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调戏”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当前,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是聊天程序面向大众用户的体现。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给人带来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此,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人工智能程序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作者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能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于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实话说,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 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秀演“巨人”的作用,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真正的创造。一些大学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给大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以后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有新意?能用机器完成的作业,一定不是好作业。年度总结、月报、周报中的套话,可以轻松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这也说明一些占据员工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换言之,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迟早能够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果这一判断最终成为现实,那恰恰说明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而仅仅是材料的堆砌。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应运而生。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放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工作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材料二:ChatGPT在全球的走红,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如何看待这类人工智能产品?今天,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ChatGPT,以下是中文问答实录。记者:在新闻行业,ChatGPT能否代替记者完成采访?能否根据文字素材,独立地撰写准确、吸引人的报道?未来会不会让很多记者失业?ChatGPT:ChatGPT目前还不能完全代替记者完成采访。尽管它能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但现场观察、提出问题、询问并获得第一手信息仍然是人类记者的重要职责。此外,记者还需要具备判断力和创造力,以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并以吸引人的方式撰写报道。这些因素对于AI模型来说都是挑战,因此目前尚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记者。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新闻行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有大量记者失业。相反,它可能会使记者的工作更轻松、更高效,并带来新的机会。因此,对于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记者: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对于上海如何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你有什么建议?ChatGPT: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不具备评价地方政策的能力。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投资于基础研究,以便发展更适用于实际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2.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此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3.培养人才:投资于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4.支持创新:鼓励创新,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促使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5.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发展。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建议,具体的发展规划还需要根据当前上海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和讨论。(摘编自俞陶然《解放日报记者采访ChatGPT》)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戏”表明人们近期对ChatGPT产生了广泛关注,人们通过与它聊天来即兴创作诗歌、设计小说大纲等。B.“终结者”表现出ChatGPT给某些行业从业者带来的焦虑,它对各类问题已经能充分理解并从容应对了。C.“巨人”体现出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创造者激发灵感,拥有更高的站位、更远的视野。D.“秘书”表明了机器能服务于人,人类也应充分发挥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以寻求科学与文化的深远突破。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ChatGPT对行业的冲击展开讨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显著,已经能够完全取代重复性的脑力劳动。B.人工智能在面对杜撰的理论时,仍旧可以生成结构完整的文章,这个例子表现出作者并不赞成借助人工智能撰写文章。C.材料二中记者与ChatGPT展开对话,ChatGPT认为AI由于欠缺判断力和创造力,尚不能完全代替人类记者完成采访。D.ChatGPT的回答具有条理性与客观性,它能针对不同问题作出相应回答,在给出基本建议的同时也会承认自己的局限。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表述的活动中,最不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一项是()A.整理并归纳大量工作文件,为某公司职员写一份复述工作内容的年度总结报告。B.根据《蜀道难》里对剑门关的描述,如“剑阁峥嵘而崔嵬”,画出一幅风景图。C.撰写有关“无人机”话题的原创论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D.根据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素材,为百度“文心一言”发布会创作一篇新闻稿。 4.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产生“本领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5.好的新闻评论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B2.D3.C4.原因:人工智能可以搜集更多的素材,更好地解答问题。应对措施:①敞开胸怀,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②腾出更多精力,更集中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5.①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快速做出评论。②现实针对性:针对当前有价值的热点ChatGPT旗帜鲜明地发表议论。③行文逻辑性:围绕ChatGPT对行业的冲击展开讨论,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④思想引导性:依托新闻事实阐述观点,为人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势指明方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它对各类问题已经能充分理解并从容应对了”错。根据材料一原文,这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且只针对“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经能够完全取代重复性的脑力劳动”错。材料一原文为“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B.“并不赞成”于文无据。这个例子说明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并不能表现出作者并不赞成借助人工智能撰写文章。C.强加因果。原文为“现场观察、提出问题、询问并获得第一手信息仍然是人类记者的重要职责”,因此“尚不能完全替代人类记者完成采访”。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原文,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或是“敲几个关键词”便能作画,也可以“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但不能轻易取代“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因:由材料一原文“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此,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可知,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产生“本领焦虑”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可以搜集更多的素材,更好地解答问题。应对措施:①由材料一原文“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放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工作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可知,我们应敞开胸怀,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②由材料一原文“指挥机器工作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可知,应腾出更多精力,更集中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应从这两个角度作答:从新闻作品的属性上看:①应具备时效性。由材料一原文“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调戏”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程序”可知,好的新闻评论应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快速做出了评论。②应具备现实针对性。由材料一原文“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可知,针对当前有价值的热点ChatGPT旗帜鲜明地发表了议论。从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上看:①应具备行文逻辑性:由材料一原文“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此,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放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工作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可见,围绕ChatGPT对行业的冲击展开了讨论,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②应具备思想引导性:由材料一原文“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应运而生。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放开胸怀,欢迎技术 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工作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可知,依托新闻事实阐述观点,为人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势指明了方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村歌(节选)孙犁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 人。“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喂!那个女角叫什么?”“你这人!双眉呗!”“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有一年不喝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兴儿说:“在台下边呗!”“有座物没有?”“没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这是我分的果实。”“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我今天满了候补期。”“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 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说明他在双眉面前无法敞开心扉。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爱炫耀的性格。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含蓄地交代了两人的关系,也表明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D.“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了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中,拥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心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选材上,本文围绕“村歌”这一主要事件展开记叙,着力表现后方军民鱼水情,展示了淳朴、积极、和谐的生活画面。B.本文写演出前群众对双眉的议论,主要是为了突出双眉的唱功和演技了得,这里用正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C.文中写双眉演出,引用了戏中的唱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D.本文在双眉演出高潮这一处结尾,情节戛然而止,却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8.孙犁曾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结合文本,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9.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孙型小说语言风格的认识。【答案】6C7.B8.①体贴善良。作为代表去看望伤员,对兴儿关心照顾。②追求进步。给伤员唱戏,积极申请入党,觉悟高。③淳朴率真。开始对三哥批评自己表达不满,后面积极承担唱戏重任。9.①语言平白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②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大量使用口语和人物对话。③语言生动活泼、有风趣。【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在双眉面前无法敞开心扉”错,此处意在表现二人见面时的羞涩。B.“主要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爱炫耀的性格”错误,表现的是他重视此次演出。D.“拥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心态”,过度解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用正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错,此处写演出前群众对双眉的议论,采用的是侧面描写手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可知,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有座物没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给兴儿小红‘,表现了她的体贴善良;“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给伤员唱戏,“‘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表现了她追求进步;由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日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可知,她心直口快、淳朴率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语言平白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由“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可知,本文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语言生动活泼、有风趣。由“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可知,作者善用比喻,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语言活泼灵动,有风趣。语言简洁明快。由“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多用短句,生动传神,简洁明快。小说大量使用口语和人物对话,有李三与双眉的对话,群众的议论,双眉与兴儿的对话,语言简洁明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案标号上填涂。众A莫敢B争C敦颐D独E与F之G辨H不听I乃委J手K版L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指离开。与《鸿门宴》中“与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箭上,相去四十里”意思不同。B.如,指到。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使万顷之茫然”的“如”意思相同。C.孰,指仔细。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意思不同。D.因,指于是。与《兰亭集序》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敦颐凭借舅舅的推荐做了分宁主簿。任职期间,他审讯一次就立刻辨明真相,百姓震惊,认为他比老吏做得更好。B.李初平请教周敦颐读书的事,周敦颐认为他年事已高来不及读书了,但亲自给他教学,两年就有所收获。C.周敦颐到南昌任职,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感到不安,不仅为得罪他感到忧虑,还为玷污善政感到耻辱。D.赵抃因听信谗言,对周敦颐态度严厉。直到周敦颐到虔州任职,他才逐渐了解了周敦颐的为人,改变了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2)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14.“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的特点与君子品质有相似之处,结合文章概括周敦颐与《爱莲说》中的莲花有哪些相似之处。【答案】10.CHI11.D12.C13.(1)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2)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个案件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14.①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周敦颐敢于与官吏争辩,不愿意“杀人以媚人”。②声名远扬。他到南昌,百姓都知道他是辨分宁案件的人,对他很信任。在合州时,不是他经手的案件,百姓都不肯听从。③正直,秉公执法。他断案还民清白,“洗冤泽物为己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敦颐”作下文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故应将C涂黑;“不听”省略了主语“王逵”,与前文的“敦颐”属不同的主语内容,故应在H涂黑;“乃委手版归”的主语是“敦颐”,与前文不一样,故应在I涂黑。【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相去四十里”的“去”意为“距离”。句意:打算辞官离去/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B.句意:(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C.“孰能无惑”的“孰”意为“谁”。句意: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因”意为“凭借”,与本文的“因”意思不相同。句意: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有的人凭借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仅为得罪他感到忧虑”错误。原文“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是说担忧被县令判罪,而非是为得罪县令感到忧虑。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判刑;“深治”,重判。(2)“辨”,弄清;“狱”,案件;“吾属”,我们这些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周敦颐敢于与官吏争辩,不愿意“杀人以媚人”。由原文“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可知,声名远扬。他到南昌,百姓都知道他是辨分宁案件的人,对他很信任。在合州时,不是他经手的案件,百姓都不肯听从。由原文“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可知,正直,秉公执法。他断案还民清白,“洗冤泽物为己任”。参考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离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谄媚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个案件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当了虔州通判, 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把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作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的地方,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给这条溪命名。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周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汉上逢同年崔八李频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②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15.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暂。C.颈联写世上多歧路,但好在沿途美景不断,借此含蓄抒发了与崔八相见的欣慰之情。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16.本诗除表达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诗人与好友自上次从京城分离后,一直独自漂泊在外,不得归家。②时光飞逝,年华渐老的慨叹。诗人写时光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流逝,在相见与离别中,人难以重回少年时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好在沿途美景不断,借此含蓄抒发了与崔八相见的欣慰之情”错误,根据原文“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可知,颈联是写世上的道路崎岖缭绕,时光也按照自己规律向前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蹉跎岁月,借此抒发诗人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首联“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颔联“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可知,诗人回忆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自己漂泊在外遇到知己好友,告诉朋友,上次分别后自己没有回家,一直一个人孤独的漂泊在外,抒发了自己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根据颈联“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可知,写世上的道路崎岖缭绕,时光也按照自己规律向前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蹉跎岁月,这一联诗人在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根据尾联“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可知,写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可是人生还能够有几回青春年少啊,诗人这是在借分析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神话传说,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蜀道山势高峻、谷深水急的特点。(2)屈原《离骚》中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愿意一马当先作为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答案】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乘骐骥以驰骋兮④.来吾道夫先路⑤.倚南窗以寄傲⑥.审容膝之易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逆、骐骥、倚、傲、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百多年前,受“五四”新文学影响,一批散居海外的华人拿起手中的笔进行白话新文学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同频共振、遥相呼应,海外华文文学由此而生。逾百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叶落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走上自主发展之路。然而,(),本土意识如何增强,只要还是运用中文创作,“中国性”都是其本质属性。“中国性”也可译为“中华性”,它的根基建立在中华文化认同之上。百余年来,海外华文文学不断发展,本土性、“中国性”以及现代性 交织在一起,成就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性。目前最活跃的海外华文文学群体,他们的创作在时间上多指向“过去”,而对“当下的中国”,他们的写作显得较为淡漠。海外华文文学实现新突破的方法之一,无疑是以开阔包容的世界性,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国性”外延与内涵的新提升。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已扎根当地的海外华文文学B.海外华文文学不管如何扎根当地C.虽然海外华文文学扎根已经当地D.不管海外华文文学如何扎根当地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D19.示例:无疑是以开阔包容的世界性眼光,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国性”内涵与外延的新拓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于已扎根当地的海外华文文学”与后面“本土意识如何增强”造成中途易辙,故排除A;结合后文“本土意识如何增强”,关联词语的选用上应使用与“如何”照应搭配的“不管”,故可排除C;因为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是“海外华文文学”“本土意识”,故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的前面,故可排除B。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改为以开阔包容的世界性“眼光”或“视角”;二是搭配不当,外延不可“提升”,应是实现“中国性”外延与内涵的新拓展。故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无疑是以开阔包容的世界性眼光,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国性”内涵与外延的新拓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密集恐惧症”是一个我们A的词语,但(①)。直至2005年,一个叫露易丝的爱尔兰网友才创造出了这个新单词,而(② ),是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她对莲蓬、蜂巢、奶酪甚至巧克力中的气泡都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受,当看到这成簇的“孔”时,她的心脏就像被人在瞬间狠狠攥住一样,恐惧B。一些科学家认为,恐惧和恶心的感觉能让我们避开一些病原体,而这些病原体通常出现在腐烂的食物、一大滩呕吐物或者动物的死尸中。想想看,这些画面是不是都会让你C地想恶心呢?而我们狠狠地干呕出声,狼狈地背过身子,却逃过了一次病原体的袭击。想想爬满动物皮肤表面的虱子、跳蚤甚至蜱虫,或许密集恐惧症的出现正是为了躲避这些有害生物。因此,对密集的恐惧和恶心,其实是(③)。当我们遭遇潜在的危险时,在我们还没意识到时,身体已经本能地劝说我们“快跑”了。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请结合文中内容,给“密集恐惧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字。【答案】20.①它出现的历史并不悠久②她之所以要创造这个词③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21.A耳熟能详B油然而生C不由自主22.密集恐惧症是一种人们面对成簇的孔时而产生的恐惧或恶心的症状。【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后文“直至2005年,一个叫露易丝的爱尔兰网友才创造出了这个新单词”可知,“密集恐惧症”这个单词的历史并不悠久,故可填写“它出现的历史并不悠久”之类的句子。第②空,后文“是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解释了露易丝创造出“密集恐惧症”这个单词的“因”,此处应填写“果”,故可填写“她之所以要创造这个词”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应是对“密集的恐惧和恶心”的效果的分析,结合“或许密集恐惧症的出现正是为了躲避这些有害生物”,及后文“当我们遭遇潜在的危险时,在我们还没意识到时,身体已经本能地劝说我们‘快跑’了”可知,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能够保护我们不受伤害,故可填写“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指我们对“密集恐惧症”这个词语很熟悉,可选“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B处,语境指露易丝看到成簇的“孔”时,会自然产生恐惧的感受,可选“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C处,语境指人们看到“腐烂的食物”“一大滩呕吐物或者动物的死尸”这些画面会使人们控制不住地产生恶心的感受,可选“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确定属概念,由“产生一种不可名状感受”“这些画面是不是都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想恶心呢”等可确定“密集恐惧症是一种症状”。然后筛选出特点“当看到这成簇的‘孔’时”“恐惧或恶心”,把这些特点化为定语,修饰“症状”。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多项定语的顺序,按照先方式手段、再产生效果、最后是性质归类的顺序整合即可。注意下定义的表达式,“密集恐惧症是……一种状”,保持单句句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氓》《离骚》《蜀道难》《蜀相》《望海潮》《扬州慢》等很多诗词名作,请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在学校“经典诵读活动”中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诗酒趁年华——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题目是《诗酒趁年华》。有的人可能会问,都21世纪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出口成章,培养优秀的表达能力。饱读诗书者常常通晓古今,心里念念不忘的古诗词在他们这里,能够焕发新的光芒。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们会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非常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说“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当我觉得时间飞逝的时候,他们会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他们出口成章,把平常的生活硬是过出了诗意。没有丰富的词汇和诗词的积累,对待什么事物,就只能用“太好玩了”、“太好看了”来表达,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当你熟读古诗词,能出口成章,你不觉得生活也随之更有了色彩?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从古至今,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诗词便是一种方式。心中有诗,生活也许会变得更美一些。当你拥有了美好的爱情时,也许会说出“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当你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时,也许会说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你金榜题名,兴致盎然时,也许会说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你备受打击,不想放弃时,内心也许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万丈。这就是诗词在你心中的力量。一个人拥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培养气质,散发独有的人格魅力。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读古诗词,可以净化自己。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很忙碌,也很焦虑。诗词可以给自己营造一个桃花源,在诗词的世界里,你可以放空自己,和古人对话,饮酒品茶,赏月相思。生活即使是一地鸡毛,那诗词便是开在鸡毛之上的一朵小花,惊艳时光。读古诗词,可以培养气质。气质从何而来?气质来自“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浪漫;来自“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来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来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上下千年历史,纵横万里华夏,千万诗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在你的心中。在诗词中体验人生百态,看到更大的世界。希望古诗词能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热爱它。诗意人生,不是舞文弄墨,是将诗词的美带到生活中,再将生活的美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因为热爱,所以读诗。诗词就是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是美丽的心灵。最后,想说一句:“诗酒趁年华”。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本学期同学们学了很多诗词名作引入,然后引出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这一主题。这个主题实际就是我们写作的中心内容。细读材料,在审题时,要切中诗词对中学生日常的影响,对时代社会群体的触动,及其诗词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需要,找准某一个点来思考写作。比如诗歌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读诗词,感受诗词的美好,从诗境 中领略古人笔下的生活,身处尘世,吟咏诗词,身边的生活变得充实,多了几分诗意,几分情怀。诗歌提升文学素养。个人的素养来自学习,人们读诗,感受诗境的优美,懂得了风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变得彬彬有礼,言谈之间,彰显才情与风情。诗词激荡人生追求。读古人诗歌,感受古人奋斗拼搏的情怀,倾听古人为国捐躯的壮语,从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面对时代,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古诗词,对高中生来说,应该是有厚重积累的,也有过不少的体会和感悟。在审题时,要看到材料中的提到的问题,再结合自我的感触,来谈古诗词的影响或生活中的运用,则有着一定的说服力。为此,作为高中生,可以谈古诗词对生活的触动,或写古诗词对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还可以领略诗人词人创作时澎湃的内心,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有独到的感受。同时,要注意写作的文体要求,突出发言稿的特点。写作可以这样安排结构。开篇引出:诗词是我国古代人们抒发内心感情的方式,它能让我们了解古人,感受他的内心,更好的了解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主体安排两部分:首先,诗词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其次,诗词使人得以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最后结尾:叶嘉莹女士曾说“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诗词贮存着中国文化,但我们与先辈用同样的黑眼珠打量周遭景色,当我们与先辈同受一则道理的启迪,沐浴在诗词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甚至当所有人都感受到诗词之魅力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文明不息。立意:1.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2.读古诗词能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读古诗词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4.读古诗词可以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18 14:35: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47.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