B项正确;英国内阁是一个包括多个 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地位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排除C项;材料问的是原因,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A.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B.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C.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D.有利于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接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我国部分省份推行旨在打破“铁饭碗”的公务员聘任制度,该做法使公务员的原有保障被打破,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部分省份改革公务员聘任制度,并非公务员录用制度,排除B项;以聘任制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适应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与简政放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公务员聘任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丰富的内容、庞大的体系,对社会生活进行法律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中共十八大,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B项;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出发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喜(前262—前217年),秦朝书吏。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155枚秦简,墓主即喜。喜墓中竹简的分类与内容简表分类内容《端年记》记述公元前306~前217年秦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以及喜的生平事迹《语书》公元前227年南郡长官整理律令后发给本郡各县的文告《秦律十八种》详记《泰律》的内容《效律》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产要求的法律条文《秦律杂抄》是抄者根据需要摘录的《秦律》条文《法律答问》用问答形式解释《秦律》的条文和术语《封诊式》对官员审理案件的要求以及案例的记录《为吏之道》供官员学习的关于处世做官规矩的书《日书》可占卜吉日的书籍材料二喜墓中竹简记录的一些案例原文参考译文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甲偷钱并买了丝线,寄存在乙处,乙接受了丝线,但不知道甲偷钱的事情,乙应该怎么处置?答:不应论罪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何以论妻?妻智(知)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不智(知)为收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以上材料整理自鲁西奇《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等(1)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秦朝法律制度的价值和局限。(2)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秦朝“法治”的特点。(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秦朝历史还可以借助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答案】(1)材料一: 价值:可以研究秦朝法律体系以及法律的执行情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局限:其中的法律案例仅限于研究当地的执法情况,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情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材料二:价值:既可用于研究当时的法律观念,亦可用于研究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伦理状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局限:只有判决结论,未揭示量刑依据;难以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依托成文法,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法律适用规定非常具体、细致;重视对官员的法律教育;具有一定的伦理教化功能。(答出两点即可)(3)史料:其他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如碑刻、刑具等;传世文献,如《史记》等。(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材料一:价值:从材料内容可得出,材料一中的东西可以研究秦朝法律体系以及法律的执行情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局限:从材料所涉及的地点区域可得出其中的法律案例仅限于研究当地的执法情况,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情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材料二:价值: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材料二既可用于研究当时的法律观念,亦可用于研究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伦理状况。局限:根据材料中的判决的内容可得出材料中只有判决结论,未揭示量刑依据;难以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表格中的法律的分类可得出秦朝的法律依托成文法,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根据材料中的具体的内容可得出秦朝法律适用规定非常具体、细致;根据“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产要求的法律条文”“供官员学习的关于处世做官规矩的书”得出重视对官员的法律教育;根据“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中所涉及的判决的内容可得出具有一定的伦理教化功能。【小问3详解】史料:结合所学可得出其他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如碑刻、刑具等;传世文献,如《史记》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中期,国家掌握的土地和户口数额锐减。针对此问题,张居正指出:“夫民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其闻固有豪右奸猾,持顽不纳者,然穷民小户,不能 办者亦有之。而有司之令,但能行于小民,不能行于豪右,故催科之苦,小民独当之。”由此,他“清丈事,极其妥当,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匀”。万历九年(1581年),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田征银,折办于官”。张居正还认为,“农,生民之本也。”“力本节用,抑浮重毅,而后化可兴也”。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的经济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张居正的任一经济思想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经济思想:清丈土地,限制土地兼并;改革税制,计田征银,推行一条鞭法;传统农本思想,重视农业,但不轻视商业,认为农与商互为依存,互为利害(农商并重)。(2)示例一:经济思想:清丈土地,限制土地兼并。评价: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张居正提出了清丈土地,限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予以推行。此举打击了豪强隐田偷税现象,缓和了土地兼并趋势,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示例二:经济思想:改革税制,计田征银,推行一条鞭法。评价: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张居正提出并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初期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封建统治危机。为后来的赋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示例三:经济思想:传统农本思想,重视农业,但不轻视商业,认为农与商互为依存,互为利害(农商并重)。评价: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张居正在遵循传统农本思想的同时,不轻视商业。一方面,他因袭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看到了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后代思想家提出“农商皆本”思想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由材料“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他‘清丈事,极其 妥当,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匀’。”可得出清丈土地,限制土地兼并;由材料“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悉并为一条,皆计田征银,折办于官”及所学可得出改革税制,计田征银,推行一条鞭法;由材料“张居正还认为,‘农,生民之本也。’……‘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可得出传统农本思想,重视农业,但不轻视商业,认为农与商互为依存,互为利害(农商并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由材料“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他‘清丈事,极其妥当,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匀’。”可得出清丈土地,限制土地兼并;由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张居正提出了清丈土地,限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予以推行。此举打击了豪强隐田偷税现象,缓和了土地兼并趋势,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由材料“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悉并为一条,皆计田征银,折办于官”及所学可得出改革税制,计田征银,推行一条鞭法;由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张居正提出并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初期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封建统治危机。为后来的赋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由材料“张居正还认为,‘农,生民之本也。’……‘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可得出传统农本思想,重视农业,但不轻视商业,认为农与商互为依存,互为利害(农商并重);由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政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加剧,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张居正在遵循传统农本思想的同时,不轻视商业。一方面,他因袭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看到了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后代思想家提出“农商皆本”思想奠定了基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材料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答案】(1)变化趋势: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都和长江流城转移,区域范围扩大。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2)不同:中国古代科举制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至清朝前期(中国)。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从人才来源方面分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都和长江流城转移,区域范围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从规模来说,人数不断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从选拔方式方面分析,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或选拔标准来说,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从选官权力方面分析,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结合所学分析背景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进行中西对比。经济方面,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不断强化;英国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思想方面,中国古代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而英国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20.【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摘编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伫立在历史画卷前,我们不仅感受到先辈们带来的精神洗礼,还仿佛看到了英雄们正在书写他们非凡的事迹。请提取材料和图片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阐述:西汉初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渐充沛,并在汉武帝时期进入了繁荣时代,为促进西北地区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满怀抱负的张骞挺身应募汉武帝征召,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走上完全陌生的征途,历尽千辛万苦、不辱使命开通彪炳史册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中亚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主权沦丧,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开拓创新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新时期的新中国更是涌现出众多像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时代先锋和楷模,他们坚守信念、不畏艰辛、默默奉献、淡泊名利、肯干巧干,在各自岗位上创新创造,创造出中国人的奇迹。小结: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体现了敢于突破传统的精神。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体现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创新。杨善洲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体现了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四人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故可以“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为题,结合图片中人物事迹,论述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最后作总结:包括“开拓创新”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求论题选择紧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主题,阐述要结合题干材料和图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6:00:03 页数:14
价格:¥2 大小:903.0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