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脊梁(jí)毗连(pí)卷帙浩繁(zhì)阿谀奉承(yú)B.喟叹(kuì)埋怨(mái)浑金璞玉(pú)修葺一新(qì)C.铜臭(xiù)攻讦(jié)负隅顽抗(yú)戎马倥偬(cǒng)D.噱头(xué)符合(fú)稗官野史(bài)解甲归田(ji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脊梁”的“脊”读作jǐ;B.“埋怨”的“埋”读作mán;C.“戎马倥偬”的“偬”读作zǒng。故选D。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窠臼眷属美轮美奂应接不暇B.旋律装桢变本加利待价而沽C.雍容祛除惮精竭虑箭拔弩张D.痉孪荣膺既往不究掉以轻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B.“变本加利”的“利”,应写作“厉”。C.“惮精竭虑”的“惮”,应写作“殚”;“箭拔弩张”的“箭”,应写作“剑”。D.“既往不究”的“究”,应写作“咎”。故选A。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衷心感谢在座诸位的和热情捧场,也欢迎大家就上述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②王府饭店的双重檐歇式大屋顶和绿色琉璃瓦顶盖,着古老的民族建筑形式在今天仍具有活力与 生机。③马丁·路德的主张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欧洲的教育了世俗化、地方化、民族语化的倾向。A.倾听启示涌现B.聆听启示出现C.倾听昭示出现D.聆听昭示涌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倾听:认真细心地听取。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语境强调“在座诸位”认真听取“我的演讲”,应选用“倾听”。②启示:启发开导,使有所领会。昭示:是明白宣示或显示的意思。昭示侧重于使人明白,启示侧重于给人启发。语境强调“王府饭店的双重檐歇式大屋顶和绿色琉璃瓦顶盖”显示“古老的民族建筑形式在今天仍具有活力与生机”,应选用“昭示”。③涌现:侧重表示大量出现,常用于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语义较重。出现:侧重在显露、产生出来,不论多少、好坏都可以用,语义较轻。语境强调“马丁·路德的主张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使“欧洲的教育”产生出了“世俗化、地方化、民族语化的倾向”,应选用“出现”。故选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类文本的创新性和实验性比较强,如果读者遵循以往的阅读经验去揣度作者的意图,将无异于缘木求鱼。B.科学的许多突破往往建立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各学科画地为牢,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C.在高二年级“戏如人生”话剧节上,几位同学将《雷雨》中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D.在荒远的青海高原和僻静的河湟谷地上,几代村民筚路蓝缕,创造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此处是说读者如果不能结 合实际而遵循以往的阅读经验去揣度作者的意图,必将劳而无功,使用正确。B.“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此处是说各学科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用正确。C.“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此处是说几位同学的表演很精彩,用错了对象,使用错误。D.“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是说几代村民的创业很艰难,使用正确。故选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刚刚结束的女篮世界杯半决赛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队员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决心和纵横捭阖的气势!B.这些机智幽默的话语的穿插,使我们阅读时心头的沉痛感和压抑感有所缓和,否则这本书是不忍卒读的。C.连锁商业在南粤大地上有如明日黄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已完成筹组、改造的连锁商店,没有一家不成功。D.经李先生近十年矢志不渝的努力,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六十多年后,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纵横捭阖:意思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此处形容中国队员的气势,不正确。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语境是说这本书内容悲惨,使用正确。C.明日黄花: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根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知,使用错误。D.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用的对象是人,此处是珍贵文物,用错对象。故选B。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央视“3·15”晚会专门揭露知名企业的不诚信问题,为防止这些能量巨大的企业不做“危机公关”,播出前剧组人员对晚会所有内容严格保密。B.我们还设计了配套的学习手册,对一些具体的案例作出了上机操作的示范和说明,以达到帮助同学们 更好地学习、理解《计量经济学》。C.美国每年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亿美元以上,企业电脑安全受到侵犯的比例从去年的42%升到今年的49%。D.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鸟型金饰片、金箔、青铜神树、精美牙雕、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否定不当,“防止”和“不做”连用不当,应把“不做”改为“进行”。B.成分残缺,缺少“达到”的宾语中心词,可在句尾加上“的目的”。C.不合逻辑,“高达75亿美元以上”中“以上”应该删掉。故选D。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宴会与祭祀等各个方面的生活。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善于刻画人物,长于记述战争和外交辞令。C.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D.鲁迅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错误,《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选A。二、课内文言8.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渐车帷裳渐:溅湿B.女也不爽爽:舒爽C.晋军函陵军:驻扎D.唯君图之图:考虑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爽:差错,句意:女子也没有什么差错。故选B。9.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行李:出行携带的物品B.沛公奉卮酒为寿为寿:庆祝生日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特别地,格外D.公子颜色愈和颜色:脸色,神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行李”,出使的人。词语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出行携带的物品”。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B.“为寿”,祝颂之辞,祝身体健康。句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C.“非常”,意外的变故。词语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十分,很”。句意: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D.句意:公子脸色更加温和。故选D。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冠盖相属于魏若属皆且为所虏B.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谢客就车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属”,读“zhǔ”,接连不断。句意:(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属”,读“shǔ”,类。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B.“置”,留下。句意: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置”,放置。句意: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C.“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谢”,辞别。句意:才辞别了朋友上车。D.两句中的“辞”都是推辞之意。句意: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句意: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没有什么可推辞的。故选D。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而诸侯敢救者B.吾固知公子之还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以其无礼于晋诸侯以公子贤D.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哪个诸侯国敢帮助赵国。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之”:动词,去,往。句意:项伯就连夜跑到沛公(刘邦)的军营中。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以”:介词,因为。句意: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D.“所以”:……的原因。句意: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附您结为姻亲。/“所以”:用来……。句意: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故选C。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良乃入,具告沛公B.何辞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D.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乃,动词,是。句意:侯嬴只是一个守关巡夜的人。/乃,表顺承,于是,就。句意: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 B.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句意:还告辞干什么呢?/为,动词,作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焉,疑问代词,哪里。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D.因,介词,趁机。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故选D。1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距关,毋内诸侯C.辞决而行D.盛筵难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明智。句意: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B.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C.决:通“诀别”,诀别。句意:告辞诀别而去。D.没有通假字。句意: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故选D。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得兄事之A.越国以鄙远B.项伯杀人,臣活之C.常以身翼蔽沛公D.襟三江而带五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例句,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A.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B.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C.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与例句相同。D.意动用法,以……为衣襟。句意: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 故选C。15.下列语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何厌之有A.沛公安在B.如姬父为人所杀C.此五霸之伐也D.欲呼张良与俱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厌”同“餍”,满足。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句意: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B.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句意: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C.判断句。“此……也”表示判断。句意: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D.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句意: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故选A。三、古诗文默写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无衣》)(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采薇》)(4)王勃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滕王阁序》)(5)身临天阔水远、秋霞绚丽、野鸭高飞的美景,我们往往会想起王勃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6)王勃直接感叹自己人生道路坎坷不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7)王勃表达自己不因为年华老去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8)__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论语·为政》)(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10)士志于道,__________,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11)不患无位,__________。(《论语·里仁》) (12)孔子认为,“忠恕之道”是自己学说的核心。其中,“恕道”的内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道”的内涵则是“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论语·雍也》)【答案】①.桑之落矣②.其黄而陨③.修我甲兵④.与子偕行⑤.今我来思⑥.雨雪霏霏⑦.上出重霄⑧.飞阁流丹⑨.落霞与孤鹜齐飞⑩.时运不齐⑪.命途多舛⑫.穷且益坚⑬.不坠青云之志⑭.导之以德⑮.齐之以礼⑯.敏于事而慎于言⑰.就有道而正焉⑱.而耻恶衣恶食者⑲.患所以立⑳.己欲达而达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陨”“偕”“霏”“霄”“鹜”“舛”“坠”。四、课外文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1]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②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③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2];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④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1]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旦。曾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基础。[2]磷:磨薄,损伤。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文不在兹兹:此,孔子自指 ②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③佛肸畔畔:通“叛”,反叛④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易:轻易⑤“拘焉五日”和“焉能系而不食”中,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⑥“天之将丧斯文”和“丧家之狗”中,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⑦“与弟子相失”和“鸟兽不可与同群”中,两个“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⑧“然自要以下”和“子贡以实告孔子”中,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③⑤⑦D.②④⑥⑧18.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人其如予何匡邑人能把我怎么样呢B.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他的额头像圣君唐尧,他的脖子像贤臣皋陶C.不曰白乎,涅而不淄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再怎么染也染不黑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还不如跟从开辟新世界的人呢19.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人把孔子误认成了曾欺凌自己的阳虎,围困了孔子师徒多天。B.子路对孔子欲应召佛肸之事表达了不满,孔子对此进行了反驳。C.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明知故问,因此不愿意告诉子路津在何方。D.孔子屡遭困窘却从未妥协,司马迁于字里行间流露了崇敬之情。20.某知名大学中文系立了一块大石,上刻“斯文在兹”。请解说该中文系刻此“斯文在兹”四字的丰富寓意。要求:写出两种不同的寓意。21.第②段中,孔子对郑人评价的反应是“欣然笑”,这说明孔子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结合具体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7.C18.D19.C20.示例1: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示例2: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在此。21.乐观、豁达;善于自我解嘲,幽默风趣。【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解释正确。句意: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②解释正确。句意:憔悴颓丧的样子像一只走离了家的狗。③解释正确。句意:佛肸反叛了。④解释错误,易,改变,句意:天下到处像洪水弥漫一样纷乱,有谁能改变得了呢?⑤第一个“焉”,兼词,于之,在那里;第二个“焉”,何,怎么。句意: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怎么能只是悬挂在那里而不被人摘取呢?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⑥第一个“之”,主谓之间,无意;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离家的狗。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⑦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句意:和弟子走散了/我们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⑧第一个“以”,相当于“而”;第二个“以”,介词,把。句意:然而从腰以下/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开辟新世界”错误,辟世:避世隐居。句意:还不如跟从(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明知故问”错误,长沮口中的“津”指社会这条大河的渡口,不是真的渡口,长沮认为,孔子应该知道社会这条大河的渡口,他这样回答是对孔子选择匡时济世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并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斯文在兹”,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原意是“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斯文”指文化或文人。 然后要结合本题语境理解,这是某知名大学中文系大石上所刻文字,大学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有责任和担当的文化传承人的地方,这里的“斯文”就具有两种寓意,一是指中华优秀文化,二是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人雅士。“兹”是这里之意,指代大学。【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面对别人的调侃,孔子没有恼怒,而是“欣然笑”,可看出他的乐观、豁达;从孔子“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的话语中可看出,孔子不但善于自我解嘲,而且还幽默风趣。参考译文:孔子将要到陈国去,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匡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于是匡人就围困了孔子。孔子的模样很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颜渊说:“老师您活着,我怎么敢死!”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并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礼乐,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丧的样子像一只走离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佛肸做中牟县宰。赵简子讨伐中牟。佛肸反叛,派人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赴召。子路说:“从前我曾听先生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身边去的。’现在佛肸以中牟为据点反叛,夫子却要前往那里,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是的,我是讲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像个苦味的葫芦一样,怎么能只是悬挂在那里而不被人摘取呢?”孔子离开叶,返回到蔡。长沮、桀溺两人并肩一起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者,叫子路去询问哪里有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那位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长沮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像洪水弥漫一样纷乱,有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随孔丘这种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仍然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五、古诗词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葛生葛生蒙楚【1】,蔹蔓【2】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3】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注】【1】葛:葛藤蒙,覆盖。楚:荆棘。【2】蔹蔓:蔓延。【3】杭:通“航”,渡。【4】刀:通“舠”,小船。【5】崇朝:从天亮到早饭之间。比喻时间短促。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处”“独息”和“独旦”三个表达都写出了逝者长眠地下后的孤单。B.“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可以想见逝者去世之久。C.《河广》最后两句,以反问语气写出了对故国的强烈怀念和思归之心切。D.两诗章法结构上都有重章叠唱的特点,反复咏唱,层层推进,情感强烈。23.“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C.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陆游《航海》)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24.《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答案】22.B23.C24.《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是古体诗中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但其中“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则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再联系“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突出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解析】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理解错误。“锦衾烂兮”的意思是“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比喻。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B.比兴手法。意思是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由鸟兽想到人。C.夸张。“海动色”“天改容”实为夸张。D.拟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这是古体诗中常用的重章叠句手法。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变化,将第一句中“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第二句中的“冬之夜,夏之日”,这一变化让两句形成了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结构,这就突出的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从冬到夏,再从夏到冬,时间在循环往复中形成了永恒,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两句后面强调“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坚贞爱情,突出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六、名著阅读2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②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答案】①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②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周”,合群;“比”,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②“古者”,古代的君子;“出”,发言表态;“耻”,以……为可耻;“逮”,做到。26.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小题。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②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是如何看待贫富的?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条概括。从所概括的贫富观中任选一条,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试举一例,谈谈你的认识。【答案】例文:淡泊以明志,肥甘不丧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改其乐,“瓶无储粟”,却生发出一份淡泊明志;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钟鸣鼎食”,亦浇灌出一方礼乐宜家。故:明志不以贫苦移,节义不因肥甘改,方为“贤哉”!一箪一瓢一腔爱——他们,淡泊以明志!曾国藩曾言:“以穷养志。”诚哉,斯言!斟古,匡衡家贫,却怀一腔读书之爱,凿壁以偷光;孙康清苦,亦怀一腔求知之爱,囊萤以苦读,宋濂“无以致书以观”,负箧百里以问师。酌今,格力女王最喜欢的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的红裙子,而她满腔之爱尽付科技;水稻之父,最常穿的衬衣也不过是几十块钱的格子衫,而他满腔之爱尽献天下黎元……他们,或生而贫苦,却在贫苦中炼出了最炽热的梦想、最纯粹的志趣;或性本淡泊,在淡泊中,铸成了最坚强的力量,最阔大的胸怀。“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哉,淡泊明志者们!一曲一觞一忠魂——他们,肥甘不丧节!《菜根谭》有云:“节以肥甘丧。”这话实在是值得商榷的。君不见,古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白居易,田间地头见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人民,亦会“念此私自愧,曾不事农桑”。他的满腔同情,是对卖炭翁,是对琵琶女,是对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哪怕自己贵为一官,也不曾失了本心;君不见,今有“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的耄耋院士,在疫情肆虐之时,奔赴抗疫一线,以生命赴使命,以挚爱护苍生,他的满身勇毅,无关年龄,无关时节,哪怕自己富为国士,亦不曾失了担当。古时的他,今时的他,在富贵中,却也只是,用最纯的爱,把自己锻成钢刀,锻成铁剑,为这世间披荆,为这苍生斩棘,拼得春暖花开,挣得海晏河清,贤哉,肥甘不失节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贫苦卷走的是茅草,锻造的,却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德;“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富足滋养的是体魄,淬炼的,却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爱。故我辈青年,生活在前人劈荆斩棘幸福里,自要铭记圣贤“淡泊以明志”,自当效仿前浪“ 肥甘不丧节”,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谱吾辈高歌,赴吾辈征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理解材料中引用的孔子名言的内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句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探究思想内涵,就是说君子当贫贱不移,且乐于贫贱。君子以修身为本,以德行立于仁义大道,则富贵怎能改其心,贫贱何能移其志,若如此,又如何以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此句语出《论语·述而》,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见,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富有,但是必须符合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句语出《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手臂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啊。如不合道义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如同浮云一样。”探究思想内涵,就是说君子对于自己坚守的志向,当贫贱不移,并且乐在其中,若违背仁义,苟得富贵,则人生价值轻贱如浮云。由此,可见“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是孔子对贫富最基本的观念。贫者,无财;贱者,无位;所恶,被人厌弃。贫穷与卑贱,是人人都厌弃的,君子也不例外。但是摆脱贫贱有条件,以其道得之,要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如果不是,君子不求摆脱这种贫贱。宁守其道,不去贫贱。富者,财多;贵者,位高;所欲,被人渴望。财富与地位,是人人都想要的,君子也不例外。但是获取富贵有条件,以其道得之,要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如果不是,君子不会安处这种富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固好,如果沉迷于财富,不顾是非、正当与否的一味追逐它,则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我们当求“可求”的财富,拒绝“不可求”的不义之财。其一是看符合不符合“道”,要求谋财不得害道。其二是看符合不符合“义”,亦即取财不能伤“义”,有违“义”的“富且贵”,孔子是毫不动心、毫不在意的。君子应将“道”放在“利”的前面,用正当手段获得富贵,用正当手段摆脱贫贱,否则宁可不要富贵,甘处贫贱。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安贫乐道,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使物质贫穷,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其次列举匡衡、曹雪芹的例 子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悲;然后列举英国首相威尔逊、台湾作家三毛等例子论证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财富,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用道来洗涤心灵,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个超脱世俗的灵魂,摆脱金钱的牵绊、欲望的束缚,正道直行。立意:1.贫而乐道,富而好礼。2.富贵可求,践行道义。3.富而不骄,安贫乐道。4.淡泊名利,乐享人生。5.摒世俗之气,立青年担当。6.扬淡泊之风,彰时代风华。27.下列对《红楼梦》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①顽石无材补天是整部小说的起点,木石前盟是宝黛爱情的前世,太虚幻境中的词、曲暗示着整部小说的结局。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的判词。③“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和“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两处提到的“公子”指的都是贾宝玉。④林家祖上曾经世袭列侯,林如海本人中了前科探花,并娶了贾敏为妻,可以说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兼书香之族。⑤因宝玉抓周时抓了脂粉钗环,七八岁时发表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等言论,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笑其为酒色之徒。⑥刘姥姥一进贾府,为读者提供了观察贾府的新视角,也同时设下一条伏线,连接着贾府势败、子孙流落的悲剧结局。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应为惜春的判词;④“林家祖上曾经世袭列侯”错误,林如海祖上是书宦之家;“可以说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兼书香之族”错误,林黛玉出生时林家已经没落,已沾不到祖上之光;⑤“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笑其为酒色之徒”错误,原文“ 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可知是贾政说宝玉为“酒色之徒”;正确的有①③⑥。故选C。28.从上面两则材料来看,林黛玉的性格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及原著的相关情节,简述其成因。材料一: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材料二: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答案】材料一描写黛玉初进贾府“留心、在意”的典型事迹。从黛玉不得不接了茶,仿照贾府众人漱口这件事可以看出黛玉“谨慎”的性格特点。材料二通过语言描写“单送我一个人”“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表现了林黛玉“多疑”、“敏感”的特点。分析黛玉性格的成因,有其个人成长的客观因素,她父母双亡,命运悲苦,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遭受冷落的孤独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材料一,林黛玉在贾府,陪同贾母吃饭,饭后,仆人便送来了茶,黛玉觉得与原来家中的情况不同,正在疑惑,见仆人捧来了钵盂,才知第一次的是漱口茶,第二次的才是喝的茶。“不合家中之式”也“少不得一一改过来”,接了茶;见捧过漱盂,“照样”漱口。此乃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典型表现,表明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材料二,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黛玉的性格:“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两句话明确表明林黛玉对周瑞家的不满,她觉得自己受了轻视,而且摆明了直接说出来,由此可见黛玉多疑、敏感、刻薄的一面。分析林黛玉这些性格的成因,一方面,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客观上,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她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多愁善感;更有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它寄身在贾府,永远觉得自己是被冷落的,她长期寄人篱下,形成小心谨慎、敏感多疑的性格。觉得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这是由性格决定的宿命,同时也感受到林黛玉内心寄人篱下的伤感。七、散文阅读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一只中国的猫头鹰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多年前曾出版过一套丛书“猫头鹰学术文丛”,有这样的介绍:“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形;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学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绘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猫头鹰曾是鲁迅的自画像,也是他精神与意志的象征。早在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时候,就曾在一本书上手绘过一只铁线描的猫头鹰,是男女两个站立的人组成全图,以男女两人的脸作为猫头鹰的两只眼睛,似乎既在观察又在解释这个世界。到了1927年,鲁迅为自己的论文杂文集《坟》所设计的封面上,更有了一只自己绘制的猫头鹰,刀刻般醒目:它站在封面图案的右上方,大大地睁开着一只眼睛,瞪着这个充满着罪恶与苦难的人间;而另一只眼睛则微微地虚闭着,对着各式的敌人,透露出强悍的不屑与轻蔑。鲁迅有一篇名《夜颂》文字,是他之所以热爱猫头鹰最好的注解。猫头鹰,正好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而白天,“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黑暗”,中国猫头鹰的鲁迅,当然也要在这光天化日的黑暗里,看见与揭露、批判与书写,“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于是,中国便有了一个全天候都在大睁着醒惕眼睛的猫头鹰了 ,一只中国的猫头鹰。猫头鹰及它的延伸,曾被鲁迅用作各种笔名:隼、翁隼、旅隼、令飞、迅行等。鲁迅说,“迅即卂,卂实即隼之简笔”(致章廷谦信),许广平也曾说,“隼性急疾,则为先生自喻之意”。沈尹默在《忆鲁迅》里说“豫才的话不多,但是每句都有力量,有时候要笑一两声,他的笑声是很够吸引人的,玄同形容他神似猫头鹰,这正是他不言不笑时凝寂的写真”。在《鲁迅生活中的一节》里,沈尹默有着更为灵动的记述:“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猫头鹰。这个鸟,鲁迅对他都不甚讨厌,实际上毋宁说,还有点喜欢。”鲁迅一生最为忠诚的朋友许寿裳也说:“殊不知猫头鹰本是他自己所钟爱的。”喜欢,总会与爱相通着,《我的失恋》,猫头鹰直接成了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他当然常常处于绝望之中,但他又深信“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要在沉默的中国发出“惨厉”的叫声——这个“惨厉”,是他早在1912年的文言体小说《怀旧》里的话,“猫头鹰,鸣极惨厉”。他是旧中国,最大的一个守夜人,是他在几乎窒息的铁屋之中,发出了第一声呐喊,第一声毁了这摆着“吃人宴席”的铁屋子的呐喊,第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是反抗的、批判的、又是爱的呐喊——对青年、对中华、对民众没有尽头的爱与眷恋。这只猫头鹰,更期待着唤醒与点燃更多的声音、多元的声音,“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便鸱般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销的时候。旧账如何勾销?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随感录四十》)他当然知道统治者北洋军阀与后来的国民党政府,是要千方百计地阻止与扼杀他的声音,“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大不吉利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压迫愈烈,反叛的战叫也便愈加坚忍与长久,他执拗地要破坏“所谓正人君子的统一”局面,让他们“不舒服”,偏“要在他们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我且去寻野兽和恶鬼”(《失掉的好地狱》),他一生都在呼啸着“反狱的绝叫”。他的《秋夜》里,必定要“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他的《希望》中,必定会有“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鲁迅在《一点比喻》中曾塑造了一个山羊的形象,“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走在一群绵羊前面,为了牧人的天下太平,带领他们,“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屠宰场。鲁迅总想喝问:“(你们)往那里去?!”紧接着,鲁迅说到了野猪与野猪的那两颗“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的獠牙,并告诉人们,“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这里,仍然是对于奴役与压迫的反抗。《灯下漫笔》里 对于中国历史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怎么办呢?鲁迅不容置疑地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这个中国的猫头鹰,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彻底。(取材于李木生散文《鲁迅的动物伦理》)2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告诉我们猫头鹰无论中外、无论神话中还是学术界,都有着象征性的意义。B.文中引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意在说明鲁迅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C.鲁迅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哪怕是悲哀的鸣叫或不祥的预言。D.本文大量援引鲁迅的原句,可使文章中各个观点得到最直接、最强有力的支撑。30.请结合全文分析鲁迅热爱猫头鹰的表现及其原因。31.有人认为,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应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上下文阐述理由。【答案】29.B30.表现:(1)先后在1909年、1927年绘制猫头鹰的图案;(2)在《我的失恋》中,将猫头鹰作为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原因:鲁迅以“猫头鹰”自喻,“猫头鹰”是他人格意志的象征,具体体现在:(1)像猫头鹰一样“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表明他在荆棘之路独自前行。(2)“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是一位全天候都在大睁着醒惕眼睛的“猫头鹰”,他期待着唤醒百姓愚昧的心灵。(3)鲁迅“不甚修饰”的外表与言行很像猫头鹰,他神似猫头鹰。(4)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31.不能删去。(1)列举山羊和野猪事例,与猫头鹰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对猫头鹰的热爱。(2)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表明他对于奴役与压迫的反抗。(3)进一步表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愚昧无知,鲁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析】【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说明鲁迅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错误。原文说“他当然常常处于绝望之中,但他又深信‘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此处意在说明鲁迅的“希望”。故选B。【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表现:“早在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时候,就曾在一本书上手绘过一只铁线描的猫头鹰……”“到了1927年,鲁迅为自己的论文杂文集《坟》所设计的封面上,更有了一只自己绘制的猫头鹰……”,鲁迅先后在1909年、1927年绘制猫头鹰的图案。“喜欢,总会与爱相通着,《我的失恋》,猫头鹰直接成了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在《我的失恋》中,将猫头鹰作为赠给爱人的首选定情之物。原因:鲁迅以“猫头鹰”自喻,“猫头鹰”是鲁迅人格意志的象征,具体表现在:“猫头鹰,正好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鲁迅像猫头鹰一样“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表明他在荆棘之路独自前行。“而白天,‘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黑暗’,中国猫头鹰的鲁迅,当然也要在这光天化日的黑暗里,看见与揭露、批判与书写”,“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是一位全天候都在大睁着醒惕眼睛的“猫头鹰”,他期待着唤醒百姓愚昧的心灵。“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猫头鹰。这个鸟,鲁迅对他都不甚讨厌,实际上毋宁说,还有点喜欢”,鲁迅“不甚修饰”的外表与言行很像猫头鹰,他神似猫头鹰。“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鲁迅从心底热爱着猫头鹰。这种热爱,又缘自于他的“猫头鹰”式的夜间的清醒与发声。【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应该回答“不能删去”。鲁迅形容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屠宰场”,说明山羊任人宰割;然后描写野猪“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列举山羊和野猪的事例,将它们与猫头鹰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突出鲁迅先生对猫头鹰的热爱。“《灯下漫笔》里对于中国历史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怎么办呢?鲁迅不容置疑地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样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表明他对于奴役与压迫的反抗。结合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的总结,进一步表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愚昧无知,鲁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写作32.阅读下面文字,并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美颜是一种利用技术使图像变美的手段。很多人拍照时定要美颜;发朋友圈时先要美颜,进入视频会议后要设置美颜……渐渐,美颜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人们对美颜的流行看法不一。其实,“美颜”又何止用于容貌。(1)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论美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想象?请以“美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论美颜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认知不断提高,于是各种各样的美颜“自拍神器”应运而生。人们频繁地使用这类美颜产品时,美与丑变得可以选择,这种选择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潮流。我们不禁感叹大千世界,真实之美鲜有出现。对于这种潮流,我们大声呼吁:拒绝美颜审美,成就美丽自我!自拍美并非等于自然美,若你自身不被认可,再美的照片只能映衬你的虚假。不少人认为美颜产品能够让自己变得美丽,愉悦身心,又如材料中所言,“将真实生活美化一下又何妨?”然而使用美颜产品的人并不知道,这种“美”的背后是虚假的本身。试想,拿着一张与自己判若两人的照片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容貌,难道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纪伯伦说:“真实,也是一种美。”众所周知,智慧与知性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美。诚然,美颜相机的效果十分养眼,但相比于气质与涵养,人们并不会认为美颜所带来的美感胜于气度与修养。同理,如果一个人外表美得惊世骇俗,可人品与修养差得令人唾弃,那么这种所谓的“美”又美在何处?历史上有东施效颦的笑话可供人们思考,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真实,才是最美的。弃假存真,寻找最美。罗丹曾言:“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华民族这个讲究内涵的世界里,人们对美的认识更是有千万种见解,但更多人认为心灵美才是最高的境界。在这个被美颜产品过度美化的社会里,却仍不乏“最美女孩”“最美老师”“最美清洁工”这样的人涌现。他们用他们的无私与奉献勾勒出美的最真实之处。可见,是心灵上至高无上的美造就了这个美得不可言喻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于是我们要去认识这个世界,要通过认识去重塑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审美,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肤浅,更应深入内心发现美的真谛。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论美貌,李清照不敌杨贵妃,可是杨贵妃的美却让君王丧尽天下,李清照的才情名留千史。所以,不需要用美颜相机来对自己进行美化,自信与修养亦能赢得光彩人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提到了现在流行的一种现象,人们用美颜技术拍照。然而,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美颜技术有利于社会审美的进步,且悦人悦己。第一,美颜技术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心;第二,美颜技术可以鞭策人们改变自己;第三,美颜技术可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性。总之美颜技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美好、幸福。从不利的角度来看,过多使用美颜技术,偏离了拍照本身的意义。失去了真实的自己和景色,也失去了自信。首先,美颜技术让拍照记录失去了意义;其次,美颜技术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使用美颜技术拍摄出来的效果与实际脱轨,让人无法判断真假,这就使得美颜技术在社交领域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烦恼;再次,美颜技术给网络诈骗提供了温床。网络直播中,有主播通过美颜技术,将自己伪装成为“靓女”或“帅哥”来吸引粉丝,获得流量和打赏,本身就带有欺诈性质。因此,与其为颜值和生活加上“滤镜”,倒不如去感受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活出强大自信。在行文思路上,以议论文为例,可进行辩证的论证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美颜技术的使用要合理有度。然后认可美颜技术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可论述美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美丽变得方便起来。然而,凡事都有“度”,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使用美颜技术无可厚非,但美颜技术如果被用错了地方,那就可能会造成许多的不良后果,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最后得出结论,因为美颜技术有利有弊,人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其劣势,让美颜技术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添光加彩!写记叙文,可设计有波澜的情节,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如你有一位要好的漂亮笔友,平日因忙于学业多用微信视频联系,暑假到了约好见面,见面的感受却像见了一位陌生人,原来笔友一直用美颜修饰自己,那一刻觉得自己平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付出大打折扣,最后卒章显志,感悟到生活不是舞台,它是真实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并不需要遮掩和修饰。立意:1.美颜重在修饰,但不可因此失去真实。2.真实本来就是一种美。3.美颜并不等于假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2:00:02 页数:25
价格:¥2 大小:20.9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