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内江二中高2023届高三上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2、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民间故事中朴素的生态意识,在“神奇婚姻”的众多故事类型中体现了出来。在这类故事中,蛇、鱼、青蛙、狐狸等动物都可以幻化为“人”,与人相恋成婚。民间故事在把自然世界“人格化”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自然构成了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这种“生态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个时代中,民间文化虽然不是主导性的文化形态,但却往往有极大的包容能力,包含多种文化因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了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多种民间文学体裁(包括民间故事)中体现出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孟子),“民胞物与”(张载)。道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佛教强调万物众生平等,戒杀生。古代思想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虽然并不是从生态的角度展开的,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智慧,都主张人与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而这些思想自然成为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内容。民间动物故事中体现出的“生态意识”有怎样的特点呢?首先,在民间故事中,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虽然是平等的,但人仍是核心。对于中国的民间故事而言,从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来看,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本来就是共处一体的共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没有放弃人的作用,也没有肆意残害动物,两者在相互依存中追求和谐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其次,在民间动物故事中,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有强烈的道德化、伦理化、情感化倾向。西方生态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保护生态不受破坏,实现人类生命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历史诉求。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的生态关系是有道德伦理和情感维系的,虽然这样的生态意识包含在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理解方式之中,但这种内化于人们灵魂中的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却是可以持久的,甚至是永恒地影响着中国民众对自然万物的态度。在今天中国的生态危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理应进一步复活这种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生态意识”,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精神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与道德、伦理、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想象世界的,在这一艺术世界中,人与万物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他们相信万物众生都是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的,因此民间故事赋予了“动物”与人相似的生命化的思维和情感。当它以动物人格化或动物幻化为人的方式,跨越物种的界限、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个道德化、情感化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生态化的艺术世界时,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伟大与深厚,凡动物故成己,也要成人,还要成物(万物众生),这也许就是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所在。(摘编自王光东《民间动物故事中“生态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佛都主张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只因为民间故事以这些思想为主要内容。B.“神奇婚姻”类民间故事把自然世界人格化,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C.西方生态思想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诉求,而中国民间故事具有内化于灵魂的持久性。D.动物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独特审美形态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想象世界,“动物”有与人相似的思维和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论述了民间故事中有朴素的生态意识的观点。B.文章采用设问的方式,从人与万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两个特点。C.文章列举儒、道、佛的观点,论证古代思想家从生态角度分析蕴含生态思想智慧。D.文章通过东西方生态意识的比较,强调了生态意识有助于解决中国生态危机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间文化可能并非一个时代的主导性文化,但它可以包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内容。B.中国民间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即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关系,两者在相互依存中追求和谐共存。C.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是人不仅要成己,也要成人,还要成物,这完全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伟大与深厚。D.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精神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的生态危机问题。【答案】1.A2.B3.C【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的能力。A.“因为民间故事以这些思想为主要内容”错,原文是“……古代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智慧,都主张人与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而这些思想自然成为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内容”,可知前后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A.“‘总—分’的论证结构”错,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中间进行论述,最后一段总结,应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C.“论证古代思想家从生态角度分析蕴含生态思想智慧”错,原文是“并不是从生态的角度展开的”,且列举故事是为了论证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与儒、道、佛思想的关系。D.“强调了生态意识有助于解决中国生态危机问题”错,比较东西方生态意识是为了强调“在民间动物故事中,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有强烈的道德化、伦理化、情感化倾向”。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是人不仅要成己,也要成人,还要成物”错,原文为“这也许就是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所在”,有“也许”一词,对于民间故事中生态意识的精髓的论断是作者的推测。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材料二: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2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材料三: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 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8月9日《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4.下列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B.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C.农业“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D.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B.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D.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6.2022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答案】4.D5.C6.①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②调查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③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污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的表述“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可知:相同面积耕地生产效能是会降低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表述不完整,材料三第二段提到“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探索税收管理制度”可知,信息不完整。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概括为: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依据“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可概括为:调查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依据“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可概括为: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污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秋天的梨花赵淑萍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 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所谓“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诊。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了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文本二: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成了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了。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层层铺垫,结构严谨。如借父亲之口解说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做铺垫;父亲对小女儿的嘱托,为《误诊记》的编辑出版做铺垫。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他救死扶伤,鞠躬尽瘁。文中提及“一个姑娘”被他误诊“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的故事情节,有损于父亲的声望和地位。C.“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里的林冲符合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D.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8.仔细研读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的丰富的内涵。9.文本二强调了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答案】7.B8.①指自然界的梨花。秋日父母在田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②寄寓着母亲对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的深挚的母爱。③“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9.①两个要素:小说情节设置(曲折)和细节描写的重要性。②情节示例:父亲临终前嘱托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这一情节设置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写出一处情节展开的例子即可,或答出运用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可)③细节示例: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芪”“白术”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作者形象。父亲要求出版误诊病例的时候看着她,眼神明亮坚定,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有损于父亲的声望和地位”错,这一故事情节表现了父亲敢于把自己的误诊病例出版的光明磊落的品 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题目内涵的能力。结合“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分析可知,“秋天的梨花”指自然界的梨花。秋日父母在田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结合“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三十年前的春天……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孩子夭亡……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两个孩子都和梨花有关,母亲因为思念三十年前夭折的孩子及带孩子的爱,要在五十岁高龄生下“她”,“秋天的梨花”寄寓着母亲对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的深挚的母爱。结合“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父亲去世后孩子们整理他的误诊的病例,遵照父亲嘱托出版了《误诊记》,父亲作为医生,一辈子救死扶伤,临了还心系医疗事业,封面上的这枝洁白的梨花照应题目,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及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首先筛选出文本二第一段中冯骥才先生指出的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关于小说的表达是: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这体现的是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体现的是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关于情节的曲折性,文本一中最典型的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前面一直在写作为小女儿,父亲母亲如何疼爱她,父亲如何亲自接生,如何救治身患疟疾的她,因而出版误诊病例这一情节有些出人意料。但是这个情节却符合父亲的人物形象,符合他的人品和医德。父亲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因此这个情节的出现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 凸显他崇高的医德。关于细节描写,文本一中有“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父亲病中高热时还在喊药名,这一细节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作者形象。还有“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这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她出版他的误诊病历,父亲说“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作为一位在医学界声誉极高的老医学工作者,父亲能够反思自己,并敢于公开自己曾经的误诊病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父亲眼神的细节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节选自《说苑·尊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B.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D.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不肖而凶”与“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C.“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2)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答案】10.B11.A12.D13.(1)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2)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一”,副词,一概,修饰“匡”,作“匡”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管仲”作“失”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错误,二者含义不同:第一个“凶”指国势的凶险;第二个“凶”指谷物收成不好。句意: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黄河以北遭遇荒年。B.“两句中的‘朝’的含义相同”正确,两个“朝”都是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C.“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正确,第一个“尽”指全部用上;第二个“尽”指全部。句意: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D.“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正确,两个“治”的含义不同:第一个“治”指治理;第二个“治”指治罪。句意: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错误,士贞伯并非替荀林父说情,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说服晋景公不要处死荀林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功迹”,功业;“所任”,任用的人;“……者,……也”,表判断。(2)“以(之)为”,让他成为;“安”,安定、繁荣;“遂”,于是;“霸”,称霸。参考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国家任命贤人治理国家就会安定太平,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考查历史事件再联系当今的现实,这是必然的,就像符契相合一样丝毫不差。这就是作为国君的人不得不慎重的原因。阖闾因为吴国战无不胜而无敌于天下,但(他的儿子)夫差却被越国俘虏;秦穆公凭借秦国来让自己成为霸主,但(其后代)秦二世 却在望夷宫被杀。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是因为当时是周公执掌朝政。赵武灵王在其即位五十年时却饿死在沙丘,是因为任用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所以魏国有公子无忌,失去的土地又失而复得;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赵国。由此看来,国家如果没有贤人的辅佐,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名声、让危险的地方安定让绝嗣的国家得以承继的,从来就没有过。所以国家不求大,而要务得民心;臣佐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得民心的人,百姓追随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卫君向田让问政:“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赏赐不吝惜府库中的财物,士人却不来(我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啊?”田让回答说:“大王您的赏赐,不因为有功而得到,您的处罚也不能因为恪守规则而避免。这就像举着棍子而招呼狗过来,张着弓来吸引鸡过来。即使有诱人的香饵也不能让它们来,是因为这里有让它们受害的因素。”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低贱的不能凌驾于高贵之上。”于是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但国家并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管仲):“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让富裕的人(为自己办事)。”于是桓公赐给管仲一年的赋税,但是国家还是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什么原因?”管仲回答:“(与国王亲属关系)远的无法管制(与国王亲属关系)近的。”于是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孔子说:“即使以管仲的贤能,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让他的君王面向南面而称霸啊。”晋国与楚国在邓这个地方交战,晋国战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士贞伯说:“不能这样。今天的事或者就是上天对晋国的警告。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王,退朝后想着自己有何过错,怎样补救,这是国家的屏障啊。如果今天杀了他,是让楚国又一次战胜啊。”晋景公说:“好!”于是恢复荀林父领兵的权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15.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错误。“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祭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两句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3)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浊酒一杯家万里④.燕然未勒归无计⑤.岁寒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锱铢、燕、勒、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有着灿烂辉煌并延绵至今的农耕文明,对于物候时令的重视从现存著名的“五大农书”中①。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②的,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不仅催生了许多以“雪”为主题的诗文,也大大丰富了绘画创作中关于雪景的描绘。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用荒寒中③的一丛雪竹来表现他那种不为世俗名利所扰的淡泊心境。尤为珍贵的是,画家精心地用不同层次的淡墨烘托出画中不同物体上的雪,从而使留白的雪有了变化的律动之感。不畏雪寒的不仅有竹子,亦有喜爱雪天的孩童们。今人戴树良与刘金贵的同名作品《大雪》,就描绘了儿童们在雪天堆雪人以及打雪仗的欢快情景。而大雪的寒冷,更凸显了阳光的珍贵。在傅仲超的《冬日里的阳光》中,融融的日光不仅温暖着画中雪白的大地,也透过画面,触动着观者的心灵。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还有广为人知的宋徽宗赵佶名下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对这种茫茫雪意的描绘,今人钟蜀珩的《城市的雪》与其有④之妙,营造出一种不断向画面外延伸的空旷美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发乎性灵,他们用身体感知严寒与雨雪,又将其付诸笔端,从而创作出这些隽永的画作。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到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D.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答案】17.①可见一斑②融为一体③傲然挺立④异曲同工18.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广为人知的还有宋徽宗赵佶名下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中国有着灿烂辉煌并延绵至今的农耕文明”,此处是说著名的“五大农书”可以作为中国对物候时令重视的证据之一,可以用“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第二空,结合后文“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不仅催生了许多以‘雪’为主题的诗文……”,此处是说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的关系密切,可以用“融为一体”。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第三空,结合语境“表现他那种不为世俗名利所扰的淡泊心境”,此处是说雪竹在荒寒中坚定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征,此处可以用“傲然挺立”。傲然挺立: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第四空,结合语境“对这种茫茫雪意的描绘”,此处是说今人钟蜀珩的《城市的雪》与古人的相关画作有同样精妙的展现,此处可以用“异曲同工”。异曲同工:作品曲调不同,而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要把“广为人知的”放在“还有”之前。第二处,搭配不当,要把“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改为“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触动着观者的心灵”,使用了比拟。A.“纨绔”“膏粱”,使用了借代。B.“羌笛何须怨杨柳”,使用了比拟。C.“大珠小珠落玉盘”,使用了比喻。D.“连峰去天不盈尺”,使用了夸张。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随着全球变暖,①,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鸟类专家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现象,而且是逐步发生的,()。但这些变化发生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和多种多样的物种之间,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特别是鸟类出现了强烈的变形。自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几种鹦鹉的喙的大小平均增加了4%-10%,②。北美黑眼灯芯草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哺乳动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报告说,木鼠尾巴长度增加了,而蒙面鼩尾巴和四肢的尺寸也增大了。该专家说:“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而只是意味着③。但我们不确定这些变化的其他生态后果是什么,或者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此很难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B.因此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是很难的C.因此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D.因此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A21.①动物们的身体在发生变形②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③它们在变化以便生存下去(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B.选项中“因此……是很难的”,较为接近口语的语气,不符合该语段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要求。C.根据括号前文“气候变化是……,而且是……”可知,此句主语是“气候变化”,因此选项中“动物这些变化”的主语“动物”与前文衔接不畅。D.括号前文“气候变化是……,而且是……”中,已经出现了主语“气候变化”,因此此项后文又出现“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会显得语句过于累赘。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挖空处前文“动物也必须适应它”可知,该处的主语应是动物;根据挖空处后文“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可知,这是对挖空处的具体展现,而“喙、四肢和耳”指动物们的身体,“都变得更大”是指动物身体的变形。故此处应填“动物们的身体在发生变形”的相关内容。②根据后文“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可知,此处应填它们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故此处填“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的相关内容。。③根据前文“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和“只是”,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中性或消极评价的相关内容,而根据后文“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可知此处应填“它们在变化以便生存下去”的相关内容。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55年,钱学森在归国临开船前说:“我打算竭尽努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1980年,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步子要稳;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今天,我们朝着新目标迈上新征程,在“量力”与“尽力”之间做好选择与平衡,就一定能谱写出新时代的新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量力、尽力,做好平衡1955年,钱学森在归国时说:“我打算竭尽全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 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1980年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步子要稳,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所以,我们只有在“量力”和“尽力”之间做好选择与平衡,才能谱写出新时代的新篇章,因为这是时代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尽力,就是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在新中国建设之初,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或军事方面都非常落后,苏联政府撕毁合约,撤走苏联科学家更是令这种局面雪上加霜。面对这种困境,不是消极被动的等靠,那是死路一条。因为西方列强就像卡死我们新中国,胎死腹中。许多爱国的科学家抱着一腔热血,冲破外国的层层阻挠,毅然回国,竭尽全力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们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科学报国,摆脱列强欺凌,让祖国睡狮醒来站起,一展雄风。助力,就是竭尽全力的神攻。没有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先辈,我国原子弹,氢弹怎能试爆成功?只能成为空想;没有袁隆平,中国怎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挨饿贫困,阻碍发展;于是,科学家们竭尽全力,呕心沥血,用十几年时间,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可见,能够做到的时候,就要不辞辛劳,铁血奉献,打造繁荣富强的神话。量力,就是做事量力而行。改革开放初,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所以步子要稳,量力而行,“摸着石头过河”往往效果最好。既不能把事情做得太过,就像闭关锁国,否定一切一样,但也不能过于开放,丢失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面对弟弟借钱时,没有借给足够的钱,既缓解弟弟经济压力,也能让她努力工作,让他下次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而不是“输血”。正是她量力而行的智慧,产生了奇效。可见,量力而行,保持限度,试探前行。在“量力”和“尽力”间做好选择与平衡。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杆子打死,权衡利弊何事尽力,何事量力,需要理性和冷静分析。量力与尽力选择要恰当好处,方可成功。假如该全力以赴时就应努力。因为世界给你发展机遇你不尽力快速发展,就错过窗口期;做事不顾能力,盲目冒进,或畏首畏尾,也达不到效果,因为凭借一腔热血或退缩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青少年,做事情之前,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力而为,掌握二者的选择与平衡,才能竭尽全力地为祖国服务。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去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审题】这道作文题的材料节选自《人民日报》社论《“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题目符合“一点四面”(“一点”是指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命题思想,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写作时,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的含义。作文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钱学森在归国前说的话,它具有代表性:既是决心,也是愿望。第二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说的话,它具有权威性:既是教训总结,又有警示性。第三部分是对前两个部分的总结和综合,提出明确要求——在“量力”与“尽力”之间,做好选择和平衡,谱写现代化的新篇章。其次,考生要综合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其间的深意。如,钱学森回国时,为何说要“尽力”?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尽力是一种气魄和担当。陈云为何说“要量力而行”?因为当时中国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实事求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绝不能脱离实际。而现在呢?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既要尊重科学也要满怀气魄,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便如车之双轮,相辅相成。这道题目的任务要求有两点:一是在“量力”与“尽力”之间,做好选择和平衡;二是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就是说文章不能脱离所给定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从写作任务要求上看,必须在“量力”与“尽力”的选择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不能脱离其中一个,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二者相辅相成才是最佳立意。参考立意:1.在“量力”的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科学行为,排除盲目跟风,不过度透支,不高估自己的能量,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尽全力而不后悔。2.“尽力”时也要考虑量力而行。当我们凭着一腔热血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以赴的时候,为了可持续发展,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力量还能用多久,怎样分配体力和资源。3.要审时度势,也要全力以赴。前瞻与愿景是干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该发展的时候必须发展,不能错过发展的“窗口期”。“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奋斗,时不我待;新征程,聚力前行。4.“量力”与“尽力”综合为合力。“量力”+“尽力”=合力。两股力量综合,形成强大不竭的动力。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鱼和熊掌兼得,“量力”与“尽力”并行》。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来引出“量力”“尽力”,将“量力”与“尽力”对立统一,形成“在‘量力中‘尽力”写作思路。说理时,事例丰富,辩证分析,具有思辨力,可以运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条件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精要论证。如做事要明确目的,兼顾方法和能力;“尽力”是态度,更是坚定的意志;“量力”是冷静,更是理性与科学等,然后得出结论找准“量力”与“尽力”的平衡点,续写新篇章。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尽力’与‘量力’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综合才能平衡”“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冲动;多一些拼力,少一些懈怠”等。【素材】钱学森说:“为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我打算竭尽全力。”展现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尽力而为的家国情怀;陈云说:“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不做不切实际的预言。”展现了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认为,我们就在量力与尽力之间做好选择与平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量力而行,是一种科学态度。它可避免少犯错误。在做事前,要先统观全局,理性分析,看看这件事 是否超过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否则就变成盲干和冒险。三国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铁锁连舟,一味想毕其功于一役,却不知对方更技高一筹,采用火攻。结果被周瑜火烧赤壁,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历史警示我们:做事要科学预测,综合衡量,准确判断;往坏处想,往好处做。就可避免兴隆企业盲目投资,资金链断裂,破产的事情再发生。事实提醒我们:做事盲目狂妄,贪大求全,必然导致满盘皆输,可悲的下场。尽力而为,是一种求是精神。对于确立的目标,要尽力去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往往成功;如果不能坚持,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中国高温超导之父赵忠贤,是辽宁的骄傲。他带领团队,在高温超导领域探索创新40多年,迎来三次高温超导领域的世界革命,由跟跑到领跑,后来居上。为中国科技、国防与高铁等材料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有梦想并脚踏实地,迈开坚实的脚步,为达成目标不懈努力,才能久久为功。量力是态度,尽力是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进入新时代,要尊重科学,也要满怀气魄;要有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更有尽力而为的践行精神。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事迹,由一个人捐款帮助困难群众,到积极献血救助需要的人,他总觉得力量有限,于是发动爱心人士,组成几千个团队,成为时代楷模,引领风尚。因为他知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把量力与尽力拿捏得如此准确。我们时代青年,既要有应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也要有尽力而为的时代精神。两者结合,选择正确方法,把所有能量都倾注其上,就一定会实现目标,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纷纷打造成功,成为稳定发展的压舱石;随着国力的增强,“神舟”“嫦娥”“墨子”巡天,航母游弋,“蛟龙”探海,中国实现弯道超车。这便是“量力”与“尽力”结合的完胜。【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理科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9-02 15:20: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7.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