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秘密★启用前阆中中学校2023年秋高2022级期中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共同富裕”顾名思义,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侧重经济效率,强调“做大蛋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进入较为发达国家行列。衡量“富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共同”侧重社会公平,强调“分好蛋糕”,要求我国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降到一定水平之下,进入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国家行列。衡量“公平”的常用指标主要有基尼系数、收入倍差等。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避免对共同富裕的误读。常见的误读有三个:一是认为共同富裕任务清单仅剩“共同”任务;二是认为共同富裕是同步富裕;三是认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以下我们逐一进行讨论。首先,在任务清单上,既有“共同”任务,也有“富裕”任务。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探索“富裕”的任务完成较好,探索“共同”的任务的完成还有待加强。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探索“富裕”的任务完成较好,但“富裕”仍是未完成的使命。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方面“共同”固然是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富裕”也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强调“分好蛋糕”,同时仍要继续“做大蛋糕”。其次,在进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有先后的富裕。把共同富裕片面理解为同步富裕,不仅不是科学的态度,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在现实中也行不通。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时间上会“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 最后,在程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而是有差异的富裕。如果把共同富裕片面理解为同等富裕,则不仅不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而是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摘编自郑伟《全面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材料二: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是在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要实现更为高远的战略目标。面对环境和目标两者的新组合,我们需要深入准确研判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现状特征,特别是深刻把握这一事业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形成回应方案提供逻辑起点。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需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在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迫切需要进行转换,即从主要依靠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方式,促使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实践来看,高增长背景下形成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安排具有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特征,这对新发展动能的形成和扩展带来了明显挑战,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和进程急需加快。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发展的一个表现是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发展成果分享的较大落差,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依然突出。以城乡差距为例,2022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45倍,这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更是超过10倍,城乡基本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置的落差也较为突出。这种分配差异不仅仅来源于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本等差异,也来源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因素。除了工资收入,以城市房地产、金融资产等为主要载体的资产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趋于增强,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普遍面临着身份转换和城市融入问题。新时代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本质上是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形成高水平组合。基于此,在实践中必须审慎关注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果过度强调机会公平,则公平包含着“奖勤罚懒”的激励效应,从而与效率提升相一致,但这很可能导致结果的“贫富悬殊”;如果过度强调结果公平,则公平包含的“平均主义”可能会对效率提升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尽管人们在发展成果获取上的落差相对较小。在实践中,现阶段我国需要将公平包含的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结合起来,警惕出现“公平抑制效率” 或者“效率替代公平”这两种情形,在公平和效率两者中进行任何一种“单项选择”都会影响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这意味着我国的共同富裕制度和政策必须凸显组合特征,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体现机会公平,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等体现结果公平。(摘编自高帆《共同富裕: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主要看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B.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探索“富裕”的任务完成较好,但是最终目标仍然未完成,不可忽视。C.要实现所有人都同时富裕起来,是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D.“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差异的富裕,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富裕程度会有一定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需要从主要依靠粗放型方式转向主要依靠集约型方式。B.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经济环境发生转变的需求。C.要处理好机会公平的问题,可以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途径来实现。D.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依然突出,工资收入和城市房地产、金融资产等资产因素是影响差距的主要因素。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的一项是()A.《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B.《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C.《周易》:“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D.《论语》:“如用之,则吾从先进。”4.立论和驳论是常见的议论方式,请结合材料一对其进行简要说明。5.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案】1.A2.D3.D4.①材料一先阐释共同富裕的内涵,指出要正确理解其内涵,这是提出观点,是立论;②然后对共同富裕的三个错误认识逐一进行讨论,分别否定“认为共同富裕任务清单仅剩‘共同’任务”“认为共同富裕是同步富裕”“认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是驳论。5.①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急需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和进程。②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合理分享发展成果。③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形成高水平组合,审慎关注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主要看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错误,结合原文“衡量‘富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可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选项“看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工资收入和城市房地产、金融资产等资产因素是影响差距的主要因素”错误,结合原文“除了工资收入,以城市房地产、金融资产等为主要载体的资产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趋于增强”可知,是影响趋于增强,没说是“主要因素”,选项“主要因素”于文无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结合原文“‘共同富裕’顾名思义,包括两方面的内涵……进入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国家行列”可知“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进入较为发达国家行列。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共同”侧重社会公平,强调“分好蛋糕”,要求我国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降到一定水平之下,进入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国家行列。A.“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黄帝能替各种事物命名,使百姓了解事物的名称,供给所需的财物。能体现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法,是减少有剩余的来补给不足的;而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养有剩余的。统治者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要想保持安定的社会秩序,就应该将自然规律运用到社会中来。能体现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C.“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君子应当削减多余,用来增补不足,要测出财物的多少,做到公平分配。能体现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D.“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人。这句话体现的是对人 才的选拔标准,没有体现对共同富裕的期盼。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结合原文“共同富裕’顾名思义……三是认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以下我们逐一进行讨论”可知,先阐释共同富裕的内涵,指出要正确理解其内涵,这是提出观点,是立论;结合原文“首先,在任务清单上,既有‘共同’任务,也有‘富裕’任务”“其次,在进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有先后的富裕”“最后,在程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而是有差异的富裕”可知,然后对共同富裕的三个错误认识逐一进行讨论,分别否定“认为共同富裕任务清单仅剩‘共同’任务”“认为共同富裕是同步富裕”“认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是驳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需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和进程急需加快”可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急需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和进程。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合理分享发展成果。结合“新时代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本质上是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形成高水平组合。基于此,在实践中必须审慎关注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可知,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形成高水平组合,审慎关注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别山侯发山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 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觉得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要活埋了江老爹。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搡到土坑里。接下来,一锨土接一锨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想跟着部队去战斗,但他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他倒是不怕死,但他担心老百姓因收留自己而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了,想走也走不了。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俺家,俺娘会擀面条。”“住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都不吭声了。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④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 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了黄团长。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腿怎么受伤了?”“上山采药摔伤了。”“真的是你外甥?”“真的。真的。”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迫害致死。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反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B.江老爹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也因曾经为土匪治过病而被迫害致死。C.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现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忘我的崇高精神。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土匪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更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B.句子②交代了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合理。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枪声·八路军·人道;乙组提 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并围绕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答案】6.A7.C8.①开头景物描写渲染了宁静祥和安逸的氛围,日本侵略者却肆意破坏这美好氛围,凸显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②与后文“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等描写相呼应,结构严谨。③第一段写“美好”,第二段写日本侵略者破坏“美好”,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颇具艺术张力,这种“张弛艺术”能吸引读者。9.甲组答案示例:①小说第二段描写了“枪声”,打破了宁静,制造了紧张气氛。以鬼子进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作为故事的开端。②八路军击毙鬼子,解救百姓,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③日本侵略者伤天害理的行为,灭绝人道(或自然规律),天理不容,必然走向失败与灭亡。乙组答案示例:①文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军民互救”。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惨无忍睹;紧要关头,八路军黄连长率部及时赶到,全歼鬼子。②黄团长在被土匪迫害时,江老爹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黄团长。③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情节,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说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或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这一道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又富有心计”错,文中看不出来野木次郎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事情的前后顺序颠倒,根据语境,应该是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知道江老爹的用意后,便“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错。文中的“红颜色”只是描述,并无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错,根据原文“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等信息可知,人民革命战争并未胜利,大别山并未解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抓住了深浅不一绿色植被覆盖着大山,红叶、野花点缀其间,一两头黄牛在埋头悠闲地啃着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渲染了宁静、祥和、安逸的氛围;结合下文“忽然, ‘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分析,日本侵略者肆意破坏了这宁静而美好氛围,凸显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次,从结构上看,开头的景物描写与后文“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分析,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最后,第一段景色描写“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突出了景色的美好;第二段“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写日本侵略者破坏这宁静的景色和老百姓美好的生活,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颇具艺术张力,这种“张弛艺术”能吸引读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就作品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首先从两组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一组,然后围绕关键词写短评思路。如果选择甲组,关键词是:枪声•八路军•人道。结合小说第二段“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可见,文章先描写了“枪声”打破了宁静,制造了紧张气氛。以鬼子进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作为故事的开端。结合“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可见,八路军击毙鬼子,解救百姓,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结合“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可见,日本侵略者伤天害理的行为,灭绝人道(或自然规律),天理不容,必然走向失败与灭亡。如果选择乙组,关键词是:互救。文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军民互救”。结合“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可见,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惨无忍睹; 结合“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可见,紧要关头,八路军黄连长率部及时赶到,全歼鬼子。江老爹赶到时,黄团长已经被土匪埋到腰部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忙为黄团长求情,说黄团长不是解放军,是良民,是自己的外甥,来这里是跟自己学医的,江老爹还说若自己说瞎话,让土匪把自己活埋了。土匪们相信了江老爹的话,把黄团长放了,由此可见,黄团长在被土匪迫害时,江老爹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黄团长。结合“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他一枪击毙野木次郎,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可见,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情节,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说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或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这一道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选自《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选自《论语·颜渊》)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丙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选自《老子·第十一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丁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注】斔(y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10.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是”含义相同。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D.“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 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14.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A11.D12.D13.(1)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2)托付你的政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人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14.①儒家: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②道家: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诸”兼词,相当于“于此(之)”,作“病”(动词,缺失)的补语或后置状语,之后断开,“夫”发语词,置于句首,之前断开,“于”字引出宾语“仁”,“于仁”为“何事”的后置状语,“仁”后面断开;“必也圣乎”是判断兼感叹句,“必”前断开,排除BD;“近”修饰“取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含义不同”错误。两个“恶”都是动词,意为“憎恨,讨厌”。句意: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互相仇恨就会混乱。B.“含义相同”错误。动词,认为……对。/代词,这。句意: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人有这四种开端。C.“含义相同”错误。名词,道义、法则。/动词,取道。句意:求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取道芷阳,抄小路走。D.正确。认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他当作。句意: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于是文王拜他为大师。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错误,原文只说文王“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乍”,突然;“孺子”,小孩子;“怵惕”,惊骇,恐惧。(2)“寓”,托付;“而”,同“尔”,你的;“丈人”,老人;“庶几”,差不多;“瘳”,解除病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可知,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由“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可知,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可见,这些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由“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可知,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参考译文:甲子贡说:“如果有能广泛地施与民众并帮助众人的人,(他)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还在这方面有缺陷!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去帮别人树立;自己想要通达,也去使别人通达。能够以近处(自己)打比方,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选自《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选自《论语·颜渊》)乙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丙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在车毂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车的功用。和泥制作陶器,在陶器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陶器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能够供人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选自《老子·第十一章》)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足以治理国家了。(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丁 文王在臧地游历,看见一位老者在钓鱼,而他的钓鱼却不是有心钓鱼;他不是执持钓竿有意在钓,只是钩常在手而已。文王想推举出来把政事委托给他,但怕引起大臣父兄们的不安;最后想作罢,却又不忍心百姓得不到庇荫。于是清晨就告诉大夫说:“昨夜我梦见一位贤良的人,面黑色而有胡须,骑着杂色的马而马蹄的半边是红色的,号令我说:‘托付你的政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人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诸位大夫皱着眉头说:“(梦中显灵的)是君主的父亲。”文王说:“那么占卜看看。”诸位大夫说:“君主父亲的命令,不必犹疑,又何必占卜呢!”于是迎接臧地老者而把政事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颇政令不发布。三年以后,文王考察国境,见到列士不立朋党,长官不显功德,别的度量衡不再进入四境。列士不立朋党,便是同心协力;长官不显功德,便是群策群力;别的度量衡不再进入四境,便是诸侯没有异心。于是文王拜他为大师,北面站立而请问说:“政事可以推及天下吗?”臧地老者默默地不回应,漫不经心的样子不作答,早上还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终身没有讯息。(节选自《庄子·田子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诗和苏词都属于悼亡之作,表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B.元诗善用典故,开篇化用孟子之言和巫山神女故事暗喻两人之间爱情的神圣。C.苏词中处处实写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D.苏词善于刻画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十年间岁月沧桑。16.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差异?请简要赏析。【答案】15.C16.相同: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苏轼的“料得年年肠断处”一句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元诗直接检讨自己懒于流连花丛,一半原因是参禅悟道,一半原因皆是思念你。不同:苏词尾句重在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幽独,相思之深,死别之痛,黯然魂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处处实写”错,纵观苏词,上片纪实,下片梦中还乡,是典型的的虚笔想象,“处处”太过绝对。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苏词结尾前半句“料得年年肠断处”用“肠断”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这是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悲痛之情。元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句的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根据其中的“半缘……半缘”可以看出,作者这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由此可见,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苏词结尾中,最后还有“明月夜,短松冈”这半句景物描写。这两句写景凄清幽独,以景结情,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思念,更加令人黯然魂销。可见,苏词结尾还体现了以景结情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名句默写填空。(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钟鼓馔玉不足贵②.但愿长醉不愿醒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知人者智⑥.自知者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鼓、馔、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 ① ,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 ② 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 ③ ,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可以凭借高超的技艺、坚守初心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卓越的创新为国家担当,为事业守望,用一生的长度执着于一项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业绩。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能工巧匠②耳熟能详③锲而不舍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第二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三空,结合后文“金石可镂”的出处可知,此处是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名言,可以用“锲而不舍”。“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结构混乱,“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二是语序不当,“精彩的更多故事”中“更多”是数量词,改为“更多精彩的故事”。三搭配不当,“献计力量”动宾不搭配,可改为“贡献力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预制菜是一种经预加工或预烹调后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的新兴菜品。①,主要有即食食品,开封后就能吃;即热食品,加热一下就能吃;即烹食品,指的是经过相对深的加工,可以直接下锅加上调料烹饪;即配食品,也就是切好清洗好的肉或者蔬菜。那么,②?数据显示,预制菜消费者中,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1.3%,其中31-40岁的消费者占比46.4%。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③。中国南北跨域较大,菜系多,种类复杂,企业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二是菜品保鲜。预制菜需要保持菜品新鲜度,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口味复原。中餐口感与烹饪过程密切相关,一旦到了烹饪环节,口味只能靠个人厨艺把控。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个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原则。B.国务院会议决定,对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C.“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是个人看法,不知道大家如何认为?”晓明说。D.个人主义要不得,形式主义要不得,官僚主义也要不得,这必须牢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①预制菜是一种新兴菜品,②首先需要进行预加工或预烹调,③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④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21.C22.①预制菜种类丰富②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③一是市场覆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在“预加工或预烹调”加“首先需要进行”放在主干句后面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包装保存的方式,即“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然后介绍食用方法,“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 ,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原文和ABD中的“个人”指一个人(与集体相对),是泛指;C项中“个人的看法”中“个人”是指“我”,是确指。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此处为领起句,从下文阐释来看,主要有四种预制菜,这是预制菜的种类,所以该处可填写“预制菜种类丰富”;第②处,从下文“消费者”中占的比例,以及问号来看,这里是询问消费对象,可填写“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第③处,此处和后文“二是菜品保鲜”“三是口味复原”为对照句,应为“一是……”,结合阐释“难以覆盖市场”可知,应填“一是市场覆盖”。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进与知止雄鹰搏击长空,虽风雨而不畏前进;长河东流入海,纵澎湃也止步于斯。那飞翔的雄鹰和奔流的长河就是“知进”和“知止”,了解“进”与“止”的一笔一划,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让我们拥有鹰的勇气和长河的智慧。“知进”与“知止”,是对“进”与“止”两种选择的有意觉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道要主动推动事物发展是知进;“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知道要暂时放缓步伐叫知止。有了对“进”与“止”二者的刻意留心,我们才能在行动中有主动评估下一步动作的意识,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而能否在恰当的时机意识到“进”与“止”,就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标准不同,“知进”与“知止”的程度也会出现偏差。 当人以长远而非短浅的标准看事物,对“进”与“止”的觉知将更加理智。视角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以短浅的目光思考问题,思维过于集中在狭小的界域,很容易被一时的冲动束缚,因为眼前小事而忽视了“进”或者“止”,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行动,要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而目光长远者则能不被一时的局势迷惑,不会只受一种想法的引导,而能依时而动,以更宏观的视角纵观全局,对“进”与“止”的察觉更符合目标需要。当人以群利而非私利考虑问题,我们将以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式做到“知进”与“知止”。人类能屹立于万物之林,靠的绝不是个人的强大,而是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与坚守。许多时候,人们并非不知“进”与“止”,而是整体的利益屈服于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屏蔽了“进”或者“止”;“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自私自利,让人们用垃圾“装点”风景名胜,用污水“侵染”江河湖海,只“进”而不知“止”;固守于传统职业而不愿做基础领域的拓荒者,只“止”而不知“进”。人的社会属性,让我们生而具有以整体的利益考虑“进”与“止”的责任。当然,运动是相对的,这意味着自我认为的知进、知止,可能并非实际上的“进”与“止”。古代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始终在专制的牢笼中寻求“进”,看似是知“进”的。当西方各国“切换赛道”,以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开创了新的篇章,我们眼中的“进”,也就成为了停滞在旧时代的“止”。故而,真正的知“进”与知“止”,外物的参照便尤为重要。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思虑再长远、再无私,最终也可能原地踏步而不自知,成为了“芝诺时”中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阿克琉斯。人的本质是发展。向更远的未来、更高的维度狂飙突进吧,进一步将海阔天空;但为了潜在的问题收手止步吧,退一步则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陷入进退维谷之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进取”和“知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写作时,最好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好,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比如: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立意: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23:55:06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5.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