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是指通过分析其环境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而显示智能行为的系统。近来研究更趋向于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建立在现代算法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感知、推理、学习、决策等思维活动并能够按照一定目标完成相应行为的计算系统。目前众多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已广泛应用,如搜索引擎通过处理海量数据,将原本混乱的互联网以人类可理解的、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无人驾驶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而实现转向、加速和制动。这些为增强与替代人类的活动和任务提供了变革潜力,逐渐提升了人类的感知、思考和对世界采取行动的能力。人工智能具有以往技术无法企及的增强人类活动的特点,且在某种程度上以独立的、不可预测的方式通过采取精准行动而做出决策。一些学者认为,以大数据和算法匹配的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塑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共安全风险、算法偏见问题、责任伦理问题等一系列的挑战。回溯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不管是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还是行为主义,其发展的核心是由数据驱动算法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数据是“基本驱动力”,而算法是“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技术底层逻辑来看,人工智能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主要来源于数据与算法:其一是数据的不当收集和处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海量信息作支撑,各类数据信息采集覆盖于数字化空间中,如个人身份、网络行为等。如不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人类将面临隐私“裸奔”的尴尬局面,进而触发极大的伦理风险。其二是算法内在缺陷及其不当使用。在技术层面,算法就是一些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价值偏见,但是由于在编码、运用过程中离不开设计者和开发者的主观意志,有可能将个人情感、社会观、价值观嵌入技术中,造成如算法失算、算法歧视、算法“黑箱”、审查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工智能的“脱靶”现象,即背离既定的正面目标而产生相反的破坏活动。像ChatGPT,其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存储功能确实给人类生活、工作带来了福祉,但如不对输出加以控制,可能生成种族主 义、性别歧视之类有偏见的内容或有害指令信息,扰乱社会公平和正义。(摘编自刘丹鹤孙嘉悦《人工智能规制政策制定的风险与治理》)材料二:在人机互动中,人具有思想和情感,ChatGPT在涉及人类情感的细微之处或措辞的把握上并不准确,例如,男女之间的语言通常带有性别化表述特征,ChatGPT在互动问答中将形成普遍性的或“非人非机”双向训练的“中性化”融合式表述方式,主体的个性化语言特质在ChatGPT互动中试图链接理解它的普遍化特征,在语言主体间性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混合物”将对其话语风格和语言伦理产生影响,这是从生活方式到表达方式的改变,语言的趋同化或同质化将被规训并固定。这一改变是语言伦理领域的改变,表达方式的改变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话语革命,但其不是语言伦理关于语言使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性话语价值的体现。赵汀阳认为,不能过于注重人工智能的“拟人化”,拟人化并不意味着否定有用性,而是人工智能试图拥有人的情感、价值观。人并不完美,将人工智能拟人化是非常可怕且消极的事情。真正的主体性在无限的驯化中成为智能机器人的训练客体,这是主体客体化的一种变现。ChatGPT将人的主体性话语转化为客体的结果,即人的语言物化症候。ChatGPT的训练和被训练会规制与被规训,更加实在地呈现效果,如同ChatGPT掌控受众想象力的空间或方式,成为技术异化后统治人类的一门艺术。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影响民众想像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如果让我表明看法的话,我会说,必须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形象。掌握了影响群众想像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人的从众心理将转变为从智能机器人心理,在广泛的社会语境中被认为是个性化的叙事方式被人工智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语言的长期改变会渗透其情感认知、伦理行为和整体行为的走向,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既是值得关注的科技哲学问题,又是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正在接管学术界甚至世界,即使这一担忧不是主要的,却将长期存在。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快速复制已有学术文献,虽然其复制的文献没有出处,没有正确性的考证来源,但ChatGPT会不断产生其认为的客观答案,生成虚假的学术文本,其对学术道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时仍需谨慎,ChatGPT被视为“嘴替”或“文替”,数据的滥用或对知识的不完整性采用,将为错误信息的传播埋下风险和隐患。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要遵循学术伦理,以确保学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人工智能被界定为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最好可能行动的理性行动者,而不能在实践中走向道德理性的反面。在伦理规则方面,2021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吴沈括认为,在人工智能治理过程中,伦理和法律应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且广泛的保护网络。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高风险,需要用法律划定行为红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 (摘编自令小雄王鼎民袁健《ChatGPT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是一种计算系统,它以现代算法为基础,以历史数据为支撑,具有人的某些思维活动。B.人工智能在增强人类活动方面具有以往技术无法企及的优势,它可以通过采取精准行动做出决策。C.人工智能是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价值偏见,但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嵌入人的主观意志。D.人工智能改变了个性化的叙事方式,这一改变会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为增强与替代人类的活动和任务提供了变革潜力,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人类的活动将会被替代。B.人工智能能够重塑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它给人类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C.人机对话中主体的个性化语言特质与普遍化特征相链接,人的主体性话语转化为客体的结果,主体性随之消失。D.在人工智能治理过程中,只要伦理和法律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就能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广泛的保护网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比尔·盖茨认为ChatGPT的问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B.ChatGPT通过对话方式挖掘并分析数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建议。C.2022年7月,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预言:“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D.ChatGPT降低了学术不端的成本,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诚信危机。学生用它代写作业或论文,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4.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5.近日,有关专家呼吁暂停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进一步研发。请结合材料二,试分析这一做法的原因。【答案】1.C2.B3.D4.①合理收集和处理数据,保护用户的隐私;②弥补算法内在缺陷,正确使用算法; ③遵循伦理规则,不能走向道德理性的反面;④用法律划定行为红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5.①ChatGPT在涉及人类情感的细微之处或措辞的把握上并不准确;②人工智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③容易诱发学术不端的行为,影响学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人工智能是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偷换概念。根据原文“在技术层面,算法就是一些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价值偏见,但是由于在编码、运用过程中离不开设计者和开发者的主观意志”可知,应是“算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类的活动将会被替代”主观臆断。原文说的是“这些为增强与替代人类的活动和任务提供了变革潜力,逐渐提升了人类的感知、思考和对世界采取行动的能力”,说明人工智能只是为这些活动任务提供变革潜力,并不代表人类活动一定会被替代。C.“主体性随之消失”主观臆断。原文说的是“真正的主体性在无限的驯化中成为智能机器人的训练客体,这是主体客体化的一种变现”,只是说可能会主体客体化,并没有说会消失。D.“只要伦理和法律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就能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广泛的保护网络”逻辑关系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吴沈括认为,在人工智能治理过程中,伦理和法律应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且广泛的保护网络”。选项混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像ChatGPT,其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存储功能确实给人类生活、工作带来了福祉,但如不对输出加以控制,可能生成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之类有偏见的内容或有害指令信息,扰乱社会公平和正义”可知,该则材料的中心主旨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有好处也会有坏处,需对其加以控制。D.指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诚信危机”“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符合材料一主旨。A、B、C仅仅描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与好处。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其一是数据的不当收集和处理”“如不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人类将面临隐私‘裸奔’的尴尬局面,进而触发极大的伦理风险”可知,应合理收集和处理数据,保护用户的隐私。根据材料一原文“其二是算法内在缺陷及其不当使用。在技术层面,算法就是一些复杂的电脑代码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价值偏见,但是由于在编码、运用过程中离不开设计者和开发者的主观意志,有可能将个人情感、社会观、价值观嵌入技术中,造成如算法失算、算法歧视、算法‘黑箱’、审查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工智能的‘脱靶’现象,即背离既定的正面目标而产生相反的破坏活动”可知,应弥补算法内在缺陷,正确使用算法。根据原文“一些学者认为,以大数据和算法匹配的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塑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共安全风险、算法偏见问题、责任伦理问题等一系列的挑战”“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要遵循学术伦理,以确保学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可知,应遵循伦理规则,不能走向道德理性的反面。根据材料二原文“吴沈括认为,在人工智能治理过程中,伦理和法律应在不同层次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处置过程中形成有效且广泛的保护网络。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高风险,需要用法律划定行为红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可知,应用法律划定行为红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原文“ChatGPT在涉及人类情感的细微之处或措辞的把握上并不准确,例如,男女之间的语言通常带有性别化表述特征”可知,是因为ChatGPT在涉及人类情感的细微之处或措辞的把握上并不准确。根据材料二原文“人的从众心理将转变为从智能机器人心理,在广泛的社会语境中被认为是个性化的叙事方式被人工智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语言的长期改变会渗透其情感认知、伦理行为和整体行为的走向,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既是值得关注的科技哲学问题,又是伦理问题”可知,是因为人工智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对人的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二原文“但ChatGPT会不断产生其认为的客观答案,生成虚假的学术文本,其对学术道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可知,是因为容易诱发学术不端的行为,影响学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证聂鑫森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沈君默有孙子,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谢谢。”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沈先生,请尝尝。”“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我不能说。”“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对。”“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你读过这本书?”“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沈君默低头不语。“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是。”“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了沈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政和坚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D.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的重视,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使行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写出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D.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控制”,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8.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9.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C8.①《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②小说围绕《归隐录》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如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章道遵,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沈君默,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刘政和等;③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④《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巧妙地照应题目。9.①选材: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② 人物:塑造具有传统文人风骨的人物,如沈君默和章道遵等;③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如湘楚市博物馆,刘政和的办公室;④语言:古朴典雅,如腹简丰盈、敬儒知耻、海涵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错误。章扬的这种做法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避免自己的尴尬。C.“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错误。这并不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又怕刘政和拒绝,所以这句话体现出他的无奈。D.“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错误。突出应是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心机颇深、性格高傲”错误。刘政和嘴角的一丝冷笑是因为沈君默认为自己怕得罪章扬而不敢修复《归隐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物象的把握能力。文章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归隐录》展开的,《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本文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他在《归隐录》中写到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刻画了一个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形象。沈君默干古籍修复一直干了四十二年,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还原历史真相,最终将《归隐录》进行精心修复,刻画了一个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形象。刘政和当上博物馆的馆长之后,拒绝了分管领导章扬提出的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的请求,并且延聘沈君默修复《归隐录》,刻画了刘政和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刻画都是围绕《归隐录》的。章扬之所以不让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因为《归隐录》中写有对章扬先祖章道遵不利的文字,章扬的为尊者讳的行为让人觉得可笑,而章道遵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的做法让人敬佩。刘政和和沈君默修复《归 隐录》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本文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本文的题目“史证”,而《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所以《归隐录》能够巧妙地照应题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选材:本文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人物:本文主要刻画了《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以及古籍修复家沈君默。章道遵在《归隐录》中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而沈君默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只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修复《归隐录》,这两个人都具有传统文人的风骨。环境: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楚市博物馆,并且刘政和和沈君默的谈话是在刘政和的办公室,而对刘政和办公室的描写为“古拙的茶几”,并且二人喝的茶是具有清雅香气的龙井。所以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语言:文中有很多词句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如“腹笥丰盈”“请海涵”“恕我直言”“敬儒知耻”等等,所以语言上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二: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 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节选自《晋书·何充传》)【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中的“狼籍”意思不同。B.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也是此意。C.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B.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C.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2)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14.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10.EⅠM11.D12.C13.(1)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2)(庾冰兄弟)经常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应该立年长成熟的君主的道理来劝说晋成帝,成帝听从了他们的主张。14.①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②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③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如今琅邪王继位,年幼的太子怎么办!国家社稷,恐怕要危险了!“今琅邪践阼”中,“今”是状语,“琅邪”是主语,“践阼”为谓语动词,独立成句,故应在E处断开;“如孺子何”一句疑问句,“如……何”表疑问,故应在I处断开;“社稷宗庙将其危乎”中,“社稷宗庙”连用,表示句子主语,“将其危乎”做修饰副词及卫浴成分,故可于主语后断开添加逗号,故应在M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狼籍”:名声不好/凌乱。句意: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B.“稍”:逐渐。句意:逐渐升迁至东阳太守/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C.说法正确。D.“数”:动词,计算/名词,理数、天数。句意:供养的和尚以百计/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太后的弟弟”错,根据原文“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可知,应是皇帝 的同母弟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替;“反侧”,感到不安;“晏然”,安定淡然。(2)“每说帝以国有强敌”,状语后置句,应为“每以国有强敌说帝”;“每”,经常;“宜须”,应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可知,何充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当“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时,“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由此可见,何充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根据材料二原文“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可知,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含任庐江郡太守,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大将军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一定政绩很好,庐江有名望的人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这些不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材料二:何充,字次道,庐江郡人。他是丞相王导妻姐的儿子,因此年少时便与王导关系融洽,很早就担任显要官职,明帝也喜爱他。成帝即位后,何充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平定苏峻之乱后,他逐渐升迁为东阳太守。在郡为官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绩,举荐不应朝廷征召之士虞喜,选拔郡里贤达谢奉、魏颜等为郡府佐吏。王导、庾亮一起向成帝进言说:“何充才识度量过人,端正有节操,有万夫所归的声望,必能掌管朝政。老臣辞世之日,希望陛下选用何充为近侍,天下将会安定,社稷无忧了。”因此何充升为吏部尚书。等到王导逝世后,何充转任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与总领尚书事。庾冰兄弟以国舅身份辅佐朝廷,权势 等同天子,担心新帝即位之后,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疏远,将遭到外臣攻击,因而策划拥立康帝,就是成帝的胞弟。(他们)经常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应该立年长成熟的君主的道理来劝说晋成帝,成帝听从了他们的主张。何充建议说:“父子传位,是先王既定的法典,忽然妄加改变,恐怕不是利国的良策。所以武王不传位给有圣德的弟弟,是遵循大义。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百官都以为毁乱典章制度,不能接受。如今琅邪王继位,年幼的太子怎么办!国家社稷,恐怕要危险了!”庾冰等不听。不久康帝继位,康帝来到前殿,庾冰、何充两边侍坐。康帝说:“朕继皇位,是二位爱卿之力啊。”何充回答说:“陛下即位,是臣子庾冰一人之力。如果依我的主张,陛下就不能君临天下了。”康帝脸上露出羞愧神情。建元初年,何充出任骠骑将军,代表皇帝出行,兼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回避庾氏兄弟。不久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想要立简文帝,而何充建议立皇太子,他的建议被康帝采纳。等到康帝驾崩,何充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庾冰、庾翼十分怨恨何充。何充担任宰相,刚强果敢,才识度量过人,执掌国政,正气凛然,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凡是选任官员,无不以功臣为先,不因私情任用亲人,人们因此敬重他。然而他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当时郗愔和他的弟弟郗昙信奉天师道,而何充和他的弟弟何准笃信佛教,谢万讥笑他们说:“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何充于永和二年去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封赠为司空,谥号为文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注:梅花落,乐府曲名,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第一句中“迁客”指被贬之人,李白借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流露出满腔的迁谪之感。B.高诗第一句用“雪”“牧马”等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边塞诗特有的肃杀、凄凉的氛围。C.李诗第三句中的“黄鹤楼”“玉笛”,高诗第二句中的“羌笛”“戍楼”都呼应了诗歌标题。D.同是写听“吹笛”,李诗以叙述开篇,而高诗则以写景开篇,两诗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16.这两首诗的三、四句描写的情景和所用手法都高度相近,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 情景:李诗三、四两句写黄鹤楼中传来阵阵笛声,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高诗三、四两句询问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山。两首诗都用梅花飘落飞扬的情景来写听吹笛的感受。②手法: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赋音乐以形象,以视觉写听觉,听到笛声,想到梅花,想到梅花之落,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肃杀、凄凉”错。高诗的一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的画面,表明气候回暖,画面透着生机和希望。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诗句采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梅花落》笛声转化为视觉的“梅花”之景来描述,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纷纷飘落的凄清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这也是一种想象,实写笛声而虚写梅花,虚实结合,手法巧妙,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行军打仗时常敲击器具,如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写出师之时金鼓震天,士兵们气势高昂;身陷重围后,晚上所闻则是“_______________”。(2)《庖丁解牛》中“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总结全文,《种树郭橐驼传》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3)古人创作讲究炼字,例如,善用“空”字营造意境氛围,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金伐鼓下榆关②.寒声一夜传刁斗③.吾问养树④.得养人术⑤. 空山新雨后⑥.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榆”“刁”。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丰子恺先生的一生是诗化的一生。他从童年以①《千家诗》启蒙到晚年在咏诗②做画中走完人生的历程。抗战期间,举家逃亡,________的日子,他有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晚年又有诗云:“岁晚命运恶,病肺又病足。日夜卧床榻,食面又食粥。切勿诉苦闷,寂寞便是福。”他是把人生③融合在诗中。有一次,我提出想学他老人家的书体,不久,他写就两件长手卷,嘱儿子新枚送来。一卷《古诗十九首》,另一卷是郑彦龙的《调笑转踏》。新枚说,老人家每天早上五点起身,先书写一页,然后去“牛棚”报到。这三米多长的手卷是一页一页④粘(zhān)起来的,我由衷地感念老人家对我的关爱之情,终身不忘。具有诗人气质的丰先生在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后吟出抒发自己独特感情的诗句。他的绘画也与一般的画家不同,是诗人的画,也就是用线条色彩________的诗,对他来说,如果没有诗意,就没有_________,也就没有美好境界的追求。他说过:“若诗通画,则窃比吾画于诗可也。”俞平伯说:“您的画本就是您的诗。”同样的,丰先生的随笔《山中避雨》《阿庆》,都是佳妙的叙事诗,他的译文《旅宿》开宗明义的起始几节,正是富含哲理的优美的散文诗。他能自如地融通各门艺术,要知道,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流离失所表述情志融会贯通B.十室九空叙述情感触类旁通C.流离失所表述情感触类旁通D.十室九空叙述情志融会贯通19.文中标序号处标点、字形、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B.②做画C.③融合D.④粘(zhān)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为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19.B20.丰先生具有诗人的气质,他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然后吟出诗句,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流离失所”,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十室九空”,形容因灾荒或战乱等百姓大量死亡或逃亡的凄凉景象。本处是说丰子恺先生一家在抗战时期,举家逃亡,失掉安身之所的情况,而不是说的百姓的凄凉景象,故用“流离失所”。“表述”,说明,述说。“叙述”,写出或说出事情的前后经过。本句话的陈述对象是“他的绘画”,故用“表述”。“情志”,感情志趣。“情感”,个体对这个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一些内心体验。本处是说绘画中不仅要表达情感还要体现作者的情趣,故用“情志”。“融会贯通”,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本处是说丰子恺先生能自如地融通各门艺术,故用“融会贯通”。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以及标点符号的能力。B.“做画”应为“作画”。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找准长句中的主干,长句中的主语为‘丰子恺先生’,谓语动词有“观察”“吟出”,对应的宾语为“世界”“诗句”。所以可变成“丰子恺先生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吟出诗句”。而定语“具有诗人气质的”是丰子恺先生的形象气质,可相应的变成“丰先生具有诗人的气质”。“抒发自己独特感情的”是丰子恺先生吟咏诗句的目的,可相应的变成“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被66°34' 纬度线包围的部分称为极地或极圈。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冰天雪地是极地的特色,寒冷干燥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①,给人带来入睡的艰难;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是另一番考验。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企鹅在南极雪地疾走,白熊在北极冰水游泳,苍鹰在高峰之巅盘旋……神奇的世界,迷人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极地生态环境②。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两极冰盖的快速融化对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气候变化速率超过野生动物适应新气候条件或迁徙的速率,物种将面临灭绝。冰盖的快速消融③,还会造成全球气候改变,给人类带来严峻挑战。此外,在两极冰雪中发现的微塑料,意味着人类活动已经让两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相比大型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不易清理,危害海洋生物安全,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降解。随着全球人口超过80亿大关,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必然越来越大,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性尤为凸显。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在两极冰雪中发现微塑料,意味着人类活动已经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22.①阳光普照没有夜晚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③不仅给野生动植物带来威胁【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在两极冰雪中发现的微塑料,意味着……”搭配不当,可删掉“的”,让“在两极冰雪中发现微塑料”作主语;“让……产生了深刻影响”搭配不当,把“让”改成“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句:与后文“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相对,该句应形容“极昼”一直是阳光普照,因此可填:阳光普照没有夜晚;第二句:“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急剧增加”是全球面临的挑战,极地也不例外;后文写的是极地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因此可填: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句:根据后文“还会造成全球气候改变”可知,这两句为过渡句,前文写的是“两极冰盖的快速融化对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可填:不仅给野生动植物带来威胁。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西方心理学家荣格也曾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可见,审视自我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国谚语也说:“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可见,倾听他人也不无道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倾听他人,看清自我莎士比亚说:“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人生路上,难免有责难我们的人,我们即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起码应给予其最基本的尊重。当然,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要舍弃自我。倾听他人,看清自我,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他者的声音可以教会我们成长。父母的说教、师长的教诲、朋友的规劝,甚至是竞争对手挑衅的话语,都是滋养我们人生的养料。当我们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时,我们应该多听;当我们长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独立思考后,我们依然应该多听。以人为镜,多听则明。倾听每一个不同的声音,我们才能全方位地看清自我,看清自己在他人眼中及社会上的位置。因此,作为自我人生的创作者,我们也应该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尊重我们生活的“读者”,倾听他们的声音,以便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所言所行。但我要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尊重并不等于认同,我们的人生作品应由我们自己来打造。难道他人的妄加揣测我们也要当真吗?难道尊重他人就意味着要按他们的方式去行动吗?难道以为听从他人的声音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能更加辉煌吗?当然不是。他人的声音不一定都是真理,也可能是刺穿我们人生胸膛的利刃,带给我们痛苦,对于这些声音,我们自然不必理会。因此,对于他人的声音,我们要反复斟酌地倾听,谨慎小心地执行,千万不能让其主导我们的人生。多听,不代表我们要对他人绝对服从,坚持己见才是更重要的。因此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依附他人而存在的。纪伯伦说:“应站在一起,但不要靠的太近。因为廊柱分立才能撑起庙宇。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生长。”因此,对于他者的言论,我们可以倾听,但要学会取舍,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独立的自我,才能创作出我们自己的人生作品,而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曾铿锵有力地如是说。即使尊重他人,聆听他言,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坚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 。人生之路上,我们要开两扇窗,一扇侧着开,可以小,但是足够让光照入,让责难和真言进来;另一扇开向天穹,要看得清头顶的星空,看清自己最后的决定。毕竟,倾听他人,是为了看清自我,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佳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孟子》的话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荣格的话形成对比,也强调了“向内审视”的重要性。两者都认为“审视自我”很重要。而中国俗语比喻当事人往往容易糊涂,旁观的人反而看得清楚明白;外国谚语通过“问问别人”才能准确了解自己。两者都强调了“倾听他人”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有两种观点,一是“审视自我”,而是“倾听他人”。这是一个二元思辨类作文。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审视自我也被称为自我反思,这是个体健康人格的要求以及体现之一。审视自我是一种能力,也是个体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要求。古语有云,一日三省吾身,也是体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以及价值。而倾听他人则是通过镜映原理,增强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无论是审视自己还是倾听他人,最终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准确了解自我,使自己能够以更客观、更广阔的思维方式了解自己,避免因思维局限而产生盲目认知,能够以更谦虚、谨慎的姿态,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在社会功能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可见“审视自我”和“倾听他人”并不矛盾,二者是可以统一的。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来写,也可以辩证思考,即既要审视自我,又要倾听他人。要充分论证二者各自的重要性,即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多审视自我,什么情况下要多倾听他人。更要论述清楚如何让二者和谐统一,要抛掉傲慢,放下偏见,开阔胸怀,放下身段,通过审视自我和倾听他人对自我有正确全面的认知,从而选择合适的人生道路,实现生命的价值。立意:1.学会自我审视,找到适合人生。2.倾听他人,映照自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25 00:0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8.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