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山东省平度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平度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平度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2023.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材料二: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材料三: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精心的描述。C.博物写作作用比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大;前者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更强调“代自然立言”。D.古代小说家在写作中有了典型的博物书写的内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条理清晰。B.材料二通过正面论述,从不同书写类型,用具体实例,论述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的特点。C.材料三中的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D.材料二论证了博物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材料三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两则材料关系密切。3.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A.法布尔的《昆虫记》用动物学家的知、文学家的思,为一百多种昆虫书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B.沈从文的《边城》中写到茶峒方言、碾坊、龙舟、渡船、虎耳草、吊脚楼等湘西特色的内容。C.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D.铁凝的《哦,香雪》借尼龙袜、手表、丝巾、人造革学生书包等外来物品反映乡土社会裂变。4.一篇好的博物书写文章应关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进行概括。5.下面是《红楼梦》对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从博物书写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评析。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答案】1.A2.D3.C4.主题方面:①体现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强化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②注重生态主义、环境意识。能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写作特点方面:①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以博物学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②避免写作误区。警惕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和机械性地重复书写,避免泛化和滥用。5.①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是《红楼梦》博物书写的具体体现,体现传统博物学研究的对象——人工物。是红学研究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的表现形式之一。②具有科学性。这段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③具有文学性。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以比喻、描写等文学手段,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同时,一屋子的书、笔和字画,与探春书香门第大小姐的身份相得益彰,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错误。文中没有提到“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而是“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C.“博物写作的作用比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大”错误。从原文“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来看,原文并没有对博物写作的作用与生态文学的作用进行比较,只是强调博物写作正在某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项于文无据。D.“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意识”错误。原文中说“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作者介绍了博物书写的渊源,没有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的意识”,选项强加因果和扩大范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三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错误。应该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等不具备上述功能,只是为了推动情节,烘托情境气氛,生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非博物书写。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主题方面:由“构思关于家乡全面小康后生活风貌的小说时,打算大量书写乡土特色的自然风物”“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分析可知,要体现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强化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由“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分析可知,要注重生态主义、环境意识,能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写作特点方面:由“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分析可知,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以博物学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由“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分析可知,避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由“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分析可知,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需引起重视,写作时需要避免。 由“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分析可知,警惕机械性地重复书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分析可知,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是《红楼梦》博物书写的具体体现,体现传统博物学研究的对象——人工物。是红学研究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的表现形式之一。结合“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分析可知,具有科学性。这段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分析可知,具有文学性。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以比喻、描写等文学手段,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同时,一屋子的书、笔和字画,与探春书香门第大小姐的身份相得益彰,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西戈壁晒秋(节选)龚培德晒秋是在立秋之后。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10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 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 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晒秋”在西戈壁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贫乏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B.因为刘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儿,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展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C.西戈壁人用老胡杨树、红柳条、铃铛刺等材料盖房子,既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又交代了下文托儿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D.连队的女人开始以“小白菜”称呼刘巧巧,带有戏谑之意;在刘巧巧棺木前称呼她“小白菜”,则带有深深的敬意与爱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晒干菜的原因。B.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刘巧巧这个人物,使其前后形成反差,形象更加立体生动。C.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又生动自然,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既彰显了散文的语言之美,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D.连队女人“那可真馋”的语言和家长爱理不理的行为,主要体现了连队人的尖酸刻薄,冷漠严苛。8.文中干菜经雪水浸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简直就是刘巧巧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答案】6.B7.B8.①刘巧巧如同干菜一样干瘪瘦小、平凡不起眼;②“经雪水浸泡”,对刘巧巧而言,就是遭遇幼儿园屋顶塌陷的灾难;“难见的青翠”,是刘巧巧面对危难,舍身救孩子而彰显出来的高贵品质。因此这句话简直就是刘巧巧的写真。9.①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②文章通过塑造刘巧巧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现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牺牲表现西戈壁人为边疆 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以“晒秋”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错误,由“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可知,不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而做了保育员,而是因为她会唱歌。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错误,由“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可知,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了秋天阳光的特点,而非早晚温差大的特点;C.“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错误,文中没有带有地域特色的词语,因此语言并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D.“主要体现了连队人的尖酸刻薄,冷漠严苛”错误,从原文“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来看,即使她们有时候不愿意,但“还是会给她带上”,可见她们的淳朴、善良。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外形上相似:干菜即经太阳晾晒后干巴的蔬菜,而刘巧巧“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可见二者外形上相似。精神上相似:由“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可知,干菜经过雪水浸泡,碧绿可爱;由“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可知,刘巧巧不会干活,还嘴馋,看不出任何招人喜爱的地方;由“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 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可知,雪水融化后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刘巧巧及时将学生救出,自己却壮烈牺牲,就像干菜经过雪水的浸泡展露的“难见的青翠”。因此这句话简直就是刘巧巧的写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本文写作手法的能力。首先分析题干的含义,“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意思是说:从一些细微小事里,可以看到宏观的大千世界,人情冷暖。这句话概括的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然后分析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首先从内容上看,文本描写了一位命途多舛随丈夫来到西戈壁人的“小白菜”的小人物的故事,她肩不能扛,活不能干,不会晒菜,只会唱歌,却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而“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也表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通过叙述小人物的故事,表现了西戈壁人为边疆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这是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就主旨而言,由“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可知,西戈壁条件艰苦;由“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可知,文章通过叙述故事,表现了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这是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因此,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 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①)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该疏被皇帝采纳。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汉A兴B接C秦D之E弊F作G业H剧I而J财K匮L自M天N子O不P能Q具R钧S驷1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相同。B.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相同。C.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D.罢,通“疲”,与《垓下之战》中“楚兵罢食尽”中的“罢”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如果放弃农业而去从事不重要的商贾,这是本末倒置,是对天下的残害。B.汉朝自建立政权以来,公私粮食积蓄不足,朝廷卖官鬻爵,百姓卖儿鬻女,贾谊认为这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C.汉文帝时面临粮食储备不足的危机,材料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性,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思想。D.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城乡的粮仓充满了粮食,发生旱涝灾害也能让百姓自给,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2)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14.班固为什么评价“汉文帝美矣”?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0.BFL11.A12.D13.(1)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2)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14.①善于纳谏,发展农业储备粮食;②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③勤勉节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的疲困社会,营造繁多而财力匮乏,从天子以下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汉兴”,主谓结构,“兴”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接秦之弊”,“秦之弊”作“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作业剧而财匮”,“作业剧”“财匮”,两个主谓结构并列,“匮”后断开。故在BFL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义相同”错误。根本;树根。句意:现在人们弃农经商。/它的树根要舒展。B.正确。句意:过度奢侈的风气。/《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C.正确。遭受;通“披”,穿。意义不同。句意: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将军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D.正确。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句意:楚军已兵疲粮尽。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的能力。D.“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错误。选项略去了前提条件“非遇水旱之灾”。故选D。【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通“猝”,突然;“数”,几;“胡以”,凭什么;“馈”,救济。(2)“重”,重视,把……看得重;“先”,以……为先;“绌”,贬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仓廪实而知礼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可知,汉文帝正是采纳了臣子的建议,才发展农业储备粮食,才有了文景之治。由“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可知,汉文帝能做到勤勉节俭、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参考译文:材料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材料二: 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的疲困社会,营造繁多而财力匮乏,从天子以下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平民百姓没有积蓄。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织的衣服、不许坐车,并且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用这些办法来控制和羞辱他们。接着是孝文帝、孝景帝先后治理国家,清静廉正,谨慎俭朴,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安养天下百姓,七十多年之间,国家无事,如果不发生旱涝灾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家足用。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中贮存了剩余的物资;京城国库中的钱累积万万,串钱的绳子都已朽烂,无法清点数目;京城粮仓中的陈旧粟米一层盖一层,装满太仓,只好在外面堆积着,以至于腐烂而不能食用。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16.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答案】15.D16.(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诗主旨,更是琵琶女与诗人感情的共鸣。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3)大雁有春季南归、秋日北回的生活习性,故古典诗词中常用它来表达离愁别绪、思归思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同是天涯沦落人②.相逢何必曾相识③.汶水、徂徕如画④.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⑤.示例一:征蓬出汉塞⑥.归雁入胡天示例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示例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示例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涯,沦,汶,徂,徕,蓬,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在网上搜索,会找到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功能饮料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功能饮料会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喝功能饮料有生命危险”等等。①,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有研究报道发现,功能饮料中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的确,每天摄入适量的咖啡因②。根据推荐摄入量,咖啡因每天的安全摄入量不得超过300毫克。③,反而容易导致咖啡因中毒,引起失眠、头痛、易怒、暴躁、肠胃不适、心悸和肌肉颤动等不适症状,严重的话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平时喝一罐功能饮料,一般来说达不到引起咖啡因中毒的量,但如果每天都喝,或者一次喝得太多,就可能引起不适的症状。另外,也不能说咖啡因是功能饮料带来威胁的唯一原因,除了咖啡因,一般的能量饮料中还含有很多其它的成分,据报道,对这些成分安全性的研究目前还不够。因此,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对功能饮料的敏感程度不相同,但是如果不是实在需要,还是尽量少喝或不喝功能饮料。18.下列句子中的“实在”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实在”,语意相同的一项是()A.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B.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C.他名义上是个大学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D.他匆忙上岸,竟不曾说真姓名与实在的住处。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B19.①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③但如果摄入太多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词语含义的能力。画线句子处的“实在”是确实,的确的意思。A.具体而切实。B.确实,的确。与例句相同。C.其实。D.真实,不虚假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上文列举的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可以总结出“各有各的说法”,后文提到“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入的应是表转折关系的分句。因此可填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第②空,根据上文“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以及本句承接上文说法的“的确”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写摄入适量咖啡因的效果,可填写与提振精神有关的内容。可以填: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③根据上文“适量”“安全摄入量”等字眼及下文“反而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可以推断出填写的内容应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因此可填入如“但如果摄入太多”等类似意思的语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赣南脐橙、柞水木耳、五常大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强调的是产品的原产地。”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后,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谁都可以申请使用。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我国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地理标志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很多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市场的“通行证”,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B.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C.“真?……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D.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21.根据文中信息,给“地理标志”下定义。不超过20个字。22.综合图文材料,从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简述“地理标志”的作用。要求:语言简明、准确。【答案】20.D21.地理标志是由地理名和商品名组成的知识产权标识。22.①惠及的市场主体数量多;②带动的产业产值高;③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④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示插说;B.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C.破折号表示语音延长;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从“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知识产权标识”提取属概念“知识产权标识”; 然后从“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概括出种差“地理名和商品名”;最后采用“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形式加以整理:地理标志是由地理名和商品名组成的知识产权标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要点的能力。(1)从图一的“核准使用的市场主体”14315家可知:“地理标志”的作用之一是惠及的市场主体数量多;(2)从图二中“涉及地理标志产业值”210亿元可知:“地理标志”的作用之二是带动的产业产值高;(3)从文字材料“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可知:“地理标志”的作用之三是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4)从文字材料“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可知:“地理标志”的作用之四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敢为最先,不耻最后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鲁迅先生如是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未来的脊梁。”鲁迅先生如是说。夕阳的落落光辉温柔的躺在题着《鲁迅杂文选集》的封面上,我倚着窗,眉头紧蹙,看着远方的天空,思考着……初见“不为最先”,以为是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抑或是一种自谦的姿态。细细读罢,才明了“不为最先”原来是民族的病症,国家的悲哀。时光又将我丢在了那个颓废腐朽的年代。清政府的统治像一团巨大的阴翳遮住了历史的天空。中国人沉睡了,以“不为最先”奉为自己的处世金针,所以中国堕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熬日。而“不耻最后”呢,正如鲁迅先生的字字珠玑,这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失败,是每个人唯恐躲之不及的,总是想要用胜利者的姿态来俯瞰大地,像《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士大夫之族的心理。然而追 求成功固然可佩,但试想一下,一个人不以最后为耻辱,勇敢且坦然地接受,其心胸也足以盛下“海阔天空”了吧!有了这样的心态,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其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既谈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也顺之从他身上看出了那份高洁的人生情操。鲁迅的弃医从文,勇敢地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第一面鲜艳的旗帜。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在那样黑暗动荡的年代,他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尔虞我诈,用文字来唤醒国人沉湎的意志,点燃中国人荒凉的思想原野上已经黯淡腐烂的思想木柴。他勇敢地站了出来,用犀利的文字揉碎了“不为最先”的噩梦。于是,我们逐渐摆脱了彷徨,在阵阵革命的热风中,从南腔北调的人们口中共同喊出了——“革命”两字,响彻大地。所以我说,只有失败者才“不为最先”,只有成功者才“不耻最后”。黑夜不知何时已经占据了我的眼眶,浓浓的,好像有雾,我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了。那思绪渐渐被我收回,我又开始整理起了我的生活。当那些革命的硝烟已经被前进的时代一点一滴地冲淡,至今,宛如蒸馏水一般洁净、透明。生活加速地向前发展,渐渐长大的我也开始了思考,思考社会和自己……有时候,错的不是这个时代,而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从众心理压迫每个人的神经,腐蚀着每个渴望独立的心灵。“不为最先”又死灰复燃,成为人们信奉的处事法则,互相推诿责任,没有主见,淹没在人海里。这是社会丑陋的一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辩证看待问题。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从众心理也渐渐淡去身影。素质教育的推行,文明风尚也重新焕发活力。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学生,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曾经遭受学业的挫折,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但我相信鲁迅先生的这一堂课已经让我深有感触——“不耻最后”,只要有上进心,一如既往的追求,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也会取得成功的。“敢为最先,不耻最后”才是每个人应该有的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的姿态。轻轻将书放到书架上,面对一抹黑色,陪着桌旁一盏寂寞,我提笔融墨,在光洁的宣纸上写下:“敢为最先,不耻最后”。【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鲁迅先生杂文《最先与最后》中的一句话。鲁迅这段话抓住运动会中的生活片段,表明对“优胜者”“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以及“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的态度,对于“优胜者”,鲁迅认为是“可敬”的,而对于坚持到最后的竞技者以及看到这样竞技者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的认为他们是“中国将来的脊梁”,由转折词“固然……但……”可知,重点在后者。“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指的是那些面对失败,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执著追求,不言放弃的人,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则是对别人的失败给以鼓励和尊重,为他们坚持到底的精神叫好的人。肃然沉默作无声支持的看客正如逐渐觉醒的大众,和那些永不言弃的先驱形成了一个有希望的“大众群像”,他们的身上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民族气质,而这种气 质在今天也是有现实意义的。由此可知,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立意:从“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角度,可以围绕“身处逆境,坚持到底”“执着追求,永不放弃”方面立意;从“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角度,可以围绕对不放弃者的尊重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围绕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民族气质立意。【立意】1.身处逆境,永不言弃;2.敢为最先,不耻最后;3.给执着追求的人点赞;4.有一种民族气质叫坚忍不拔,奋发图强;5.不屈的民族,不屈的魂。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9-25 04:30: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226.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