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二语文试题2023.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扬创造条件。二者间的高度契合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生烝民”,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包含类似的思想元素。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科学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深邃,比如《周易·系辞》中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种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亦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荀子讲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 之,知之不若行之”。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自古以来,“大同理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比如《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景象;墨家也有“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观点。于此不难看出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摘编自王学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敞开了自身的整个意义领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崭新局面。这一过程在消化世界历史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超越了现代性本身,成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回应世界历史的时代性难题。尤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立起同世界历史未来走向的本质联系,在推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按照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当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已经达到创造新型文明形态程度的时候,便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是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更是如此。资本逻辑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落实到文明形态中直接导致了在生产关系向度上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启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将资本逻辑作为手段扬弃在“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新进程中。在两种异质文明形态并存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了实现世界历史和平稳定状态的普遍法则,即各国家和民族走好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不干涉和破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打开了消除社会形态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空间,构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新平台。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并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内蕴的文明特殊性,同时又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文明普遍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文明发展契机。 (摘编自颜晓峰、任倚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和“传统的发明”,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B.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这两个进程都体现了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C.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结合而成的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D.材料一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处,重在可能性;材料二阐述两者结合的历史意义,重在必然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之所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B.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向指引,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根本不可能的。C.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始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这与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密切相关。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智慧正获得更广泛的认同。3.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论据不能支撑观点的一项是()选项观点论据A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B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C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A.AB.BC.CD.D4.材料二是如何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5.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D2.A3.C4.①首先,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未来走向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说法;②其次,从世界历史行进规律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最后,从“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和“构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平台”两方面论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影响。5.①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既是承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的需要;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是为了解决资本逻辑导致的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需要;③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铸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的需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重在可能性”“重在必然性”错误。材料一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处,重在必然性;材料二阐述两者结合的历史意义,重在可能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之所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 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可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因,“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是果。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中马克思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践的把握上相契合,指的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世界。而选项强调的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没有强调实践。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敞开了自身的整个意义领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崭新局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说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未来走向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说法。第二段是从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的角度看,当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已经达到创造新型文明形态程度的时候,便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启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三段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的,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打开了消除社会形态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空间,构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新平台。所以从“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和“构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平台”两方面论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原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扬创造条件”可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既是承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的需要。由原文“资本逻辑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落实到 文明形态中直接导致了在生产关系向度上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启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是为了解决资本逻辑导致的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需要。由原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可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铸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的需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文七宗①(节选)王鼎钧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离开!……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则,离开!……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迅翁把他内心深处的郁结,幻化成一个梦境,把读者的心神曳入他的梦中。梦是阴暗的,犹不足,出现了坟墓,暗夜,荒野,孤坟凄凉,犹不足,坟墓裂开,出现尸体。尸体可怕,犹不足,尸体裂开,出现心脏,犹不足,尸体居然自己吃自己的心脏。迅翁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跳跃衔接,摇荡读者的灵魂。迅翁使用文言,用他们所谓的“死语言”散布腐败绝望的气氛。这种“幻化”就是艺术化,散文七宗之中, 唯有迅翁做得到,也只是《野草》薄薄一本中寥寥几篇,它的欣赏价值超出杂文多多。至于杂文,那是另一回事。杂文是匕首,是骑兵,写杂文是为了战斗,而胜利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当年信誓旦旦,今日言犹在耳。迅翁被人称为“杂文专家”,运笔如用兵,忽奇忽正,奇多于正,果然百战百胜。战争是有后遗症的,反战人士曾一一列举,我不抄引比附。此事别有天地,一言难尽,万言难尽。胡先生的风格,可以用他的《读经平议》来展示。读经,主张中小学的学生读“四书五经”,政界领袖求治心切,认为汉唐盛世的孩子们都读经,因此,教孩子们读经可以出现盛世,似乎言之成理。胡先生写《读经平议》告诉他们并不是这个样子。第一,看标题,他不用驳斥,不用纠谬,不说自己是正论,他用“平议”,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第二,他先引用傅斯年先生反对读经的意见,不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别人说过了,而且说得很好,他让那人先说。第三,他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别人还没有想到,可能只有他想到,他说得更好。最后,文章结尾,他用温和的口吻劝那些“主张让孩子们读经”的人自己先读几处经文,不是回马一枪,而是在起身离座时拍拍肩膀,云淡风轻,然后各自回家,互不相顾。他行文大开大合,汪洋澎湃,欣赏此一风格可参阅他其他的文章,如《不朽——我的宗教》。这两位老先生都有信念,有主张,有恒心,有文采,两老没说过闲话,人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两位前贤是句句念兹在兹。人家写小说,编剧本,他俩写散文,直截了当,暮鼓晨钟,甚至没有抒情,没有风景描写,可以算是近代文坛之奇观。两人的作品内容风格大异,鲁迅如凿井,胡适如开河;胡适如讲学,鲁迅如用兵。读鲁迅如临火山口,读胡适如出三峡。“既生瑜,何生亮!”论文学欣赏,既要生鲁迅,也要生胡适,如天气有晴有雨,四季有夏有冬,行路有舟有车,双手有左有右。每一本文学史都说,中国近代散文受晚明小品的影响很大,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使当时的文学革命家如归故乡。乘兴为文,兴尽即止,作品必然趋向小巧,张潮一语道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固然盆景也是艺术,然而参天大木呢?宣德香炉也是艺术,然而毛公鼎呢?印章也是艺术,然而泰山石刻呢?曲水流觞也是艺术,然而大江东去呢?晚明小品解放了中国近代散文,也局限了中国近代散文。散文七宗之中,迅翁和胡博士是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的两个人。【注】①杨牧在《中国近代散文选》把散文归为七类,每一类都有一个创始立型的人,这七位前贤是:周作人(小品),夏丐尊(记述),许地山(寓言),徐志摩(抒情),林语堂(议论),胡适(说理),鲁迅(杂文)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陈情表》虽然都属于古代的奏章,但内容上见性情,形式上有美感,符合周作人的散文主张。B.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趋向小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近代散文,作者对此暗寓批评。 C.本文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比较了鲁迅和胡适不同的写作风格,以及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行文形象生动。D.本文用“周先生”“迅翁”“胡博士”来称呼写作对象,行文如话家常,拉近了读者与写作对象间的距离。7.关于胡适的《读经平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经平议》针对政界领袖倡导读经的现象有感而发,是胡适说理文的代表。B.《读经平议》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通过引用别人观点表明反对读经的立场。C.《读经平议》奉劝倡导读经者先读经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暗含讽刺之意。D.《读经平议》行文清晰明了,文气平和持正,鲜明地体现了胡适说理的风格。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墓碣文》中画横线的④~⑥句中任选两句进行批注。①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②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③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离开!……④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⑤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则,离开!……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语句:①。批注:以“梦境”展现郁结的心境,以“墓碣”为梦境的核心意象,营造了荒诞、怪异的氛围。语句:②。批注:将“浩歌狂热”与“寒”、“天上”与“深渊”、“看见”与“无所有”、“无所希望”与“得救”等不可能并存的内容对举,展现了鲁迅内心深处的郁结。语句:③。批注:“游魂”是鲁迅的象征,“游魂”化为“长蛇”,并且“自啮其身”以至“殒颠”,体现了鲁迅对自己精神困境深刻的剖析。 ⑥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9.鲁迅文章“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简要分析。【答案】6.B7.C8.示例:第④句批注:通过“孤坟”“死尸”等描绘“我”看到的景象,营造了恐怖阴森的氛围;且多用短句,语句跳跃衔接,摇荡读者灵魂。语句:第⑤句批注:墓碣阴面使用文言语句,承接阳面长蛇“自啮其身”;“本味何能知”“本味又何由知”展现了鲁迅自我剖析的彷徨、绝望。语句:第⑥句批注:面对死尸的话语,“我”的逃离照应开头“我”与墓碣的对立,展现了鲁迅依然难以摆脱的心理郁结与精神绝望。9.①鲁迅文章充满战斗性,《记念刘和珍君》抒发了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②鲁迅运笔如用兵,《记念刘和珍君》既用“阴险”“惨象”“流言”等直接表达愤怒,又用“伟绩”“武功”这样的反语,讽刺反动派的暴行,有奇有正,文气跌宕起伏;③鲁迅文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记念刘和珍君》缅怀逝者,鼓励生者,展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近代散文,作者对此暗寓批评”错误。由原文“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使当时的文学革命家如归故乡”可知,文中提到晚明小品文的特点,并且说到它的作用,并没有暗寓批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暗含讽刺之意”错误。由原文“最后,文章结尾,他用温和的口吻劝那些‘主张让孩子们读经’的人自己先读几处经文,不是回马一枪,而是在起身离座时拍拍肩膀,云淡风轻,然后各自回家,互不相顾”可知,胡适先生这里是云淡风轻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不是为了讽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④从内容上来看,“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描绘了“我”所看到的孤坟这一景象。“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这是“我”从大阙口处看到的死尸。通过“孤坟”“死尸”等描绘“我”看到的景象,营造了恐怖阴森的氛围。从句式上来看,无论是对“孤坟”的描写,还是对“死尸”的描写,都运用了短句,语句跳跃衔接,能够使读者的阅读更具跳跃性,摇荡读者灵魂。⑤这是对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的描写,从语体色彩来看,运用了文言语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和阳面的“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相照应,承接了阳面长蛇“自啮其身”的内容。“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用死尸欲知本,从而抉心自食,来展现鲁迅的自我剖析。而“本味又何由知”写到不知道本味,展现了鲁迅自我剖析的彷徨、绝望。⑥本句话是面对死尸“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时,“我”的反应,“我”快步离开,不敢回头看,怕看见他的追随,“我”的逃离和文章开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相照应,展现了鲁迅依然难以摆脱的心理郁结与精神绝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杂文是匕首,是骑兵,写杂文是为了战斗,而胜利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当年信誓旦旦,今日言犹在耳”可知,鲁迅的文章充满战斗性。《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同时也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痛恨,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由原文“迅翁被人称为‘杂文专家’,运笔如用兵,忽奇忽正,奇多于正,果然百战百胜”可知,鲁迅运笔如用兵。《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文章用“阴险”“惨象”“流言”等直接表达愤怒。“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用“伟绩”“武功”这样的反语,讽刺反动派的暴行,有奇有正,文气跌宕起伏。由原文“战争是有后遗症的,反战人士曾一一列举,我不抄引比附”可知,鲁迅文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记念刘和珍君》首先是为了痛悼在请愿中牺牲的刘和珍,缅怀逝者。同时让活着的人从中看到这次请愿的意义,让那些真的猛士更有前进的动力,即鼓励生者,展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莪江精舍记归有光吾乡严氏,居吴淞江大直浦东,世以赀雄。至都事君兄弟,用选秀入成均①为弟子,而廉卿尝与余同试春官矣。余弟亨甫,为都事君婿,故余识启贞于垂髫之时。都事君伟仪观,美须髯。而启贞少已丰硕,与客应对揖让,如大人长者。见者往往称之,曰:“生子何必多!如君一子,已可知严氏有后矣。”都事君谢世,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今去启贞之世,忽逾一纪,且冠受室矣。诸孺人者,宁邑令贞伯女也。其持身有卫共姜之操;其教子有欧阳太夫人之严。润仰承慈颜,是恃是怙,足以自解。而念其先人早弃,讽诵蓼莪之诗②,日日以泣。游行江上,痛流水之逝而不返也。故以莪江名其精舍。客有怜其志者,求记于余,且请为解之。余以人之情皆有所止,至于悲伤之过,人得以解之。孝哉,严子!独为其亲而悲哀,而可以人解之乎?虽然,亦有所止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服以是断者,为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故曰:“先王制礼,不可过也。”余悯严子日诵蓼莪之诗,将复生无节乎?子其继若祖考之志,思慰母氏之心,求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者,是乃所以为无穷之情也。余昔过严氏,初见都事君,饮酒雍雍,欢燕竟日。再过之,则启贞已为主人。而余友徐直言在其家塾,止余宿,明日别去,即今之所谓精舍者。往年,严子来为其外氏陆冢宰家求祝燈之词,始识之。盖二十年间,而观于严氏三世,有足慨者;又嘉严子之志,而为之记。【注】①成均:国子监。②蓼莪之诗:《诗经·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等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B.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C.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D.启贞受堂构之任/愈能大其家/而不幸早夭/其孤润/方在孩稚/母诸孺人/以育以训/至于有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去启贞之世”的“去”与《归去来兮辞》“彭泽去家百里”的“去”意思不同。B.慈,在文中指母亲,古人常用“家严”称自己的父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C.服,在文中指丧服、丧期,与《陈情表》中用“期”“功”表服丧属同一类用法。D.考,古代对已故父亲的称呼,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考”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子因哀其父亲离世而“日日以泣”,并用“莪江”命名其书室,表达了对逝去父亲真诚思念。B.归有光在年少时就与严启贞相识,见识了他丰硕的样貌和得体的举止,对他能继承家业表示赞赏。C.归有光受人之托,恐严子“悲伤之过”,而写下了这篇名为记室、实为劝解之文,言辞诚挚恳切。D.本文与《项脊轩志》都展现了家族三代人的悲欢,一为亲历,一为见证,暗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13.归有光是如何劝解严子的?请简要分析。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昔过严氏,初见都事君,饮酒雍雍,欢燕竟日。(归有光《莪江精舍记》)(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答案】10.D11.A12.B13.①以情动人。在肯定严子的悲情和孝心的同时,委婉地劝解要节制情感;②以理服人。引用古代礼制,阐明哀悼逝者要有所终止,应恢复正常生活的道理;③以志励人。指出严子当前的要务是继承家族遗志,劝慰在世的母亲,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14.(1)我先前拜访严家,第一次见到都事君,饮酒和谐融洽,欢宴一整天。(2)(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严启贞继承祖先遗业,越发能够光大家业,却不幸早亡。留下的孩子严润,尚在童稚。严润的母亲诸氏,边养育边教导,一直到他有所成就。“堂构之任”,偏正结构,指祖先遗业,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不幸早夭”承前指严启贞,后面要断开;“其孤润”,指留下的孩子严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意思不同”错误,都是距离的意思。句意:现在距离启贞活着之时/彭泽县离家一百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归有光在年少时就与严启贞相识”错误,原文为“余弟亨甫,为都事君婿,故余识启贞于垂髫之时”,应是归有光在他年少时就与相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结合“余以人之情皆有所止,至于悲伤之过,人得以解之。孝哉,严子!独为其亲而悲哀,而可以人解之乎?虽然,亦有所止也”可知,以情动人。在肯定严子的悲情和孝心的同时,委婉地劝解要节制情感;结合“‘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服以是断者,为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故曰:‘先王制礼,不可过也’”可知,以理服人。引用古代礼制,阐明哀悼逝者要有所终止,应恢复正常生活的道理;结合“余悯严子日诵蓼莪之诗,将复生无节乎?子其继若祖考之志,思慰母氏之心,求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者,是乃所以为无穷之情也”可知,以志励人。指出严子当前要务是继承家族遗志,劝慰在世的母亲,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过”,拜访;“雍雍”,和谐融洽;“竟日”,一整天。(2)“兴感”,发生感慨;“临”,对着;“喻”,明白。参考译文:我的同乡严氏,居住在吴淞江大直浦东,世代凭借财富雄踞一方。到了严都事兄弟这一代,凭借选贡生的资格进入国子监读书,而严廉卿曾经和我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我的弟弟亨甫,是都事君的女婿,所以我在严启贞孩童时就认识他。都事君形貌威严,胡须修美。而严启贞年少时就高大壮实,与来访的客人交谈对答,作揖谦让,如同大人一般。见者往往称赞他,说:“生孩子何须多!像都事君的这样的一个儿子,就可知道严家有可以继承先人事业的后代了。” 都事君去世,严启贞继承祖先遗业,越发能够光大家业,却不幸早亡。留下的孩子严润,尚在童稚。严润的母亲诸氏,边养育边教导,一直到他有所成就。现在距离启贞活着之时,忽忽然超过了十二年,严润将要加冠礼、娶妻了。他的母亲诸氏,是宁邑县令诸贞伯之女。她立身有卫国共姜的节操,教导孩子有欧阳修母亲的严格。严润在慈母的关怀下生活成长,其母诸氏兼有父与母的责任,足可以自我安慰了。然而他念及其父早逝,吟诵蓼莪之诗,日日哭泣。徘徊在江边,哀痛流水逝去而不返。所以以“莪江”命名他的书房。有怜惜他情志的人,请求我为之作记,并且为严润开解。我认为人的感情都有所节制,到了过于悲伤的情感,别人要能够开解他。孝顺啊,严润!他独自为父亲悲伤,可以依靠别人(的劝慰)而开解吗?虽是如此,也应该有所节制。“须服丧三年的礼制,二十五个月就要完毕了。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丧至此终止,是因为哀悼逝者必有终止之日,恢复正常生活就要有所节限。”所以说:“先王制定的礼制,不可以逾越。”我怜悯严润每日吟诵蓼莪之诗,恢复正常生活没有节限了吗?你如果能继承你祖辈父辈的志向。想到安慰母亲的心,寻求所谓安身立命,奉行道义,扬名后世的方法,这就可用以表达对先人的无穷尽的深情了。我先前拜访严家,第一次见到都事君,饮酒和谐融洽,欢乐的饮宴持续了一整天。第二次拜访严家,严启贞已成为主人。而我的朋友徐直言在他家的家塾教书,留我住宿,我第二天离去,(所住的地方)就是现在所说的莪江精舍。前几年,严润来为其外祖父陆冢宰家求祝福之辞,才认识了他。在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严家三代,有足以感慨的地方;又赞赏严润的志向,就做了这篇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龙门阁①杜甫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饱闻经瞿塘②,足见度大庾③。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注】①龙门阁:即龙门栈道。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冬离开同谷赴成都,此诗是入蜀纪行诸诗之一。②翟塘:即翟塘峡,江流湍急,山势险峻。③大庾:即大庾岭,岭路险阻,当赣粤之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风”两句写龙门阁自远古以来就风大浪高,和“蚕丛及鱼凫”两句一样都写出了历史的久远。B.诗人用“欹”写出道路倾斜,用“袅”写出栈道摇晃,用词精当,写景传神,使人读之如在眼前。C.“雨”指水汽,湍急的江水拍击着石崖,溅起无数水滴,似雨似雾。这一处状景为下文抒情蓄势。D.全诗融描写、抒情为一体,一韵到底,惊叹行路之难,意在突出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致。16.清人沈德潜评价杜甫入蜀纪行诸诗曰:“奥险清削,雄奇荒幻,无所不备。”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描写龙门阁的。【答案】15.D16.①抓住“绝壁”“高浪”“危途”“滑石”等意象,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龙门阁的雄奇荒幻;②通过“目眩”“头风”“一坠那得取”等写途经阁道的恐惧心理,侧面展现了龙门阁的奥险清削;③以“瞿塘”“大庾”的江流湍急、山势险峻,从正面衬托出龙门阁的奥险清削;④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历经龙门阁才开始对艰险路途感到恐惧的情感,从侧面写出了龙门阁的险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D.“意在突出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致”错误。全诗十六句,前八句记江势之险及阁道之危,后八句因度阁之难而发为惊叹。所以本诗并不是要突出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致。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把握能力。“绝壁无尺土”写悬崖绝壁上没有一点泥土;“长风驾高浪”写龙门阁风大浪高;“危途中萦盘”写道路非常地高,萦绕盘旋;“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写道路倾斜光滑,不知由谁开凿,栈道摇晃。这里面运用了“绝壁”“高浪”“危途”“滑石”等意象,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龙门阁的雄奇荒幻。“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写陨落的各种山花让人头晕目眩,吹过头顶的风夹杂着水汽。“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写作者不敢料想百年,因为只要坠落山崖就会丧命。所以通过“目眩”“头风”“一坠那得取”等写途经阁道的恐惧心理,侧面展现了龙门阁的奥险清削。“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写作者早就听闻瞿塘峡江流湍急,山势险峻,也见到大庾岭,岭路险阻,当赣粤之冲。以“瞿塘”“大庾”的江流湍急、山势险峻,从正面衬托出龙门阁的奥险清削。“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写如今涉此危途,则恐惧当从此算起也。这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历经龙门阁才开始对艰险路途感到恐惧的情感,从侧面写出了龙门阁的险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年轻时得君王信任,立志去除奸邪,推行改革,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如李密在《陈情表》中以“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希望求得奉养祖母以终其天年的愿望,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则以“____________”的情态展现了未能实现祖母期待的遗憾。(3)桥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如“____________”展现了繁华富盛之景,“____________”则呈现了冷清寂寥之境。【答案】①.不抚壮而弃秽兮②.何不改此度③.愿乞终养④.令人长号不自禁⑤.烟柳画桥(二十四桥明月夜)⑥.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驿外断桥边/人迹板桥霜/小桥流水人家/朱雀桥边野草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秽”“驿”“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②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③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④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18.下列各项中,和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C.日薄西山,气息奄奄D.朝避猛虎,夕避长蛇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段刘兰芝辞别婆婆,足见其知书达理,与“怒不止”的婆婆形成对比。 B.②段两个“誓”字表白心迹,表现出焦仲卿态度坚定,对爱情忠贞不渝。C.③段“感君区区怀”后的句号改为感叹号,更能体现刘兰芝此时的感动。D.③段中加点的“见”字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字意义不同。20.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B19.A20.①运用铺陈(赋/铺叙/铺排)的手法;②写出了刘兰芝的聪颖贤惠和刘母对兰芝被遣的不理解,也表现了婆婆的专横无理;③与诗歌开头刘兰芝的自述相照应。【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焦仲卿比作磐石,将自己比作蒲苇。A.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并且引出后文女子对世人的劝告。B.运用了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思是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祖母刘氏比作将要落山的夕阳。D.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猛虎”“长蛇”这些自然界中凶残可怕的动物喻指那些据险叛变者。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足见其知书达理”错误。写刘兰芝辞别婆婆,体现刘兰芝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本处写到刘母对刘兰芝的教导过程,从十三岁写起,一直写到十七岁刘兰芝嫁到焦家,年龄的列举,体现出运用了运用铺陈(赋/铺叙/铺排)的手法。本处写到刘兰芝十三岁学会织布,十四岁学会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各种礼仪,从而写出了刘兰芝的聪颖贤惠。这样一个知书识礼,多才多艺的刘兰芝被婆家休回家,是刘母没有想到,所以体现刘母对兰芝被遣的不理解。刘兰芝被婆家休回家,是因为刘兰芝的婆婆不喜欢刘兰芝,也表现了婆婆的专横无理。文章开篇部分有刘兰芝的自述,刘兰芝说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 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所以这一部分与诗歌开头刘兰芝的自述相照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外,还必须以情动人,提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善于从大量生活素材中提炼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是《包身工》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例如,作品开始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这些描写是多么准确,多么①。一窝蜂地抢粥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明:这些廉价的“机器”们不正是过着猪一般的生活吗?《包身工》在这里所提供的细节只能是包身工的生活中所独有的,它给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更能表现作者现实主义技巧的,是芦柴棒被打的一段描述:在一个很冷的早晨,她得了重伤风,唯恐遭到老板的毒打,自己先将身子缩作一团,偎在屋子的角上,可是偏偏碰上有生杀之权的打杂的,一面骂“假病!老子给你医”,一面“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举起往地上一摔”,②地跟上去就是一脚。这个场面用笔精练,形象生动,寥寥几笔,场上各个人物的面目、神情都③。这些表面上似乎不动声色其实饱蘸感情的描绘,渲染出令人战栗的气氛,使读者的同情和愤恨格外深沉。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①细致入微②不容分说③跃然纸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善于从大量生活素材中提炼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是《包身工》的一大特点,并且以包身工喝粥的场景为例来说明,所以这些描写不仅准确,而且细致,可填“细致入微”。“细致入微”,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来。②本处是对芦柴棒被打的描述,那个打杂的一面骂“假病!老子给你医”,一面“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举起往地上一摔”,不容芦柴棒分辨,那个打杂的紧接着跟上去就是一脚,可用“不容分说”。“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③本处是说《包身工》对芦柴棒被打的场面的描写,作者用笔精练,形象生动,寥寥几笔,场上各个人物的面目、神情都浮现在读者眼前,可用“跃然纸上”。“跃然纸上”,形容好像活的一样,跳跃在纸面上。22.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将语段补充完整。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以展现人物处境、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如包身工一窝蜂地抢粥时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的细节,写出了包身工生活悲惨、毫无尊严的处境;水生嫂____________________;柔石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细节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答案】①.示例:水生嫂在得知丈夫要到大部队去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刻画了水生嫂既感到意外又担忧丈夫的心理;②.柔石在听到人会怎样的骗人卖友时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的细节,塑造了柔石善良单纯的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首先要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性,所给的句子写到包身工……的细节,表现了……,在仿写的过程中,也要写到水生嫂……的细节,表现了、刻画了或者描写了……,柔石……的细节,塑造了、刻画了或者表现了……。然后再根据我们对水生嫂、柔石的了解,将内容补充完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网友“失意书生”的独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确定怎样的人生理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明德中学高二学子的身份给网友“失意书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择业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网友“失意书生”: 您好!我看到您被“孔乙己的长衫” 所禁锢,迟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到无比心痛。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员,我相信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学历不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枷锁。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进行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50多岁的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我觉得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灵魂,提升能力,扩充格局,让人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不久前,一则标题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登上热搜。视频中的两位主人公均为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面对镜头自我调侃着各自毕业后的“高开低走”。我觉得她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辗转之后,选择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平衡。我欣赏她们的理性和智慧,为她们点赞。哲学泰斗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可以自嘲,但自嘲一下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才能厚积薄发。在求职的过程中,学历不能成为我们的束缚。我们求职要求专业对口,是因为不能放弃大学四年所学专业,而要用它开创事业,造福社会;但是不能将高学历当做要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的条件。如此说来,影响我们求职的不是这件“长衫”,而是我们内心不正确的择业观。就像北大高材生李雪琴,选择做一名脱口秀演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正是因为她摆脱了“孔乙己的长衫”,有着自己的职业选择,敢于突破,敢于追求,如果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希望你也能勇敢面对,拥有开拓进取的勇气。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代表着生机勃勃的开始。经济正在复苏,就业形势正在逐渐改善,我相信我们青年一代将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止步不前!未来的你、未来的我、未来的我们,长衫困不住前程,勇敢面对吧!加油!此致敬礼!明德中学高二学子2023年6月18日【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介绍,凸显“失意书生”尴尬的处境:孔乙己的长衫象征着读书人的身份地位,不愿意脱下长衫代表着他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和身份。“长衫”就像年轻人心里的枷锁,内卷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又让自己放不下学历身段,就像孔乙己放不下长衫。材料二选用马克思的论述为学生提供了择业观、价值观的参考。前半段论述选择是否能够使我们内心受到鼓舞,内心真正愿意追随,说明青年应该有所追求,择业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选择那些真正让我们有动力,觉得有意义的未来。但同时,材料后半段也暗示,青年的心之所向和选择不能仅仅为了自己个人的立意、兴趣,而应思考什么才是能够造福后人的事业,在为他人、社会、国家的奋斗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总结起来,青年选择职业,既要利己,又要利他,既要能挑战自己、突破障碍、使自己能在职业中成长成熟从而拥有收获,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在职业中竭尽所能,贡献个人力量,助力民族发展。根据材料三,则可知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此外,中国青年更应该厚植家国情怀,充分发挥青年力量,用心用情,认真学习、工作,服务群众,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展现青春活力,体现青年担当,以新的姿态、顽强的斗志,奋发向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综观三则材料,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现实的“内卷”,一边是读书人的尊严。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学历去从事一些对文凭要求较低的工作,或者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不愿脱下自己的长衫。但现实是,拥有高学历的学生很多,但并不是取得了较好的学历,毕业后就都能够找到与自己学历相匹配的工作,能够拥有更高收入。因此联系社会现实,面对漫漫人生路,强调年轻人不要被“学历”定义了自己,而要善于另辟蹊径,脱下“长衫”,努力寻找发光机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而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呢?到社会、祖国所需要的地方去,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则是材料二、三告诉我们的答案。写作任务是给“失意书生”写一封信,谈谈对学历与就业的认识。行文构思时,要辩证看待这件“长衫”,思考要不要“脱”,何时“脱”,何时“不脱”,“脱”了之后应该怎么办,不“脱”又该如何。其实本次作 文就是要青年有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看待学历与择业的问题,妥善处理学历与择业的矛盾。比如,首先当遇到求职问题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其次,要改变心态,克服面子问题。要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这是正常的。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完全与求职结果挂钩。要学会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再次,在求职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寻找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地实现职业目标。写作时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立意:1.脱下“长衫”,合理就业。2.学历不等于脱不下的“长衫”。3.勇敢就业,不做“当代孔乙己。”4.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23:30: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6.1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