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7月6日08:00~10:30】(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 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摘编自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材料二: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莱《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的往下坠落。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摘编自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个宇宙中,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不止包括自然声音,也有人为创造的声音。B.“呦呦”“喈喈”等象声词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C.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类型都具有相对的优越性。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描摹声音时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语,是为了证明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是相互作用的。B.材料一举美国学者请学生听音乐画意象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声音是具有色彩感的。C.材料二使用“然而”“一旦”“更”等词语,表述准确,使行文流畅,富有逻辑。D.关于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材料二不仅关注了作者的角度,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自然声响之美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因为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形容声音。C.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D.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学创作如何表现声音?【答案】1.D2.D3.C4.①首先由万物的声音引出自然声音和音乐声音;②然后提出自然声音之美离不开天然的和谐节奏,音乐声音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能表达情感;③接着从声音有情绪意义、色彩感、意象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声音的特点和优势。 5.①用象声词模拟;②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③将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听声类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为“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针对特定对象“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二……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无中生有。在材料二中,作者只是从写作者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非常简短,只是一笔带过。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以偏概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只是“有时”,并非全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其中第一段首先说到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接着,由万物的声音引出自然声音和音乐声音。在二三两段中,作者分别叙述了自然声音的特点和音乐声音的特点,指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后来,在四五六三段中,作者分别从声音有情绪意义、色彩感、意象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声音的特点和优势。“声音有情绪意义……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 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二段“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用象声词模拟。从材料二第三段“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从材料二第四段“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第六段“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等内容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将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也就是“听声类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自己折叠起来(节选)杨遥腊月二十九,坐绿皮火车的人真多!近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动车还在阳关县设了一站,舒文以为回老家坐绿皮火车的人不多了,当看到长长的队伍时,他发现自己以为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不一样。舒文选择坐绿皮火车,是因为他喜欢绿皮火车上的自由,而且在绿皮火车上能见到许多和他父亲母亲一样生活在农村里的人,这些人让他感觉亲切。随着长长的队伍缓缓往前走,舒文想到春节过后就要到数千里之外的异地谋生了。那并不比他现在所在的城市发达和繁华,反而有更多的山,更大的山。他去那里只是为了摆脱折磨了他十多年的事务性工作,去搞专业,心里萧瑟起来。火车终于开动,舒文在火车上没有找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却闻到呛人的劣质烟草味儿和长久不洗澡的浑浊气息。出了市区,驶进河谷地带,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山峦一座接一座飞速闪过,过了很久,还是那样苍茫而荒凉。下车后,舒文望着人流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意识到其实不去异地,在家乡也成陌生人了!顺着人流往前走,在出站口的铁栅栏前,舒文竟意外地看见了一个熟人——李老虎——两只脚站在栅 栏上,手抓着栏杆,朝里边张望,在人群中格外显眼。舒文想打招呼,忍了忍又憋回去。上次见李老虎大概是六七年前,那时舒文调到省城五年了。调他的时候舒文的专业水平在省里已经出类拔萃,在全国也小有影响。当时的领导说,你暂时顶一顶,物色到新人你就好好搞专业去吧。舒文以为过上一年半载就会有人顶替他,可是一晃就是五年,自己从新人变成了旧人,新的新人还没有影儿。那是大年初五,舒文和妻子、孩子一起回省城,在候车室挂钟的那面墙下面,看到了李老虎。李老虎拉着一个几乎到他胸口的黑色行李箱——他的那个大行李箱特别显眼。李老虎发觉有人看他,眼光朝这边扫过来,看见是舒文,惊喜地喊了一声,拖着箱子要过来。舒文赶忙制止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走过去。李老虎还是那么瘦,他旁边站着一个更瘦的人,是他的妻子。李老虎是舒文小时候的朋友,属虎,却长得很是瘦弱。李老虎身体长得不像老虎,性格却很像,凶猛,甚至有些暴戾,学生时代隔三差五就和别人打架。他对舒文却很好,两个人关系不错,所以,虽然舒文身体性格都文弱,但在学校没有受过谁的欺负。初中毕业后,李老虎早早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还是爱打架。据说还跑到少林寺练过一段时间武术。舒文一直读书,后来参加了工作,两人联系越来越少。在此看见李老虎,舒文有些意外的惊喜,刚想问他去哪里,李老虎却指着舒文的爱人抢先问:“这是你老婆?”没等舒文回答,又问:“你孩子都这么大了?”然后一股脑儿地说:“你现在有出息,到省城了!当啥级别的领导了?咱村同龄的人就数你有出息。小时候就觉得你特别聪明!每次都考第一名,人和人就是不一样!买房子了吧?大家都羡慕你……”李老虎的话一句接一句,声音又高,周围好几个人看他们。舒文尴尬,忙问:“你这是去哪里呀?带这么大的行李箱。”“省城!赶庙会去。”李老虎有点自豪地说,“咱现在不打架了,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李老虎说话竟然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舒文惊讶地问:“赶庙会,干啥呢?”“套圈圈。你不知道,这些年我一直在赶庙会,起先是耍把式卖艺,我不是在少林寺学过吗?”“你真的去过少林寺?”舒文惊讶地问。“这算啥?我现在套圈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最少有三百天在赶庙会。不是走了正道,咱也不敢和你搭话呀。”“说啥呢,有那么多庙会吗?”“这你就外行了,不清楚吧?”李老虎得意地掏出一本小册子。舒文接过来一看,上面是好几个省的庙会路线图,真是一个接一个。他没想到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庙会,好奇地问:“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不敢说都去过,但离咱比较近的地方都去过。”李老虎一五一十地讲着…… 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一个人走江湖敢跑这么远,说起哪个地方都头头是道。他想起自己每天在办公室伏案劳作,抬头低头都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每天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过着钟摆一样的枯燥生活,竟有些羡慕起李老虎来。忽然有人喊:“老虎!”舒文循着声音一望,是村里比他们小几岁的陈奇发。“老奇!”李老虎跳起来招呼。李老虎对妻子说:“这下你回去吧,让老奇帮我把箱子弄上车就行了。”舒文吃惊地问:“你妻子不和你一起去?”李老虎摇摇头说:“她不去,她得在家照顾孩子,要上初中了。”“那你,那你为啥刚才不让她回去?我和你把箱子弄上去就行了。”舒文纳闷地问。“哪好意思劳驾你。我们是受苦人,你是城市人,领导了。”李老虎认真地说,没有半点讽刺挖苦的意思。舒文心里一阵难受,小时候他们多亲密啊。他带着好意问:“你的票有座位吗?”“没有,今天来刚买的。”“那你和我们挤一挤吧,我们的三张票都是坐票。”舒文希望李老虎点头答应他。没想到李老虎说:“不了,和你们坐一起说不到一块儿,我找老奇去。”舒文心里一阵酸涩,这就是他从小的玩伴儿?他想再说点儿什么,李老虎已经挤进人群里。舒文看见一个大行李箱在艰难移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山峦”“苍茫而荒凉”是舒文当时的心绪写照,暗示了舒文即将远赴千里去工作的迷茫与郁闷。B.舒文想和李老虎打招呼却忍住了,一方面是因为舒文内敛害羞,另一方面是因为李老虎格外显眼,舒文不愿表明认识他。C.李老虎不让舒文和他一起搬箱子,舒文对此很纳闷,深切感到和儿时伙伴产生了距离和隔阂,但李老虎对此不以为意。D.李老虎认真地表示不好意思“劳驾”“我”,“我”也诚恳地邀请李老虎一起挤挤坐座位,可见两人都是质朴善良的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舒文想要找到亲切感和自由感而选择坐绿皮火车,但在火车上没有找到对家乡的亲切感,这为下车后看到李老虎陡然生出的亲切做铺垫。 B.文中插叙了舒文与李老虎在儿时结下友谊的故事,交代了两人的关系,也解释了舒文再见李老虎时惊喜的原因,使情节完整自然。C.“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与前文说李老虎“凶猛,甚至有些暴戾”相照应,符合舒文对李老虎的既有认知,也使读者不觉突兀。D.“过着钟摆一样的枯燥生活”一句,以钟摆比喻舒文的枯燥生活,突出舒文生活的一成不变,表现出舒文对当前的工作感到厌倦。8.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李老虎的形象的。【答案】6.B7.C8.①舒文认为交通便利了,坐绿皮火车的人应该不多;但是坐绿皮火车的人依然很多。②舒文以为很快就可以搞专业,却只能做事务性工作。③舒文以为回乡会很亲切,但却感受到与故乡、伙伴的隔阂。9.①借助回忆大体勾勒李老虎的形象;②通过对话呈现李老虎的经历,运用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展现李老虎最主要的性格和外貌特征;③以行李箱烘托出李老虎成熟而有担当,却真诚地不想麻烦“我”的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舒文不愿表明认识他”理解错误。舒文之所以没有打招呼,是看到李老虎带着一个很大的行李箱,不想让他因为和自己打招呼而受累。这可以从后文“李老虎发觉有人看他,眼光朝这边扫过来,看见是舒文,惊喜地喊了一声,拖着箱子要过来。舒文赶忙制止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走过去”的情节可以印证。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与前文说李老虎‘凶猛,甚至有些暴戾’相照应”分析错误。“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是出于对他的欣赏和佩服。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文中“舒文以为回老家坐绿皮火车的人不多了,当看到长长的队伍时……”可知,舒文认为交通便利了,坐绿皮火车的人应该不多;但是当他看到长长的队伍时,他才知道坐绿皮火车的人依然很多。 从文中“那时舒文调到省城五年了。调他的时候舒文的专业水平在省里已经出类拔萃,在全国也小有影响。当时的领导说,你暂时顶一顶,物色到新人你就好好搞专业去吧。舒文以为过上一年半载就会有人顶替他,可是一晃就是五年,自己从新人变成了旧人,新的新人还没有影儿”可知,舒文以为很快就可以搞专业,却只能做事务性工作。通过与李老虎的见面,“‘那你,那你为啥刚才不让她回去?我和你把箱子弄上去就行了。’舒文纳闷地问”“‘哪好意思劳驾你。我们是受苦人,你是城市人,领导了。’李老虎认真地说,没有半点讽刺挖苦的意思”“没想到李老虎说:‘不了,和你们坐一起说不到一块儿,我找老奇去。’”舒文以为回乡会很亲切,但却感受到与故乡、伙伴的隔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在本文中,作者在看到李老虎后,对他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了回忆,“李老虎是舒文小时候的朋友,属虎,却长得很是瘦弱。李老虎身体长得不像老虎,性格却很像,凶猛,甚至有些暴戾,学生时代隔三差五就和别人打架。他对舒文却很好,两个人关系不错,所以,虽然舒文身体性格都文弱,但在学校没有受过谁的欺负。初中毕业后,李老虎早早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还是爱打架。据说还跑到少林寺练过一段时间武术”,此处是借助回忆大体勾勒李老虎的形象。其次,作者在火车站与李老虎的邂逅,通过两人的对话呈现李老虎的经历。“‘省城!赶庙会去。’李老虎有点自豪地说,‘咱现在不打架了,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李老虎说话竟然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这算啥?我现在套圈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最少有三百天在赶庙会。不是走了正道,咱也不敢和你搭话呀。”“李老虎得意地掏出一本小册子”等内容可知,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展现李老虎最主要的性格和外貌特征。最后,作者还通过一个特定的事物烘托出李老虎的形象。“李老虎拉着一个几乎到他胸口的黑色行李箱——他的那个大行李箱特别显眼”“李老虎对妻子说:‘这下你回去吧,让老奇帮我把箱子弄上车就行了。’”“‘那你,那你为啥刚才不让她回去?我和你把箱子弄上去就行了。’舒文纳闷地问”“‘哪好意思劳驾你。我们是受苦人,你是城市人,领导了。’李老虎认真地说,没有半点讽刺挖苦的意思”等内容可知,作者以行李箱烘托出李老虎成熟而有担当,却真诚地不想麻烦“我”的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 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节选自《商君书·慎法》)材料二: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世A之B所C谓D贤E者F言G正H也I所J以K为L善M正N也O党P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使……显贵,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字意思相同。B.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不相同。C.御,治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的“御”字意思不相同。D.倍,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以任用贤人为例,阐明了只要国君依照法度来提拔臣民,就不会出现小人施展巧诈、臣民倾向私交的局面,利国利民。B.商鞅认为如果树立了官民进行欺诈的根本,是不该希望他们长出端正诚实的枝叶的,以此告诫君主不能用乱国之法治国。C.君主运用法度治理国家能够让百姓相互监督,抨击坏人但不损害他人,进而达到喜爱而不偏私、憎恶而不贬损的至高境界。 D.韩非子以穿衣和吃饭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来类比申不害和商鞅二人的学说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使说理通俗易懂且具有说服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2)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14.韩非子说申不害、公孙鞅二家之言“不可程”,请简要说明他认为二者不能被衡量的原因。【答案】10.FIO11.A12.A13.(1)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诸侯的侵犯,就是被百姓威胁推翻。(2)如果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那么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14.二者对治理国家都很重要,不能衡量。申不害提倡运用术,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商鞅主张实行法,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为“……者……也”标志的判断句,故在FI处需加句读;“所以为善正也党也”为“……也……也”标志的判断句,故在O处需加句读。故选FI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贵”,使……显贵/以……为贵。句意: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使他显贵/不看重难以得到的物品。B.“资”,凭借/资助,帮助。句意: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现今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C.“御”,治理/抵御。句意:何况平庸的国君怎能统治一国的臣民/没有人可以抵御他。D.“倍”,都是背叛的意思。句意:臣民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不会出现小人施展巧诈、臣民倾向私交的局面”错。说法太绝对化。 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于”,表被动;“劫”,威胁。(2)“孰”,哪一个;“养生”,维持生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由原文“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二者对治理国家都很重要,不能衡量。由原文“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无术则弊于上”可知,申不害提倡运用术,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由原文“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臣无法则乱于下”可知,商鞅主张实行法,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参考译文:材料一:现在的国君没有不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所以他们小规模施行,国家就小乱;大规模施行。国家就大乱,没有能够世代统治人民的国君,世界上也没有不乱的国家。什么叫做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呢?例如任用贤人,就是现在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这样治国正是乱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使他显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使小人有所凭借而施展他们的巧诈。既然树立了官吏和人民进行欺诈的根木,而希望他们长出端正和诚实的枝叶。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支配十人之多,何况平庸的国君怎能统治一国的臣民?那些结成党羽的人不等待国君就能做成自私的勾当,国君从臣民中间提拔这样一个人,臣民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臣民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国家就弱了,大臣就强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诸侯的侵犯,就是被百姓威胁推翻。那些人谈说的技术,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齐学习,学士向谈说的人学习,因而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因而国家也就实力少而诽谤多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用 这样的臣民去发起战争必定损兵折将,用这样的臣民去守卫必定出卖城邑。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能够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打破战胜党羽的奸巧,制裁并取消虚妄之言,是依照法度统治。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凭借的东西,那么即使再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战争没有施展他们能力的地方,那即使再奸诈也不能做出坏事。用法度来统治,在关系密切相互赞誉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好处;相互诋毁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损害。百姓见相互称誉没有什么好处,就相互监督抨击坏人;见诋毁没有给他人带来什么损害,就习惯于相互监督但不去损害他人了。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喜爱和憎恶都有正确之途,是统治的至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国家就治理得成功了。(节选自《商君书·慎法》)材料二: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衡量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如果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那么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现在中不害提倡运用术而商鞅主张实行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节选自《韩非子·定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①,指挥若定失萧曹②。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曹:萧何、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垂宇宙”“肃清高”赞美诸葛亮和其他宗臣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B.“万古”与“一羽毛”以量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品格绝世独立。C.诗人认为诸葛亮和伊尹、吕尚不分伯仲,他的指挥才能让萧何、曹参黯然失色。D.诸葛亮虽志向坚定渴望复兴汉室,但因蜀国国运衰微无法功成,最终积劳而亡。16.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中的“伯仲之间见伊吕”与陆游《书愤》尾联中的“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内容上的异同。【答案】15.A16.同: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崇敬之情。异:①本诗颈联中的“伯仲之间见伊吕”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才能,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②陆游《书愤》尾联“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表达了自己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施展抱负的爱国热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和其他宗臣”错。宗臣意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诗中指诸葛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颈联中的“伯仲之间见伊吕”通过对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和比较,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才能。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陆游《书愤》尾联“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当诸侯率领百万之众进攻秦国时,秦人打开关门迎击敌人,致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广在后世深受崇敬,如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对他由衷的思忆与钦佩。(3)古代诗歌中常用“杜鹃”这一意象来表现哀切的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九国之师②.逡巡而不敢进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④.至今犹忆李将军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逡巡”“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与其他中国航天员最大的不同了。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首位戴眼镜履行飞行任务的我国航天员。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①时,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②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③。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大展拳脚②振奋人心③心花怒放19.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打算在自己的领域大干一场,可填“大展拳脚”。大展拳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②语境指消息令人振奋,可填“振奋人心”。振奋人心:使人们振作奋发。③语境指听到消息后的心情,可填“心花怒放”。心花怒放:形容内心高兴极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履行飞行任务”动宾搭配不当,把“履行”改为“执行”;二是“这将是……我国航天员”语序不当,“我国”表领属,作为定语应该放在“首位”前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夏时节,草木葳蕤,花香四溢。这个季节,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生态廊道,花红柳绿、天蓝水碧,让人犹如走进了一个静谧的生态大花园。尤其在洱海生态廊道的南段湖湾海岸线,还能看到成片的野生海菜花竞相绽放,星星点点泛着银光,仿佛是洱海里的银河系。海菜花属于渐危物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沉水植物,可生长在4米的深水中,要求水体干净,喜温暖。海菜花对其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很高,人们往往用是否生长海菜花来判别(①),环保部门称其为“环保菜”。这片延绵数公里的野生海菜花地处洱海生态廊道的南端,(②),由几年前的丛簇生长到现在的连片繁殖,呈现出少有旺长之势,今年是这片野生海菜花开得最旺盛的一年。大理市太和街道办事处洱海滩地管理员说道:“我已经在这里干了三年了,水质好起来了以后,(③),今年的海菜花就开得特别好。”成片的野生海菜花盛开,成为洱海生态廊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廊道南端海岸线也成了生态廊道上新的“打卡”点。与晶莹剔透、白黄相间的海菜花花海来个亲密合影,成了当下游客进入洱海生态廊道的旅拍新方式。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下列与文中“环保菜”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我的惊惶……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祝福》)B.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C.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D.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包身工》)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相似性。【答案】20.①水质是否受到污染②随着洱海水生环境改善③野生海菜花也变多了21.B22.①构成:本体是成片的野生海菜花,喻体是洱海里的银河系。②相似性:海菜花泛着银光与银河的光芒相似,海菜花成片绽放与银河的广阔相似。【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①根据“海菜花……要求水体干净”“海菜花对其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很高”可知,可以利用海菜花来判别水质,可填“水质是否受到污染”。②根据上文海菜花对其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和“由几年前的丛簇生长到现在的连片繁殖”可知,水质改善了,海菜花才能“有旺长之势”,可填“随着洱海水生环境改善”。③根据上文“现在的连片繁殖”“最旺盛的一年”可知,此处是先说多,然后是旺,可填“野生海菜花也变多了”。【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强调。B.与例句一样,表特定称谓。C.表直接引用。D.表特殊含义。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成片的野生海菜花竞相绽放,星星点点泛着银光,仿佛是洱海里的银河系”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成片的野生海菜花比作洱海里的银河系,海菜花“泛着银光”,银河系也散发着光芒,二者相似;“成片的野生海菜花”与银河的广阔相似。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桂海潮不断前行的动力,加来道雄也曾对感兴趣的故事刨根究底。我们青少年也需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从而指导实践。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向之所欣,来日宏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的源泉是什么?往往源于好奇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生海海,天道茫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面对未知与不解,面对自然、生活中的物趣、事趣,往往困于心,衡于虑,急于知晓个中奥秘,这种好奇心,使人们穷原竟委,格物致知,探幽发微,开启探索发现之旅。始于好奇,好之乐之,钻之弥坚。从对嫦娥奔月、天上宫阙的好奇,到今天的嫦娥探月工程;从对“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好奇,到今天进退自如、如履平地的祝融号火星车;从对自然生灵的天赋异禀的好奇,到今天的仿生学;从鸟振翅高翔、人却无法飞翔的好奇,到空气动力学研究,再到飞机遨游天际;从“谁曰汉广,一苇杭之”,到如今的巍巍巨轮劈波斩浪;从流线温润的鲨鱼皮,到奥运泳衣中的黑科技;;从北斗七星的斗柄长勺到北斗卫星组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人类,从对自然万物、现象的好奇,到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其求思之深而不无不在也,进而钻之弥坚,沉潜研究,探索发现,正如范曾所说,“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终于志趣,慕之笃之,仰之弥高。诚然,好奇心,激发兴趣,激发潜能,但仅有好奇心、兴趣,难以恒久,难抵岁月漫长。“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情,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生活、工作中,好奇心、兴趣可能会磨灭消退,情怀枯槁,心灵倦怠。因此,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往往源于好奇心,但绝不止步于好奇心。而是往往将好奇心、兴趣升华为志趣,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即将对事物、学科、技艺、工作本身的,熔铸淬炼为为人生、为未来、为家国的高远志向,那么兴趣的浪花,融入志向的大海,就永不干涸。从此,山高路远,漫漫征途,自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张载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反之,志趣高远,方能行稳致远,成就大器。詹天佑、钱三强,少年时代,将对机器、学科本身的浓厚兴趣,进而酝酿成对科技报国的宏大志向。一个人只有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则格局恢弘,审视自己手头的工作、研究,不再是小我沉浸于格物致知的乐趣,每天的工作,都和“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有关,就像詹天佑、钱三强的杰作京张铁路、大国重器,背后就是自己站立的中国,一想到这里,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愿我辈青年,以好奇、兴趣为友,叩问炽烈的心房,倾听内心的召唤;以志趣为师,谛听家国的呼唤,弄潮时代的激流,将“向之所欣”,擘画为来日宏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好奇心”的相关论述,“好奇心” 是桂海潮不断前进的动力,加来道雄也有刨根问题的精神,由此可见,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保持好奇心,不断地进行探索,才能日益精进。材料进一步指出,青少年也有当保持好奇心,进而指导实践。写作时当扣住“好奇心”这一关键信息展开,好奇心是指个体遇到新鲜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一般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对于好奇心,要辩证地看待,要利用其好的一方面,如好奇心对探索和思考精神的激发作用。比如“好奇心”是有不同类型的,有求知博识的好奇心,也有猎奇八卦的好奇心等等,不同的好奇心带来的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是不同性质的。对于科学方面的探索,当大力倡导呵护好奇心,激发和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创造精彩的人生。也可以持辩证意识来谈论好奇心,既分析其益处,又看到其不利的一面,这无疑是最佳角度。更要考虑到一个人去探索陌生的世界,走出舒适圈,“好奇心”只能是我们主动迈开脚步的其中一个原因,我们需要再好奇心的指引之下,不断地去实践、探索,才能取得成绩。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探索未知,不止好奇。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点燃了心底求知的火种。 二、探索未知,也需要“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无畏。恐惧源于未知,克服恐惧的方式就是直面“未知”。三、探索未知,还需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创新。立意:1.探索,源于好奇,不止于好奇。2.呵护我们的好奇心。3.好奇心有助于激发求知欲。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09:30:03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