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南阳市一中2023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约距今11400﹣8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4.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西周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B.重视人伦秩序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D.天命观念瓦解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7.井田制下,村社内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8.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A.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B.说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消失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维系了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10.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11.在阐释“孝”问题时,孔子认为,光对父母赡养还不够,“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论及祭祀之礼时,孔子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据此可知,孔子强调()A.恢复周礼B.有教无类C.家国一体D.道德自觉12.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下列言论所体现的理念与商鞅变法一致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贤者举而上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13.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意在说明()A.君子要爱护动物B.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C.君子要远离庖厨D.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14.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人物或学派观点儒家“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管子“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墨家“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15.韩非子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主张()A.刑主德辅B.德主刑辅C.礼法并举D.严刑峻法16.战国时期,诸子对利用舆论来管理基层社会的态度各异。孟子主张君主决策时要把国人的舆论作为重要参考,但不能盲从。韩非主张应采取对统治有利的舆论,但前提是必须受到法律制约,“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两种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稳定社会秩序B.加强君主专制C.强化思想控制D.维护贵族利益17.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18.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19.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20.汉和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兄弟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外戚专权B.君主专制C.政治腐败D.皇帝年幼21.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22.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共有王国二十五,郡四十三。汉武帝施行推恩法,削弱王国力量,增设新郡,至太初元年,全境共有一百零九个郡国,王国仅存十八。这A.激化了中央与诸侯矛盾B.改变了国家的管理模式C.奠定了解决边患的基础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2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知A王国已经完全确立主导地位B.汉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C.郡国并行制将长期影响后世D.汉初王国威胁中央统治24.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25.如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统治者措施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汉文帝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26.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27.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28.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唐本草》D.《本草纲目》29.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30.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三幅图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32.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南阳市一中2023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约距今11400﹣8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11400﹣8600年(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士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可知,当时浙江上山的人已经会制造使用一些工具,这些发现证实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实当时人们的农耕生产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B项过于片面,材料不仅提及了稻谷,还有一些工具的使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 D项。故选C项。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人已经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的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排除A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4.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西周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B.重视人伦秩序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D.天命观念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可以看出,西周相对于商朝而言,更加强注重人伦秩序的规范,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西周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春秋时孔子才创立了儒学,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天命观念瓦解了,排除D项。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 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6.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B项正确;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排除A项;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8.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A.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B.说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消失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维系了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时期华夏族强调“夷夏之辨”,到战国时期形成强调各民族融合为一体的“五方之民”观念,这一变化为后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A项正确;民族之间的差异并未消失,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从秦朝开始,排除C项;材料所述变化只能说有利于维系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10.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和共通的地方,结合所学,这种相似 根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即诸子百家身处同样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某些基本的倾向和根本的立场是相似相通的,A项正确;统治者对于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并非都给予积极支持,排除B项;“消除了争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百家争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阐释“孝”的问题时,孔子认为,光对父母赡养还不够,“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论及祭祀之礼时,孔子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据此可知,孔子强调()A恢复周礼B.有教无类C.家国一体D.道德自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孝敬父母不仅包括赡养父母,更应该保持一颗敬重的诚心和孝心,祭祀祖先、神灵、内心当如祖先、神灵就在这个祭祀现场一样,显现出无比的诚敬,换句话说,孔子关注了赡养父母和举行祭祀时内心虔诚的道德自觉性,D项正确;恢复周礼仪式不符合题干主旨,孔子强调道德情感,排除A项;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B项;题干未论述家、国的关系,未强调家国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12.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下列言论所体现的理念与商鞅变法一致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贤者举而上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的是法家思想。D项言论出自韩非子,强调应该根据社会的变化,适时调整应对的策略,与材料中商鞅的观点一致,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贤者举而上之”体现了墨子的尚贤思想,排除B项;A项是老子思想,排除A项;C项是孟子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3.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意在说明()A.君子要爱护动物B.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C.君子要远离庖厨D.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根据材料“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是君子即统治者有仁爱之心的表现,B项正确;爱护动物并不是孟子这句话的本意,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仁政,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人物或学派观点儒家“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管子“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墨家“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孔子主张:所谓礼,就是道理,所谓乐,就是节制。管子主张:观赏玩乐是浪费钱财、消耗民力、伤害国家的事情。墨子批评孔子的礼乐学说,称儒家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儒家重视礼乐,管子认为观赏玩乐伤害国家,墨家批评礼乐制度,反映诸子百家观点不同。但三者在主张节制、反对过分享乐方面又有相似性。综上可知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不能得出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所说礼乐主要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而非艺术,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不同学派对礼乐的看法,儒家重视礼乐,墨家不赞同儒家的主张,从材料两家观点中不能直接看出民本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15.韩非子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 韩非子主张()A.刑主德辅B.德主刑辅C.礼法并举D.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不务德而务法”可知,韩非子强调法的作用,材料“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意思是,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天下的正常法则,也就是韩非子注重宗法人伦关系,即刑主德辅,A项正确;韩非子认为“刑”是主要的,排除B项;礼法并举并不是韩非子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不仅提及“刑”又提及了“德”,排除D项。故选A项。16.战国时期,诸子对利用舆论来管理基层社会的态度各异。孟子主张君主决策时要把国人的舆论作为重要参考,但不能盲从。韩非主张应采取对统治有利的舆论,但前提是必须受到法律制约,“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两种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稳定社会秩序B.加强君主专制C.强化思想控制D.维护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孟子主张君主决策时要参考国人的舆论,体现民本思想,韩非主张采取受法律制约的对统治有利的舆论,说明二者都主张利用舆论来管理基层社会,共同目的是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的内容,不是加强君主集权,排除B项;“思想控制”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孟子和韩非子都是地主阶级,二人主张的共同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材料不能体现韩非子和孟子主张维护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17.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钱穆肯定了郡县制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说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ABD都是郡县制的影响,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18.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研究视角不同,比如秦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角度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发扎导致灭亡是从文化史观出发,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9.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20.汉和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兄弟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外戚专权B.君主专制C.政治腐败D.皇帝年幼【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重视窦氏宗族”“邓氏戚族专权于朝”体现的是外戚干政,而外戚干政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根源,排除A项;外戚干政会导致政治腐败,这是结果,不是根源, 排除C项;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21.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和农民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时不断等,苦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由英雄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22.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共有王国二十五,郡四十三。汉武帝施行推恩法,削弱王国力量,增设新郡,至太初元年,全境共有一百零九个郡国,王国仅存十八。这A.激化了中央与诸侯矛盾B.改变了国家的管理模式C.奠定了解决边患的基础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矛盾并不是激化,故A项错误;削弱王国力量,是地方制度的改变,并非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更无法说明中央管理模式的改变,故B项错误;消除割据的可能,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2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知 A.王国已经完全确立主导地位B.汉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C.郡国并行制将长期影响后世D.汉初王国威胁中央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可以看出,王国的郡和人口数明显高于中央,说明其实力强大,形成了对中央的威胁,D项正确,排除B;A绝对化,排除A;汉代通过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24.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在数学、造纸术、地震测量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结合所学,生产力的发展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疆域实现统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不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25.如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统治者措施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汉文帝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等信息,可知主要反映汉初统治者对诸侯国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为汉武帝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王对中央威胁才消除,排除A项;材料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不是黄老无为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绝对,弊端始终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26.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光武帝下令在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修撰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地方名人,其后兴起的沛、三辅、鲁和庐江地区,都是和两汉皇室家族密切的地区,由此可知,光武帝下令修撰郡国书实际上是为了追述、宣传祖先美德,借此彰显统治的权威,D项正确;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非巩固儒 家正统地位、尊重地方历史传承,排除AB项;材料与安抚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7.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正统之争”贯穿始终,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扬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排除A项;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义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28.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唐本草》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某医术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结合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B项是东汉张仲景所著,C项是唐朝政府颁布的药典,D项是明朝李时珍所著,都不符合时间和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9.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是孝 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并未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30.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并结合所学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是为了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故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对比,无法得出其依然强势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并非借鉴具体的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和民族矛盾的缓和,D项表述夸大了材料所述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三幅图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直至废除,私有土地出现并发展。(2)倾邻国而雄诸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历史信息依据材料一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可知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依据所学可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依据材料一图二废井田,开阡陌可知是井田制逐步瓦解直至废除,说明的问题依据所学额控制是私有土地出现并发展。(2)依据材料二“倾邻国而雄诸侯”的信息和所学从商鞅变法的性质、促进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秦国的社会进步以及富国强兵等角度回答。32.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知识分子的创造。(2)主要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法家:发展改革思想,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并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知识分子等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方面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方面有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知识分子方面,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历史担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根据材料二“王……省刑罚,薄赋敛”可知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根据材料二“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知孝悌忠信;根据材料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可知法家主张发展改革的思想,根据材料二“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可知法家主张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措施:结合材料“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19:45: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635.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