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l.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被封予卫,都朝歌。这里原是商王国的中心地区,殷商残余势力很大。封康叔于此,主要是为了A.控制关中地区B.缓和社会矛盾C.保障政局稳定D.加强南北联系2.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的农民“挟其枪、刈、耨、缚,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这一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度的瓦解B.社会制度的转型C.封建剥削的加重D.耕作技术的发展3.《太初历》编订时,出现了“盖天说”和“浑天说”之争。前者主张天上地下,天地等大。而后者认为天是个网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双方按自己的理论制定历法,因后者与实际天象农时更为符合,被汉武帝采纳。这反映出当时A.崇尚科学社会风气浓厚B.传统农耕文明继续发展C.专制集权助推科学进步D.自然科学注重理论探讨4.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泽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5.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乙僧(来自于阗,今新疆和阗)画云:“乙僧,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画降魔像,千怪万状,实奇踪也。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如图)。这反映了当时A.绘画艺术追求意境B.异域风情成为绘画主题C.国家力量渐趋衰弱D.文化风气较为开放包容6.下表是南宋部分州府解试赴试人数(终场者)及录取比例。据表可知,当时A.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B.政府意图优化官僚队伍C.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录取程序更规范7.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两浙盐场在徽商吴宪、汪文演的倡导下,提出了仿河东、两淮 例,兴“商籍”的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巡盐御史、徽商的同乡叶永盛的特别关照和支持,并在向朝廷申报后得到承认和批准。此后,拥有“商籍”的商人可以当地名额参加科考。据此可知,当时A.地域商帮实力雄厚B.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商人影响力的提升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8.“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G敬梓之所描写者,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说明清朝小说A.可用于研究历史事实B.思想解放推崇个性C.瓦解了传统社会秩序D.真实还原时代风貌9.下图反映了A.英国经济侵华脚步放缓B.广州外贸地位下降C.传统经济结构解体缓慢D.中国纺织技术高超10.1912-1913年,江苏省有185名县知事,在这185人中,72.4%的人拥有科举功名;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仪46人,占24.86%;其中75.1%的人有在前清为官或任差的经历,其他省份的。情况也大体类似。这说明A.共和体制名存实亡B.“中体西用”仍居主流C.民主革命任重道远D.维新变法阻力重重11.某一时期,国民党反共宣传导致了“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成为问题了”的情况。对此,毛泽东着重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一个主义论”等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谬论。这些观点可以印证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准确性B.《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C.《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论十大关系》的及时性12.1955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柳州表示和平共处原则“完全适用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同年4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有16个国家参加的亚洲国家会议通过的决议声明,“完全支持中印两国总理宣布并得到其他国家支持的五项原则”。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B.使外交政策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C.成为亚洲各国的外交准则D.为国家建设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3.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重变化情况(%)o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村生产关系深刻变革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D.农业个体生产效率提高14.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曾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次学习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改革试验。这次改革对以往传统语文教学那种注入式、逐句讲解的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这次改 革反映了新中国A.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B.国家发展战略有序推进C.发展道路照搬苏联模式D.传统文化阻碍社会进步15.1980年,山东省调整了220条不合理的运输线,实行跨区进货的基层供销社由310处增加到375处,粮油议价购销也纳入正常经营渠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政企不分弊端得以解决16.1985年,广西出台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启动了广西科技体制改革。1986年11月,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科研事业拨款制度的暂行规定》,启动了科研院所初始改革。广西科技体制改革得益于A.率先实行对外开放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毕达哥拉斯的生活方式完全像一位圣哲:素食、自律、简朴。他认为生活中有些人为的是名,有些人为的是钱,只有少数人作了最好的选择,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自然,做“爱智慧”的人。这反映了毕达哥拉斯A.将道德和欲望对立B.推祟“人是万物的尺度”C.反对追求物质生活D.积极践行人文主义主张18.罗马王政时期,破坏公共安宁,即叛国或通敌和犯上作乱等案件的诉讼程序都由国王本人干预:用妖术摧残禾稼者,或深夜窃割诸神灵及人民守护的田禾者,也都是破坏公共安宁的人,所以也同对待叛国犯那样对待他们。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A.生产方式决定了司法审判程序B.人文主义推动法律完善C.注重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D.宗教神学保护农业发展19.赫尔德、席勒等德国大文豪对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思想、自我意识、对理想信念的寄望以及对激情的追求倍加推崇,把文学的功能由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转化为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由此可见A.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B.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叛逆C.浪漫主义文学对“理性王国”的失望D.德国人文主义精神的苏醒20.1826年,李比希在德国首创了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吉森实验室,这一模式得到广泛的欢迎。随后,不仅各大学纷纷建立实验室,各类企业也对此表现出强烈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化学工业迅速崛起。这反映了当时A.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趋势出现B.科学发展严重污染环境C.英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改变D.重化工业逐步占据主导21.下表是1721-1832年间英国22位首相的阶层情况表。据表可知A.封建势力长期掌握英国国家政权B.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C.启蒙思想根源于英国的社会现实D.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有限22.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支持者中包括赫胥黎和阿萨·格雷,前者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认为上帝、灵魂等是“不可知”的,提倡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后者则被冠以“和平鸽”之名,作为 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糅合出“有神进化论”。这说明A-宗教认识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的认知B.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理论基础C.自然科学的发展激化意识形态冲突D.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的矛盾难以调和23.1920年11月30日,列宁致谢·叶·丘茨卡耶夫的信中写道:“从货币向不用货币的产品交换过渡,是毫无疑义的。为使这一过渡胜利完成,应当实现产品交换(不是商品交换)”。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列宁A.主张以货币的形式缴纳粮食税B.纠正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C.仍坚持战时政策排斥商品经济D.有效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危机24.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用法语标注着“这不是一只烟斗”(如图),该作品A.延续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B.揭露了虚伪黑暗的社会具象C.表现了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D.体现了追求客观的现实描绘25.1970年8月12日,联邦德国与苏联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条约声明,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保证不使用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这一条约说明当时A.对抗和均势并存下的妥协B.“冷战”后世界紧张局势加剧C.美国和欧洲联盟的新裂痕D.苏联以“和平演变”渗透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31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两汉不仅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还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完善。汉朝将御史府从行政系统逐渐剥离出来成为更加独立的监察机关;汉武帝时设立了司隶校尉,负责对京畿及周边地区的监察控制;汉武帝废除了汉初在地方设置的监郡御史,重新设置固定的十三部御史,负责对地方百官的监察工作。此外,西汉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一摘编自余春枝《浅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二按照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记载,监察官产生于公元前443年,这种官职最初的目的只是进行人口普查,其数目是两名,任期五年。公元前434年的一项《艾米里法》将其任职期限定为十八个月。监察官作为最高级别的执法官之一是由百人团民众会议选出的。最初的监察官都是从贵族中选任,随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在法律上大部分官职都开始对平民开放,监察官也一样。在罗马,监察官不受任何高级官职大权的影响,却可对比他低级的市政官和财务官行使大权,而且官员在卸任时要向监察官作履职报告。一摘编白贺五一《略论古罗马共和国的监察官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与罗马监察制度的异同。(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罗马监察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历史的长焦距考察,人口与发展相辅相成,而从空间维度上分析,人口和发展则有“发达”与“欠发达”之分。在世界人口变迁史上存在着人口转变和人口“兴衰”替代规律,而人口这些变化规律叉与大国实力兴衰紧密相连,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关系背后无不存在着人口变迁的影子。(如图) 一摘编自李建新《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口变迁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认识,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民国时期的山东在婚姻礼仪上基本遵循古制,仍然坚持以“六礼”为主,虽有些许变化,但仍然不出六礼之外。虽有近代知识分子和士绅举行新式婚礼,但其为数较少:如民国《临淄县志》中记载“齐俗娶妇之家,必用枣栗取早立予之意’’。民国时期山东各地在婚后的一二日都有女方回娘家“送饭”的习俗。民国《茌平县志》中记载,“第一夕,妇家例送水饺,夫妇共食,然为半熟品,取生之意”:民国时期山东各地也广泛存在婚后祭祀祖先的传统。几乎各个县志中都有婚后扫墓的记载。如民国《东平县志》中载,“三日,命新妇行告庙礼”。有些地方则在婚前进行祭祖。我们可从民国《东平县志》的记载中看到,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在自己的祖先坟墓进行祭祀。《莱阳县志》中载,“男死,女得别字;间有殉者,则男家备棺,彩舆以迎,循例请旌,谓之‘烈女’:或矢志靡他,往奉翁姑,则里党敬重,谓之‘贞女’,斯则俗之美也”。——摘编自郑开齐《传统文化的近代传承与转变——以民国山东婚俗为中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山东婚俗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并简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县志的文化价值。(5分)(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15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青苗法也叫常平敛散法或者常平新法。宋神宗即位以后,不断征求救荒之策’于是王安石以他在鄞县的经验,向宋神宗建议推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其法先是变卖库存的常平仓粮,以所得现金贷给农民,一年后归还,收息两分。一般每年借贷两次,借贷金额按户等有差别,户等越高可得贷款越多,贫户借贷则须富户担保。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人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青苗法推行若干年之后,其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元丰六年(1083年)初,朝廷又规定各地对当年的青苗钱实行定额敛散,以确保上缴一定的利息收入,并避免无限制发放青苗钱。一摘编自王一胜《王安石与青苗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青苗法推行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青苗法的推行。(9分)30.【历史——I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20世纪40年代未50年代初,以美国国务院顾问汉斯‘摩根索为首的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权力冲突的社会。国际政治就是权力之争,国家利益是通过权力来获取和实现的。因此美国的外交目标应该是“增 强权力、维持权力、炫耀权力”“发展国家利益表现为攫取权力,而最重要的是占据军事优势”。现实主义学派认为“权力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增进国家利益就意味着增进国家实力,增进国家实力则意味着增进国家权力,而增进国家权力反过来又增进国家利益”,一国的利益与其实力成正比。惟有美国才有实力充当解决全球范围内各种争端的超级大国。现实主义理论对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黄晓科《二战后美国霸权的演进与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现实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实主义理论”是如何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9分)3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傅抱石(1904年一1965年),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他擅画山水,他的作品构思精熟、意境深邃、魄力雄迈、笔墨酣畅淋漓,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吸取古代各家山水技法的精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抱石皴”的新技法更富创造性。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推动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后来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的努力,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摘编自周銮书《江西历代名人传》(1)根据材料,概括傅抱石绘画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傅抱石艺术创作风格形成。(9分)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武王之弟康叔被分封在殷商残余势力很大的朝歌,其目的是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防止商朝遗民叛乱,故选C项。朝歌在今河南,属于中原地区,故排除A、D两项。缓和社会矛盾多用在不同阶级之间,材料主要是西周统治者与商朝传统政治势力的矛盾,故排除B项。2.【答案】D【解析】“枪、刈、耨、缚”作为新式的生产工具应用于耕作,能体现耕作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分封制度的瓦解表现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秩序的破坏,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破坏,材料只涉及经济活动状况,不能体现分封制度的瓦解,故排除A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未实现社会制度的转型,且材料并不能体现“剥削”关系,故排除B、C两项。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法很大程度服务于农事安排,材料中又有“因后者与实际天象农时更符合”,可知《太初历》的编订反映了汉代农业水平的发展,故选B项。“社会风气”应表现在一般民众的追捧,材料只能体现最高统治者对历法的重视,且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浓厚的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皇帝采纳,并没有体现皇帝在 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更未体现“专制集权”政治模式推动科技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属于理论探讨,但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应用,总体对理论探讨较为忽视,不可谓“注重理论探讨”,故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未必发生在社会动乱时期,即使是盛世,亦有重塑家庭伦理的必要,故排除B项。思辨化应在辩证思维上有所体现,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项。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应表现在官方对儒学的推崇,如将儒家经典列为教科书或者列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材料只涉及译典,故排除D项。5.【答案】D【解析】从题干“今新疆和阗”“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文化风气开放和包容的史实,故D项正确。唐朝绘画以写实为主,且材料中的绘画属于写实,没有体现追求意境,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整个唐朝“异域风情成为绘画主题”,故排除B项。文化风气的包容开放事实上是建立在国力雄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故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南宋部分州府解试的解额较少、录取比例总体降低,可知政府意图优化官僚队伍,故B项正确。“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应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或士农工商之间的职业换动,或贵族平民之间的流动,材料并没有体现;材料体现了录取比例总体在减小,录取难度总体在增加,与“流动性增强”不符,故A项错误。南方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应有南北数据的对比,材料没有这种数据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与录取程序无关,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材料中“商籍”是由商人主动倡导的,得到官员特别关照,得到朝廷承认和批准,商人有了“商籍”后可以当地名额参加科考,说明商人诉求得到政府回应,体现商业影响力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徽商”是典型的地域商帮之一,在明清经济史上地位突出,但是材料本身并未凸显徽商的实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批准了兴“商籍”的要求,体现了“抑商”政策有一定的变化,但是“逆转”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商籍”诉求事宜,未体现“长途贩运”相关内涵,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通过《儒林外史》描述对象广泛,可知文学作品不同于现实,但又来白现实,故而“可用于研究历史事实”,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传统道德束缚的批判,不能明显地体现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小说只是文学作品,不能在事实上“瓦解传统社会秩序”,“传统社会秩序瓦解”也不符合清朝的史实,故C项错误。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是并不能“真实还原时代风貌”,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广州作为清政府鸦片战争前“一口通商”政策下唯一对外商开放的口岸,是中国甚至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中心。然而,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之后,广州丧失了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其外贸规模很快被上海和香港赶超,出现贸易总额降低的现象,故B项正确。该图只能反映英国在广州港的贸易输出总额,不能看出英国对华贸易输出总量的变化,不能说明英国对华经济侵略放缓,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具有缓慢和地域不平衡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丝织物等贸易额度相比茶叶较少的原因,但与英国在广州港的贸易输出总额下降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英国在广州港的贸易输出总额下降主要原因是其他地方也开放为通商口岸,而不是因为“中国纺织技术高超”,因为和之前的时间段相比,中国的纺织技术并没有足够进步,以至达到挤占英国在华市场使其总额下降的程度,D 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材料中很多官员是科举出身,或者是前清官员,足见民主革命不够彻底,政府中还有很强的旧势力以及顽固的旧思想,故选C项。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应体现在权力运行时具有浓厚的专制独裁色彩,特别是国家元首的产生与任期在制度上的破坏,材料只是讲了官员的出身,并没有体现上述特征,故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要主张,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90年代,故排除B项。维新变法主要在19世纪末,材料的时间在辛亥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新民主主义论》科学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故选B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征及革命性的问题,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故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在1949年,《论十大关系》在1956年,通过“妥协”“反共”可判断,当时处在国共合作时期,故排除C、D两项。12.【答案】D【解析】材料所处时间正值“一五”计划大规模建设开展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较多邻近国家的积极回应,这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材料只述及亚洲部分国家,不可谓整个“国际社会”,故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但不能说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后面的外交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只述及亚洲部分国家,且这些国家的声明并不意味它们在实际外交时会真正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从表格数据变化最为明显的贫雇农由57.1%下降为29%,中农由35.8%上升为62.2%可以得出,中农化是农村经济与阶级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关系的范畴,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1956年,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在1952年,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各类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重变化的情况,无法得出农业个体的生产效率如何,故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不论是学习苏联,还是教育改革,都关系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关系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故选B项。材料只是讲到在教育改革方面向苏联学习,不能直接体现外交政策,且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实行“一边倒”,材料客观上也体现了新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故排除A项。向苏联学习不能等同于照搬苏联模式,且材料显示的教育改革方向与高度集中的苏联管理体制不同,故排除C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不等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很多可以借鉴,需要传承、保留的地方,故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根据“1980年”“供销社”“运输线”和“议价购销”等关键词,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前商品流通体制存在少渠道、多环节、产销脱节等诸多弊端,商业企业(供销社)几乎没有经营白主权。“调整不合理运输线”“供销社跨区进货渠道增加”“粮油议价纳入正常经营渠道”表明山东省企图通过这些手段调整商品流通体制,也就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B项正确。易错项为A项,首先,根据题干时间“1980年”,显然此时中国仍实行计划经济,并不存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总结社会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故不选。C项“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全面”一词用词过于绝对,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此时仍然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全面进行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在1983年,排除;D项“政企不分弊端得到解决”中“得到解决”用词不当,过于绝对,排除。16.【答案】D【解析】通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中共中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信息,可推断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开展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密切相关,故选D项。广西并不是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故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故排除B项。广西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故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践行白律、简朴的生活方式,主张思考自然、研究哲学,体现了他对人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实践,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他主张节制欲望的表现,但没有强调欲望与道德的对立,故排除A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较为极端地强调个人道德、是非标准,材料中的“爱智慧”与之不同,故排除B项。通过材料中的“他认为生活中有些人为的是名,有些人为的是钱,只有少数人作了最好的选择”,可以看出他反对片面、过度追求名利,这不等于他连合理地追求物质生活都反对,故排除C项。18.【答案】C【解析】材料主旨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破坏公共安宁和破坏庄稼等行为都判为叛国,并都由国王本人干预诉讼程序,体现了当时的罗马通过罗马法来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司法对农业的保护,可以一定程度体现生产方式对司法的影响,但司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样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司法亦会有所不同,“生产方式决定司法审判程序”的说法过于武断,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王政时期,罗马法也并未完善,故排除B项。从材料“用妖术摧残禾稼者,或深夜窃割诸神灵及人民守护的田禾者,也都是破坏公共安宁的人,所以也同对待叛国犯那样对待他们”,确实可以看出“诸神灵”守护农作物,但是神灵崇拜不等于宗教神学,且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主旨,故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试题中“卢梭所倡导自然思想、自我意识、对理想信念的寄望”影响德国大文豪追求文学“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的“自我意识”“自我抒发”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区别于精神危机、精神空虚背景下现代主义强调白顾自我,故排除B项。材料恰恰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而不是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人文主义苏醒”当指人文刚刚兴起的阶段,故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化学实验室纷纷建立后,化学工业迅速崛起,体现了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科学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化学工业的发展确实会带来环境污染,但不能得出“科学发展严重污染环境”的普遍性结论,故排除B项。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需要通过不同国家经济数据对比的变化来体现,材料只能看到德国的发展,故排除C项。占据主导地位应通过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来体现,材料没有相应数据,只有化学.工业单方面发展的表现,故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通过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721-1832年之间英国首相几乎都是来自贵族或新贵族及其后裔,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不够完善,英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故选B项。材料反映此阶段英国首相有91%出自新贵族及其后裔,并不属于封建势力,故排除A项。启蒙思想最早发生于17世纪的英国,题干时间为1721-1832年,无法反映启蒙思想产生的根源,故不能机械套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 英国首相的阶层情况,而没有反映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农民大量进入城市成为工业无产阶级,可见工业草命对英国社会结构影响是很大的,故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有神进化论”体现了宗教神学信仰对人们科学认知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不同意识形态对科学的认知、运用不同,不能体现“激化冲突”,故排除C项。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属于自然科学,后两者则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材料恰恰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而不是“不可调和”,故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0年11月20日”和“不用货币的产品交换”“不是商品交换”可知,此时苏俄仍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弊端日益暴露,但当时列宁的观念依然保守,产品交换并不是商品买卖,而是实物交换,故选C项。材料特别强调了“不用货币的产品交换”体现了领导人对“货币”的排斥,结合所学可知,粮食税仍需要缴纳粮食,是实物税而非货币形式,排除A项。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之后的新经济政策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材料所述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B项。当时的农民暴动仍然此起彼伏,列宁此时的观念不能很好地应对时局,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4.【答案】C【解析】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面家。结合材料图文信息可知,作者有意混淆了事实和表现,有悖于人们传统的认知观念,体现了作者对绘画和现实本身的哲学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怀疑和不安,属于现代主义风格,故选C项。该作品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于传统风格,排除A项。B、D两项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不符合题意,排除。25.【答案】A【解析】当时美苏“冷战”“对抗和均势并存”;条约中“不使用武力”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妥协”,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中国际关系缓和的主旨,故排除。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项。“和平演变”是指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非暴力手段诱压其他国家,促使它们向本国意识形态靠拢,材料不能体现苏联这方面的目的,故排除D项。26.【答案】(l)同: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重视法制依据;(2分)异:西汉的监察官由皇帝任命,罗马的监察官由平民选举;西汉的监察制度是专制集权的产物,罗马的监察制度是共和制度的产物。(4分)(2)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法的发展;罗马官僚体系的发展;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4分)【评分细则】本题第一问西汉与罗马监察制度的差异可根据材料进行回答,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到2分;西汉与罗马监察制度的相同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官的产生,监察制度的性质层面进行回答,答对任意一个层面得1分,答对两个层面即可得到2分。注意西汉和罗马方都要分别阐述,每一层面只阐述一方只能得1分。本题第二问古代罗马监察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答对任意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到4分。【命题思路】本题是对近年高考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关注的延续,是对高考重视国家治理方面考查的模拟,体现了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试题通过材料体现了西汉监察制度的改善,展示了对中国古代的历史自信;通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罗马监察制度的发展贯彻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内涵;通过西汉、罗马监察制度的对比,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特征。试 题综合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27.【答案】【示例1】观点:人口发展与国家兴衰相辅相成。(2分)一方面,人口发展影响国家实力兴衰。由图可知,19世纪之前,英国的人口优势明显,如人口增长快、有活力、有生机年轻型人口占比较大等,这给英国提供了充足的优越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4分)另一方面,国家兴衰会影响人口发展。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得美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替进行,美国的工业产值迅速超越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占据世界首位,这些都推动了美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并在20世纪达到顶峰。(4分)综上所述,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国家实力也将反过来影响人口变化,我国应该努力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使人口和国家发展相互促进。(2分)【示例2】观点:人口变迁影响国家实力兴衰。(2分)一方面,人口数量发展及结构优化促进国家兴盛。18-19世纪是西欧大国角逐的世纪,更是英法“两雄”竞争的世纪。大国实力竞争的背后也是人口的较量。到19世纪英国的人口优势明显,如人口增长快、年轻人口有活力、有生机等,这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最终使得英国超过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成为欧洲的“领头羊”。(4分)另一方面,人口数量下降及老龄化制约国家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傲视群雄,日本制造、日本文化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此后数十年中,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每年的新生人口数量严重不足,同时,日本的人口结构也进入了加速老化期,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长,这些都使日本丧失了与欧美竞争的人口优势,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4分)综上所述,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结构变迁将极大地影响国家实力的兴衰,我们要保持人口规模的稳定和人口结构的合理,以保障我国始终生机勃勃,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评分细则】表明自己的正确看法给2分,设问要求是要观点正确,而不是明确,故只能是肯定人口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立场:正文论述分两段,分别从不同层次或角度阐述论据,需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一个层面给4分,两个层面共8分;总结部分不能简单重复学者观点,而应适当升华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表述清楚可得2分;本题满分为12分。【命题思路】人口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明最基本的、最持久的、最永恒的承载体,当下世界范围内新生人口率的持续走低,必然对各国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国家民族、文明兴衰的历史中定位人口规模与结构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题以世界人口变迁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发展史,关注国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学生在关联中对比借鉴,在历史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并就人口问题进行延伸思考,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合格现代公民。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素养。要求考生能将特定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与历史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比较分析的学科方法,对事件产生的动因进行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学科理论,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学科逻辑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意识。本题围绕人口问题,选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的相关研究,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和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具有一定的思维开放性,旨在贯彻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 28.【答案】(l)特征:承古萌新,中西结合,土洋并存。(2分)原因:传统儒家伦理和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近代社会的转型;西方思想的影响。(6分)(2)价值:为研究地方历史提供重要史料;记录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为地方治理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5分)【评分细则】(l)特征:2分,必须体现新旧两个方面,写到这个意思即可得分,例如传统向近代转型等。原因:传统因素角度3分,一点2分,两点3分;近代因素角度3分,一点2分,两点3分,社会转型角度写到政治、经济、文化具体领域的转型表现皆可得分。(2)史料价值角度3分。文化传承、地方治理任意一个角度2分。【命题思路】本题是对近年高考,特别是2022年高考对传统文化高频考查的模拟,是对核心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的落实。试题通过材料呈现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从第(2)问答案引导考生重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试题以县志为史料,从第(2)问答案引导考生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意义,贯彻了“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试题通过近代文化的“新旧交替”特征贯彻了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引导考生重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历史的承续与发展;本题特别选择了孔孟的故乡——山东为史料例证,更加突显了空间上儒家文化的特殊影响。试题通过对县志史料价值的引导,贯彻了“史料实证”要求考生区分史料,认识不同史料的价值的学科素养。第(l)问的特征要求考生掌握新、旧两个方面,原因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2)问的文化价值要求考生从史料价值的思辨性、文化传承、地方治理等多个角度作答,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征,但答案要点是考生应该熟悉的主干知识,充分体现了试题“基础性”特征。试题要求考生不囿于材料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能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性”特征;试题要求考生从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地方治理等角度认识县志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应用性”特征。29.【答案】(l)原因:“三冗两积”的困境;原有常平法的弊端;商品经济的发展;鄞县的成功经验;儒家经邦济世的观念;宋神宗的支持。(6分)(2)评价:积极方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有利于常平仓的改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府职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宋朝积贫局面;为后世信贷提供历史借鉴。(6分)消极方面:不法官吏强迫借贷;借贷还息增加负担;农民贫困催款困难;加剧北宋社会危机。(3分)【评分细则】本题第一问原因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现实、经济、政治、文化、主观等角度进行回答,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到6分。第二问评价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消极方面进行解答,积极作用角度为政府、农民、经济、政治、制度、宋朝、后世等,答对三点即可得到6分;消极方面角度为农民、政府、制度、社会等,答对任意一点可得到3分。【命题思路】2021年是王安石千年诞辰,为了纪念江西历史重要人物,为了感悟王安石等改革者的改革精神,为了对接高考高频考点,设置本题。通过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运行,增强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0.【答案】(l) 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性超级大国;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导致“冷战”的出现。(6分)(2)简析:(9分)【示例一】二战后、冷战初期的美国历届政府都热衷于世界领导地位,与苏联展开全球性的争霸,从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再到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这些美国总统的对外政策都表现了美国在争霸过程中处于进攻的事实。【示例二】美国白诩肩负着保卫自由世界的历史责任,公开宣称美国军队要保卫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所及的一切地区和所有方面。每当美国与其他国家发生重大利益冲突,美军便直接出兵,诉诸武力。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内部纷争,美国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下出兵干涉。这一时期的美国赤裸裸地追求霸权利益,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是其中的集中体现。【评分细则】本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时间提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胜利的历史、美国的综合国力、美苏逐渐走向对立的国际格局等角度进行回答,答对三点即可得到6分。本题第二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设问“简析”要求进行作答,分析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得6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得9分。【命题思路】本题选取20世纪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以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现实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引导考生理解二战后美国霸权的演进与发展趋势。选题以国际视野拓展学生历史眼光,引导树立珍爱和平、反对霸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试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1.【答案】(l)特点:在继承古画传统基础上革新;中西合璧;借物抒情,个性鲜明;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时代特征明显。(6分)(2)原因:治学严谨、学贯中外;具有民族责任担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近代留学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国家的支持。(9分)【评分细则】本题第一问概括傅抱石绘画的艺术特点可根据材料进行回答,答对三点即可得到6分;本题第二问简析傅抱石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答对任意一点得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到9分。【命题思路】对于历史而言,从古至今的艺术实物(遗物)是研究历史的证据,作为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实物呈现出来的图像、符号以及形状,记录了其产生时代的信息,如何利用艺术实物来研究历史,并从中找出与那个时代与社会的关系,足以构成历史学家终生的事业。本题以画家傅抱石的成就创设学术情境,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素养。要求考生能将特定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与历史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学科理论,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学科逻辑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意识。将现代文艺家的活动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评价历史人物。提升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同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数学上学期入学摸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英语卷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2023届联盟高三历史摸底联考(新高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3届联盟高三数学摸底联考(新高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九校联考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九校联考2023届高三物理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九校联考2023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九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19:08
页数:13
价格:¥3
大小:986.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