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仁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黑。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总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选择题(本部分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良渚文化中“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墓葬大小和随葬品的多寡悬殊、质量高低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的状况,表明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项正确;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炭化稻堆积表明当时良渚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不能用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与良渚文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无关,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起到测定良渚文化历史时期的作用,无法以此得出良渚文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直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C项正确;社会分工指的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只有农业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城市等,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出现阶级分化,但旧石器时代就属于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社会历史源于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3.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可知,随着甲骨文的发展,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反映了甲骨文发挥了传承历史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暂时未发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但无法说明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排除B项;“传说时代”的一些传说隐含着某些历史因素,“无可信的历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甲骨文确实尚未发展到书法阶段,但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出土的文物带有内蒙古地区的风格,说明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与内蒙古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C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5.《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A.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B.商的强弱是维持外服臣属关系的关键C.频繁迁都导致商实力下降D.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王室的权威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朝实力弱时,无法维持与诸侯的臣属关系,商王朝实力重新强大时,诸侯又来臣服,由此可知,实力强弱是商朝维持外服臣属关系的关键,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商纣王,排除D项。故选B项。6.分封制使人口从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迁移的同时,也把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这就使得不管天下怎么分裂,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这体现了A.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B.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C.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分裂动荡D.礼乐制度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正确;材料与人口迁移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错误;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D排除。故选B。7.《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革除陈规陋习C.强化社会控制D.打击旧贵族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商鞅变法中实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措施,通过奖励军功,使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为属籍的方式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的是废井田,开阡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中奖励军功的政策并非革除陈规陋习,排除B项;奖励军功没办法强化社会控制,商鞅变法中强化社会控制的是什五连坐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8.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主旨并非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形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体现的是都江堰的修建服务于秦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材料与便利商品贸易流通、促进农业发展及治理长江洪水泛滥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A.周王室开始衰微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士阶层日益崛起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秩序的破坏,不是民族交融较强和士阶层的崛起,排除BC项。故选D项。11.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D.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互制衡、行政效率提高及皇帝任免官员的说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12.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秦朝统一货币旨在()A.扩大统治疆域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经济发展D.推动南北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废除六国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和“统一货币”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统一全国货币,通过货币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统一货币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但不能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项;统一货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但这属于统一货币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D项。故选B项。13.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体现的是秦朝的刑罚众多,容易激化社会矛盾,D正确,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严刑酷法,BC排除。故选D。14.“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描述,A项正确;B、D两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经济措施,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项。15.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的统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性;根据“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可知秦的统一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故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ABC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16.下图所示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漫画。据图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A.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D.强化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封建政府介入到食盐等日用品的销售环节,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盐铁官营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A项;盐铁官营强化了重农抑商,并非对其的否定,排除B项;盐铁官营政策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为外朝。”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为外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是为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D项正确;汉武帝此举是为了削弱相权,而非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度处理的是皇帝与中央官员的关系,并不会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加速西汉灭亡的是西汉后期的政治腐朽、农民起义等,不是中外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8.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未涉及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未涉及对岭南地区的治理,也没有涉及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BCD项。故选A项。19.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C.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田庄有自家的宾客附徒,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军事能力,对地方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并设置刺史,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田庄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国家,排除B项;田庄的存在不利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更不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维系,排除C项。故选D。20.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时期作者作品主要内容西汉初年枚乘《七发》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西汉中期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西汉末年扬雄《逐贫赋》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东汉末年张衡《二京赋》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排除;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21.《晋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向中原迁徙,在北方建立起许多政权,这些政权大都自称是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民族迁徙D.中央集权制度不被认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建立政权,将华夏始祖作为自己的祖先,自称为黄帝的后裔,这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说明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区域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后认同华夏文化,没有涉及民族迁徙的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当时的少数民主政权建立的多为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故选B项。22.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建业(今南京)“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无锡以西的毗陵等地也成为著名的农业区;诸暨(今属浙江)、永安(今属福建)以产丝闻名,三吴的“八蚕(一年结茧八次的蚕)之绵”更是乡民向朝廷进贡的名产。据此可知,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全国领先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开发程度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和丝织业得到了明显发展,开发程度有所提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江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全国领先,排除A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排除B项;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农业和丝织业有所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主要是在宋元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23.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地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D.打击鲜卑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 材料表明单纯地从经济意义上说,邺城要胜过洛阳一筹;但从吸收汉族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洛阳要比邺城更优越,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更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故选C,排除A;迁都邺城与洛阳在安定社会秩序上各自存在的优势的不同,排除B;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是为促进鲜卑族的发展,而不是打击鲜卑贵族,D错误。24.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因而在东晋初年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B项正确;材料与统治者爱惜人才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东晋的中央统治势力,并非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古代中国政治属于专制集权,材料未体现民主化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25.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②是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③是北周;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④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26.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A.隋唐的制度创新B.隋唐开明民族政策C.隋唐的繁荣开放D.中华文化传播域外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前期出现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等现象,共同彰显的时代主题为,隋唐的繁荣开放,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隋唐制度创新,排除A项;材料所列史实并未涉及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中华文化传播域外与“玄奘西行”之外的三个史实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7.隋唐时期,很多经济繁荣的江南城市允许市民夜间经商,因此出现了很多酒楼。金陵地区由于地处交通要塞,故酒楼在城市繁华地随处可见,“诗仙”李白就有诗云:“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城市商业的繁荣B.经济影响辐射全国C.抑商政策的松弛D.城市政治功能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隋唐时期,很多经济繁荣的江南城市允许市民夜间经商”和“金陵地区……酒楼在城市繁华地随处可见”可知江南地区城市商业繁荣,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体现其对全国的影响,排除B项;隋唐时期仍旧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但不能说明政治功能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28.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主要体现了善于用人方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主要体现了选官方面,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民本思想,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发展生产,改革兵制,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注重百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29.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能体现出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是()A.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B.加强了民族交融C.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推动了海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诗句意思是: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大概也比得上禹了。说明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诗句说明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无法体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C项;大运河促进我国南北交通,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0.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A.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所涉及的是历代地方割据或者叛乱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因此从中吸取的教训是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素质,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排除B项;C项与教训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题(本部分40分,共2道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三(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起用好儒术的田蛤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四(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战国时期主要学派,并列举学派的一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根据材料四,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答案】(1)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私学兴起(或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学术环境宽松自由。(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或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3)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独尊儒术等。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私学兴起,学术环境宽松自由。【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提到的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分别的代表人物和其主要主张有: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设置五经博士,起用好儒术的田蛤为相”和“皇家学术机构”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有: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独尊儒术等。根据材料四“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2.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材料二:“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等材料三: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 宫。……红山宫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这样,才有了今天看到的布达拉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列举除“和亲”以外的其他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重用汉族杰出士人,行汉法;重视农耕;崇尚儒家学说和教育;汉人接受少数民族的生产技术,采用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娱乐方式。积极作用:少数民族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丰富了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特点:民族政策开明,不区分华夷,兼收并蓄,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制度和传统都有所继承;治理方式灵活,注重因俗而治,通过羁縻府州制度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成效较为显著,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措施:武力征服,战而后和;设置机构;册封;等等。【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得出重用汉族杰出士人;根据“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得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这些做法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小问2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1:1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123.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