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庆二中东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反叛)心。”以下利用这一思想治国的帝王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采纳主父偃“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分化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2.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A.西域都护府的设立B.宣政院的设立C.安西都护府的设立D.理藩院的设立【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标志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正确;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的是新疆地区,排除A、C;理藩院设置于清朝,不能作为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排除D。3.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总统具有“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总统对国会通过的决议拥有否决权,即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故选A;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不符合实际,排除B;只有最高法院拥有对宪法的权威解释权,排除C;国会与总统是制衡关系,总统不可能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排除D。故选A。 4.即使袁世凯对“国会”“宪法”“选举”等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反感,他如果想“转正”当正式大总统,也必须利用国会完成一定的法律程序。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的观念影响深远B.法律阻止了袁世凯的独裁C.国会的立法作用不可替代D.旧中国民主之路艰难曲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他想转正当正式大总统,也必须利用国会完成一定的法律程序”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袁世凯才被迫走法律程序。故A正确;临时约法主要是从限制总统的权力方面来限制袁世凯。而这时袁世凯还没有成为大总统。故B错误;材料讲的是司法行为,与国会的立法作用无关。故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之路艰难曲折,相反袁世凯还是遵守了民主程序。故D错误。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排除A项;“北宋走向衰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6.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相权的调整是治理天下与处理君臣关系的关键。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文书传递系统B.设立枢密院C.设立都察院和六科D.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限制相权,宋代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B项正确;秦汉时期开始在全国建立文书传递系统与调整相权无关,A项错误;明朝时期设立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是在废除丞相制度以后,C项错误;清代设立军机处时,丞相制度早已不复存在,D项错误。 7.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下列地图中,属于唐朝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二中的吐蕃、安西都护府等内容可得出这是唐朝民族政策的内容,B项正确;ACD项都与唐朝无关,排除。8.以下四项表述,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正确的一项是史实结论A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血缘亲情逐渐淡化B明朝人颜钧认为: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实施刑罚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C清朝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清朝加强了君主专制D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清朝的外交完成了向近代的转型A.AB.BC.CD.D 【答案】B【解析】【详解】B项大意是:“礼”和“法”都是为了教化民众,如果民众人人遵守道德,那么就不会胡作非为,刑法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因此可以看出明朝人颜钧认为实施刑罚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故B正确;A体现的是儒家“孝”思想影响的深入,和血缘亲情逐渐淡化无关,排除;C项废除土司,设置流官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洋务运动设立的总理衙门才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故D中“完成近代转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9.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简称人民币)作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币,并计划按不同比价逐步收回各解放区原来所发的各种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并计划按不同比价逐步收回各解放区原来所发的各种货币”可得出这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0.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法制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11.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A.医学水平长期低下B.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民众卫生意识增强D.启蒙运动影响有限【答案】B【解析】【详解】基督教控制下的欧洲,自10世纪以后,特别是17、18世纪,神化国王、崇尚国王作用的社会心 态日益成长,说明欧洲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发展,B项正确;“医学”水平长期低下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众“卫生意识”增强,C项错误;贯穿整个中世纪的社会心态的发展,不能说明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有限,D项错误。12.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关于这部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②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④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说法①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确立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宪法,不是民法典,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3.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A.《国际联盟盟约》B.《联合国宪章》C.《战争与和平法》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战争与和平法》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故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14.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19世纪中后期,西方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西方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故选A;美国建立文官制度的时间晚于英国,故排除B;德国、法国的文官制度正式建立于二战之后,故排除CD。15.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 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A.汉朝B.北魏C.唐朝D.五代十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是公元618-907年,因此结合材料“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可知C正确,ABD排除。故选C。17.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更多的联系以获取货币缴纳赋税,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和人口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地丁银制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宋代的户籍有主、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A.交通较为发达B.经济较为发达C.土地兼并较弱D.人口较为稀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说明农村地区主户较多,拥有土地的人数较多,小农就多;主户较少,土地集中就较为严重,所以,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土地兼并较弱,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交通无关,排除A;主户所占比例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程度,与经济发达与否无关,排除B;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反映出人口是否稀少,D错误。19.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普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各地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称为老人。毁坏亭舍、涂抹榜文者,予以严惩。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A.注重乡土教化B.形成自治机制C.体现宽严相济D.依靠地方士绅【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普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可以看出明代的基层治理中注重乡土教化,A项正确;“自治”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教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依靠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答案】D【解析】【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建国之时就已经明确提出,并在全国开始实行,所以A、B选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际上体现出这一制度的法制化,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C选项不能够说明这一问题,故排除。21.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910年德国政府将当时所实行的各保险法汇成《工人保险法典》,并在1911年由帝国议会通过。这些立法A.折射出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B.体现了德国福利国家初步建成C.目的在于鼓动民众支持对外战争D.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法律都与社会保障有关,是为了解决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带来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立法折射出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保障立法,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在二战以后,所以更不能据此说明德国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排除BD;材料没有反映这些立法的目的,C项内容不能说明,排除。22.庄园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在A.古代罗马B.阿拉伯帝国C.奥斯曼帝国D.中世纪西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庄园是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故选D项;古代罗马、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项。23.明朝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是A.废除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人头税B.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松弛C.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D.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中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人头税,大消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推动了清代经济发展,故排除ABC三项。24.二战后旨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组织是A.世界银行B.关贸总协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故C项正确。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关贸总协定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增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故ABD三项错误。25.“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给各方带来的是满满的发展机遇。这说明“一带一路”(  )A.首创了新型的国家关系B.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C.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D.提倡“合作共赢”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给各方带来的是满满的发展机遇。”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体现了“合作共赢”精神,故D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的代表,故排除A项;大国地位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方面,材料未体现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说明“一带一路”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不能体现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题,26题20分,27题3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还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注重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边区通过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债、寒衣募捐等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由于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低,边区交通、通讯不发达,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摘编自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普及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出生婴儿死亡率从195。年的约25%减少到1981年的低于5%,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从而形成所谓“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摘编自江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社会保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答案】(1)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作用:保障了社会弱势人群的基本生活;减轻了弱势群体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敬老尊老的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了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安定与繁荣;为后世社会保障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成因:边区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特殊的战争环境(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3)意义:有效服务了工业化战略;形成了一支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劳动力队伍;促进了社会公平、民族团结;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不同时期中国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是仁政和民本思想。其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为高龄老人配侍丁”“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等信息,分析得出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等特点。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边区落后状况、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等方面来回答。 (3)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社会公平和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影响来回答。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历程。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国内外因素。(3)概括影响一国外交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表现: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原因:战争失败,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愿以外夷的身份与清朝打交道,要求清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2)国内外因素: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方针的制定,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国际地位提高;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第三次:改革开放,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一批新国家与中国建交。(3)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形势,国际地位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表现:据材料“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得出派遣公使和 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据材料“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得出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原因:从清政府面临的外交环境变化方面分析。比如战争失败,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要求清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国内外因素:结合所学,1949年的建交高峰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制定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方针。1972年建交高峰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1992年建交高峰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批新国家与中国建交有关。【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因素:结合所学,内部国家利益和外部的国际形势是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外交政策还受到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的影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2:1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229.9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