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级第1次段考历史科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说明:本试卷共7页,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B.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C.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D.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2.下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  )时间内容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或行政区进行监察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遗制变为常置制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薨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A.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B.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C.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D.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3.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共设13州,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该时期为(  )A.秦朝末年B.西汉初期C.东汉末期D.北宋初年 4.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中有代表提出:众议院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议员席位根据各州人口总数按比例分配,参议院议员由众议院议员选举产生。但这一方案遭到小州的反对,理由是它们将因人口数少而无法有效地防止大州对小州利益的侵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案是(  )A.参众两院共享宪法解释权B.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议员组成C.总统由国会议员联席选出D.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举5.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C.英国的君主立宪制D.法国的三级会议制6.帕尔默指出,宪政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他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A.《罗马民法大全》B.《大宪章》C.《权利法案》D.《1875年宪法》7.民国初年,书店出版了大量的读本,像《中华共和国民读本》就特别辟出六课的篇幅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之异同、美国各州之组织,这些篇幅的量占到了《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1/5。这些读本的出版意在(  )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B.宣传民主科学观念C.塑造近代公民意识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8.表2反映了当时(  )表2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4年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连任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A.政权更替的频繁B.政党政治趋于成熟C.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应该“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发出了《普及国民教育的指示》。在根据地,各级学校不断建立,教科书也得到修订,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些做法(  )A.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B.回击了日本奴化教育的阴谋C.完善了抗战的社会动员教育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需要10.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这表明(  )A.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1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若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战败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这就是所谓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发生最充分地体现了(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变法运动都具有必然性1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13.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A.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B.察举制以功劳大小为升迁依据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D.门阀士族把控地方官吏选拔权14.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15.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隋唐“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两宋“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A.开放性与公平性B.自由化与宽松化C.保守性与单一化D.公正性与形式化16.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大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B.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D.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17.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强调公开竞争考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文官的任用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上,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不与总统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A.遏制了政治腐败的现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缓和了党派之间的冲突D.体现了行政中立的原则18.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文官制度(  )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19.近代某法律规定了公民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法律颁布的第二年,考试院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第三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举行,实际应考人数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年龄自20到50多岁,籍贯涉及20多个省。据 此推断这一法律可能颁布于(  )A.晚清政府统治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0.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A.学制改革突破中体西用模式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C.救亡图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21.如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月23915163.18%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月不详194不详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56004808.57%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1920年10月380040010.53%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22.秦一统天下并确立及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原则,法家思想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说明了汉代(  )A.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国家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D.外儒内法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23.《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同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A.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B.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D.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24.下表为清代乾隆时期江苏青浦王氏族学教学计划,由教学内容可知(  )时段教学内容8岁上半年识字,读《祠塾条轨》《性理字调》《家礼》,下半年习字9—11岁读《小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12—15岁读《小学》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16岁读《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礼记》《仪礼》《周礼》A.理学开始在基层普及B.体现了道德秩序得以重构C.理学的教化功能加强D.政府主导下的道德教化方式25.表2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表2 (1)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D.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26.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27.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  )A.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B.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C.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D.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28.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之责任”。1951年,刘少奇指出,既要“共同努力进行生产”,也要“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这些举措(  )A.配合了国家大规模建设B.确立了国营经济主导地位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践行了社会主义福利理念29.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30.20世纪80~90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人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 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A.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B.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C.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D.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4分)《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更替嬗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这些法典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但均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中国古代的民法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材料二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其内容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及其它法规。在地方法规《省例》《告示》中也含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清代民法中,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1986年我国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为与世界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典”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及影响。(12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草并制定民法典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高二级第1次段考历史科试题评分参考1.【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主异常退位”可知,君权容易遭到篡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君权过大,往往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一旦皇帝个人能力或身体状况存在状况,就容易被撺掇,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的争夺常发生于皇族贵族之间,他们是血缘宗族关系,而皇帝的异常退位容易导致政局动荡,不利于社会稳定,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君主异常退位”状况,而非官僚体制,排除B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秦至清”可知,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一直都在,但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每个时期的状况,无法推断“愈演愈烈”的趋势,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分道对地方州县两级进行监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之后临时差遣性质的监察官员变为常置,再之后地方设节度使,伴随着节度使权力上升,形成道州县三级体制,威胁中央集权,唐朝地方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期通过分道对地方进行监察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并非通过地方分权的方式,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地方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排除B项;唐朝由州县两级到道州县三级,县作为基层机构较为稳定,但材料没有体现县一级机构的权力是否发生变化,不能得知县作为基层机构的权力稳定,排除C项;隋朝时期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但唐朝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体制,其地方行政机构并非完全沿袭前代,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共设13州”、“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设立十三州刺史,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东汉末期会出现“州”“国”“郡”“县”,故选C项;秦朝没有设立封国,排除A项;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排除B项;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理由是……防止大州对小州利益的侵犯”等可知,小州否定方案是因为小州人口少,如果按人口比例选议员不利于维护小州利益,根据所学,解决方案是参议院由各州(无论大小州)选举两名议员组成,故选B项;宪法解释权在最高法院,排除A项;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C项;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举,不利于维护小州权益,不是解决矛盾的方案,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权力过大,王权式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合作,进一步强化王权,故选D项;雅典城邦民主制下,并没有国王,排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是一种共和政体,并没有国王,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这与题干中“中世纪”、“宪政主义”、“有限政府”等信息相一致,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与题干中“宪政主义”、“有限政府”等信息不一致,排除A项;《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与题干中“中世纪”等信息不一致,排除C项;《1875年宪法》颁布之后,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这与题干中“中世纪”等信息不一致,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民国初年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重点介绍了法国、美国共和制的相关政治信息,意在向国人宣传民主共和,塑造国人的近代公民意识,故选C项;材料所示《中华共和国民读本》特别介绍的是各国政治制度,并不是介绍世界地理知识,排除A项;介绍各国政治制度与“科学观念”无关,排除B项;《中华共和国民 读本》主要是介绍西方制度,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表2内容可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无限扩大总统的权力,说明共和政体遭到破坏,1915年的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称帝,反映了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912—1915年始终是在民国政体之下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权更替的频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之后,利用权力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说明民主力量和专制力量较量之下的政党政治仍处于弱势,政党政治趋于成熟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不属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等可知,当时根据地的教育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意识,这是对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反击,故选B项;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A项;据材料“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普及国民教育的指示》”等可知进行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而非社会动员教育,排除C项;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6年,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至汉武帝时期属于大一统的专制封建王朝,统治者渴望富国强兵,与商鞅变法的意图具有一致性,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中国正在面临着重新崛起的选择,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改革精神一致,故选B项;历史人物评价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具有不同的结论,排除A项;历史评价的客观程度取决于史料的可靠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者个人的立场和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排除C项;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使历史评价存在不一样的标准,但是同样的角度和立场是存在一定标准的,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甲午战败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可知材料认为甲午战败导致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剧为我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创造了历史契机,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人民群众在推动当时政治变革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法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排除A项;材料主要外部环境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分析,当时政治变革的时机成熟,并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是分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变法运动都具有必然性,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即实行以工代赈,改变传统的单纯赈济的方式,是对赈济方式的一种新探索,故选A项;“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说明这只是其一项变法措施,对传统赈济方法作了一些变动,不能改变社会矛盾,排除B项;“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政府的开支并没有减少,财政负担不会变,但效益会提高,排除C项;“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只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并没有看到其配套设施及其它方面的部门,无法形成完备的救济体系,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汉代“伐阅簿”包括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内容,并且其升迁、重新任用都有详细而具体的相关规定,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表明汉代官僚队伍内部流动的规范化,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道德和品行,并且题干述及的是官员内部的流动,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汉代官员的升迁标准是“功劳”,并不是流于形式,排除C项;据题干可知,官员升迁的决定权在中央,并且,门阀士族政治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 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的给事中仿照的是唐宋谏议制度,“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可以驳正其违误”,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对皇帝的失误进行驳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项;据材料“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可以驳正其违误”可知,给事中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并未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贪污腐败现象除受到制度因素影响外,还受官吏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给事中的设置不能“杜绝”贪污腐败现象,排除C项;明朝官员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职满三年称为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统考,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给事中与官吏考核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实行自由报考的形式,呈现一定的开放性,但其在公平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如“投卷”、“‘公荐’(考前请托)”等,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封弥”、“誊录”等防作弊措施成为制度,且“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材料整体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是开放性与公平性,故选A项;“封弥”、“誊录”等一系列防作弊的措施,是对科举制的发展,使得科举制更加严密,而非宽松,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定去留”,体现了科举制的开放性,而非保守性,排除C项;“封弥”、“誊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科举考试防作弊措施的制度化,在推动科举考试公平性上起到重要作用,并非形式化的措施,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建立不受党派干涉……录用”可知,英国文官考试录用,严守中立,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即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故选D项;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文官改革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项;“降低”说法错误,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民主化起积极作用,排除B项;虽然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可能会催生一部分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说这个改革就助推了整个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把文官的选拔和考核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有利于文官选拔与管理的相对独立与公开公正。并且法案规定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这些信息都体现了文官制度的中立原则,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案中规定的文官制度的原则,其并未体现法案施行的效果,故排除AB项;文官中立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未改变美国的政党政治,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由“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可知,西方文官制度是保证对所有男性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这有利于扩大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文官选拔的原则和标准,而不是文官要承担的职责,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文官选拔的标准和原则,而不是受到什么制度影响,排除C项;近代文官制度并没有给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女性获得平等参政的权利是在现代才实现的,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教育部”、“考试院”和“文官高等考试”、参加考试的有“女性20人”等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的《考试法》,故选D项;晚清统治时期,是不允许女子参加考试的,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只是有孙中山的考试思想,但是由于政权存在时间短,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并未付诸实施,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不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与 题意不符,排除C项。20.【答案】D【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主体是“新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的一些主张(“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故选D项;据所学,20世纪初的学制改革突破了中体西用模式,但是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学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仅是述及了“以图学制革命”,故选A项;据所学,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仍有较大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此时救亡图存的方式没有改变,排除C项。2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1915年到1920年之间,一共举行了5次文官考试,几乎每一年都要举行一次,考试频率较高,并且从总体来看,应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都呈上升趋势,据此可知,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选拔制度逐渐被接受,故选A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主要述及了三种“文官考试的方式”,即留学生甄选考试、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但是并没有述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述及的是“文官考试的方式”,并没有述及官员的“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项;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留学生甄选考试”的录取率较高,“行政素质”的强弱与“录取率”的高低与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可知秦至汉初,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回升客观上促进了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为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国家政治实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项;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到汉武帝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是建立在当时国力强盛、社会局势逐渐走向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此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汉初主要奉行黄老之学,排除B项;外儒内法相比单纯的法家思想而言,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更加松弛和灵活,排除C项。2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南宋时期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断案兼顾法律和人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魏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渐融入法律,礼法结合,南宋时期司法实践中强调兼顾法律和人情正是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故选B项;据材料“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可知,在南宋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断案兼顾法律和人情,并非按照名人判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旧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审判程序指的是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程序一般包括预审、正审、判决几个基本程序,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的原则,并非司法审判的程序,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代乾隆时期江苏青浦王氏族学教学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8—16岁时段的教学主要是理学的内容,体现理学的教化功能加强,故选C项;宋代理学在明朝渗透入基层教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道德秩序得以重构,排除B项;材料是江苏青浦王氏族学教学计划,不是政府主导,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可知东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导致了当时社会矛盾复杂,推动了罗马法律的不断完善,故选A项;材料主要从罗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推动罗马法律完善的内在动力,并未体现帝国政府对法律建设的立场和态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背景的角度分析罗马法律的完善,并未说明罗马法律执行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罗马法律的执行过程,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D项。 2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其本质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故选D项;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新教伦理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后,而中世纪是5—15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政教分离指的是宗教权力和国家、政府统治权力的分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27.【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不仅反对反对联邦政府的法令,而且还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体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行政体制,故选D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得克萨斯州反对拜登政府的法令,并没有涉及其他各州,并不能据此扩大为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联邦最高法院对于拜登政府做法的判断,也就不能得出拜登政府的做法“违背宪法”,排除B项;“三权分立”涉及的是美国政府中行政、立法、司法之间的关系,而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28.【答案】C【解析】据材料“1950年,……‘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1951年,……‘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发布了关心职工群众生活的有关指示和相应法规条例,这对改善职工生活、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新中国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排除D项。29.【答案】C【解析】根据《选择性必修1》第10课知识可知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在此期间制定的法律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而民法典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据材料“将‘思想道德’放人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道德建设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并且日益明确化、细致化,更加富有实践性,故选B项;遵守公民道德是公民个人需要履行的义务,排除A项;“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说明中共中央注重通过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体现,排除C项;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涉及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网络空间建设,已经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24分(1)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的礼仪制度约束;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刑法的影响。(任意三点6分)(2)特点:继承并发展了之前的法律制度;来源范围广泛,具有分散性;民事权主体不断扩大;沿袭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任意三点6分)影响: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完善了古代法律体系。(任意三点6分) (3)启示:民法的制定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继承传统法律的积极因素,结合实际有所创新;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有力保障。(任意三点6分)32.【答案】(16分)(1)特点: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择优录取的选拔性。(6分)(2)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2分)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8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2:5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93.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