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月考(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月考(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七)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性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材料二: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箱i,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 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就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注: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B.文人画“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元朝开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式化,方能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C.受政治环境影响,山水画领导权元时落人士大夫手中,“文人画”才正式确立,这和材料一的说法并不矛盾。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心闲咏,不在象与声。”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A2.C3.A4.①对比论证,将文人画创造出的“绝对空间”和物理学“绝对空间”概念进行比较,鲜明论证文人画旨归在于脱离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了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的观点,极具权威性、说服力。5.①“气韵”是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境界和兴味。②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气韵动”的美学原则,淡化形似与写实,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③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追求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可知,“宁静高贵”指的是希腊雕塑的美,而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可知,“为追求永恒的真实”,其必然路径是“对时间性的超越”。B.“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可知,这些是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的程式,但不能说没有这些就“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否则”一词过于绝对。D.“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错误。材料二“但真正 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可知,应该是“元画”而非“北宋的《千里江山图》”。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A.“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这句话是在强调书法对文人画的价值。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处横线处:“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将两种形式的概念进行对比,所以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鲜明准确地论证了文人画旨归在于脱离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第二处横线处:引用赵孟頫所说的名言,这是采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主要论证地是本段开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的观点。引用名人名言使得文章更具权威性,极具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题目中“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这两句话是在强调文人画主要以气韵为主,着力表现气韵。材料二中“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可以看出“气韵”是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境界和兴味。材料二中“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可以看出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气韵动”的美学原则,淡化形似与写实,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 材料二中“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可知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追求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最后八小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这是1942年2月12日午夜。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不知多久之后,昏迷之中的他醒了过来,强撑着身子从地上爬起来,倚着一面墙坐在那里,然后他 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问什么,一概冷眼斜视,闭口不语。原本,在一次游击战中,他的那只左眼就是被弹片击伤导致失明的。现在,从那只眼睛里,他所看到的,只有黑暗。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他想起就在那一年,26岁的他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难为父母抱孙心切,隔三岔五地催他抓紧时间结婚生子,可是他却当成了耳旁风。“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为此他发下誓言,不驱逐日寇决不成家!多少次的林海斡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今天,他们机关算尽,终于得手了……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 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让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审讯最终失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那个长一张娃娃脸,眉毛粗重,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嗓音洪亮而能言善辩,性子直、脾气暴,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在最后的8个小时,自始至终怒视着眼前的敌人,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仍然是紧咬牙关、闭口不言。这一年他34岁。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马鞭的催促”,渲染了特别的故事氛围,声、色描写之下,小说人物呼之欲出。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清醒的,充分的。赴死的准备是“他”的应对。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敌人金银之多,一举两得。D.“他”最后因叛徒出卖而受伤、被捕、牺牲,既反映了抗日斗争的残酷,也塑造了“他”英勇无畏的形象。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多次描写大雪,作用有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衬托“他”乐观的精神。B.通过“冷眼斜视”“闭口不语”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镇定冷静的凛然气概。C.汉奸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强烈对比,以汉奸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D.文末出现多个数字,既正面塑造了平凡而英雄的人物,也照应标题,是作者匠心所在。8.小说以“最后八小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赵尚志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抗日英雄,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小说以赵尚志为主人公,在叙事艺术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6.C7.A8.(环境上)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故事氛围,激起读者的好奇心。②(情节上)标题起到了概括情节的作用,文本故事发生在“他”被俘后的最后八小时内。 ③(人物上)小说用短短的八小时,衬托出勇敢坚贞的主人公形象,时间虽短,但人物形象丰满伟岸。④(主题上)赞美了赵尚志的爱国、勇敢坚贞、英勇无畏的精神。9.①(叙述人称)以第三人称“他”为故事叙述人称,虽然故事时间是“八小时”,但叙述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灵活自由地补充了大量和“他”相关的情节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②(叙述视角)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叙述结合。通过对“他”的猜想、回忆、自我责怪、幻觉等心理描写,小说在第三人称叙述外,又融合了第一人称的优点,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他”独特的文人英雄气质,使得人物具有典型性,增强了真实性。③(叙述线索)小说以多处雪景描写串联全文,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暗示了故事背景,也为故事发展做了铺垫。④(叙述详略)小说截取“他”的最后八小时来表现“他”的勇敢忠贞、爱国牺牲精神,是以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体现了构思选材的精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不能判断出“敌人金银之多,一举两得”。对于敌人悬赏而言,也不算侧面烘托。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衬托“他”乐观精神,理解错误。多次描写大雪作用有反映抗日环境艰苦、渲染故事氛围等。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最后八小时”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在最后八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写他被捕后“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故事氛围。从情节来看,原题能很好地概括情节。小说开头即写赵尚志被捕,然后回忆被捕的原因——被出卖,以及回忆被捕的过程,接着写审讯过程,中间插叙了赵尚志的抗日经历,最后写赵尚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牺牲。文章把赵尚志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 从人物来看,小说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通过他的回忆、他的幻觉,在短短的八小时里,展现了一个抗日英雄的一生,“他”为抗日奔波,为抗日献计献策,为抗日奉献一腔热血乃至生命,这最后的八个小时,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衬托出勇敢坚贞的主人公形象,时间虽短,但人物形象丰满伟岸。从主题来看,“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审讯最终失败了。……个子只有一米六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小说通过主人公生命垂危的最后八小时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的故事,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赞美了赵尚志的爱国、勇敢坚贞、英勇无畏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手法的能力。①(叙述人称),以第三人称“他”为故事叙述人称,这样的叙述方式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虽然故事时间是“八小时”,但灵活自由地补充了大量和“他”相关的情节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如回忆他被捕的原因和过程,“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回忆抗日经历,“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多少次的林海斡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等②(叙述视角),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叙述结合。小说虽然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但中间通过对“他”的猜想、回忆、自我责怪、幻觉等心理描写,补充了很多内容,如“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小说在第三人称叙述外,又融合了第一人称的优点,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他”独特的文人英雄气质,使得人物具有典型性,增强了真实性。③(叙述线索),小说以多处雪景描写串联全文,如开头“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 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中间“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暗示严峻的斗争形势,暗示了故事背景,也为故事发展做了铺垫。④(叙述详略),选材和构思上,小说没有按照赵尚志一生的时间顺序叙述他的经历,展现他的英雄事迹,而是截取“他”的最后八小时来表现“他”的勇敢忠贞、爱国牺牲精神,这是以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体现了构思选材的精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二: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 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C.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夭授/故遂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孺子”的字面意思多指幼儿、儿童。在文中老父称呼张良为孺子,意思是小子。B.“平明”在文中是表示时间的词,和下文的“鸡鸣”一样,都表示天刚亮的时候。C.“国士”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两则材料中的张良、萧何、韩信可称“国士”。D.“王”,字形为斧钺,象征王权,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也可作动词用。材料二有这些用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能屈能伸,懂得隐忍。黄石老人用粗鲁的态度对待张良,并多次早到考验张良的耐心,张良虽有惊异,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B.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各地英雄纷纷响应。张良聚集了队伍准备去投奔他;景驹占据了留县;刘邦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C.淮阴有个屠户当众侮辱韩信:虽然高大,其实是胆小鬼;并逼迫韩信要么杀他,要么从他胯下钻过。韩信忍受羞辱,没有起冲突。D.刘邦性格粗鲁无礼,却能纳谏言,用人才。萧何紧急追韩信,回来后,刘邦又怒又喜又骂,最后接受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14.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此为“汉初三杰”之由来。请你根据两则材料,简述三人能得到刘邦器重的原因。【答案】10.C11.D12.B13.(1)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2)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14.①张良善用奇谋,见用于刘邦,并忠于刘邦;②萧何识人才,荐人才,为刘邦延揽人才,不辞辛劳;③韩信国士无双,领兵统将,助刘邦争霸天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于是便决定追随他。“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以”是介词,“说”是谓语,宾语为“沛公”,构成完整的结构,故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D;“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言”的主语是“良”,而“不省”的主语是“他人”,故“言”后应断开,“故”为连词,应在“故”前断句,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材料二有这些用法”错误,结合材料二“汉王之入蜀……王曰……王必欲拜之……王许之”可知,材料二的“王”指古代最高统治者,没有作动词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张良聚集了队伍准备去投奔他”错误,根据原文“良欲往从之”可知,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选项“聚集了队伍准备去投奔他”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1)“为”,因为;“履”,为……穿鞋;“业”,已经;“因”,就。(2)“素”,向来;“慢”,傲慢;“拜”,任命;“乃”,就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不去见景驹”可知,张良善用奇谋,见用于刘邦,并忠于刘邦;根据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至如信者,国士无双”“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可知,萧何识人才,荐人才,为刘邦延揽人才,不辞辛劳;根据原文“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可知,韩信国士无双,领兵统将,助刘邦争霸天下。参考译文: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有一位老翁,穿着粗布衣,走到张良的跟前,直接把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来!”张良十分吃惊,想打他,(但)因为他年纪很大,便强忍(怒火),下去取回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为他取回了鞋,又何必计较,便跪下来替老人穿。老人伸出脚让他把鞋穿上,笑着离去。张良大为惊奇,随着老人的身影而凝视。老人离开大约一里,返身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惊异,跪着说:“好。”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说:“五天后早点相会!”五天以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达,又发怒说:“这么晚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又说:“五天以后再早点来。”五天以后,张良晚上还没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笑着说:“应当像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离开了,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 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材料二:淮阴城里一个年轻的屠夫辱骂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内在是个胆怯的人。”大家都羞辱韩信说:“你确实不怕死,就刺死我;不是不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来。”当时韩信认真的看了很久,俯卧于地爬过那人的胯下,然后趴在地上。周围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怯。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汉王答应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许浑晚过石屏村,村长日渐曛。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注】。 【注】鲁将军,指三国名臣鲁肃。当地百姓有在社日祭祀鲁肃的习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并借助“长”“渐”二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B.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诗句的意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相似。C.尾联描写了锣鼓喧天、祭祀鲁肃的画面,表达老百姓对鲁肃的崇敬之情。D.诗人游山访寺,诗歌却主要刻画村民生活,体现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注。16.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请结合该说法,谈谈你对本诗颈联“相应相避”的理解。【答案】15.B16.①承颔联,进一步描写村民生活;②由颔联之幽静,转为颈联之热闹,描写村民雪地耕作,夜晚烧荒的场景;③既前后勾连,浑然一体,又得以拓展,富于变化。【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是说诗人漫步乡村,感受到的是乡村的清静,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连那出门化缘的僧人,傍晚回来下岭的身影也清晰可见。夜间万籁俱寂,隔着一条河流,都能清楚地听见人们的说话声。“静谧、恬淡、美好”的意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不同。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山谷里传来阵阵回响声,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村民们雪地耕作,为来年庄稼做着准备;山头一片光明,那是因为村民夜晚烧荒,明亮火光照亮了云彩。颔联写村中生活的闲静,颈联承接上联,继续写村民的生活;只是由闲静转而描写村庄的热闹,展示了村民生活的另外一面:雪地耕作,夜晚烧荒。既前后勾连,浑然一体,又得以拓展,富于变化。(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说词人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以博大的形象收拢,回到开头所点出的时间上来。 (2)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诗词中的兵器意象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往往表达着人们建功立业或渴望和平等愿望,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扣舷独啸②.不知今夕何夕③.金风玉露一相逢④.便胜却人间无数⑤.醉里挑灯看剑⑥.梦回吹角连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舷”“风”“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卡塔尔世界杯在2022年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8条推文,图文并茂地介绍世界杯“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从场馆、裁判、周边商品到“最萌使者”大熊猫,“中国元素”如满天繁星,在这届世界杯①。国际足联和主办者为了这次世界杯可谓②,球迷从揭幕战安排上就可看到其中的玄机。自2006年世界杯开始,揭幕战由东道主参加,无论是关注点还是主场之利,都让东道主占尽便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世界杯史上的“东道主奇迹”③:单是进入新世纪后,前有2002年韩国队跻身前4,后有上届世界杯俄罗斯队挺进8强。“东道主优势”还有一个佐证是,在前21届世界杯赛上,除了2010年世界杯东道主南非队外,其他东道主均获得了小组出线权。世界杯舞台总能勾勒出新老球迷对足球的最初印象与难忘时刻: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到贝克汉姆的“圆月弯刀”;从罗纳尔多的大放异彩,到梅西、C罗的横空出世……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80后”一批球星的谢幕演出,新生代球员的崛起也将被目睹。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陈代谢无法避免,不如放下感伤,展望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80后”球星的一批谢幕演出,新生代球员的崛起也将被目睹。B.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一批“80后”球星的谢幕演出,新生代球员的崛起也将被目睹。C.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80后”一批球星的谢幕演岀,也将目睹新生代球员的崛起。 D.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一批“80后”球星的谢幕演出,也将目睹新生代球员的崛起。20.汉语的短语多采用“词语+词语”的方式,其含义一般是构成短语的词语意思的叠加、组合。比如材料中的“揭幕战”,就是“揭幕”(重大活动开始)和“战”(战争,战斗)两个词语意思的叠加。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和构词法,解说材料中“出线权”的构词及其含义。【答案】18.①大放异彩②殚精竭虑③比比皆是19.D20.①“出线权”由“出线”和“权”两个词语构成。②“出线”中“线”代表边际,在比赛中“出线”指参赛的人员或团体取得参加下一阶段比赛的资格;“权”指权利。③所以“出线权”的意思是:体育比赛中,竞技水平超出原属等级的界线,获得进入高一级竞技行列的权利。【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能力。①此处根据前文“‘中国元素’如满天繁星”可见,是指中国元素在世界杯上有着优异的突出的表现,可填“大放异彩”。大放异彩:1.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2.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②根据后文“从揭幕战安排上就可看到其中的玄机”“自2006年世界杯开始,揭幕战由东道主参加,无论是关注点还是主场之利,都让东道主占尽便宜”可见,为了产生这样的“东道主”优势,国际足联和主办者想尽了办法,费尽心思,可填“殚精竭虑”。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意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在句中作谓语、状语。③从后文来看,身为东道主的国家足球队取得优异成绩十分常见,与“奇迹”搭配,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一为语序不当,“一批”应放在“80后”之前。二为中途易辙,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的主语又换成“新生代球员”,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后句可改为“也将目睹新生代球员的崛起”。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说短语的构词及含义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短语构词即词语+词语的构词方式,从例子“揭幕战”的意思解释中可看到,分别解释了“揭幕”和“战”的意思,叠加在一起就是短语的含义。根据这个方式,先分别解释“出线”和“权”的词义。“出线”的“出”是超出,“线”可以理解为边界、边线,超出本来的边线,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权”指权利;根据本文内容,“”出线指的是在小组足球竞赛中脱颖而出,超出同组其他成员,从而能够进入更高级竞赛;“出线权”即竞技水平超出原属等级的界线,获得进入高一级竞技行列的权利。(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个研究主题,简单来说就是大名鼎鼎的“量子纠缠”。所谓“量子纠缠”,指在量子力学中,两个曾经相互作用过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其量子状态仍有能力“纠缠”在一起,共享同一个整体的物理状态。从这次获奖的都是量子物理学家的情况来看,量子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物理界最为重要的一个门类,而这项技术最直接的成果①。通信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十分重视发展的技术,但在目前的通信环境下,②。在现代社会,通信安全尤为重要。而量子通信技术则从根本上解决了通信泄密的可能性,基于具有不确定性、不可克隆性的量子技术,由量子通信通道传输的信息基本不存在泄密的可能性。目前包括中国、美国以及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对量子通信技术进行研究。中国已经发射了“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还在架设相关通信网络。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③。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对“量子纠缠”的诠释,你认为材料中加横线的语句和下面示例的内容哪个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示例量子纠缠十分奇怪,如果两个量子分别处于某种纠缠状态,那么不管二者之间距离多远,都会产生一种关联状态;如果其中一个量子发生了改变,则另一个量子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且二者的改变往往同时同步进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两个量子之间存在着心灵感应,能够得知对方的想法而做出改变。 【答案】21.①就是量子通信技术②通信泄密时有发生③该技术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22.(示例一)材料中加横线的语句更好。①采用下定义的方法,解说更加严谨、科学。②使用专业术语,使语句逻辑性更强。③示例中的诠释多使用直白的语言解说专业概念,显得不专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后文主要介绍的是量子技术在通信技术上的应用,即“量子通信技术”,故成果应该填写“就是量子通信技术”。②根据后文“在现代社会,通信安全尤为重要。而量子通信技术则从根本上解决了通信泄密的可能性”可见,“但在目前的通信环境下”,通信泄密存在且容易发生,故可填写“通信泄密时有发生”。③从前文来看,“中国已经发射了“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还在架设相关通信网络”,这是为技术的实际应用做的准备,故而在“不久后的未来”,量子通信技术将能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故可填写“该技术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言特征来看,原文中划线句明显比题干示例简洁明了。其次,原句中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定义明确,科学严谨;而题干示例上过于通俗直白,不够科学严谨。再次,原句中“两个曾经相互作用过的粒子”“其量子状态”“同一个整体的物理状态”等术语十分专业,语句逻辑性强;题干示例中,“十分奇怪”“心灵感应”等语言不够科学,显得不够专业。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向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不方面的问题。第一,重入门格局,崇尚名家精品,方能成高品位。“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第二,重立意,不以词害意。“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第三,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在交流讨论中黛玉积极引导香菱。“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第四,重自学实践。她鼓励香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果然,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上材料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四个方面在更广泛的领域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的思考。请你从以上四个方面中选择两个以上,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作文题。材料选择《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以此创设了写作情境。材料中谈到的四个学诗方面的问题:一、“重入门格局,崇尚名家精品,方能成高品位”,强调格局的重要性。格局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宽广浩瀚程度,一个人高瞻远瞩的眼界。学文也好,为人处世也好,都应当有大格局,大胸怀。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自我小的情趣,那样的人生就太狭隘了。二、“重立意,不以词害意”。强调立意始终是处于第一位,核心是要体现意趣(旨趣)。可展开联想,如传承与创新、规矩与革新等方面,并且明确无论是做好传承、坚守原则,还是开拓创新,都是方式、方法或形式,其根本目的或宗旨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个核心意义。三、“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强调讨论的重要意义,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从他人的思考和感悟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讨论需要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四、“重自学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生需要知行合一,唯有实践,才能把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在实践中能有新的发现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四个方面在更广泛的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这句话引导我们写作时当从香菱学诗的四个方面启示,联想到其他领域,比如从求学、工作、科研、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思考,选择其中两个以上,综合来谈。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学习需要格局打开,勤于实践,敢于讨论。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为中华是崛起而读书”,学习首先格局要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有心怀家国的大格局。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人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为自己创造可能,所有的想法和现实必须以实践行动来连接,而行胜于言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三、研究讨论,思维碰撞。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立意:1.学习需要格局打开,勤于实践,敢于讨论。2.立意高远,学而后悟,交流互长。3.格局+立意+实践=成功。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月考(三)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月考(四)试题(Word版带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四)试题(Word版带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五)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卷(五)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月考(六)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月考试题(五)(Word版附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政治下学期月考试题(六)(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7:24: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2.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