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2023.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治理办法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材料二: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 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历史性完成,不仅破解了如何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代化建设跃升的世界性难题,也在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哲学及民生思想自“小康”到“大同”的升华与修缮。“大同”和“小康”一直以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追求,其“皆有所养”“以设制度”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旨趣同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综观中国传统社会“大同”思想的演化脉络,从孔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构想,到朱熹、二程“为政以德”“义利之辨”以及“安养人民,以厚其本”的哲学阐析,乃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明晰映现“大同”概念在不断演变,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思想意蕴,孕生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向往,涵括了建构分配公正平等共享社会形态的政治意向和民生图景。与之相应,“小康”概念同样得到丰富拓展,已经从“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言辞中焕然一新,转变升华为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蓝图、建设历程和现实任务的重要概念,成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话语,完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典范,澄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最广大的民族文化源流和价值基础。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展现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等治世观、民生观和发展观中,体现了对“大道之行”“以民为本”等文化价值追求的赓续和发扬。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又能够被概括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方法要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内在联结有机结合,彰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民族治世观、发展观和民生观赓续转化的高度文化自信;从人类文明发展与民族文化赓续的历史实践高度来看,共享发展深切蕴含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求索现代化的恢宏历史叙事,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蔚为大观、兼收并蓄的风格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恒志笃行,为万世开太平、追求世界大同的高尚品格和历史担当。(摘编自白兮《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一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这一历史奇迹,就只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其中的原因。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融通,故而其进入中国后能扎根大地、开花结果有一定必然性。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D.共享理念与其他各项新发展理念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主义并未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B.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因此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C.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思在支撑实现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上有独特的优势。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转化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泉源。3.下列选项中,其观念与材料二观点契合度最高的一项是()A.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B.《抱朴子》:“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C.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以人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工农谋幸福的理想中。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被持续发扬光大且已变成生动现实,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代化道路称为“中国式”的原因。【答案】1.B2.C3.D4.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人本理念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实现了相互融合、发扬光大。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及其“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有高度契合性,得以在相互融合中持续发扬光大且变成了现实。 5.①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结果。②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能”错。原文是“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选项把“不能不”转述成“只能”。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错,根据原文“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可见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的理论依据是“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D.“实现了伟大复兴”错,原文“并与新发展理念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可见表述不是完成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错,原文表述是“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原文推不出“西方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这一结论;B.“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错,原文推出的结论是“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D.“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泉源”错,文中说“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念走向创造创新的泉源”。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是基于共享理念谈“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D项“天下为公”与 这一观点最契合。A.强调勤奋学习或者亲自实践的重要性;B.强调人的修养、礼仪的重要性;C.强调领导者或者管理者品行端正的重要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人本理念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实现了相互融合、发扬光大。由“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可知,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及其“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有高度契合性,得以在相互融合中持续发扬光大且变成了现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可知,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结果。由“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可知,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李存葆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 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屋内静了下来。“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我们还!”“我们还!!”“我们还!!!”……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凑起来的钱。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 题。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A7.B8.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160华里到连队。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③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9.①语言描写传神。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②动作描写传神。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③细节描写传神。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④场景描写传神。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⑤神态描写传神。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A.“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错误。根据“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分析可知,“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只是大娘的托词,主要原因是想省钱。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错误。文章并没“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而是由大娘的节俭,我们明白了梁三喜的节俭。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走了“四天带一过晌”可概括为:婆媳二人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根据“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可概括为:婆媳二人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把亲人献 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根据“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可概括为:婆媳二人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等传神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的特点。“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等传神的额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等传神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我们还!’‘我们还!!’“我们还!!!”……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等传神的场景描写,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等传神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形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 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吏书A之B不C善D则E宓子贱F为G之H怒I吏J甚K患L之M辞N而O请P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文中意思是“假如没有”,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的“微”含义不同。B.遽,文中意思是“立刻”,与《促织》中“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含义相同。C.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常借指国君或显贵,亦可借指官爵。D.斧钺,泛指刑罚、杀戮,与《苏武传》中“虽蒙斧钺汤镬”的“斧钺”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完两个官吏的汇报后,鲁君就明白了宓子贱的意图并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他干扰太多,可以看出鲁君也很有智慧。B.鲁君与宓子贱约定,要他五年后报告施政的关键,但宓子贱只用三年德政就达到很高境界,这表明宓子贱确有才能。C.巫马旗来到曹父,得知禀父的渔者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于是他认为宓子贱已经把禀父这个地方治理好了。D.文末从三个月的婴儿能懂得母爱切入,探讨了怎样才能感化人心的问题,为宓子贱成功治理禀父做了理论上的总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2)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禀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14.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具备篇》,“具备”的本意是“做好准备”。宓子贱为治理好亶父做了哪些准备?请说明。【答案】10.DIM11.B12.C13.(1)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施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2)巫马旗穿着粗布破衣到宣父去观察教化施行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得到鱼却扔回水里。14.①宓子贱很早就掌握了孔子“以诚做事”的治理理念。②宓子贱善于预判,以掣肘的办法使鲁君醒悟,提前消除了执政干扰。【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就为此发怒。官吏对此很憎恶,告辞请求回去。“吏书”作主语,“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善”作谓语,中间不停顿,“不善”后停顿,故选D;“宓子贱”作主语,“怒”作谓语,“为之”作状语,中间不停顿,“怒”后停顿,故选I;“吏”作主语,“甚”作状语,“患”作谓语,“之”作宾语,中间不断开,“之”后断开,故选M。故选DIM。【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微”,假如没有;/微贱。句意:如果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B.“含义相同”错误。文中的“遽”意思是“就”;/“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为“立刻”。句意:难道君主就一定能领悟到吗?/(成名)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C.正确。D.正确。句意:刑罚在后;/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渔者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错误。原文“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的意思是他能让百姓背地里做事时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胡作非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乱”,扰乱;“行”,施行;“数”,多次。(2)“短褐”,名词作动词,穿着粗布破衣;“化”,教化;“夜渔”,夜里捕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形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分析可知,宓子贱很早就掌握了孔子“以诚做事”的治理理念。根据“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 俱”“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分析可知,宓子贱善于预判,为治理好亶父以掣肘的办法使鲁君醒悟,提前消除了执政干扰。参考译文:宓子贱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进谗言之人,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治理办法,将要告辞离开(国君)的时候,向鲁国君主请求他身边的两个官吏和自己一起去。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就为此发怒。官吏对此很憎恶,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干不了就别勉强,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宓子(这个人)不可以给他书写。”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了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我们)写得不好却又很生气,官吏都讥笑宓子,这就是我们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叹息道:“宓子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于是就派宠爱的人让他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决断去做吧。五年后再谈论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于是才能在亶父实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布衣服和破旧的皮袍到父去观察教化(施行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得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捕鱼的人,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为什么呢?”(捕鱼的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里的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百姓背地里做事时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胡作非为)。请问宓子是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内心真诚的就能在外显现。宓子一定在亶父实行这个治理办法了。”宓子能够实行这个治理办法,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鲁国君主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准备。事先有准备,难道君主就一定能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三个月的婴儿,官位爵禄在前,不知道羡慕;刑罚在后,不知道厌恶;慈母的爱,却能明白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又何况是有血性的人呢?因此凡是劝说别人与治理百姓的事情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很悲哀的言语,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很愤怒的言辞,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百姓不赤诚,就不能感化人心。(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②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①写于开元年间,是一首题画诗。②㧐(sǒng)身:收缩身子,作搏击状。③绦,指系鹰的绳子;镟,绳上的金属圆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使用惊讶语气极力地渲染画作的不凡,产生了夺人心魄的艺术效果。B.尾联为虚写,想象苍鹰在广阔的天地中翱翔搏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C.本诗以赞画为主,兼写怀抱,既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D.本诗虽为杜甫早期作品,却感情激昂,章法谨严,较好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16.明代文学家王嗣爽评价本诗说:“中两联,皆是画作殊。”请予以分析。【答案】15.D16.①中间两联都是承接首联内容展开,重在具体描写这幅画作中苍鹰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②颔联侧重绘其貌,抓住画面上的“拟身”“侧目”等细节,辅以想象和比喻,把画中之鹰形象写得活灵活现。③颈联侧重绘其势,借助假设和想象,写苍鹰如果摘掉缚绳即呼之可起,借助作者观画的感受写出了画中之鹰的气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较好地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错,本诗有“顿挫”而不“沉郁”,诗歌借画中鹰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中间两联都是承接首联内容展开,“画作殊”指画中苍鹰凶猛不同一般,诗句重在具体描写这幅画作中苍鹰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中间四句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侧重绘其貌,辅以想象和比喻,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借助假设和想象,用真鹰来作比拟,侧重绘其势。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 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__”的快意。(2)著名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就画名来看,明显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3)“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古代文人青睐,有时用以象征道德情操之高洁,有时用以描绘自然景物之美好,有时用以寄托浪漫唯美之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虽一毫而莫取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③.倚南窗以寄傲④.审容膝之易安⑤.明月半墙⑥.桂影斑驳(《项脊轩志》);示例二:桂影斑驳,风移影动(《项脊轩志》);示例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示例四: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示例五: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忆江南》);示例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毫”“倚”“膝”“斑驳”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当夜幕降临,淄博俨然成为烧烤的世界,连风都带上了“孜然味儿”。大街小巷,方桌排开,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你要想知道某家烧烤是否正宗,只需要看烧烤桌上,是否有三样:一是小饼,二是小葱,三是小火炉。这些都为淄博烧烤打造出别样的味道,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 一般城市吃烧烤,都是将烤串烤好了端上桌,也就是即食烧烤。正宗的淄博烧烤,每桌必有一个小火炉,上桌的肉串已经烤到半熟,食客接着烤,火候由食客自己掌握。拿两串滋滋冒油的肉串,先裹上蘸料,然后摊在小饼上,手掌握住小饼将肉串攥紧,往后一①拉签子,几块肉就这样完整包裹在小饼里面了,再放一②段葱叶或者葱白,这么一③卷,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小饼。小饼的麦香、蘸料里花生芝麻香和刚烤好的肉香混合在一④起,咬一大口细细品味:小饼让略咸的烤肉变得适口,蘸料又提供了足够的香味提成,而大葱又抵消了肉串的油腻,“君臣互佐”,相辅相成。山东人已经“撸串”两千多年。淄博烧烤虽为“网红”,却并非“新晋”。在山东,烧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临沂出土的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正在烧烤的庖厨,现代人谁看了不得说一句:“文物演我!”18.下列对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19.文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你认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借代手法?请简要分析。20.请仔细观察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结合画中要素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含蓄表现出古人烧烤的悠然惬意。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超过80字。【答案】18.C19.未使用借代。原文只是判断了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表达作者对淄博烧烤的赞许;但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20.在一个偌大的贵族院落里,一人慢慢地转动着烤串,一人用扇子徐徐地给“碳火”加着温,香气伴着旁边舞女曼妙的舞姿氤氲开来,清风就这样醉满了院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及用法的把握能力。 ①与③处的“一”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如“一卷”“一拉”,后面紧跟动作的结果;②处的“一”是量词,如“一个”“一段”;④处的“一”与“起”合起来是“一块”的意思。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把握能力。由原文“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可知,似乎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是对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的判断,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味道,即淄博烧烤的赞许。借代这一手法指的是用特征来代指本体,而这里面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所以并未使用借代这一手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在图文转化的时候,要分析出图中所具有的要素。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描绘的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些人物,其中两个人围绕着一座小烤炉,一个人在慢慢转动着烤串,一个人在拿着扇子慢慢着煽动着火焰,给“炭火”加着温。旁边是一些舞女在跳舞。在图文转换的时候要围绕话题不要丢失其中的要素。然后题干还要求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清风就这样醉满了院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者在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江俊团队的实验室看到,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程序中输入问题:什么类型的非贵金属元素常用于芬顿催化剂?很快,。程序提供的答案来自自主研发的文献机器阅读系统,它能迅速读取海量文献,基于统计数据分析,帮助科研人员选择最佳的元素组合。接下来,科研人员就可以调出“机器化学家”平台中保存的芬顿催化剂实验模板,根据人工智能推荐的元素组仓为依据编辑液体进样站的参数,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这样,“小来”便可以开始它的芬顿催化剂创制之旅。“机器化学家”的出现,让化学家们解放了双手。也有人担心:未来化学家们。江俊表示不用为此多虑:“一个好的技术工具出来,也会赋予更多的可能性,让科研人员做更多的事情,发现更多的前沿理论。”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示例一:根据人工智能推荐的元素组合编辑液体进样站的参数,让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示例二:以人工智能推荐的元素组合为依据编辑液体进样站的参数,让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22.①如何创制芬顿催化剂②程序就会给出答案③可能会无事可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根据……为依据”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或“以……为依据”;二:“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偷换主语,应在“名为”前加“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句,整个第一段介绍了创制芬顿催化剂的方法,因此首句的问句应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因此可填:如何创制芬顿催化剂;第二句,根据后文“程序提供的答案来自自主研发的文献机器阅读系统”分析可知,上一句中应介绍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程序中输入问题后,程序就会给出答案,因此可填:程序就会给出答案;第三句,前文说“机器化学家”的出现,让化学家们解放了双手,同时也有弊端,给未来的化学家带来担忧,即“可能会无事可做”,因此可填:可能会无事可做。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梁大娘却依然帮儿子还债。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而是清醒地想着她还应该还什么。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用前者掩盖了后者,或者把后者的意义在无意识中弱化了。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梁大娘的人格当为国作战的儿子牺牲,只留下一纸遗书和六百二十块的欠账单,大娘忍着丧子的悲痛,毅然决然踏上替儿子还债的道路。作为烈士的母亲,她理应得到很多,但是大娘却完全没有考虑向国家索取,而是清醒地想着不能让儿子死后还在欠着别人,想着她应该替儿子还掉债务。在梁大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堂堂中国人的脊梁。是即使家境贫穷也绝不以此为由来博得别人同情的高贵,是翻山越岭只为完成儿子的心愿,是正直,是善良,是诚信。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本色。烈士的母亲,果然也是一位英雄!也正因为中国有着千千万万同梁大娘一样有着美好品质的人在不断奋斗,中国才得以有了如今的繁荣。然而,当今时代向好发展了,但很多人却把曾经的美好品质弄丢了。他们以自我利益为重,斤斤计较得与失。他们清楚地计算着每件事背后的成本,在付诸行动之前已将事成之后的利益盘算得一目了然。他们计较自己的每一次付出,却将他人给予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人活一世,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当我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就应当悄悄在心里记下:来日,我定要将这份恩情还回去。此刻,我想追问一句:只是“还”吗?下一次,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地“给”呢?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或许你一次微不足道的给予对别人来说就是莫大的恩赐。当你给快要枯萎的小花浇水后,它会还你美丽的花朵,愉悦你的心情。你看,自然界中的小生灵都懂得“还”,身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的不更应该懂得“还”吗?相比于“还”,我们对“要”更为熟悉。回首往事,我们一定无数次“要”的理直气壮。我们总是会对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认为这是我们应当得到的,既然是父母,他们就理应对我们好,理应回应我们的要求。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作为子女,我们不是理应回报父母吗?现在的我们可以挺直腰板说出我们要什么,那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承担了这一切。可是孩子会长大,父母会变老,我们终将独自面对这个社会,到那时,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索取是不轻松的,低头的滋味究竟如何,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知道。故事中的梁大娘不要返还,替英雄的儿子还债,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也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因此,我们要多想想自己能“还”些什么,有什么美好的东西给予他人,为社会做点贡献。这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据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写《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替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子还债。材料第二段由老人“不是要什么,而是还什么”的做法引出现实中一些人只知道“要什么”,而弱化了“还什么”。 材料中对象主体是“梁大娘”,矛盾的焦点在于儿子“壮烈牺牲”与“依然帮儿子还债”。很显然,按照常理,梁大娘完全可以借儿子牺牲而向部队或国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表达诉求,但她首先想到的是“替儿子还债”。“要什么”与“还什么”是一对矛盾,面对类似矛盾,现实中很多人要么只考虑自己应该“要什么”,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应该“还什么”;要么明明知道自己应“还什么”,但却在应“要什么”面前刻意弱化应“还什么”。这层意思其实在审题中非常关键,这是写作任务中“结合个人成长”的两个关键触发维度:“掩盖”,也就是只强调前者而从不考虑后者,是现实部分人面对类似矛盾只以自我利益满足为价值导向的真实写照;“弱化”,是把前者看的比后者重,是现实中部分人颠倒了二者轻重关系的真实写照。比如,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只知索取,而从不考虑付出,就是第一种情况;而把索取索取看得重于付出就是第二种情况。看似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但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这两种情况在性质、程度上还是有根本不同的。显然,“要什么”与“还什么”作为由梁大娘儿子牺牲后首先想着还债而引申出的矛盾对立概念,在生发感悟的过程中,可作更广义的联想,能作更广义的理解与阐发。现实中,我们在很多情境下都会面临类似的抉择:一方面是自己应得,另一方面是自己应做的。材料中的“要什么”与“还什么”,是口语化表述,最好能从中提取出一对同质化书面语概念来展开写作,如“应得与应做”“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回报”“主张公共权益与履行个人诚信”“利益主张与私德践行”等等;也可以提取到一些很深刻的命题,诸如“履行诚信义务,是否需要附加条件?”“梁大娘的行为,是否让越来越强调个人利益主张的我们深感惭愧?”等等。本题立意的限制性就体现在“要什么”“还什么”上,但开放性也正体现在其引申义的多解上。此外,梁大娘面对的是部队(国家),而现实中我们发生这种抉择也未必仅仅是面对国家或社会。有时面对家庭和他人时,一样也会有这种矛盾化的抉择。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往往强调家庭应该为我们做什么,却很少首先想到我们应该向父母还什么;面对人际关系矛盾,我们往往过多强调别人对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却很少想到我们首先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阐发,也给了作文很大的行文空间。写作时,整体安排成“总--分--总”结构,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第一层写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给他人更多些,给自己可以少些;第二层写处理个人与家庭关系时,给家庭更多些,给自己更少些;第三层写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奉献给国家更多些,个人要求更少些。立意:1.多些回报,少些索取。2.处理好应得与应做的关系。3.多尽些义务,少要求权利更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25 04:0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320.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