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十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西省十八校联盟2023年下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积极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为了人民,是因为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彰显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 向。坚持理论造福人民,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而一切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造福人民作为理论创新的价值旨归,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2月1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源泉,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C.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D.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民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有力佐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立论基础,从理论来源、理论创建目的、理论创新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B.文章总体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论党的理论的本质属性,再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具体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C.文章主体部分多处采用了引用论证,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文章观点的理解,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D.文章反复使用“人民”“理论”“实践”“发展”“创新”等词语,具多用句法整齐的长句,既突出了论述的重点,又增强了说理的效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坚持理论为了人民,可以精准诠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产物,实践证明,它是造 福人民的理论。C.理论创新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这一特征。D.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证明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据此看出,并未说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B.“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但不能理解为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C.“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错,属于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据此看出,要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除了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还要“立足客观历史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等”。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具体展开”错误。文章分“理论来自人民、理论为了人民、理论造福人民”三个部分作具体论述,但三者之间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证明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错,属于理据不符。原文第四段“坚持理论造福人民,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人民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据此看出,“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是证明“坚持理论造福人民”的观点,而不是“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传播,往往就成了“伤人利器”。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有的网民因“信息茧房”,频繁接收片面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将网络暴力当成“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少学校通过直播平台、会议软件等开展教学活动。近来,网络上出现一批人,以所谓“网课爆破”为名,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一场“网课爆破”,往往有几位乃至十几位参与者,绝非简单的恶作剧。他们通过群聊,组织、发起一场场“爆破”,甚至在群里分享“战况”。“爆破”人数多,具有随机性、匿名性特点,一旦侵入在线课堂,很难及时制止,往往不得不 以提前结束的方式来终止这种过激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身心也会遭到巨大伤害。针对师生开展的所谓“网课爆破”,因危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构成一种网络暴力。其中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对这种侵入信息系统、侵犯公共秩序、侵害人格权利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依法痛击。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整治网络暴力的决心。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对网暴当事人的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一切的愤怒,都不是网络暴力的理由,一切的所谓追求正义,都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让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向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说“不”!(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三:治理网络暴力非一日之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一次网络暴力事件,背后通常是一个个数量庞大的“微型”侵权行为,这给当事人的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需要从法治、技术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形态多样、不断变化的网络暴力;相关的治理手段也应注重综合协同。这其中既涉及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也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提升网民在数字时代的文明素养等。唯有多方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摘编自《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网络暴力作用下,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因某些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就可能成为“伤人利器”。B.为了追逐流量;蹭炒热度,故意炒作“网暴事件”,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的机构,对网络环境的毒化作用最大,因此很令人不齿。C.“网课爆破”,恶意入侵在线教学,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其中涉及的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还可能涉嫌违法,应依法惩处。 D.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依法惩治的有效震慑,更要有技术层面止的化解之道,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除论述了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侵害方式和网络暴力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破坏毒化外,还对网络环境治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B.材料二,以“网课爆破”为例,分析了这种新型网络暴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危害,条理清晰。C.材料三,着重论述了治理网暴、保护受害者的对策,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需要多方协作,常抓不懈。D.三则材料,都具体论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且都提出了应对网络暴力的相应办法。6.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答案】4.C5.D6.①依法治网,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遏制网络乱象,维护网络生态;②网民要提升素养,网络发声要守住道德法律边界,守护公序良俗的底线,文明用网;③网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④寻求网络技术化解,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减少网络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⑤注重治理手段的综合协调,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⑥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机制,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渠道等,尽力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因某些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就可能成为‘伤人利器’”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当事人自己也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不可能成为“伤人利器”。B.“对网络环境的毒化作用最大”错误,原文为“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可知“最大”于文无据,而且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D.“既要有依法惩治的震慑,更要有技术层面上的化解之道”错误,选项内容为递进关系,原文为“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可知“法治”和“技术”两个方面是并列 关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都具体论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错误。材料一概括论述,没有具体的事例,材料二是以“网课爆破”为例,分析新型网络暴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危害,材料三论述的是对待网络暴力的策略。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可知,依法治网,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遏制网络乱象,维护网络生态;结合“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其中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可知,网民要提升素养,网络发声要守住道德法律边界,守护公序良俗的底线,文明用网;结合“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可知,网民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结合“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可知,寻求网络技术化解,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减少网络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结合“相关的治理手段也应注重综合协同。这其中既涉及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也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可知,注重治理手段的综合协调,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结合“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可知,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机制,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渠道等,尽力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沙漠 杜鹏程前晌,战斗一阵比一阵激烈,送弹药的运输员和担架员朝前边奔跑。电话员们满头大汗地来回跑着拉电线、查电线。一条东西走向的沙梁上有好几个大碉堡,赵劲那个团的战士正在向敌人攻击。忽然,狂风卷着黄沙直向我攻击部队迎面冲来。枪声、炮声和敌人飞机轰炸的声音汇成了一片巨大的吼声。风沙烟雾遮得天昏地暗。战士们在风沙烟雾中忽隐忽现,勇猛冲锋。周大勇率领他的战士,配合兄弟部队攻下了四个碉堡。但是当他们进攻到离“五号大碉”一百五十公尺的时候,被敌人火力按倒在平漠漠的沙滩上。掩护周大勇他们的炮火还继续发射,但是炮手、重机枪手,让大风吹得睁不开眼。重机枪有的还在发射,有的被沙子堵住打不响了!周大勇卧倒在沙窝里。他双手撑住地,胸脯略微抬起,脸绷得生紧,眼盯着前方。他要为这次战斗的结局负责;要为战士们的生命负责,因为战士们躺在敌人火网下。责任的担子越来越重。时间走着,危险也增加着。周大勇一骨碌滚到王成德跟前,两人眼对眼看了几秒钟。周大勇说:“电话线打断了。我派通讯员给营长报告,让掩护我们的火力往前移,可到现在连回信也没有。怎么搞的呀!”王成德指着左侧说:“看,二连攻的那碉堡还没拿下,敌人侧射火力已经把我们跟营指挥所的联系截断了!”周大勇和王成德尽力向正前方和左右翼看。左边兄弟部队正攻敌人碉堡;右边百十公尺的地方是一条沟,沟那面,有军号声,有自己部队冲锋的喊声。周大勇脑子急速地转圈;汗水把脸上的沙土划成一道一道的渠渠。他像那些有胆量有经验的指挥员一样,虽然焦急可是头脑却很清醒。他非常精明地找寻敌人弱点。猛然,脑子里闪出一个计划。他说:“老王,派一个班拖两挺机枪到右边去佯攻,吸引住敌人火力,正面就好进行爆破:让敌人‘坐飞机’升天。好,这里交给你,我到右前方去了。”王成德用手死劲地压住周大勇的腰,说:“你在正面,我到侧翼去。”他弯下腰,像飞一样跑去。王成德指挥两挺机枪向敌人射击,吸引住了敌人的注意力跟火力。这时周大勇指挥正面的战士们,正在炮弹爆炸的火光中,在风沙中,准备爆炸敌人的高碉堡。马长胜拿起第一包炸药,对爆炸组的战士们说:“同志们,跟我来!”李江国扑过去推开他,说:“撒手,撒手!第一包炸药是我的。”两个人你推我拉,谁也不肯让谁。马长胜是越急越说不出话的人。他跺着脚,说:“李江国,你——”周大勇喊:“不准争夺!李江国 带第一组去!”他的声音这样严厉,连脾气执拗的马长胜也不敢吭气。李江国抓住二十五斤重的炸药包,向他身后的战士们喊:“跟我来!”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几个矫健的影子,在炮火、烟雾和风沙中前进了!敌人工事中吐着火舌,炮弹爆炸的黑烟柱一直顶住了天,爆炸手们前进的道路又被封锁得风雨不透。……李江国带领爆炸小组,跑到离敌人碉堡四五十公尺的地方,他让敌人的手榴弹震得跌倒在地,昏过去了!一个战士的炸药包被子弹击中爆炸了……其他两个战士被敌人的火力按倒在地下心,头也不能抬。一股冰冷的感觉,一直透进周大勇的心脏。他很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添给爬在敌人火力下的爆破手们。周大勇猛地回过头来,正要喊第二爆炸组上去,马长胜一步抢前,喊:“连长!”他那执拗的脸上,出现了严肃果断的神情。这神情是那准备以生命去换取胜利的神情。马长胜带领第二爆炸组的四个战士,一口气跑到李江国跟前。李江国在地下一动也不动。马长胜像每个在激烈战斗中的人一样,这一刻没有一点心疼李江国的情绪。他向前跑去。前边是火,是烟,是下雹子一样的手榴弹,是打飞了的铁丝网……爆炸手们跑到离敌人工事的外壕三公尺的地方,突然,马张胜被爆炸了的地雷震得掼倒在地。马长胜从地上蹦起来,喊:“前进!”他没有感到疼痛,只觉得浑身麻木,头昏眼花他什么也听不见,记不得别的任何东西,只记得“爆破”。他跑着,对身后的战士喊:“爆破!”马长胜鼓起全身力气一纵身,向敌人碉堡扑去,他身后的两战士没上来,——他们永远上不来了!他周围有成百颗手榴弹在爆炸,他的衣服被炸成了絮絮。他在危险包围中,安上炸药,拉响雷管,往后滚了两滚;一片飞红的火光一闪;轰隆一声,烟雾冲天,碉堡垮下了一大片。“不行,不行,还得一包炸药。”马长胜躺在地上想。他眼里直冒火星,浑身盖满沙土、石块;烟雾罩着他。是活是死他不管,只固执地想:“一包炸药,再来一包炸药!”突然,浓烟烈火中喷出来一个人。那人一阵旋风似的,弯下腰抱着一包炸药,贴在敌人明堡上,拉响雷管,往后一滚,正压在马长胜身上。马长胜一看是李江国。他一转身抱定李江国——这世上最亲的人,正要喊什么,轰隆一声巨响,一切都从记忆中消失了……周大勇举起驳壳枪,身子往后一仰,伸展左臂用力向前一挥,喊:“上呀!”他跳起来,飞一样地率领战士们扑上去。敌人放弃了高碉堡,乱得像一窝蜂一样朝后跑。周大勇知道建制被打乱的敌人,就失去了战斗力量。他率领战士们猛追敌人。……(节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李江国率爆破组去炸碉堡时喊:“跟我来!”写战士们踊跃跟上时,“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B.小说先写周大勇安排爆破计划,再写王成德和周大勇争着去侧翼吸引火力,接着写马长胜、李江国争着去炸碉堡,李江国爆破失利,马长胜果断要求率小组炸碉堡。情节紧凑,充满革命牺牲精神。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在我军进攻“五号大碉”受阻时,周大勇“双手撑住地,五际胸脯略微抬起,脸绷得生紧,眼盯着前方”,表现了周大勇为战士生命揪心、对战局胶着的忧心。D.小说刻画了周大勇久经沙场、足智多谋的英雄形象。当部队进攻受挫时,他观察战场形势,立即想出在侧面佯攻、派出爆破组从正面炸碉堡的方法,最终成功地炸毁了敌军碉堡。8.本文主要描写了紧张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调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英雄群像。文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马长胜的英雄形象,请简要分析。9.《保卫延安》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延安保卫战的具体情形,请结合文本,试分析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答案】7.A8.①语言描写。与李江国争着去爆破时“李江国,你——”,被地雷震到,蹦起来喊“前进!”对战士喊“爆破!”②神态描写。李江国爆破组失利,马长胜要求去爆破时“他那执拗脸上,出现了严肃果断的神情。这神情是那准备以生命去换取胜利的神情”。③动作描写。“马长胜从地上蹦起来”,“鼓起全身力气一纵身,向敌人碉堡扑去”。④心理描写。当敌人碉堡只垮下一大片时,“‘不行,不行,还得一包炸药。’马长胜躺在地上想”“是活是死他不管,只固执地想:‘一包炸药,再来一包炸药!’”⑤环境描写烘托。“他向前跑去。前边是火,是烟,是下雹子一样的手榴弹,是打飞了的铁丝网……”9.①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大沙漠》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延安保卫战的真实历史事件,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有许多是保卫延安之战中的真实的将士,真实地再现了面对强敌时,西北野战军的勇气和智慧。②文学创作又高于现实:《大沙漠》中,战斗场景经过了作家的艺术加工,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叙事更加紧凑,情节更趋紧张,战斗氛围更加激烈;成功刻画了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群像,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深入人心;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紧凑、集中的故事情节,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主题,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A.“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不是简洁的语言。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由原文“他跺着脚,说:‘李江国,你——’”“马长胜从地上蹦起来,喊:‘前进!’”“对身后的战士喊:‘爆破!’”“是活是死他不管,只固执地想:‘一包炸药,再来一包炸药!’”属于塑造人物的语言描写。由原文“他那执拗的脸上,出现了严肃果断的神情。这神情是那准备以生命去换取胜利的神情”属于塑造人物的神态描写。由原文“马长胜拿起第一包炸药”“他向前跑去”“鼓起全身力气一纵身,向敌人碉堡扑去”属于塑造人物的动作描写。由原文“‘不行,不行,还得一包炸药。’马长胜躺在地上想”“是活是死他不管,只固执地想:‘一包炸药,再来一包炸药!’”属于塑造人物的心理描写。由原文“他向前跑去。前边是火,是烟,是下雹子一样的手榴弹,是打飞了的铁丝网……”属于塑造人物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以上几种描写人物的方式,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学来源于现实”这一方面的答案,分别从事件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三个方面考量。依据小说《保卫延安》的相关内容,“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和由原文“前晌,战斗一阵比一阵激烈”可知,事件真实是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延安保卫战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真实是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有许多是保卫延安之战中的真实的将士;场景真实是真实地再现了面对强敌时,西北野战军的勇气和智慧。“文学创作又高于现实”这一方面的答案,分别从情节、形象、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来考量。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和生活经验的反映和描写,因此说文学源于生活。但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部分会被加工,文学要经过一些修辞手法,再用文字的方法去表达出来。小说中“一条东西走向沙梁上有好几个大碉堡”“战士们在风沙烟雾中忽隐忽现,勇猛冲锋”“敌人放弃了高碉堡,乱得像一窝蜂一样朝后跑”“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几个矫健的影子,在炮火、烟雾和风沙中前进了”“马长胜带领第二爆炸组的四个战士,一口气跑到李江国跟前。李江国在地下一动也不动。马长胜像每个在激烈战斗中的人一样,这一刻没有一点心疼李江国的情绪。他向前跑去。前边是火,是烟,是下雹子一样的手榴弹,是打飞了的铁丝网……爆炸手们跑到离敌人工事的外壕三公尺的地方,突然,马张胜被爆炸了的地雷震得掼倒在地”可知,《大沙漠》中,战斗场景经过了作家的艺术加工,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叙事更加紧凑,情节更趋紧张,战斗氛围更加激烈。小说中“他双手撑住地,胸脯略微抬起,脸绷得生紧,眼盯着前方”“周大勇脑子急速地转圈;汗水把脸上的沙土划成一道一道的渠渠”“马长胜是越急越说不出话的人。他跺着脚”“马长胜鼓起全身力气一纵身,向敌人碉堡扑去,他身后的两战士没上来,——他们永远上不来了”可知,成功刻画了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群像,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深入人心。由以上情节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紧凑、集中的故事情节,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主题,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乐毅报燕王书①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遗书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②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③ 也。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主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注】①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至赵,齐国大破燕军。燕惠王写信给乐毅,乐毅用这封信来回答。②畜幸:宠信重用。③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顺左右之心”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左右”含义相同。B.“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C.“南使臣于赵”与“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中的“南”含义不同。D.“离毁辱之非”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中的“离”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被迫出逃后,燕国大败,燕惠王很后悔,且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机攻击燕国。乐毅希望通过回信表明自己的想法,借此打消燕惠王的顾虑。B.燕昭王很欣赏乐毅,把他从宾客之中提拔出来,与族中长辈商议后,任命他为亚卿,位居群臣之上。乐毅因为燕昭王的宠信,接受了任命。C.燕昭王为报国仇,问计于乐毅。乐毅认为齐国是“霸国”,提出要借助天下诸侯的力量来对付齐国的建议,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与支持。D.乐毅给燕惠王的这篇回信,措辞委婉得体,体现了他长于谋划,精于用兵,善于保名的才能与智慧,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2)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答案】10.C11.B12.B13.(1)所以,先考察才能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才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德行结交朋友的人,才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2)有先见之明的贤士,功成名就后不使它败坏,因而才被后世称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虽不才,也曾多次受教于君子。我担心大王您听信左右亲近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之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希望您对此事好好考虑。“臣虽不佞”是主谓结构,“奉教”属固定结构,“数”是“奉教”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疏远之行”是“不察”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两个“左右”意思相同,都是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句意:来顺从您身边之人的心意。/宫中的宫女和您身边的人,没有不偏爱您的。B.错误。……的原因;“用来……的”。两个词含义不同。句意:并且不明白我要衷心侍奉先王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C.正确。向南;向南飞。含义不同。句意:向南出使赵国。/然后才像现在这样向南方飞去。D.正确。通“罹”,遭受脱离,离开。含义不同。句意:自身遭受诋毁侮辱。/人们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伏晴出、团圆亏损。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与族中长辈商议后”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不谋于父兄”可知,燕昭王提拔乐毅,并没有和族中长辈商议。 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成功”,成就功业;“论”,根据;“结交”,结交朋友。(2)“蚤”,同“早”;“毁”,使败坏;“于后世”,被后世。参考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做大将。乐毅逃到了赵国。齐国大将田单最终击败了燕军。燕惠王非常后悔,害怕赵国起用乐毂,趁着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并向乐毅道歉。乐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答复燕王:“臣子不才。不能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身边之人的心意,恐怕要蒙受杀身之罪,从而损害了先王知人的明察,又损害了您仁义的名声。所以才逃到了赵国。现在大王您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过,我担心侍奉大王的人不能明察先王重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并且不明白我要衷心侍奉先王的原因,所以斗胆写信回答您。”“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拿俸禄私自给亲近的人,功劳多的才授给他;不拿官职随意授给所喜欢的人,能胜任的人才给他相应的职位。所以,先考察才能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才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德行结交朋友的人,才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先王过高抬举我,把我从宾客中提拔上来,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侥幸免除罪过了,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怀有深仇大很,顾不得国力弱小,要把攻打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是称霸的大国。大王如果想攻打齐国,就一定要借助天下诸侯之力来对付它。要联合诸侯的力量对付它,没有比和赵国结盟更快捷有效的了。如果赵国同意与我国结盟,再有楚、魏协力出击,四国共同攻打齐国,就一定可以大破齐国。’先王说:‘好!’臣就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备好符节,向南出使赵国,我回国复命以后,随即发兵攻齐。率轻装精锐部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齐国的国都。齐王仓惶逃到莒地,仅仅免于一死。”“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建立功业而不使它废弃,所以才被载入《春秋》;有先见之明的贤士,功成名就后不使它败坏,因而才被后世称道。我听说善于开创事业的不一定善于守成,善于开始的不一定善于结束,使自己能免于杀身之祸,保全功名,以此来彰显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临不能预测的大罪,还侥幸想助赵伐燕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断绝,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受教于君子。我担心大王您听信左右亲近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之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希望您对此事好好考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杜牧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前两联写景,动态展现了农村仲春时节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应了诗题。B.颈联刻画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细节和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充满了田园生活气息。C.尾联以行客解湿衣衫,在村里歇脚,农人用“鸡黍”招待行客这一场景,表现了淳朴的人情。D.本诗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动态的春光图。着一“行”字,带动全篇,既是一次视听盛宴,又给人以味觉、触觉上的享受。15.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答案】14.B15.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错,“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隔着篱笆可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用人物的风情动态美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体现出强浓烈的乡村风味和劳动生产的气息。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意思是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据此看出,全诗共同表现出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洒酒祭江,伴月痛饮,看似豪迈,实则悲苦。(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虽艰苦求学但不艳羡“同舍生”的原因。【答案】①.人生如梦②.一尊还酹江月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以中有足乐者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尊、酹、锱铢、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头衔或荣誉的产生机制,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考出来的,如名校入学资格,律师或医师的执业资格。在公正的情况下,非智力能力①者难以得到。第二种是评出来的,如科学院院士。在公正的情况下,非有卓越贡献或成就难以获得。第三种是干出来的,是大家的口碑堆出来的,如英雄、勇士、优秀企业家。只有这一种,完全做不得假,只能靠自己的天赋、能力与德性,外加一些运气。在这个意义上,搏击高手也好,优秀企业家也好,享有共同的特质:都是靠勇气与干搏杀出来的,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都是②的结果。志向高远,想做大事的人,定会用手绘出蓝图,用脚踏出愿景。干好了、干成了,实至名归。汲汲于头衔与荣誉就③ ,只会令自己陷入声名的囹圄,成为声名的奴隶,失去本真与自我。名实之间,颇为吊诡。若你只关心实,名就如影随形,不招自来;若你热衷于名,它就如镜花水月,让你抓不到摸不着。企业家的精神与才能,是社会创新的引擎,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当有所敬畏,不要亵渎。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答案】17.示例:①出类拔萃②大浪淘沙③本末倒置18.①拟人:“如影随形”“不招自来”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只要有“实”就会有“名”的道理,突出了“实”的重要性,表达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②比喻:把“名”比喻为“影”“镜花水月”,把“实”比喻为“形”,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深奥艰涩的道理变得浅显。③对比:把“关心实”的人和“热衷名”的人对待名的态度和得到的结果作对比,形成对照,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的意思是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出众、突出,所以可填“出类拔萃”之类的成语。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出众。第②空,语境表达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了考验,并通过层层筛选”的意思,所以可填“大浪淘沙”之类的成语。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第③空,横线前说志向高远的人会通过实干成就“名”,而横线后说汲汲于“名”者的恶果,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可填“本末倒置”之类的成语。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名就如影随形,不招自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名”比喻为“影子”,同时“如影随形”“不招自来”又赋予“名”以人的情态,形象地突出了“实”在前,“名”在后,只要有“实”就会有“名”的道理;“若你热衷于名,它就如镜花水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名”比喻为“镜花水月”,以镜中花、水中月的虚无性说明只热衷于名,最终只能是一无所得。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深奥艰涩的道理变得浅显。 “若你只关心实,……;若你热衷于名,……”前后形成对比,以“关心实”的人和“热衷名”的人对待名的态度和得到的结果的不同,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变暖究竟是否有这样的威力,①?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属于基本的洋流系统,可以影响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被誉为全球“恒温器”。②,AMOC有明显变弱的迹象,原因很可能是气候变暖。两篇国际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都佐证了AMOC目前处在一个较弱阶段的结论,认为冰川融化使得全球变暖,大量淡水涌入,稀释了海水,使得原本强有力的“水泵”动力变弱。对应到全球海洋来看,温盐环流减弱,没有动力强劲的下行推动力,整个全球大循环可能会相应减弱。2018年的研究则表明,大约自20世纪中期至今,AMOC变弱约15%,一些研究预测到2100年,③,减速可能达到30%以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显示,此前的气候模型可能严重低估了海洋环流被破坏的可能性。他们预测未来海洋环流可能出现崩溃,致使北半球大面积降温。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一个以“基本的洋流系统”为开头的长单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句意。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根据原文语境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示例:①能使得全球洋流停滞②(近年的)研究显示③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20.基本的洋流系统中的可以影响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被誉为全球“恒温器”。21.国际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都佐证了AMOC目前处在一个较弱阶段的结论,认为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涌入,稀释了海水,使得原本强有力的“水泵”动力变弱。【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文段第一段是全文观点句,由后面三段的内容,如“此前的气候模型可能严重低估了海洋环流被破坏的可能性。他们预测未来海洋环流可能出现崩溃,致使北半球大面积降温” 等内容推知,该空的内容应为“能使得全球洋流停滞”或意思相近的表达;第二空,第二段第一句观点已表达,通过后文“国际科技期刊……佐证了AMOC……结论”可推知,该空的内容是经过调查研究后显示的,据此可写“(近年的)研究显示”;第三空,由前文“20世纪中期至今,AMOC变弱约15%”,后文“减速可能达到30%以上”可知,这种情况已经进一步恶化,据此可写“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短句变长句,第一步,找准句子主干,分析所给的几个短句中共同陈述的对象,定为长句的主语,然后再依次确定谓语和宾语。第二步,合并枝叶,合并表意相同的词语,提取各次要语句的主要信息,将其他短句改为该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的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最后,整合答案,做逻辑与语法上的检验,力求语句表意明确、自然流畅。首先确定主干句,可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被誉为全球‘恒温器’”作为句子的主干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要以“基本的洋流系统”为开头,所以要调整句子主语的表达,使“属于基本的洋流系统,可以影响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成为为主语“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定语成分,调整后为“基本的洋流系统中的可以影响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最后确定该长单句为:基本的洋流系统中的可以影响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被誉为全球“恒温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1)语序不当。“两篇国际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领属的定语要放在表数量的定语前面,应将“两篇”调整到“文章”前面;(2)不合逻辑。“冰川融化使得全球变暖”不合逻辑,应该是“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烹饪,不仅要善于添加调料,而且要想方设法发挥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让人品尝到那种最朴实、最原始、最贴近生活的美味。优秀的厨师,只有把握住食材的原生特性,掌握好烹饪的火候,运用各种烹饪的技巧,才能调制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是一则涉及多元思辨关系的材料作文。材料以生活现象“厨师烹饪佳肴”为切入点,既贴近考生生活,同时又能给考生以丰富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首先看材料。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由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组成。厨师做菜,往食材中添加调料,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强调的重心自然在后面,即是“发挥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这才是成就美味佳肴的核心要素。第二句由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组成,厨师想要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食材本性、火候、技巧三者缺一不可。纵观材料,不难发现:对食材原生特性的精准把控,对烹饪火候的准确把握,对烹饪技巧的熟练运用,对调料使用的恰到好处等,都对厨师调制美味佳肴有影响。再看写作的延展。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可见,启示才是写作的重心,考生要善于从厨师做菜引申到人生更多的方面上去。写作时,首先应当指出材料的深刻寓意。“把握食材的原生特性”,寓意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秉承最朴实无华的追求,想方设法实现最切合自身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掌握好烹饪的火候”,可以喻指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譬如做菜,有时需要文火慢炖。细火慢熬,才能炖出美味,熬出食材的精华;有时需要加大火力猛攻,才能把味的极致发挥出来。其次,由此引申出相应的人生思考。同理,人生奋斗之路很漫长,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有时需要靠坚定的意志,不懈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付出,方可取得些许成就,犹如文火、细火之功效;碰到难题,有时需要强力攻坚,排除万难,或许才能取得关键性突破,获得成功,犹如武火、大火之功效。再分析“运用恰当的烹饪技巧”。技巧,是指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而知识、技能从何而来?学习得来,实践中来。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办好事、做成事,都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帮助。不但厨师做菜是如此,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考生在进行作文立意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外,还要注意材料中两个句子的语意关系:一个是递进关系,强调的重心自然在后半部分;一个是条件关系,强调的是条件的全面性。立意:1.人生如若烹小鲜,保持本心最重要。2.坚定意志,不懈追求,方能得人生之美满。3.于实践中得真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02 16:00:02 页数:23
价格:¥3 大小:52.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