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王伟、刘晋花《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裹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摘编自文新达《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C.杜甫的“史诗”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感受和认识的历史。D.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C.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D.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技巧手法的探究才会更加科学。3.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B.《荷花淀》以明丽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画卷,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C.《雷雨》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与关照。D.《记念刘和珍君》于叙述描写中饱含深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5.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大泰山”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答案】1.C2.B3.A 4.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注重历史标准。②坚持大历史观,创作出时代最恢宏的作品5.①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泰山的文化价值。②美学角度: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泰山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③历史角度: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泰山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说法错误,曲解原意。由材料一“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可知,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不是大历史观科学性的表现。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D.“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说法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二“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知,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是有悖于大历史观的,认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于文无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可知,应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启示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应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A.对《红烛》的评论并未体现其“历史”价值。B.“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体现了“历史”价值。C.“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体现了“历史”价值。D.“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体现了“历史”价值。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可知,图中所要填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由第二段“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可知,①处应填写“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由第四段“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知,②处应填写“坚持大历史观,创作出时代最恢宏的作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根据材料一“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可知,该纪录片应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也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泰山的文化价值。美学角度:根据材料二“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可知,纪录片中要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泰山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二“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纪录片中应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泰山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源头曹华富这是一个非常儒雅的村子,村民倚山而居,临水而乐,他们又不限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知道从哪一代开始,读书成了大户人家的标配。这个标配不像我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暴发户手中的“大哥大”,也不像如今出入豪门的宾利、法拉利、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大哥大”也好,豪车也罢,都会被步履匆匆的时代随手丢在行程过道上的垃圾桶里。“宗儒”这个村名,让这个身处大山深处的村子世世代代饱含儒家的气息,信心满满地从远古走来,信心满满地走向未来。我没有考究村里一共出了多少个进士,有没有状元,但出了个名叫王应蕉的监生名声很大,确切地说,是他那个年轻的妻子董氏。王监生英年早逝,董氏一直侍奉公婆,不离不弃,她的孝德感动了天子,于是一座孝节牌坊,从嘉庆年间一直站立到现在,见证着这个大山深处的孝道。让这个村庄扬名的还有两个神仙洞。小岩洞坐落在岩山脚,幽暗清冷,不时会有一群群受惊的蝙蝠从洞口飞出。洞内奇形怪状的石头仿佛幻化成禽兽鬼怪,张牙舞爪地迎面扑来。全洞曲折迂回,深不可测。我是个头脑简单的人,经不住小岩洞里的迷踪繁杂,偏爱于简朴的大岩洞。大岩洞在小岩洞上方,较小岩洞宽敞得多。整个厅内阳光充足,冬暖夏凉。书呆子的想法是,设一方案几,着墨读书是何等的惬意!村里出的那些进士是不是在此读书,无据可查。我在洞中端坐良久,仿佛四壁布满了儒家经典,深山中的清泉带着岚壑之气将全身的凡俗涤尽,影静禅心,清雅无限。我竟然莫名地羡慕起那个英年早逝的王监生。他定是得了这山水的灵气,才得以步入皇帝的圣眼;也一定是一表人才,气宇不凡,才会让年轻的董氏为他义守终身。当然,皇帝表彰她的不仅是节,更有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仁”之源。那么“信”呢?信,应该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圣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站在洞口,抬头就可以望见替夫还债的全国道德模范的家。你不得不感叹,在这样一个身居大山的村子,一股股清泉中竟会不断地冒出“孝”“义”“信”这样深奥的儒气来,这莫不是人性之源吗?同行的是我的同事淦源,也是我早年的学生。来到村子,找一块平滑的石头坐下,让身后的古樟为我们撑起一方绿荫。远处轻云飘袅,轻薄得恰到好处,而更细柔更袅娜如丝的一定是我对溪流的虔敬。此时,所有雄性十足的大山都在你的身后,那坦荡的歌声就是飞鸟的世界,也是水流淙淙的世界。我们就这样坐在溪中凸起的大石上,默默地点数着烈日走动的脚步,用心体察烈日热度的微妙变化,聆听万物在生命的里程中狂奔。一层层地将心灵剥开,浸泡在眼前的涓涓溪流之中,直到电话响起。是我另一个学生,这里的支书,他邀我好好地看看村里的千亩荷花。荷花在宗儒村口,我入村时就已经初览它的壮观。现在,一条木栈道将我们送入荷花丛中,近距离去品读:“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眼前的荷花,显然已经走出了夜晚,不必“羞涩地打着朵儿”,而是大大方方地开放着。每一朵都是那么的热烈而奔放,大胆地白,大 胆地粉,大胆地接受夏季的烈日,很像以支书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支书说,因为水太冷,水稻产量不高,村两委借乡村振兴的东风,改变思路,打造了这片荷花园。我说,种荷是最恰当的,只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才与宗儒这个儒雅的村子相配。他们频频点头。支书告诉我,宗儒是一个千年古村,是德兴南部水源头,因“宗文礼、振儒风”而得名。这里有南宋王百三墓葬、清代亚元坊、清代董氏节孝坊、明代儒林桥、清代福隆桥等古迹……支书很敬业,如数家珍地一口气说了很多。回到村子,一位正在为婆婆掏耳朵的媳妇,快眼认出了我,急忙站起身:“曹老师,这么难得,快进屋坐坐。”她转身对婆婆说:“这是芸芸的老师。”“老师,二十多年了,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你家的变化可大了,我来家访时,是老平房,现在这楼,真气派!”我们在村委会门口,迎面碰见一位老哥,戴着“党员义工”的袖套,蹬着三轮车,见到我立马停下来:“这不是曹老师吗?听说你早就调走了,今天有空来走走?”“哦,我想起来了,你是小宇的父亲吧。小宇还好吗?”“好着呢。前些年在杭州打工。这不,龙头山的高铁和高速离咱们村不远,也有了些资金,在村里开了一个工艺品加工厂。”他的花白头发在微风中抖擞着。一旁的淦源插话说:“他们家小宇,让村里的妇女都没麻将打啰。”我指着“二十四孝宣传栏”和“家庭美德评比公示栏”对支书说:“你这个支书当得很成功呀,懂得将儒家传统之源引入时代文明的河道。”他连忙摆了摆手说:“是政策好,我只是河道的保洁员。”老哥接过话:“你是河道保洁员,我是村庄保洁员,咱们是一样的啰?”支书指了指两人胸前的党徽笑着说:“难道不一样吗?”说话间,一道霞光从树梢间透射过来,照在老哥的袖套上,显得格外鲜红。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大哥大”、豪车与宗儒人标配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村民对知识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儒雅民风的肯定。B.小岩洞迷踪繁杂,大岩洞清雅简朴,古樟绿荫,溪流涓涓,清幽的环境与儒雅的气息相得益彰,皆洗涤着作者的心灵。C.霞光下的袖套显得格外鲜红,与胸前的党徽相辉映,讴歌了乡村振兴之路上党员干部锐意进取、身体力行的优秀品质。D.文章以“源头”为标题,意蕴丰富。既指出宗儒村是德兴南部水的源头,也表明了文礼、儒风是宗儒 村振兴发展的源头。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坐在溪中凸起的大石上,“点数、体察、聆听、剥开”,动词连用,具体细致地描摹了作者逐步陶醉的过程。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垃圾桶”“坦荡的歌声”“河道”“保洁员”等,设喻新奇巧妙,寓意丰富隽永。C.文章以探寻源头为线索,时空转换,抑扬结合,从过去的牌坊到如今的宣传栏,体现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深化主旨。D.文章写到了为婆婆掏耳朵的媳妇、“党员义工”老哥、敬业的支书等人物,以点带面,呈现出新时代宗儒村的民风民情。8.观赏村落的千亩荷花时,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C8.①引用《荷塘月色》,以月下荷花的朦胧含蓄美衬托千亩荷花的热烈奔放美,增加文采,丰富文章内涵。②千亩荷花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形成对比,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风貌,以荷喻人,表达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赞赏。9.①这句话表明,立意统率行文就像将军指挥军队一样,强调了行文时主旨对选材的重要作用。②本文的“意”为:赞美了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浸润与滋养,讴歌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③本文围绕主旨,选用看似无关且时空跨越较大的人、景、物等素材,有机结合,彰显主题,达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大岩洞清雅简朴,古樟绿荫,溪流涓涓”错误。从原文“经不住小岩洞里的迷踪繁杂,偏爱于简朴的大岩洞”“大岩洞在小岩洞上方,较小岩洞宽敞得多。整个厅内阳光充足,冬暖夏凉”来看,“古樟绿荫,溪流涓涓”不是大岩洞的特点,岩洞中生长“古樟”不太合事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抑扬结合”错误。文章通赞美了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浸润与滋养,讴歌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没有“抑”。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笔下的千亩荷花“每一朵都是那么的热烈而奔放,大胆地白,大胆地粉,大胆地接受夏季的烈日”;故作者引用《荷塘月色》,以月下荷花的朦胧含蓄美衬托千亩荷花的热烈奔放美,同时也增加了文采,丰富文章内涵。“我眼前的荷花,显然已经走出了夜晚,不必‘羞涩地打着朵儿’,而是大大方方地开放着。每一朵都是那么的热烈而奔放,大胆地白,大胆地粉,大胆地接受夏季的烈日,很像以支书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千亩荷花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形成对比,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风貌,以荷喻人,表达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赞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无论诗歌和长篇文章,都是要以思想意思为主。立意是(诗文的)主帅,没有主帅的兵,叫做乌合之众。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了行文立意的重要性,没有立意的文章,就像没有主帅的指挥的兵一样,只是乌合之众。本文以探寻源头为线索,时空转换,从过去的牌坊到如今的宣传栏,体现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赞美了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浸润与滋养,讴歌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围绕这一主旨,作者选取了诸如“孝节牌坊”“小岩洞”“大岩洞”“王监生”“董氏”等看似无关且时空跨越较大的人、景、物等素材,有机结合,彰显主题,达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 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节选自明·方孝儒《深虑论》)文本二:(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盖A虑B之C所D能E及F者G人H事I之J宜K然L而M出N于O智P力Q之R所S不T及U者V天W道X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意为借鉴、改变等,此为借鉴,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意思不同。B.祚,本意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C.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众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思相同。D.区区,谦辞,愚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 一定的宿命论色彩。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14.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的论述加以概括。【答案】10.GLV11.D12.B13.①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②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指出主上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说完自己就被杀戮了。14.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感化百姓。③保持头脑清醒,勇于接纳忠臣良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力所能而人不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者,……”判断句,故“者”后断开,即GL后断开;“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者,……也”判断句,故“者”后断开,即V后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汉惩秦之孤立”的“惩”,借鉴、改变;句意: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岂余心之可惩”的“惩”,因受创而戒止;句意: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B.正确。“而王莽卒移汉祚”的“祚”,福,赐福,文中指皇位;句意: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门衰祚薄”的“祚”,福分;句意: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C.正确。“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出人”,超出众人;句意: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超出众人;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D.“意思相同”错误。“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的“区区”,谦辞,愚拙;句意: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内心;句意: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错误。得出的结论是“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具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①“肖”,贤良;“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卒”,最终;“遽”,立即;②“所以”,……的原因;“指过”,指出过失;“禁”,禁令;“糜没”,毁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由“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概括为: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概括为: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感化百姓。由“(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概括为:保持头脑清醒,勇于接纳忠臣良言。参考译文:文本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力所能而人不能达到的范 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文本二:(秦朝)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指出主上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说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15.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16.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作者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答案】15.C16.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都成为历史遗迹,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南乡子》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做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定风波》中词人运用典故,引用“戏马台”和“两谢”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风发的昂扬精神风貌; “风流犹拍古人肩”意为: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犹拍古人肩”一句写出词人与古人相比肩的乐观豪迈襟怀。《南乡子》中“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借用“刘裕大宴戏马台”典故,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写水,“______”写山,境界辽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在读者眼前。(2)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______,______”,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3)古典诗词在描写景物时,常常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比如“______,______”就是声色兼备的佳句。【答案】①.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两个黄鹂鸣翠柳⑥.一行白鹭上青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澄”“簇”“赂”“鹭”。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苏轼一生过着(①)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②)。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的千古名句?______?饱经风霜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能造就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世人敬仰的伟大诗人。的确,逆境与磨难是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避的。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③),消沉堕落;它又是公平的,使有些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可见,逆境与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的脆弱,意志的崩溃。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D.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近。【答案】18.B19.①颠沛流离(坎坷不平)②炉火纯青(登峰造极)③一蹶不振(自暴自弃)20.示例:如若终日置身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他又怎能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胸怀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的句子使用了借代修辞,以“黄”代“狼狗”,“苍”代“老鹰”。A.比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反问,“岂”是“怎么”的意思,表反问语气。B.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借代周瑜与曹操之战中曹操的落败,更是夸张的用灰飞烟灭来形容曹操一方的惨败状况。C.“飞湍瀑流争喧豗”是拟人,“砯崖转石万壑雷”是比喻,本体是水击打在岩石上发出的声响,喻体是雷声。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木兰、宿莽来比喻高洁品质。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正是生活的磨难”推断生活艰难,故可填写“颠沛流离”或“坎坷不平”。“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坎坷不平”:意思是道路坑坑洼洼不平坦。形容前进道路上有许多困难,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二空:依据“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推断诗句因为生活的磨难锤炼的完美无瑕,故可填写“炉火纯青”或“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意思是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登峰造极”:意思是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第三空:依据“消沉堕落”推断磨难让一些人意志消沉,放弃努力,故可填写“一蹶不振”或“自暴自 弃”。“一蹶不振”:意思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结合前文“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这样激昂豪迈的千古名句?”可知,要续写的形式也是以“如若”开头的反问句;内容要满足与“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相类似的内容,如“终日置身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原文“吟出”对应“抒发”;原文引用诗人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应诗人其他的豪迈风神的诗句,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原文“激昂豪迈的千古名句”可以对应抒发“壮志胸怀”或“壮怀激烈之情”。按照原句逻辑顺序整理后:如若终日置身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他又怎能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胸怀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碳纤维作为一种高科技含碳产品,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其“稀缺性”不言而喻。因此,尽管碳元素并不“稀缺”,但是碳纤维却十分“稀缺”。碳纤维的“贵”,不仅是因为它的“稀缺性”,①。碳纤维具有的“既轻又强”和“刚柔并济”等特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并越来越重要的发扬着作用。对于航天探索来说,“轻装上阵”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节约燃料消耗,②。为了提高航天发射的效能,搭载必要的科学装置等有效载荷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从运载火箭开始减重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运载火箭减重绝不是要少带燃料,而是要从燃料罐和氧化剂罐入手进行减重。如果将传统的铝合金罐体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减重效果。在航天器结构中,庞大的太阳翼是一个必备的装备。如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太阳翼的框架,一定会有显著的减重效果。在制造遥感相机镜筒、相机支架、星载天线时,③。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更重要的是其“实用性”②减重就成为了首要问题③碳纤维复合材料也有用武之地22.示例:碳纤维具有“既轻又强”和“刚柔并济”等特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不仅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可知,此后所讲的应是它除了“稀缺性”之外的另一个特质,根据后文“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知,另一个特质应是实用性,并且应该用“更”来与“不仅”搭配,故可填“更重要的是其‘实用性’”。第二空,根据原文“‘轻装上阵’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节约燃料消耗”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航天发射的减重问题,故可填“减重就成为了首要问题”。第二空,根据原文“在制造遥感相机镜筒、相机支架、星载天线时”可知,此处所讲的应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制造遥感相机镜筒、相机支架、星载天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故可填“碳纤维复合材料也有用武之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的主语应是“碳纤维”,但前句“碳纤维具有的‘既轻又强’和‘刚柔并济’等特质”中心语是“特质”,无法做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将“具有”后的“的”删去。第二处,搭配不当,“作用”应搭配“发挥”,而非“发扬”。第三处,语序不当,“越来越重要的”应修饰“作用”,而非“发挥”,故改为“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很多成功都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民族危亡的逼迫下,人民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在激烈竞争的逼迫下,企业穷则思变,发展图存;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人们都想方设法,改变命运……反之,有很多事业在严峻局势的逼迫下,功亏一篑;有很多的人在强大对手的逼迫下,萎靡颓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生命之花,在逼迫中绽放种子拒绝了泥土的温暖,破土而出,在风雨的洗礼中长成参天大树;小河拒绝了大山的守护,向东而流,在激流的催促下渐入大海。它们的价值在压力中得以实现。正是这些压力,逼迫它们努力生长,努力绽放。 夏蝉沉溺于歌唱的快意,虚度光阴,当萧索的秋风吹起,纷纷死亡;蝴蝶游戏于花间的芬芳,无所事事,当绚丽的花朵飘零,魂魄无着。它们的生命在安逸中日渐萎缩。人,只有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庸人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今天只用来挥霍;圣人却把今天紧紧抓住,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用鞭子将自己驱赶,成就了一番番伟业。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人,不都是身遭厄运之后,意识到人生的短暂而大业未成,从而逼迫自己,绽放了人生的辉煌吗?为他们立传的“太史公”,不也是身受极刑,忍辱负重,在逼迫中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吗?古往今来,绝没有一位伟人是在安逸舒适中成就盖世功业的。他们无一不是在伟大理想的鞭策下,同时间的斗争中,逼迫自己,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无限的辉煌!那么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挥霍着生命,又有多少人还原意选择压力与逼迫?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庸庸碌碌蹉跎了光阴,在他们的意念里,希望总在无尽的明天。理想的光辉依然耀目,只是人们把它寄在幻想的将来;历史的宏图依然壮阔,只是人们把它挂在冷落的墙角。对人生金字塔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逼迫。选择逼迫,不是给自己以重压,而是抓住机遇,珍惜时间,不断奋斗。练字的人,在最好的纸的逼迫下,往往能写出更好的字。翻墙的人,把帽子先扔过去,常常能越过更高的墙。战场上的壮士,在隆隆战鼓的催促下,时时能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不留退路的逼迫,是生命超越极限,创造奇迹的动力。人生是一张纸,我们是书法家,想人生的纸上写出最好的字,逼迫自己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主要论述很多成功都是在被逼迫情况下取得的,先举了两个例子,最后指出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生存,会想方设法,改变命运。材料第二段则从相反的反面分析,有些事和人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反倒是失败了。从上面的两段材料可以看出,同样的逼迫会有相反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呢?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往往是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人们都想方设法,使出了各种本领,甚至是破釜沉舟,最终成功了。而失败者,可能打击过多,压力过大时,没有选择坚持,没有坚定信心,或者是在对手的压力之下,选择了放弃,因此最终失败了。写作时,可以分析为什么同样的逼迫,而最终的情形却不一样?这是写作的核心。 找到写作的核心之后,我们可以先明确文章的观点:生于忧患。文章主体可以先安排一组在忧患中成功的例子,比如先从青蛙从油锅里弹跳出去;再写逆境中战胜困难,最终成功的司马迁;接下来可以写我国的华为、海尔等企业;接下来分析,以上成功者的成功原因是什么,比如信心、毅力、屡战屡败的精神等;最后再次表达生于忧患的观点,照应开篇。立意:1.生于忧患。2.生命在逆境中绽放。3.逆境使人成才。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带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地理下学期二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西省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烟台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9-25 00:30: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179.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