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仁寿一中北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年级10月份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3.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5.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曰,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强化对官员的监察B.控制选举的话语权C.提升社会理学水平D.抨击专制强调自由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可得出人物品题其实就是对人物进行评判,本质上是在当时实行察举及九品中正制之下控制选举的话语权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官员,排除A项;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C项;抨击专制不是其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6.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清要官职。这表明唐代()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多为敕授”、“三考即迁”、转任多为要职等,可知唐朝监察官员品级较高,受皇帝重视,说明监察官员地位显要,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的地位,并未涉及监察考选体系,排除A项;监察官属于监察制度,而科举取士来自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不足以说明官僚政治趋于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7.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答案】C【解析】【详解】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项。故选C项。8.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志,不能成法律”,“一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凡是一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必须由人民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如果是一个人或者是少数人的意志,就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出一定的主权在民思想;一个国家中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以契约为手段,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由此可知,梁启超的思想中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A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并未体现出梁启超思想的局限性,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是从西方的视角,而不是中国,且“否定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梁启超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未涉及资产阶级参与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9.《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D项正确;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当时军阀统治的重要基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而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说明军阀统治并未完全丧失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022.1·浙江高考·12)10.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及所学知识可得,土地革命时期具体指1927年8月—1937年,土地革命又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指的大概是指1924年至1927年,不符合题意时间,排除A项;全面抗战是从1937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表为我国经济数据表,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由于当时我国()
年份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年27.747.724.61984年32.043.3247A.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B.城市经济活力的凸显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D.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到1984年第一产业即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C项正确;1980年代城乡经济一体化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实现,排除A项;城市经济活力凸显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后的表现,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直到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D项。故选C项。13.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对此,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享受由财富带来的荣耀。而现在,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上述材料反映出()A.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B.富人对民主制更有信心C.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减轻D.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可知,雅典公民通过宣称自己是穷人来躲避财产税,体现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热情下降,反映了当时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A项正确;材料“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表明富人并未积极主动参与城邦事务,不体现其对民主制的信心,排除B项;材料“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表明雅典城邦公民经济负担变重,富人的经济负担也在变重,排除C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参与政治的条件是城邦男性成年公民,穷人也可以参与城邦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14.在扩张过程中,古罗马人把公民权授予意大利中部广大地区的一些社群。有时,它包括完整的公民权
利和特权,包括罗马选举中投票或参选。有时,它只是“无投票权的公民权”,如与罗马人通婚、互订契约和自由迁徙的权利。罗马此举()A.促进了贵族寡头政治逐步建立B.消除了奴隶制造成的危机C.协调了境内各民族的利益关系D.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扩张过程中,古罗马人把公民权授予意大利中部广大地区的一些社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古罗马人向意大利中部地区扩张,不同程度地赋予被占领社群以公民权,有利于协调共和国辖区内各种社会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D项正确;当时,罗马贵族寡头政治已经建立,排除A项;赋予被占领社群以公民权并不能完全消除奴隶制造成的危机,排除B项;协调境内“各民族”的利益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5.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A.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特征B.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C.有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D.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各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了文官的职权与责任,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执行,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对施政过程的影响,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制度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排除C项;防止舞弊夸大了文官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表是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禁止权”的规定。这些规定()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不能变更州的边界;间接税必须划一,直接税必须根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禁止州政府行使的权力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定;不能征收进口税;在和平时期不能保有军队和战舰;不能发行货币;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妨碍执行联邦法律既禁止联邦政府又禁止州政府行使的权力不能征收出口税;不能授予美国公民贵族头衔等
A.践行了自由平等原则B.推动了美国集权政治的形成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加剧了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1787宪法关于禁止权的规定,成为美国联邦体制中分权制衡机制的一种表现。由于它的存在,联邦政府的权力不会无限形胀而发展为集权政治,从而保障了州的利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衡,遇制了地方分裂势力的离心倾向,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自由平等的原则,材料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中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限制的有关规定,排除A项;材料是美国1787宪法关于禁止权的规定,由于它的存在,联邦政府的权力不会无限形胀而发展为集权政治,B项表述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下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限制的规定,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都在进行限制,相比较而言中央政府权力更大,此举实际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衡,一定层度上保障了地方政府的利益,D项表述与题意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承秦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计簿”,御史大夫检查计簿所载数据的真伪,丞相府则据实以行奖惩,绩优者升迁。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其中规定了“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摘编自刘守芬等《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材料二1941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制定施行《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明确边区民政厅组织3人以上的考绩委员会进行干部考核,分级进行,每年一次。边区政府明确了干部任用的四条标准,即“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施政纲领;德才资望与其所负职务相称;关心群众利益;积极负责、廉洁奉公”。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其中工作以“研究进步、著有论文”为一等,“研究进步、富有创造”为二等。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考核时特别强调,对公务人员有功或有过,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议之权。此外,上级政府经常派员到各处巡视,以巡视所得的材料作为考核的参考或根据。在扎实有效的干部考核作用下,延安时期“公务员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他们“只是群众中间的先进分子,以自己的艰苦精神及模范作风影响推
动群众”。——摘编自康小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考核工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干部考核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考核制度历史启示。【答案】(1)特点法律化:奖惩结合;德、才、勤、绩综合考察;提高透明度。原因:维护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选官制度的发展。(2)举措:组织专门机构考核,集体施策;明确考核标准;按分评级,重视学习研究;群众监督;经常巡视。意义: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提升了行政效能;优化干群关系,形成良好政治风气;有利于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为建国后的干部考核工作提供借鉴。(3)德才并重;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力求公平公正公开;适应时代需求等。(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得出法律化;根据“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得出奖惩结合;根据“四善二十七最”得出德、才、勤、绩综合考察;根据“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得出提高透明度。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出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和选官制度的发展。(2)举措:根据“明确边区民政厅组织3人以上的考绩委员会进行干部考核,分级进行,每年一次”得出组织专门机构考核,集体施策;根据“边区政府明确了干部任用的四条标准”得出明确考核标准;根据“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工作以‘研究进步、著有论文’为一等,‘研究进步、富有创造’为二等”得出按分评级,重视学习研究;根据“对公务人员有功或有过,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议之权。此外,上级政府经常派员到各处巡视,以巡视所得的材料作为考核的参考或根据”得出群众监督;经常巡视。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提升了行政效能;优化干群关系,形成良好政治风气;有利于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为建国后的干部考核工作提供借鉴。(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德才并重;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力求公平公正公开;适应时代需求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经过一百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走向现代化
的崭新道路,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特征和一般意义的科学理论和发展路径。——摘编自李珍《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评分细则:认识。阐述:革命阶段和建设阶段,各阶段体现出探索的艰辛历程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式道路。结论:理论升华。答案示例一: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过程。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缺乏革命经验,“以俄为师”走“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受挫。中共正确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开辟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受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中共八大正确论述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共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小结: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体现,为解决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答案示例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阐述:略【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过一百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过程。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缺乏革命经验,“以俄为师”走“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受挫。中共正确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开辟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受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中共八大正确论述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共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体现,为
解决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荀子的儒家立场。(2)评价: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可知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根据材料“隆势诈,尚功利”可知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根据材料“无礼义教化”可知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没有纪律约束。【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辩证看待,主要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后世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