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1
2
/11
剩余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一调考试历史注意事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男每小题3分男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分封制)。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A.传播了华夏文明B.使周朝长治久安C.培植了割据势力D.以宗法制为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周朝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以及传播周文化,A项正确;“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传播了华夏文明,而不是培植了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3.墨家尚贤,认为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A.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B.具有一定革新思想C.重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D.维护西周礼乐制度【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墨家主张选贤任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论关系亲疏和尊卑,由此可知,二者都冲击了传统观念,具有一定革新思想,B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利益,其思想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法家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能反映民众的迫切愿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中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均反对礼乐制度,而非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4.《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非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中关于农工商有“田师”“市师”“器师”等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职业的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D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排除C项。故选D项。5.右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间互相竞争彼此攻讦B.儒墨两大学说成为了主流思想C.思想大一统局面逐渐确立D.思想存在分化和融合两种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虽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存在分化和融合两种趋势,D项正确;A 项是图示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大学说不能适应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没有受到重视,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大一统局面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6.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承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排除D项。故选A项。7.秦统一后颁布的《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A.杜绝了商业舞弊行为B.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C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D.限制了全国商品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统一度量衡,明确了度量衡标准。《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维护经济秩序,B项正确;A项“杜绝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元朔五年,下诏劝学兴礼,“为博土官置弟子五十人……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自择以补右职”。这些举措()A.促进了儒学体系的革新B.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C.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孝”“礼”“艺”均为儒学的内容,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提升了当时儒学的政治地位,B项正确;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形成了新的体系,排除A项;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并没有罢黜其他学派,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可知,《后汉书》中出现的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等话语,都包含家世,且这种现象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和影响进而反映了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A项;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排除B项;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书·州郡志》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西晋灭亡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政权分立D.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西晋灭亡、政权分立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不是它的影响,排除A项、C项;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B项。故选D项。【点睛】11.“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体混乱B.君主专制加强C.东晋士族专权D.宗室争夺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东晋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出现了皇权形同虚设的局面,说明士家大族专权,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士族专权削弱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与宗室无关,排除D项。12.49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建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孝文帝的这一做法()A.加剧了民族矛盾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军事力量D.有利于官员素养的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建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颁布的《代人定姓族诏》,既维护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又笼络了汉族高门望族,此举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做法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与增强了军事力量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有利于官员素养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有学者指出:“唐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或自称李陵之后,或自称汉之外甥,‘冒姓刘氏’,或自称大禹之后。”这实质上反映出少数民族()A.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对民族平等的期盼C.对民族交融的追求D.对国家统一的向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或自称李陵之后,或自称汉之外甥,‘冒姓刘氏’,或自称大禹之后。”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争取民心,证明其政权的正统性,自称汉人后裔,壮大声势,本质上是对汉文化的一种认同,A项正确;对民族平等的期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对民族交融的追求,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A.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B.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C.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D.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强调的是民族服饰的融合,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当时的汉族向心力明显高于周边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与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唐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唐太宗时一方面有意减轻、以致架空尚书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审核职能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B.提高门下省地位防止宰相专权C.整合尚书门下两省以提高行政效率D.尚书门下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题目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君权的加强,委派重臣主持门下省目的是牵制最初地位高的尚书省,平衡三省权力,维护君主专制,所以A、C两项错误,D项正确;三省长官均为宰相,防止宰相专权是其意图,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错误。16.唐玄宗时,有官员希图将赏赐给其女婿的官位换成进士科名,玄宗答应后通知礼部给进士及第。礼部将此事禀报宰相,宰相认为“明经、进士,国家取材之地。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劝?”结果只好作罢。由此可见,唐代科举()A.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B.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C.有利于限制君主专权D.促进了尚学风气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进士必须是经过考试获取,不然皇帝也不能随便赐予他人,说明唐代科举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B项正确;材料和“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君权,排除C项;“尚学风气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始于齐国,集大成于秦国。齐相管仲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社会体制上的变革。《管子》卷八《小匡》记载,“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由于打破血缘氏族,以地域为行政单位,宗法壁垒被削弱,过去分属于各诸侯邦国的个人成为国家编户的成员,以华夏为主体的“大九州”观念产生了。其后楚、魏、秦的变法,本质上都是管仲变革的继续与延伸。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材料二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秦人”“汉人”,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汉官吏、军队则自称或被他称为汉吏、汉军、汉兵。当时人还常将胡汉、夷汉等并称,汉朝灭亡后,“夏”“汉”作为习惯的族称被保留下来。《南齐书·王融传》记载,王融曾上疏称:“又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匈奴。”唐时,边疆民族称华夏人为汉,自己不讳言蕃。在唐军队中有“蕃汉”将领分掌兵权,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作为专指族称的表现,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仍;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政治统一的实现;推动了中原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汉”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臣民的通称;“汉人”成为汉以后历代王朝主体居民的自称;唐朝等王朝的“蕃汉分治”政策,强化了“汉”作为族称的符号。(答出两点即可)认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华夏民族共同体以华夏族为主干也兼容周边各民族;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强化并巩固了华夏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现代中国增进民族团结提供有益启示。(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宗法壁垒被削弱”得出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根据材料“ 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得出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仍;结合所学铁犁牛耕的影响得出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得出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影响:根据材料“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得出推动了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政治统一的实现;根据材料“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得出推动了中原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汉人’”得出“汉”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臣民的通称;根据材料“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得出“汉人”成为汉以后历代王朝主体居民的自称;根据材料“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得出唐朝等王朝的“蕃汉分治”政策,强化了“汉”作为族称的符号。认识:结合所学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根据材料“,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以华夏族为主干也兼容周边各民族;结合所学汉朝、唐朝的民族政策得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强化并巩固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结合所学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现代中国增进民族团结提供有益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答案】(1)特征:井田制下生产效率低下,私田被大量开垦;“土地王有” 概念淡化,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土地买卖现象已出现(2)同:都认可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异: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分封制,这实际上是主张恢复奴隶主统治秩序;而孟子则反对恢复西周分封制,主张由诸侯、士大夫来推行分封制,这实际上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3)因素: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利益;阶级立场;政治动机;学术氛围。【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野有庾积,场功未毕”、“公田不治”、“,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可概括为井田制下生产效率低下,私田被大量开垦;根据材料“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可归纳为“土地王有”概念淡化,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土地买卖现象已出现。【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及所学知识可得,相同点都认可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有所不同,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分封制,这实际上是主张恢复奴隶主统治秩序;而孟子则反对恢复西周分封制,主张由诸侯、士大夫来推行分封制,这实际上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孔子、孟子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见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利益、阶级立场、政治动机、学术氛围等是不同的。【点睛】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答案】(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回答时将情形和原因分开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根据材料总结出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日……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自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摘编自《资治通鉴》卷226(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张图指出唐朝税收体系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意义。【答案】(1)变化:从唐初的租庸调制到中唐以后的两税法。原因:天宝年间,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税收部门随意征收赋税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逃亡严重;政府财政收入锐减。(2)意义: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朝(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税收体制从唐初的租庸调制到中唐以后的两税法。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日……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和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根据材料“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自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税收部门随意征收赋税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逃亡严重;税收关乎国家财政收入,在租庸调制下,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小问2详解】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第一中学高铁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19:10: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70.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