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我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很能见出它们的区别,如王昌龄说:“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刘禹锡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显而易见,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 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幽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材料二: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这首先是因为月亮升起于“寂寂人定初”的夜晚,人类主要是在太阳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赋予太阳与月亮不同的含义。太阳意味着真实与运动,而月亮象征着寂静与超脱。太阳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停歇之后,艺术的创造便在寂静的月色下悄然展开。其次月亮的文化内涵是阴柔的美学风范。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寞寞心事中笼罩着一片飘逸出尘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谓:“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初升的明月升起于松间,带来丝丝夜凉,凉爽的夜风送来阵阵悠扬的泉声,整个时空充满着天籁般的乐音和遗世独立的静谧。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说破了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即使是茫茫尘世,只要望一望月亮,看一看月光,也可以澡雪精神,洗尽尘烦,带来审美的愉悦温馨。月亮展示给人们的还是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从《陈风》的“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觉飞”,月亮始终是冰清玉洁的形象。刘禹锡这样写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八月十五日夜玩月》)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在月光的映照下,世界被改造了、被移动了、被诗化了。人们喜欢用冰轮、玉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正是表现着月的洁净品格。(摘编自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象和意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有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B.意象与意境有明确的异同点,它们都为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但意象又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而微的单位。C.月亮寂静与超脱的象征意义,使得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意境,并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D.《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的载体,向人们展示了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融合,在表情达意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和简洁直白的抒情。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一句借助松树、明月、山泉等意象及其相互作用,营造出清幽美丽的意境。C.意象之所以带上了固定的、不可创新的意趣,是因为它已经被我国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D.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境”生“象”且超乎“象”。“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3.下列选项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B.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4.下列诗句都包含由“雁”构成的意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意蕴。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②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宋·欧阳修《戏答元珍》)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论证特点。【答案】1.C2.B3.D4.①李白的诗句借“秋雁”抒发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雁”的意蕴是壮阔豪迈的。②欧阳修的诗句由“归雁”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雁”的意蕴是哀伤愁苦的。5.①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然后从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和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两方面分别阐述。②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列举王维、孟浩然等人以及《诗经》《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论证分论点。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月亮寂静与超脱的象征意义,使得……”说法错误,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月亮象征着寂静与超脱。……。其次月亮的文化内涵是阴柔的美学风范。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可知,“月亮寂静与超脱的象征意义”并不是“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意境”的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简洁直白的抒情”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可知,意象的抒情不是简洁直白的。C.“意象之所以带上了固定的、不可创新的意趣,是因为……”说法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意象都带上了固定的、不可创新的意趣。D.“‘境’生‘象’”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可知,应该是“境”生于“象”。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月”蕴含的是诗人飘零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B.“月”蕴含的是女主人公独守空床的孤独寂寞之情。C.“月”蕴含的是作者飘零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D.“月”蕴含的是作者渴望辞官早日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意象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知,这两首诗中“雁”的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意思是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诗人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 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所以诗句借“秋雁”这一意象抒发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雁”的意蕴是壮阔豪迈的。“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意思是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诗句中“归雁”这一意象触发了是人的思乡之情,“雁”的意蕴是哀伤愁苦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作答。论证结构: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第一段提出“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中心论点,是总写;然后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和“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两方面作出了阐述。论证方法:材料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陈风》的‘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列举了王维、孟浩然等人以及《诗经》《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这首先是因为月亮升起于……。其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党费程多宝那是福喜与这个村子的人们第一次一饱耳福,原来世上还有一件叫作二胡的乐器如此美妙,出自一位红军战士之手。李翻身拉了一支曲子,据说那把二胡是老兵吴做主的遗物。吴做主的班长汪当家是个东北人,前些日子攻打娄山关一战负了重伤,临死的时候,是吴做主拉了这曲《松花江上》,一个排的兄弟们,齐齐地哭了。吴做主教会李翻身拉了几支曲子,不久也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所以,福喜听着李翻身祭奠前面牺牲的几位老兵的曲子,身子直直的,有些发呆,想哭,想喊:“二胡,这么神奇?”李翻身告诉福喜:这几天,部队驻在你们村子原地待命;要是遵义那座楼上,我们的领路人开完了会,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开会,是不是讨论你所说的交党费的事?福喜还是想不通,交了党费,又落不到什么好,为什么还要加入呢?还真的禁不住多想,一想还有好多的搞不懂。比如说,自己吹的笛子,闹了半天,也就是一个牧童喊山;李翻身拉的二胡,这么轻轻一拉一送,像是有人躲在琴筒里哭泣,福喜怎么也吹不出调。 福喜,别较真了,最要命的是你为谁吹、我为谁拉?李翻身又补了一句:也不是你讲的什么笛膜不好,只是你心里没有吹出那种仇恨。李翻身的那番话,福喜听得云里雾里,一时就动了心。原来,自己吹笛子的时候,想的只是自己;红军班长李翻身心里装的,是遭受敌人铁蹄践踏的四万万中国同胞。别看人家只拉着两根琴弦,那可是四万万人的声音一起呜咽,想想自己这么一根笛管,怎么说也是势单力薄。在一个傍晚,李翻身和队伍一起悄然开拔。不知啥时候,福喜不远不近地坠在后面,还捧着一只咸菜罐子。“你这么跑出来,你爹知道不?”李翻身急了,“你这个,是?”“咸菜,有大半罐子呢。我爹塞给我的。”福喜当然得听爹的。虽说这支红军队伍在村上只住了几天,好多人家也想通了,与其在家饿死冻死,不如跟红军打天下。一着急,福喜生怕人家不收自己,想证明似的,来了一句:“就抵我交的党费,行不?”“谁承认你是党员了?你这岁数,入团还不够呢?”“那,我就先抵团费,行不行?还有,我带了笛子。你不是说,只要能让大伙儿解乏,也算能抵党费?那——就先抵上我的团费?”福喜不管那么多,反正跟着李翻身他们,这条路认定了。不是说北上抗日么?要是赶不走日本鬼子,这日子哪里是个头?李翻身接过那罐咸菜,笑了。也就是上次,福喜问得急,说以后自己要是参加了红军入了党,挣不了钱交党费,怎么办?李翻身说,以前汪当家和吴做主也有交不了党费的时候。指导员说,那就拉一段二胡,给战士们解解乏,也算为革命贡献了一回。李翻身话头一转:福喜,以后你要是入了党,交党费时,你能交个啥?牛,是地主家的;地也没有,租的。福喜急了,家里只剩下几面土墙,就是一个水洗的模样。有没有咸菜?咸菜,也算。李翻身说,他们排长路过老家的时候,部队好多天没有盐吃,排长抱过来一罐咸菜,指导员说:算!怎么不算呢?这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福喜问李翻身:你是党员么?李翻身乐了:你说是不是呢?福喜说,肯定是,你就是一名共产党员。李翻身问,怎么看出来的?入了党的红军战士,像你们这几个,就是不用点名,老乡们也好认:吃得少的,穿得薄的,与白狗子打仗的时候,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敢往死里冲锋的……李翻身不说话了,眼里像是有了泪,那把二胡在他的怀里扭动着身子,有了舞蹈的模样。福喜像是懂了,是不是轮到李翻身交党费了?不是以前的那个指导员说的?只要能让队伍提高战斗力、让战士们浑身充满力量的劳动,都可以抵作党费。这么一想,福喜笛声飞歌,笛声仿佛与胡琴声结伴成了生死兄弟一般,冒着枪林弹雨,一路比登天还难地爬了雪山过了草地…… 那把二胡的主人,后来换了张新面孔,成了张北上。为什么要入这个党?不仅占不到便宜,没啥好处,还要交党费?面对福喜的追问,张北上没有作答,只是默默地拉起了二胡。四周静默,唯有二胡琴声悠扬。好半天,仰起脸的张北上,泪水还在往下落。那一仗,连同李翻身一起,呼啦啦地倒下了好多兄弟。他们缩进了大地的胸膛,拱成了一个个矮矮的土堆,连个姓名也没有留下。后来,张北上没了,王抗战的二胡拉得柔肠寸断。自从过了雪山草地到了陕北,与日本人面对面地干,才知道这帮强盗下手太凶残了。有时一仗下来,身边好多张战友的笑脸,再也看不到了。王抗战的二胡,渐渐地增添了悲情。福喜摸出笛子刚要吹上一段,赶在他前头,王抗战的二胡曲起,像是为他拉了一段过门。眼前的听众,一时没什么反响。这也没有什么奇怪,队伍里又换了一批新脸。好多新来的,哪里知道两个人一吹一拉的情感,还有着“预交党费”这一层纠缠?也不知两人合奏是哪个先停下来的。有人评点说王抗战的情绪更为饱满。福喜尽管嘴上不服,心里还是认了:王抗战如愿以偿,人家举起右拳宣誓,真正地成了一名党员;以后拉起的二胡,再怎么说,也算是有资格交党费了。可是,自己的笛声,要是哪天也能代交党费,该多好。也不知道,这天的期待,到底还有多长的路。(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福喜第一次听到二胡演奏时,便被深深地感动,对如此神奇的二胡曲出自一位红军战士之手感到非常惊讶。B.福喜的笛声不如李翻身拉的二胡曲有感染力,这是因为福喜吹笛时心里没有对敌人的仇恨,只想着自己。C.福喜始终执着地想要入党,他主动将家里的咸菜送给红军队伍抵交党费,但因为他的年龄不够最终没有成功。D.福喜认为王抗战拉的二胡比自己吹的笛子情绪更加饱满,所以他可以用二胡抵交党费,而自己的笛声却还不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像是有人躲在琴筒里哭泣”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二胡曲比作人的哭声,写出了曲调呜咽之感,侧面体现李翻身琴技高超。B.小说两次提到福喜“为什么要入党”的疑惑,文中虽没有正面回答,但通过对一代又一代红军战士的描写,对此做出了解答。C.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福喜拿着咸菜抵交党费被拒,而后说明事情的缘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D. 小说详略得当,详写福喜和李翻身的故事,略写其他几位革命战士的事迹,寥寥数语就将不畏牺牲的红军战士形象体现出来。8.福喜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蜕变为一名坚毅的革命战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心路历程。9.本文以“党费”为题,但又围绕“二胡”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B7.A8.①无法理解:起初无法理解入党有何意义。②目的简单:听从父亲的话,觉得应该入党,目的是赶走敌人,使生活回归正常。③发自内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战友们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革命战士,为党和人民作贡献。9.①小说通过描写福喜对交党费的看法变化,展现了福喜的成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二胡象征着革命信仰,相继在几代革命战士手中传递,串联起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③以拉二胡抵交党费,党费和二胡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了革命的残酷,歌颂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对如此神奇的二胡曲出自一位红军战士之手感到非常惊讶”错,原文“原来世上还有一件叫作二胡的乐器如此美妙,出自一位红军战士之手”是对二胡的美妙感到惊讶。C.“福喜始终执着地想要入党……但因为他的年龄不够最终没有成功”错,原文“福喜生怕人家不收自己,想证明似的,来了一句:‘就抵我交的党费,行不?’”是福喜怕队伍不收自己,才捧着一只咸菜罐子抵交党费,不是想入党,也不是因为他的年龄不够最终没有成功。D.“福喜认为王抗战拉的二胡比自己吹的笛子情绪更加饱满”错,原文“有人评点说王抗战的情绪更为饱满。福喜尽管嘴上不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比喻”错,“像是有人躲在琴筒里哭泣”不是比喻,是比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无法理解:“福喜还是想不通,交了党费,又落不到什么好,为什么还要加入呢?”起初无法理解入党有何意义。②目的简单:“ 福喜当然得听爹的。虽说这支红军队伍在村上只住了几天,好多人家也想通了,与其在家饿死冻死,不如跟红军打天下”“福喜不管那么多,反正跟着李翻身他们,这条路认定了。不是说北上抗日么?要是赶不走日本鬼子,这日子哪里是个头?”听从父亲的话,觉得应该入党,目的是赶走敌人,使生活回归正常。③发自内心:“自从过了雪山草地到了陕北,与日本人面对面地干,才知道这帮强盗下手太凶残了。有时一仗下来,身边好多张战友的笑脸,再也看不到了”“可是,自己的笛声,要是哪天也能代交党费,该多好。也不知道,这天的期待,到底还有多长的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战友们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革命战士,为党和人民作贡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结构和构思技巧的能力。人物形象上,“福喜还是想不通,交了党费,又落不到什么好,为什么还要加入呢?”“就抵我交的党费,行不?”“是不是轮到李翻身交党费了?不是以前的那个指导员说的?只要能让队伍提高战斗力、让战士们浑身充满力量的劳动,都可以抵作党费”小说通过描写福喜对交党费的看法变化,展现了福喜的成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情节结构上,“李翻身拉了一支曲子,据说那把二胡是老兵吴做主的遗物”“那把二胡的主人,后来换了张新面孔,成了张北上”“后来,张北上没了,王抗战的二胡拉得柔肠寸断”二胡象征着革命信仰,相继在几代革命战士手中传递,串联起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③线索和主题上,“以前汪当家和吴做主也有交不了党费的时候。指导员说,那就拉一段二胡,给战士们解解乏,也算为革命贡献了一回”“两个人一吹一拉的情感,还有着“预交党费”这一层纠缠?”以拉二胡抵交党费,党费和二胡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二胡的主人不断地换了新面孔,这些拉二胡的战士在战场牺牲了,揭示了革命的残酷,二胡象征着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汉和帝以大司农沛国徐防为司空。防上疏,以为:“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上从之。岭南旧献生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曰: “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以吉成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常无恶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莫不叹服以为圣明。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凡所平断,人莫不悦服。是岁卒官,百姓市道,莫不咨嗟流涕。涣丧西归,洛阳民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B.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C.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D.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义有相伐的“伐”指批评、抨击,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不同。C.宗庙,文中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秦汉时称“太庙”,后可用来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D.观察颜色的“颜色”指面容、脸色,与《琵琶行并序》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防认为博士弟子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建议在选拔博士弟子时,如果只发表主观意见,应当一律视为错误。 B.唐羌直言进谏,指出岭南进贡龙眼、荔枝一事劳费民力,伤人性命,和帝听取唐羌意见,以民为本,下令停止进献。C.和帝驾崩后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太后面见吉成,亲自审查,最终真相大白。D.洛阳令王涣治政有方,所作判决令人信服,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王涣去世后,太后令他的儿子任郎中,以示勉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2)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14.文中汉和帝和邓太后的做法给后世的为君者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C13.(1)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2)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14.①善于纳谏。②关心民生。③宽厚仁爱。④选贤任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看到交趾州的七郡进贡鲜龙眼等物,一路疾驰,鸟惊风动。南方州郡土地炎热,毒虫猛兽在路上到处可见,传送贡物的人甚至会遭到死亡的危害。已死的人不能复活,后来的人仍可挽救。“于路”是“不绝”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不绝于路”是“恶虫猛兽”谓语,结构完整,句意合理,应在“不绝于路”后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正确。批评,抨击;砍伐。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句意:而是个人见解发生冲突/这也就像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D.错误。面容,脸色;容貌。两句的“颜色”不同。句意: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暮去朝来容貌衰老。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错误,由原文“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可知,是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不是丢失一箱珠宝的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宜”,应当;“开”,建立;“上第”,上等;“高说”,优秀。(2)“平正”,公平正直;“发擿”,洞察揭发;“外”,对外;“内”,对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上从之”可知,善于纳谏。②由原文“帝下诏曰:‘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可知,关心民生。③由原文“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可知,宽厚仁爱。④由原文“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可知,选贤任能。参考译文:和帝将大司农、沛国人徐防任命为司空。徐防上书指出:“我看到,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都是凭个人的意见立说,并不钻研本家的理论,而私自互相包容,生出邪门歪道。每当进行策试,总是发生争执,议论纷纷,互相批驳。如今人们不依照经书原文的章句,自己妄加发挥,认为遵循先师是错误的,而自己的意见才正确合理,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逐渐成为风气,这实在不符合陛下遴选人才的本意。改变浅薄的习俗,遵从忠诚之道,这是夏、商、周三代的一贯法则;专注而精心地研究经典大师的理论,是儒家学者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对于博士和科别等级的策试,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如果不根据先师学说,而是个人见解发生冲突,都一律作为错误予以纠正。”和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岭南地区进贡鲜龙眼和荔枝,十里设一个驿站,五里设一个岗亭,日夜不停地传送。临武县长汝南人唐羌上书说:“我听说,在上位的人不因享受美味而为有德,在下位的人不因进贡美味而为有功。我看到交趾州的七郡进贡鲜龙眼等物,一路疾驰,鸟惊风动。南方州郡土地炎热,毒虫猛兽在路上到处可见,传送贡物的人甚至会遭到死亡的危害。已死的人不能复活,后来的人仍可挽救 。而将这两种水果献上殿堂,也不一定能使人延年益寿。”和帝下诏说:“边远地区进贡珍奇的美味,本是用来供奉宗庙。如果因此造成伤害,岂是爱护人民的本意!现在下令:太官不再接受此类贡品!”十二月辛未(二十二日),和帝在章德前殿驾崩。当时刚刚遭受大丧,法律、禁令还不完备,宫中丢失一箱大珠。邓太后想到,如果要审问,必会牵累无罪受冤的人。于是她亲自查看宫人,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盗珠人当即自首认罪。再有,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吉成被交付掖庭进行审讯,供词、证据都很清楚。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身边的人,对他有恩,平时尚且不讲自己的坏话,如今反而采取这种手段,不合人情。于是她亲自下令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查出果然是出自侍从们的陷害。众人无不赞叹佩服,认为太后圣明。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凡是他所作的判决,人们无不心悦诚服。本年,王涣在任上去世,百姓们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洛阳人民为王涣建立祠庙,并作诗纪念他。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奏乐歌唱这些诗篇。邓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得到治理。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贾讷倅眉①苏轼老翁山②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③,苍髯白甲待归来。【注】①倅眉:任眉州副知州。②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③便与甘棠同不剪:周代召伯下乡,在一棠树下憩息,并在树下决狱政事,后来这棵树便被当地人民保存、爱护,纪念召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埋葬亡人的地点,也从侧面说明了贾讷将去之地便是自己的故乡。B.颔联中“为君开”颇有“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蕴,均表现对来客的热情欢迎。C.颈联运用比喻修辞,风雨大作下的青松如龙蛇舞动,更显示出非凡的气势。D.诗人借用召伯的典故祝福贾讷,希望他能像甘棠一样受到故乡父老的爱护。16.本诗看似描写送别情境,实则是借送别友人寄托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手植三万青松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怀念。②青松盘曲、小轩敞开表达对贾讷的谢意。③托友人看顾故土和故人表达眷恋之情。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风雨大作下”理解错误,“风雨”是比喻想象中的松涛。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上句写父母、妻子的坟基在老翁山,那里有清澈的泉流环绕,托贾讷看顾。下句“三万栽”指二十年前诗人安葬亡妻所种的松树,三万虽是虚指,但寄托深情。手植三万青松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怀念。“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作者想象父老乡亲得知我的消息,就如同见了我一样。我在那里的大门随时为你打开。“试看一一龙蛇活”,作者想象朋友到了那里,能看见老翁山周围松树盘曲苍劲的景象。用青松盘曲、小轩敞开表达对贾讷的谢意。作者希望朋友能代替自己去探望父母的墓园以及问候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弟子与老师的关系,他认为之所以要“能者为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婉言自己有意奉诏,但“____________”;想要奉养祖母,又“____________”,这使李密进退失据,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3)“榆关”即今天的山海关,古人称之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这一古称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闻道有先后②.术业有专攻③.(则)刘病日笃④.(则)告诉不许⑤.枞金伐鼓下榆关⑥.旌旆逶迤碣石间(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少时过桂岭,壮岁出榆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术、攻、笃、枞、旌旆、逶迤、碣。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特别想推荐一条自己很喜欢的古道——徽杭古道。每次走在这段古道上,都让人① :拾级而上,你可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密林间穿过峡谷溪沟,山路蜿蜒、云雾茫茫,遥想昔日商人在此间行走,常会产生古今之叹。站在古道上,你仿佛能看到历史的②:明代名臣胡宗宪由此入杭州为官,许下豪情万丈;【甲】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此鏖战,感叹易守难攻;商人胡雪岩少年时跟着同行徽商们由此进入浙江,开启沉浮一生。古道上遗留的无数石雕石刻、关隘、凉亭等文化遗迹,都在讲述着昔日繁荣。这几年,徽杭古道都快成“网红”【乙】了,来打卡的游客③,看到古道这么受欢迎,我们也很开心。为了探索古道开发和保护的更多新路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丙】比如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按照林长制属地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利用好古道,进一步完善古道本体、附属设施及森林植被、景观资源等。此外,古道边的古桥、古亭、古驿站、关隘、人文资源和设施也需进行保护修复,历史名人、事件、文学作品、典故传说等也在不断发掘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处是()A.【甲】B.【乙】C.【丙】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心旷神怡②风云变幻③络绎不绝19.C20.拟人。赋予“文化遗迹”以人的行为,形象地表现出“文化遗迹”的历史价值及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徽杭古道的喜爱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徽杭古道让人心情愉快,可用“心旷神怡”。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②语境下文具体解说历史时局的变化不定,可用“风云变幻”。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③语境形容来打卡的游客很多,可用“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丙处,下文“比如……”列举可做事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后面逗号应改为有提示下文作用的冒号。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都在讲述着昔日繁荣”主语是“文化遗迹”,“讲述” 一词本为人的行为,此处运用拟人修辞,把“文化遗迹”人格化。拟人的表达效果是形象生动,“文化遗迹”的价值和意义本为抽象内容,此处拟人化,让它会讲话,使古道上遗留的石雕石刻、关隘、凉亭等文化遗迹的历史价值更具具体生动,在今天依然有活力,激发人们对对徽杭古道的喜爱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般而言,大家口中所说的失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入睡困难,即从上床到正常入睡的时间过长;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能睡着,但是夜间会多次苏醒。青年群体的失眠症状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不断退化,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当然,偶尔出现上述症状并无大碍。②,可以对照“333”原则:即每天晚上正常入睡超过30分钟;每周超过3次;连续3周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即可认为存在临床的失眠症状。A.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喜欢“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B.没有对症治疗,C.但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③?第一,卧床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有效的睡眠时间会变短;第二,入睡之前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很重要。学会向外倾诉和释放坏情绪,培养“钝感力”来对抗压力;第三,稍微设低房间温度,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减缓,产生的热量减少,有利于良好睡眠。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A句和B句形成选择关系,和C句形成递进关系。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大多是入睡困难②判断自己有没有失眠的病症③那我们该如何改善睡眠呢22.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宁可“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也不对症治疗,况且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不断退化,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可知,“青年群体的失眠症状”应是第一种,据此可写“大多是入睡困难”; 第二空,后文“‘333’原则”的内容,是判断自己有没有失眠症状的标准,由“对照”可知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判断自己是否失眠,据此可写“判断自己有没有失眠的病症”;第三空,该句是总领句,后文中“第一,……;第二,……;第三,……”的三点内容均为改善睡眠的方法,据此可写“那我们该如何改善睡眠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让A句和B句形成选择关系。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有“是……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等,根据A句和B句的内容,可选用“宁可……也不……”这一关联词语进行连缀,答案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宁可“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也不对症治疗;然后和C句形成递进关系。表示递进的词语有“而且”“甚至”“况且”等,“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是对A句“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的递进补充,从句子表达连贯的角度,可选用“况且”进行连缀,最终确定答案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宁可“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也不对症治疗,况且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从不缺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春秋时期,在缺乏人文关怀的郑国就曾先后出现过两个这样的“匹夫”:一位是烛之武,他大半生未曾得到君主赏识,暮年却不计得失,冒着殒命矢石之险,最终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另一位是弦高,他以商人之身行国士之责,一边用仗义疏财麻痹即将袭击郑国的秦军,同时又派人向毫无防备的郑国报信,拯救了郑国。而今在新时代的中国,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滋养了青年成长的沃土,一簇簇绚丽的青年之花先后绽放:他们或深入农村,服务于乡村振兴;或投身于科技强国事业,助力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或迎难而上,携手冲锋在救灾前线;或热衷于体育事业,用自己的拼搏为国争光……以上材料阐释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国有许多名言向世人诠释个人与国家的之间的关系:“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我死国生,我死犹荣”…… 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将国之昌隆当作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的拳拳之心。国运盛衰,关系着个体国民之境遇;个体国民的强弱,又决定着国运之未来。因此,个体发展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牢不可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时,从19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这当中的100多年里,我国遭遇外敌从海上入侵达470多次。在我们被亡国灭种的危机威胁之时,国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痛苦绝望。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基本保障,遑论人格与尊严。弱国无外交,落后就会挨打,唯有国运昌盛、经济繁荣,才能以巨翼荫庇国民,使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享受到独立自尊的快乐。孙中山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涓滴成河,百川入海,国运盛衰,是由身为国民的每一个人倾力铸就的。没有千万个“小我”的牺牲奉献,哪来“大我”的繁荣富强?1919年,23岁的茅以升成产美国匹兹堡加里基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荣誉、金钱、地位接连而来,他却怀着为祖国桥梁事业献身的满腔热情回到了祖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腔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著名麻类纤维专家酆云鹤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类纤维制造出人造丝的发明家,莱比锡大学提出以高职称换取她的论文,日本资本家也提出用高价和总工程师的条件换取她的发明专利。酆云鹤说:“不卖,我要留给我的祖国。”一个个丰厚伟大的生命个体,用言行筑起中华民族一块又一块永不坍塌破败的基石,为祖国积聚起星星点点的不灭之火,终将带领一代又一代国民,将这火烧作燎原之势,照耀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盛世之光!盛世太平,不需要我们去咬断手指以感顽主,不需要我们去冲锋陷阵、浴血疆场。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奋斗不息,需要我们每个人心怀梦想,全力以赴,不忘初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争做国之脊梁,勇担大业,为国家的未来尽一份自己的心力;也祝愿未来的下一代在更加灿烂的盛世里,健康成长,润德润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写古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烛之武与弦高两位爱国人士,他们都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拯救自己的国家。材料第二段写当代青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为国家争光。两段材料阐述的核心话题为“个人和国家”。写作要求阐发青年人对“个人和国家”关系的阐述。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个人”和“国家”的概念,它们分别指什么,有哪些内涵和外延。“个人”,即生命个体,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国家”指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是多个“个体” 的结合形式。因此,个人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是由无数个“个人”聚合成的。从二者关系来看,一是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兴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强大的国家才能带来个人的尊严,如果国家衰败,个人则没有权利可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个人如水滴,国家如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落后挨打,承受痛楚的是每个国民;山河破碎,没有人会是幸存者。在今天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人民谈何尊严与幸福?二是国家的命运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个人在系统中占有核心地位,因为个人既是民族和国家的构成元素,又是国家的建设者和引领者。个体的努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千千万万个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成为不可小觑的国力。在科技、航空、医药等领域作出贡献的个体,以一己之力,一点一滴地填补着国家的空缺,描画着国家灿烂的未来;在文化、艺术领域作出贡献的个体,用玲珑之心,一点一滴地丰富着国之精神与文化内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观点:个人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国家强盛需要青年人贡献力量。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写作。个人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国家的强盛需要青年人努力奋斗。可以列举一些各个领域的例子。最后,照应开篇。立意: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少年强则国强;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3.弱国无强民,强国必荣身。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二)试题(Word版带解析)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政治下学期2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阶段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下学期顶尖计划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5-29 09:18:03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2.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