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沈阳市120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一、选择题1.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如表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挖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B《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C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D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A项正确;黄帝教民种植五谷说明原始社会中国就已经产生农业经济,西周的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排除B项;良渚遗址处于长江流域,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只能说明甲骨文在世界记忆名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能说明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而且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长江、潢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两河的中下游没 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这些特征可以共同用来解释中华文明()A.“独立发展”的特征B.“多元一体”的特征C.“连绵不断”特征D.“农业文明”的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可知,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两河间形成不同的区域文明,材料“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说明中国各个区域的文明便于互相交流,形成文化整体,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地理环境否定“文化西来说",与表现“独立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反映的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特征也无关,排除C项;这些地理特征共同反映的并非“农业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3.夏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由于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传说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以下原因中正确的是()A.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B.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C.该遗址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第二手材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大量实物史料的发现,证实了一些关于夏朝的传说具有一定真实性,使史学界对夏朝的质疑逐渐减少,故B说法正确;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夏的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C;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D。4.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其中所说的内服是A.聚族而居,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B.商王直接控制的国都及附近地区C.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其他部族D.对内通过宗法制维系与贵族关系【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B项正确,排除C项;内服不是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排除A项;D项是宗法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周王室通过分封将土地划分给诸侯,诸侯拥有分封土地的资源和收益,也需向周王室进贡。分封后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这说明分封制()A.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B.确立了“家天下”的统治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分封后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制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大禹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确立“家天下”的统治,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排除C项。故选D项。6.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乡里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可知这种观念是宗法观念,这是源于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7.《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A.土地买卖自由B.铁犁牛耕出现C.土地国有制度D.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中的“三年换主(土)易居”指的是劳动者轮流耕种不同的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还没有确立,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C 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8.《汉书·艺文志》中写道:“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兼并战争B.百家争鸣C.独尊儒术D.七国之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据题干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君主听取各家意见,来获取兼并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B项正确;兼并战争在材料有涉及,但材料主要讲的是诸侯应对兼并战争的办法,排除A项;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提倡的,排除C项;七国之乱出现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9.“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礼崩乐坏的时代景象B.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C.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D.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以卿士为代表,但是到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智库的代表来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学术的下移,并未提及礼崩乐坏,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变法改革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诸侯争霸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负。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具有经世济民情怀C.希望重建礼乐秩序D.关注个体意识觉醒【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关注人和社会,其思想体现了积极的入世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孔子主张贵贱有序,严格社会等级,排除A项;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希望重建礼乐秩序,排除C项;孔子关注个体意识觉醒主要体现在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嘛。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儒墨法道B.道儒墨法C.儒法墨道D.道墨法儒【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根据材料“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可知,甲的话反映了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根据材料“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可知,乙的话体现了儒家的“礼”的主张;根据材料“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可知,丙的话体现了墨家节俭的思想;根据材料“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嘛”可知,丁的话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所以四者对应的思想是道儒墨法,故选B;其他选项均对应错误,故排除ACD。12.古人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种变局主要体现在()A.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B.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C.秦承周制但有所损益变化D.秦朝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周秦之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带来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A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是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改变而非继承西周的制度,排除C 项;疆域的扩展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九卿属于政府官员,但是“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其管理的是皇帝的家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虎符是古代统治者调兵遣将兵符,常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劈为两半,只有信使持右符来与军队将领的左符合上,才能调动军队。如图是著名的阳陵虎符(阳陵是秦国一地名),出土于山东枣庄地区。阳陵虎符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据此可知()A.阳陵虎符出现于秦统一前B.秦代征发繁重、刑罚严苛C.秦代兵权掌握在信使手中D.阳陵秦军可能曾进驻山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阳陵虎符(阳陵是秦国一地名),出土于山东枣庄地区。阳陵虎符上铭文写有:皇帝掌管右虎符,阳陵秦军将领掌管左虎符。据此可知,阳陵秦军可能进驻在山东,D项正确;阳陵虎符出现于秦统一全国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虎符是秦朝军队调动的兵符,而没有提到徭役和刑罚,排除B项;秦代兵权掌握在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15.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A.推广儒家思想B.建立皇帝制度C.实行郡县制度D.统一文字货币【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统一文字货币,有利于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和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推动中华文化认同,D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没有推广儒家思想,排除A项;秦朝建立皇帝制度,推广郡县制度,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而非促进文化认同,排除B项、C项。故选D项。16.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徭役,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带来了秦朝的粮价急剧上涨,C项正确;秦朝的农民起义爆发是在秦始皇去世后发生的,此时尚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排除A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因此粮价上涨与法家统治思想本身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秦统一前,粮价较低,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乱并不是秦朝统一后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7.汉初,贾谊认为只要不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与游食之民没有什么区别,都在助长“淫侈之俗”,是“大残”“大贼”;晁错认为一旦百姓离乡从商,就会像“鸟兽”样难以禁止,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些主张()A.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着眼于西汉经济的恢复C.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D.得益于盐铁官营的经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贾谊和晁错都生活在西汉前期,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恢复经济,巩固统治,而重视农业是经济恢复的关键,B项正确;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而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与贾谊的观点无关,排除C项;盐铁官营是后世汉武帝时期的举措,与两人的主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8.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秩禄也逐步增高。汉武帝旨在()A.削弱王国B.整顿吏治C.加强皇权D.打击豪强【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秩禄也逐步增高”可知,汉武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掌握选官和决策的权力,加强皇权,C项正确;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A项;材料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19.下图为汉高祖到汉武帝120年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变化趋势。这反映了汉代前期()A.“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B.政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C.道家学说政治地位的形成D.君主集权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人数不断下降,表明武将和功臣的势力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军功阶层担任高官的情况与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独尊儒术,排除C项。故选D项。20.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B.郡守C.中朝D.刺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这一官员是在地方行使监察权,具有这一权力的是刺史,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丞相不负责地方监察事务,排除A项;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并不是主管监察的官员,排除B项;中朝是汉武帝时用一些亲信如尚书、常侍等组成的宫中决 策班子,不是一人的职务,排除C项。故选D项。21.下图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致使地方官员的特权消失C.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D.极大冲击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购货物,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是消失,排除B项;这项政策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的良性流通,排除C项;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22.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推广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D.西汉积极开拓疆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汉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汉时期国力强盛,积极开拓疆域,大量移民实边,这些移民把农业耕作的习惯带到了长城以北,故选D项;精耕细作的农业推广开来是农牧界线北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民族交融趋势增强是农牧界线北移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主要是发生在明朝,且秦汉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可知气候应该是适宜而非变冷,排除C项。故选D项。23.东汉后期,太子幼年即位,由太后临朝,但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及至皇帝成年,就重用心腹宦官,除掉外戚。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C.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D.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继承内外朝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内朝官员的权力,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各方势力参与争夺的根本原因,外戚是凭借太后临朝的便利得以擅权,但这是有利条件而非根本原因,C项正确;排除A项;汉代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其仍旧是服务皇权,排除B项;宦官专权时,皇帝借外戚铲除宦官;外戚势重时,皇帝信任宦官牵制外戚,究其本质还是皇权强化造成,排除D项。故选C项。24.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田庄中的农民没有行动自由B.庄园接纳了大量难民为劳力C.大土地所有制比小农更先进D.豪强地主势力被政府所压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引文"徒附万计"说明东汉庄园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这是庄园经济生存并壮大的必要条件。大量依附人口的主要来源就是大批流民。庄园动辄数以万计的劳动力需求,无疑为逃灾流民提供了一个稳定归宿。庄园内部的农、林、牧、渔、手工业甚至商业活动,都可以接纳难民,使其生活有基本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政权的冲击,庄园内的依附农也不愿起义,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的对比,C排除;豪强地主势力在当时属于割据力量,D排除。故选B。2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表述正确的是A.《史记》记载上起皇帝下至汉高祖三千年历史B.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采集北方民歌修改而成C.《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D.《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的专著【答案】C【解析】【详解】《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标志着我国应用数学的成熟,C项正确;《史记》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排除A项;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汉赋,不是采集北方民歌修改而成,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6.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张家界、长沙市、沅陵等地发现有大量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竹简或木简。郴州市苏仙桥古井还发现了600多枚桂阳郡的晋简。这些竹简或木简多是政府档案,但是在东晋以后遗址中几乎没有出现。相关原因解读合理的是()A.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唐中期以来经济重心南移D.湖南民族交融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竹简、木简是商周到魏晋时期用竹和木写成的书,需要人们用刀子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以便书写,携带、保存不便。汉代以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广,竹、木简逐渐被取代,到魏晋已经基本绝迹,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对书写材料的影响,排除A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唐中期以来逐渐南移,并不影响书写材料的大更新,排除C项;民族交融的发展符合史实,只在有限范围内推动了造纸术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A.①——西晋B.②——东晋C.③——北朝D.④——北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东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所以③处应为前秦,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晋实现短暂统一,①处为西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②处为东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处为北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8.西晋时太原高门王济看到一位兵家子很好,想把妹妹嫁给他,便征求母亲的意见。王母看了那位兵家子后,也承认王济的眼光不错,但因为当时兵家子地位低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上高位,最终阻止了这门婚事。这反映当时()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B.士庶之间严禁通婚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因为当时兵家子地位低微,没能与高门女子结成姻亲,结合所学知识,当时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官,所以,地位低的兵家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上高位,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不畅,A项正确;据材料“太原高门王济看到一位兵家子很好,想把妹妹嫁给他”可知,当时士庶之间没有严禁通婚,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个示例,不能得出“门阀制度达到鼎盛”,排除C项;材料只是一家的婚姻问题,与“统治基础”无关,而且西晋的统治基础是世家大族,材料不能反映其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29.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是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并未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30.据史料记载,北魏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而同一时期的南朝,政府已转向以铜钱为主要的征税形式。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C.北方社会分裂局势动荡D.南北方商品经济水平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货币在南北方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南朝政府已大量使用铜钱交税,而北方交税则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这一差异反映了当时南方商品经济水平程度高于北方,D项正确;当时北方依然是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B项中“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北魏统一了北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1.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2.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B.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联合办公之处,更多宰相的进入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B项正确;“宰相逐渐增多”使得相权被削弱,加强了君权,不是平衡,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本来就明确,排除C 项;唐朝是封建专制社会,材料所述发展趋势加强了君权,不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排除D项。故选B项。33.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4.“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取士”“计首授爵”是秦国的政策,“郡国孝廉,古之贡士”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因此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5.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不允许士子在本籍之外参与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这是由于当时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不一,冒籍不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D项正确;这一规定有助于减少考试的不公平性,但并不一定能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排除A项;这一规定为了减少科举考试的不公平,并不是为了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和促进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排除BC项。故选D项。36.“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灭群雄天下半。玄武乱生平内患,九年继位次贞观。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该诗提及的帝王()A.统一全国B.开通大运河C.创立科举制D.被尊奉为“天可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大唐开国建功章,扫灭群雄天下半。玄武乱生平内患,九年继位次贞观。”可知,是唐初的,与“玄武”“贞观”有关的帝王是唐太宗,经过“玄武门之变”逐渐掌权,开创贞观之治,D项正确;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高祖,年号武德,且材料说的是“少年”,排除A项;据所学,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B项;正式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排除C项。故选D项。37.下表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服饰文化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饮食文化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舞蹈文化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D.中外交往颇为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妇女骑马、吃胡饼、看胡舞,这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开放多元,A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生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差异无关,排除C项;材料得不出中外交往的频度,排除D项。故选A项。38.唐朝前期在西域部分地区推行均田制,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过,中央政府并不从西域各地拿走赋税,反而对后者进行足够的财政补贴。同时,唐政府还通过“互市”等制度,用以稳定西域贸易。唐朝的这些做法() A.增强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B.体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C.奠定了羁縻府州制度的基础D.为两税法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借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对西域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和经济政策的扶持,减轻民众负担,有利于稳定边疆民生,赢得当地少数民族民心,进而增强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的差异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羁縻府州制度的表现,而非为其奠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两税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9.下表是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下列项中,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资料来源高祖武德七年6242000000《通典·食货》太宗贞观十三年6393080000《旧唐书·地理志》高宗永徽三年6523800000《旧唐书·高宗纪》《唐会要》玄宗开元十四年7267069565《旧唐书·玄宗纪》《通鉴》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通典·食货》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旧唐书·代宗纪》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旧唐书·德宗纪》——摘编自路遇、腾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A.唐初户数的快速增长取决于统治者的知人善任B.开元年间户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进入全盛时期C.天宝年间的经济并未受到土地兼并之风的影响 D.德宗年间两税法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农民的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可以看出唐朝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人口户数最多,而人口数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项正确;统治者的知人善任是户数变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天宝年间虽然户数增多,但同样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虽然户数有所增加,但是并没有有效遏制农民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40.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形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的局面。另据唐大历四年(769年)《宜禾里手实》记载,陇右道敦煌县悬泉乡二十三户中,减除已除户和全家都已死亡者外,实际存在的十七户内,已有九户大多逃亡或全部逃亡。这些现象表明唐代()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战乱破坏农业生产方式C.战乱导致户籍管理失序D.进行赋税改革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敛之名凡数百”和《宜禾里手实》记载,当地民户出现大量逃亡现象,这是由于农民赋税项目繁多及均田制的破坏,各种税加重了民户的负担,农民只能选择逃亡,由此得当唐政府进行赋税改革具有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安史之乱后,唐代赋税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压力,并不是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生产方式,排除B项;769年“安史之乱”已结束,且《宜禾里手实》本身已经说明政府对户籍进行了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犂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摘编自张《“天下”与“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材料二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 。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答案】(1)相同点:都对西域进行了军事征讨,为进一步治理西域创造了条件;都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将之纳入中央王朝版图;都在西域驻扎军队,保护来往商旅。不同点:西汉时,西域都护府通过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进行间接统治;唐朝则在西域推行州县制,进行直接统治。(2)意义:表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兴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和唐朝(中国)。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可知都对西域进行了军事征讨,为进一步治理西域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可知都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将之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根据材料“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可知都在西域驻扎军队,保护来往商旅。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可知西汉时,西域都护府通过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进行间接统治;根据材料“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可知唐朝则在西域推行州县制,进行直接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和唐朝(中国)。结合汉唐对西域的军事斗争可知表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结合汉唐对西域的管理对中国大一统、政治、经济和西域的发展相关知识可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兴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0:45: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704.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