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一、选择题1.秦汉时期,君臣之间沟通,除了正式的朝堂召见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即吏民请求于皇帝朝堂召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这一做法A.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B.表明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提高了政务的执行效率D.反映了君主与外朝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君臣之间特殊的“请间言事”,这更有利于君主对朝廷的了解和掌控,有利于皇权的加强,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决策异变,只是君臣之间的“请间言事”,B错误;C、D与材料无关。2.商周之际,人们普遍认为,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是身负天命不可替代的。纣王自恃“天命在身”而肆意为虐。自从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试图转变这种固有的政治意识,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制造“天命在德”的政治舆论。这一变化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B.塑造政治认同C.否定“君权神授”D.宣扬道德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并结合商周政治制度来看,周朝改变政治意识以获取百姓的认同、支持。B正确;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A排除;“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排除;道德教化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提出的,D排除。故选B。3.“(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B项正确;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不利于限制君权,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4.中国古代地方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
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到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汉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地方高层行政区不断变化、调整,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古代地方高层行政区数量的不断增多,排除B项;据所学,古代地方行政区的权利日益缩小而非不断扩大,排除C项;据所学,中央与地方的过渡分权不利于地方发挥行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排除D项。故选A项。5.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官职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加速北魏的汉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可概括得出:北魏孝文帝下令按官职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有利于减少官员腐败,规范了官员的俸禄制度,B项正确;“阻止”公田性质变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俸禄制度的目的并不在于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排除C项;据所学,俸禄制度并不能直接加速北魏的汉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6.某书中写道:“他们(雅典人)每年至少召开四十次市民大会,讨论Polis的一切重要问题,通过法律决定战争与和平”。其中的“Polis”是指A.公民B.政治C.城邦D.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无论是公民的事务,还是政治、民主事务,都是城邦的问题。故C项正确。7.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对现任公职人员的考核,一个官员在一年内要经过十次这样的检查,如不合格,立即罢免。官员任期一年,期满后希望继续任职,则需要再次经过选举。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全体公民行使城邦主权B.公民大会的权力缺乏制衡
C.城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国家政策执行缺乏连续性【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公职人员在就任后要经历公民大会频繁的考核,而且连任也要经过再次选举,公民大会作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体公民组成,从而反映了雅典的全体公民在行使城邦主权,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对公民大会的制衡,但并不代表公民大会的权力缺乏制衡,排除B;城邦法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奴隶处于被压迫地位,因此不可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对官员的频繁考核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政策执行就没有连续性,排除D。故选A。8.“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建立了由托利党与辉格党分享政府要职的混合内阁;1694年,他任用“辉格党”人组成“一党内阁”,开启了英国党派“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开端”;后来“党内阁”变成了两党混合内阁。1710年安妮女王又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这表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度名存实亡B.责任内阁制遭到了破坏C.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D.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他任用‘辉格党’人组成“一党内阁”,开启了英国党派‘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开端’”、“1710年安妮女王又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等信息可以看出,光荣革命后,国王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仍然掌握一定的权利,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在政治体制中,“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文中的“新的原则”当指A.议会至上B.和平渐进C.自由平等D.天赋人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强调的是光荣革命对英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革命并非是和平渐进的,期间有过流血牺牲,B选项排除;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D选项排除。
10.近代英国对于国王的存废,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但最终英国的国王一直保留至今。这表明英国A.国王成为专制的主要象征B.贵族政治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C.选择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D.至今仍有大量封建制残余【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历史上关于国王不同的选择的最终结果是保留了国王,说明了君主制度是适应英国国情的,故选C项;立宪下的英王“统而不治”,排除A项;英国贵族执掌的上院如今已经不占据政治权力中心,贵族称号更多是一种荣誉,排除B项;英国至今仍有贵族时代的残余,但其已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说是封建残余,现代英国贵族已经不代表封建制,排除D项。故选C。1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颁发A.为复辟帝制作准备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的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有学者认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下,次一等级的人员很难晋升到高一等级中去,报考不同等级公务员的人受到严格的教育资格及年龄限制。这表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A.不符合社会需要B.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C.贵族化色彩浓厚D.不利于官员素质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报考不同等级公务员的条件不一样,公务员晋升困难,说明近代英国的文官制度贵族化色彩浓厚,身份对仕途影响很大,C项正确;文官制度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英国社会的发展,排除A项;文官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通过考试选拔文官,有利于官员素质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3.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
,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由此可知,宋朝的这一传统会助推士人的参政热情,故B正确;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故C错误;“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说法错误,故D错误。14.英国文官考试的程序包括考选机关发布考试公告,资格审查,考试,录用。这表明A.文官制度机构复杂而又庞大B.文官考试已形成完整的体系C.英国的民主政治机构较完善D.英国对考试的管理比较严格【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文官考试的程序包含了从报名到考试,再到录取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正确;仅从考试程序无法看出文官制度机构组成,排除A;材料仅反映文官考试一项,无法得出民主政治机构完善这一结论,排除C;材料不仅反映了考试过程,还有报名和录取,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且材料无法体现“严格”,排除。15.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并颁布相关法律草案,这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重大进展”说法夸张化,排除B;材料中三个草案仅是对文官制度的规划,没有最终完成制度建设,排除C。16.现代学者认为“
文官制度改革和议会改革一样,不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穆勒当年也称文官制度改革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务革新之一”。两者看法的共同点是A.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当代意义B.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世界意义C.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深远影响D.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务革新之一”体现的是二者都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AB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17.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唐代官员铨选的标准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可知D项正确。从“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可知唐代科举能够促使诗词发展,但是A项“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说法太宽泛不确切;本题中官员“铨选”标准并没有涉及操守品行,B项不符合题意;铨选最重视的“判”是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并不是C项所谓的“审判的公正性”。【点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政治治国的高度文明,也有农业国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18.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行政职能分工不明【答案】A【解析】
【详解】据材料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尚书省左右丞相掌管着辨明六官的礼仪,纠正省内的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恰当的问题,这说明唐朝宰相监督监察机构,从而使监察机构更好的发挥作用,A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与尚书省左右丞相间的关系,B项与其无关;据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制度的完善,没有体现异变,C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与尚书省左右丞相间的关系,御史台对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但左右丞相掌管纠正省内的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恰当的问题,行政职能分工明确,故D错误。19.京师同文馆中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据此可知当时A.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B.现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C.京师同文馆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D.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废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出路不一而定”可知,当时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A项正确;清朝没有建立现代文官制度,B项错误;京师同文馆没有挽救清朝危机,C项错误;科举考试于1905年废除,D项错误。20.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21.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22.从汉朝开始,国家规定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的诉讼活动限制在万物凋零的冬天举行。至唐朝,又补充了一条:对于叛逆罪及奴婢杀死主人的犯罪不适用于这一规定。这反映了A.法律的儒家化B.天人合一观念消亡C.中华法系确立D.德治与法治相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国家规定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的诉讼活动限制在万物凋零的冬天举行”“对于叛逆罪及奴婢杀死主人的犯罪不适用于这一规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规定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的诉讼活动限制在万物凋零的冬天举行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于叛逆罪及奴婢杀死主人的犯罪则是破坏了儒家思想所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属于重罪,这体现了法律的儒家化,A项正确;B项中的“消亡”说法错误,材料内容正体现了天人感应的观念影响,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法系确立”,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法律的儒家化,没有体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3.《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可得出唐朝的法律中涉及到的“十恶”都是与伦理相违背的罪行,这说明唐朝的法律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化的功能,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法的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出社会秩序存在问题,所以才要法进行惩罚,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24.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25.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大唐开元礼》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唐开元礼》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看出唐朝礼仪巨著舍弃道教和佛教,重视儒学,表明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中舍弃道教和佛教,变式“三教合一”,排除A项;理学是宋朝时期才出现的,排除B项;战乱不休导致佛、道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26.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A.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C.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以看出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B项正确;贵族仍然有立法权,排除A;奴隶不在保护范围,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27.沃勒斯坦说:“西欧封建制度是从一个帝国的解体中产生出来的,
而这个帝国的解体事实上或甚至在法律上都从来没有全面完成过。”“从来没有全面完成过”的含义是A.西欧封建制度源于罗马帝国B.罗马法使西欧在政治上凝为一体C.强调罗马法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D.罗马法影响了西欧的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西欧封建制度是从一个帝国的解体中产生出来的”可知,这个帝国是罗马帝国。“这个帝国的解体事实上或甚至在法律上都从来没有全面完成过”,是指罗马法的影响依然存在,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28.大陆法系也被称为罗马法系、欧陆法系、民法法系等,它与英美法系并列为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A.受到大陆法系的众多影响B.对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有借鉴作用C.对英美法系的建立缺乏影响D.对所有大陆国家法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说明了大陆法系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订的影响和借鉴作用,故选B;但这并不能说明大陆法系对所有大陆国家法制建设都有积极作用,故D排除;罗马法本身是大陆法系,故A的说法弄错了关系,排除A;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规定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C项正确;AD是两者的不同,但不是根本不同;B是两者的共同之处。30.1982年以来,我国不仅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体现了我国A.民众法律意识提高B.民主制度最终确立C.法律具有中国特色D.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82年以来,我国不仅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可得出,1982年以来,一系列法规的出台表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故D项正确;“民众法律意识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制度最终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具有中国特色”,故C项错误。二、材料题3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部分武官入仕简表人物介绍入仕途径契苾何力,原为铁勒族契苾部可汗。率部归顺唐朝,授左领军卫将军,贞观九年(635年)讨吐谷浑于赦水川,贞观十四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与讨高昌,平之。张万福,以父祖业儒皆不达,不喜为书生,年十七八,转学骑射。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大历三年(768年),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薛平,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孙,其父薛嵩曾官拜相卫洛邢等州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少以门荫为磁州刺史。王师讨蔡,数战有功。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材料二从留学生当中遴选官吏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1901年上谕称:留学生“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以备任用,而资鼓舞”。1908年奏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提出“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1909年,规定对留日归来的学生须加试日文,以资甄别。——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武官入仕的主要途径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特点,并评价该机制。
【答案】(1)途径:少数民族将领归化;军功入仕;门荫入仕。原因:民族交融趋势增强;唐代频繁战争形势;尚武社会风气;科举制入仕竞争压力;宗法制与王族制度的影响;少数民族骑射技术精湛。(2)特点:保留了旧官制的出身名号;选拔标准侧重于西方科学技术;机制趋于完备。评价:清廷旨在通过改革官制等方式来挽救政治,上的颓势;留学生的选拔,为“新政”推行提供了大批精通西学的技术人才;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植根于中国传统官制政治文化,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解析】【详解】(1)途径:根据“契苾何力,原为铁勒族契苾部可汗”得出少数民族将领归化;根据“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得出军功入仕;根据“少以门荫为磁州刺史。王师讨蔡,数战有功”得出门荫入仕。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当时民族交融趋势增强;唐代战争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浓厚;科举制入仕竞争压力较大;宗法制与王族制度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骑射技术精湛等。(2)特点:根据“均候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以备任用,而资鼓舞”得出保留了旧官制的出身名号;根据“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得出选拔标准侧重于西方科学技术;根据“规定对留日归来的学生须加试日文,以资甄别”得出机制趋于完备。评价: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机制下,清廷旨在通过改革官制等方式来挽救政治上的颓势;留学生的选拔,为“新政”推行提供了大批精通西学的技术人才;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植根于中国传统官制政治文化,但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末战乱,刘邦初入关中,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西汉建立后,“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拾取)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当孝惠、吕后时,“萧、曹为相,镇以无为,刑罚以稀”。汉文帝任命张释之为廷尉,疑案由民众议决;汉景帝怜悯受笞刑者非死即残,诏令减轻笞刑。汉武帝重用张汤、赵禹之流的酷吏,连造新法,规定:司法官员如果犯下执法苛刻的罪责,则从宽处置;司法官员如果对罪犯开释不疑,则视为故纵而诛之。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摘编自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三,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四十八材料二1649年1月,英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审判即将举行。克伦威尔等下议院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律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初级律师约翰库克被任命为副总检察长,肩负起主导起诉的重任。在标题为“关于严重叛国罪及其他严重罪行的公诉词”的公诉书中,库克开门见山地宣告查理斯图亚特“
受托行使的有限统治权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此外并无其他来源。从他接受托付时起,他就应实践为人民谋利益的誓言、履行维护人民权利和自由的职责”。随后,控诉书列举了国王的暴政,指出被告“是导致这个国家的无数自由人民被杀的罪魁祸首”。在公诉词的最后一段,检察官宣告:“本人约翰库克代表英国人民控告查理斯图亚特的叛国阴谋和其他罪行构成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并且请求法庭责令英国国王查理斯图亚特对上述各点一一进行回答。由此所引发的一切程序、检验、审讯、刑罚以及判决都应当是符合正义的。”1月27日,特别法庭做出判决:本法庭宣判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国者、杀人犯和本国善良人民之公敌,应被处于身首异处的死刑。——摘编自【英】杰命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法制思想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审判查理一世的背景,指出该公诉书在思想史和法制史上的重大价值.【答案】(1)演变:汉初法律制度承袭秦朝;在司法实践中,汉初统治者多倾向于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治天下。原因: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2)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议会军战胜王党军,俘获国王;议会下议院议员希望通过公开审判来证明其事业的正义性,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思想史价值:君主的统治权有限,不允许君主侵犯自由或违背普通法律,以人民主权思想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的权力基于人民的信任和托付,如果君主违背人民的托付、不能保护国民,人民可以正当地废除世袭君主制,具有社会契约论的理念。法制史价值:开启了世界法制史上控诉国家元首构成暴政罪的先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演变,据材料一“相国萧何捃摭(拾取)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得出汉初法律制度承袭秦朝;据材料一“萧、曹为相,镇以无为,刑罚以稀”可得出在司法实践中,汉初统治者多倾向于无为而治;据材料一“汉武帝重用张汤、赵禹之流的酷吏,连造新法”可得出到汉武帝时,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治天下。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秦末战乱,刘邦初入关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据材料一“董仲舒老病致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49年的英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649年1月,英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审判即将举行。克伦威尔等下议院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议会军战胜王党军,俘获国王;据材料二“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律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可得出议会下议院议员希望通过公开审判来证明其事业的正义性,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史、法制史方面思考。思想史价值方面,据材料二“受托行使的有限统治权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此外并无其他来源。从他接受托付时起,他就应实践为人民谋利益的誓言、履行维护人民权利和自由的职责”可得出君主的统治权有限,不允许君主侵犯自由或违背普通法律,以人民主权思想否定了君权神授;据材料二“本法庭宣判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国者、杀人犯和本国善良人民之公敌,应被处于身首异处的死刑。”可得出君主的权力基于人民的信任和托付,如果君主违背人民的托付、不能保护国民,人民可以正当地废除世袭君主制,具有社会契约论的理念。法制史价值方面,据材料二“本人约翰库克代表英国人民控告查理斯图亚特的叛国阴谋和其他罪行构成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可得出开启了世界法制史上控诉国家元首构成暴政罪的先河。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近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城邦伦理向法权制度转变的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和欧洲启蒙时期政治文明的萌芽与催生,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进入近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走向伦理与制度的结合,从伦理价值向法权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西方近现代在社会政治形态中所确立的法律观念,在政治文明中具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在近现代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奠定了一系列政治文明的基本原理。——摘编自戴木才、余小江《西方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文明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西方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原理的确立与发展阐释:分权和制衡制度充分地证实了西方国家运用权力约束权力的原理,防止权力被少数人垄断和滥用的重要作用。对国家权力的合理划分并相互制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任务。分权和制衡制度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避免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对国家权力的划分可以有横向划分和纵向划分,横向划分的典型形式是三权分立制,强调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各自的独立性及相互制衡;纵向划分最典型的形式是联邦制,它对联邦的权力与州的权力进行明确的划分。权力制约原理是对权力进行制度控制,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专制与权力腐败,也不能绝对保障公民权利。但若不实行权力制约原则,则专制和权力腐败会更加严重,公民权利更没有保障。
示例二:论题: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原理的确立阐释:根据人民主权原理,人们应当直接统治自己,每个公民都平等地拥有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对管理国家事务享有同等的发言权。代议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是人民主权原理的实现和表达形式。代议制意味着:第一,由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议行分立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行使国家立法权。第二,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由有选举权的人民定期、直接或间接地选举产生。第三,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有确定的任期,到期就必须重新选举,组成新的代议机关。第四,代议机关拥有的国家权力通过举行的各种会议来行使,代议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享有议员或代表法定的权利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行使。第五,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从权力获得到权力实现都由明确的法律规定来保障。这些规定应当主要是程序的,而程序应当是本位的。【解析】【详解】本题要求是围绕“政治文明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从本题的试题要求来看,包括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政治文明的基本原理可以从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原理的确立、西方资本主义分权与制衡原理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分权与制衡原理的确立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需要史论结合即可。本题是答案多元的主观题,考生可以从西方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原理的确立与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原理的确立、城邦伦理向法权制度转变等选取一个角度去回答,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相应赋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