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孔文妍同学对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解释,下列选项中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谏:挽回审容膝之易安审:深知B.迨诸父异爨迨:等到殆有神护者殆:可能C悟言一室之内悟:领悟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D.景翳翳以将入景:美景聊乘化以归尽聊:依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看看自己的小房间也觉得很舒适。B.正确。句意: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C.“悟”通“晤”,面对面。句意: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D.“景”,日光。“聊”,姑且。句意: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故选D。2.孔文妍同学整理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下列选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A.故不我若也。(《种树郭囊驼传》)B.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C.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句意:所以他们不如我。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句意:南阁子的规模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故选B。 3.孔文妍同学重视培养自己的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经常进行翻译练习,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C.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头发出响亮的声音,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错误。“兄弟”应译为“哥哥弟弟”。句意: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B.正确。“已”,不久后;“凡”,一共;“再”,两次。C.正确。“善”,羡慕;“得“,恰逢;“行”,将要。D.正确。“是”,这样;“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何”,为什么。故选A。4.以下是孔文妍同学整理的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其中,“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B.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与《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于归”一词含义一致。C.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兰亭修”是王羲之与当时名士的一次雅集。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与《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于归’一词含义一致”说法错误,《诗经·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于归”指女子出嫁,含义不同。故选B。5.贾聪颖同学发现,在不同作家笔下,树的形象千姿百态,而人对树的情感态度或价值判断也迥然不同。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笔下的枇杷树,寄寓了作者对亡妻不尽的思念。文章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惆怅感慨之情溢于言外。B.陶渊明笔下的孤松,是作者坚贞而独立的人格化身,日落思归而未归,独与孤松为友,作者追求超出尘网的精神自由。C.郭囊驼种树成活率高且孳长茂盛是因为能顺木之天,又时常培土浇灌;推及官理,做官治民也要顺应民情,奖励耕织。D.王羲之笔下有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表现出宴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又时常培土浇灌;推及官理,做官治民也要顺应民情,奖励耕织”错误,“又时常培土浇灌”是“他植者”的做法;推及官理,要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故选C。6.贾聪颖同学在阅读《美的历程》时,注重联系课内所学,运用李泽厚的美学观点解读课本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志》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明清散文的特点,它对家庭日常细节的朴实无华的描写打动人心。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感叹尖锐沉重,因为崇高的阀阅地位,他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C.《兰亭集序》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人生易老这一普遍命题的思考,深藏着对人生和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D.《种树郭囊驼传》“顺木之天”和“以为官戒”体现了儒道互补,这是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感叹尖锐沉重,因为崇高的阀阅地位,他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表述错误,从《归去来兮辞》得序言部分可知,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一职,故谈不上“崇高的阀阅地位”和“ 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故选B。7.钟艾美同学在阅读《美的历程》时注重素材积累,但忘了为摘抄的诗句标注作者和朝代,下列选项中不是唐诗的一项是()A.宁百夫长,胜作一书生。B.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出自唐代杨炯的《从军行》;B.出自三国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第三十二首》;C.出自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D.出自唐代杜甫的《旅夜书怀》。故选B。8.钟艾美同学在阅读《美的历程》时,对下图印象深刻。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作品,气势与古拙浑然一体,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B.魏晋作品,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邈远的意境,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C.北宋前期作品,客观整体地描绘自然,是一种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D.明末清初作品,构图简练,造型突兀,画面奇特,笔法刚健,主观的意兴和心绪压倒一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细看作品的题款有“八大山人”等字样,可知是明清时期作品。“八大山人”,即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观整幅画:构图简练,造型突兀,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笔法刚健,主观的意兴和心绪压倒一切。故选D。9.钟艾美同学在阅读《美的历程》时整理了读书笔记。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他用理性主义精神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把礼乐变为服务和服从于神。 B.荀子,他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自然,爱惜生命,追求个性化表达。C.杜甫,他尊崇儒家思想,其律诗重法度却仍灵活,成为后人仿效和学习的范本。D.李贽,他提倡“童心说”,是由上层市民文艺到下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把礼乐变为服务和服从于神”错,应是“变为服务和服从于人”。B.“荀子,他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庄子·知北游》,是庄子的观点,而非“荀子”。D.“是由上层市民文艺到下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错,应是“由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故选C。10.贾聪颖同学在学习外国小说和诗歌时,对其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总结,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在叙述中既有成年的“我”的回望视角,也有一个10岁孩子经历苦难的视角。B.《复活(节选)》中玛丝洛娃自始至终对聂赫留朵夫尊称“您”,这是对聂赫留朵夫的献媚与讨好,为的是拿到更多的钱。C.大海既是《老人与海(节选)》中圣地亚哥生存与搏斗的场所,也是《致大海》中诗人极力讴歌的自由的象征。D.《迷娘》(之一)具有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B.“这是对聂赫留朵夫的献媚与讨好,为的是拿到更多的钱”错,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故选B。11.历史上有很多文章曾经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下列对相关作品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造我们的学习》针对主观主义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求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精神、简约平易的言说,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一个时代的大问题。C.《自然选择的证明》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是一篇语言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D.《石钟山记》将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揭示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体现了作者质疑求实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是一篇语言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错,《自然选择的证明》是学术论著,而非“科普作品”。故选C。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拱翠堂记【宋】晁补之萧之南稍东五里曰泉山。泉山之势,南峙而北屏。左则如涛如云,如虎如蛇,腾涌挈蹙,杂袭而相羊。右则如车如盖,如人如马,逶迤雍容,离立而孤骧。中则平原绿野,朵柘禾黍,井闾沟洫,什伍而纵横。泉出于山,夏冽而甘,冬木落山瘦,泉净而不冰。泉旁土腴润,宜九谷百果,众物皆夥。其南逾百里至于汴,舶铲万艘,以输赋于京师,以下入于江、淮、浙、荆、湖、闽、广。其北不五十里至于泗,商贾游士之载者,自大野以东,西逼于齐、鲁、赵、魏之衢,以下达于准,入海。而泉山介其间,其境胜而土乐,又甚易至也,然往来者旁午而莫之闻。岂人皆不知山水登临之可乐而事驱之惟其恒恒而过者皆有求于汴泗而无求于泉山故泉山虽近而莫之闻。尚有美于此者,或去城郭益远,居人胜士足迹之所不至,而田夫野老常居之。林以为樵苏,为逋亡聚,而泉以为沤,以饮牛马,千百岁而无过焉者也。且物固无情于所遭,而遗天地之美为可惜。又东北俗椎鲁,虽信美,或不知择而居,居之或不爱,爱而不以语人,语人而不能夸以大之,故皆不显。盖如峄山灵岩,或有名,秦已来或名天下。四绝处与齐境诸泉,皆清冷鸣射,如线如珠,仰出奇异。以皆在东北下国僻处,故闻者往往不道,道之亦未必信。凡未有名于昔者,则虽近而莫之闻,亦无足怪也。而窦君师道世居于萧,恬淡寡嗜好,尝为一尉,即拂衣去。读书赋诗,不以取名而以娱,故能独得泉山而居之。居之而爱,然不以语人,不夸以大之。然士之慕君者时往焉,故泉山因以知名。而师道没十年,其子明远始益筑、圃疏沼,为亭为庵,而面势作堂,临泉之上,尽山之胜。以其四达而望皆山也,则以“拱翠”名之。顷余固以闻师道于徐之君子,后谪佐宋都,始识明远于国子生 中。出师道诗,读而爱之,而明远因道拱翠胜绝,且图其圃,以来求文为记。而余未至泉山也,意甚慕之,而念不可以远坟墓,欲筑室故缗城东以老。而缗去山远,相其原阜,见似山者而喜,则泉山之往来,余怀可知矣。(选自《鸡肋集》,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岂人皆不知山水登临之可乐而事驱之/惟其憧憧而过者/皆有求于汴泗/而无求于泉山故/泉山虽近而莫之闻B.岂人皆不知山水登临之可乐而事驱之/惟其憧憧/而过者皆有求/于汴泗而无求于泉山/故泉山虽近而莫之闻C.岂人皆不知山水登临之可乐而事驱之/惟其憧憧而过者/皆有求于汴泗/而无求于泉山/故泉山虽近而莫之闻D.岂人皆不知山水登临之可乐而事驱之/惟其憧憧/而过者皆有求于汴泗/而无求于泉山故/泉山虽近而莫之闻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夥,该字是形声字,左声右形,根据形旁“多”我们可以猜出其意为“盛多”。B.衢,该字的双人旁和“行走”有关,结合成语“通衢大道”可猜字意为“大路”。C.樵苏,意为砍柴打猎,成语“樵苏后爨”可以解释为“先砍柴打猎后烧火做饭”。D.国子生,即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根据成绩可分等级,通过考试者可以授官。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泉山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周边景致各异,百里左右能到达城市,来往的人众多,但是它的名气却不大。B.峄山是一座很有名的山,历史悠久,景致特别。因此,到峄山的游览之士要远多于到泉山的人,作者由此发出感慨。C.窦师道性情恬淡,嗜好少,曾担任地方官员,又很快离职,隐居在泉山,又不随意炫耀,是作者赞赏的对象。D.窦明远是窦师道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他在山中修建了拱翠堂。他绘制拱翠堂周边情况,向作者求取文章。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未有名于昔者,则虽近而莫之闻,亦无足怪也。(2)然士之慕君者时往焉,故泉山因以知名。【答案】12.C13.D14.A15.(1)况且那在过去也没有什么名气的,即使距离很近也没有人听说它,这也不值得奇怪了。 (2)可是仰慕先生的读书人,经常去拜望他,泉山也因此知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难道人们不知道登山临水令人愉悦而争相前往吗?只有那些匆匆忙忙从此经过的人,他们都为谋生而有求于汴水、泗水,而对泉山没有所求,所以泉山虽然近在眼前,却没有人听闻它。“憧憧而过”中“憧憧”是状语,修饰“过”,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故泉山虽近而莫之闻”中“故”是所以的意思,表结果,与后文联系紧密,在其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国子生,即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说法错误,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百里左右能到达城市”说法错误,原文为“其南逾百里至于汴……其北不五十里至于泗”,只是说超过百里到达汴河,不超过五十里到达泗水,并没有提及百里左右能到达城市,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未有名于昔”,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昔未有名”,在过去也没有什么名气;“莫之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闻之”,没有人听说它;“无足怪”,不值得奇怪。(2)“慕”,仰慕;“时”,经常;“因”,因此。参考译文:萧县县城偏东南五里处,有座山叫泉山。泉山的山势,南面高耸,北如屏障。东望山势起伏,如波涛,如卷云,如雄踞猛虎,如蜿蜒长蛇,奔腾汹涌,牵连攒聚,聚合盘桓;西望群山,如木车,如华盖,如安步行人,如安静骏马,曲折连绵,仪态从容,如凤独立,如马昂首。群山之中是一片平原绿野,桑柘葱茏,五谷丰茂,人烟三五相望,沟渠纵横交错。泉水从山石中涌出,夏天清冽甘甜,冬天落叶满山,涓涓泉水汇聚,不结寒冰,泉旁边土地肥沃润泽,适宜五谷百果生长,各种草木品类繁盛。从泉山向南超过一百里地,到达汴河,成千上万的船只将各地赋税运送到京城,向南进入江、淮、浙、荆、湖、闽、广之地。从泉山向北行,不足五十里,到达泗水。承载着商人和奔走谋生之人的泗水从 广袤的平原由东向西流,与通往齐、鲁、赵、魏的要道相连,向南流进淮河,汇入大海。而泉山处在这中间,环境优美,风土淳朴,百姓安乐,也很容易到达。然而,四面八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人都没有听说它。难道人们不知道登山临水令人愉悦而争相前往吗?只有那些匆匆忙忙从此经过的人,他们都为谋生而有求于汴水、泗水,而对泉山没有所求,所以泉山虽然近在眼前,却没有人听闻它。还有比这里优美的风景,有的距离县城更远,志趣高雅的隐士足迹不能到达,是乡野农夫长期居住的山林。农夫可以当做砍柴刈草之地,逃亡者可以作为躲避聚集之所,他们把泉作为小水坑来饮牛马,千百年来却没有人特意探望这里。况且事物本来对它的遭遇就没有情识,而天地之间的大美被人遗忘,实在可惜。中原东北的俗人愚钝无知,虽然环境确实优美,有的不知道选择此处居住,有的即便在美景中居住而不知珍爱,有的珍爱它却不告诉别人,即使告诉别人也不能完全夸饰描绘出这儿的景致,所以泉山美景都没有显扬。比如山东的峄山、雁荡的灵岩,有的有名气,秦朝以来有的被叫做天下四绝处。泉山的泉水和齐地诸多泉水一样都清净凉爽,汩汩涌出,如细线,似明珠,泉水向上冒出,呈现出奇异的景象。因为这些山泉都在中原东北小国偏僻之处,所以知道它的人常常不向外传播,即使传播也不一定能说出它的真实样貌。况且那在过去也没有什么名气的,即使距离很近也没有人听说它,这也不值得奇怪了。然而窦师道先生,世代居住在萧县,性格恬淡,嗜好很少。曾经任职县尉,不久辞官而去,读书作诗,不用来博取名声,而是自以为乐,故而能够独得泉山美景而隐居于此。先生居于泉山,喜爱这儿的风景,却不告诉外人,也不夸饰显扬这儿的景致。可是仰慕先生的读书人,经常去拜望他,泉山也因此知名。先生去世十年后,他的儿子窦明远才在泉山增治田圃,疏通池沼,建造泉亭居舍,依照地势修筑厅堂,下临山泉,尽得山之美景。因为厅堂四望皆山,就命名作“拱翠堂”。不久前我本来已从徐州君子那儿听说窦师道先生,后来调往京城任职,才认识太学生窦明远,他拿出先生诗作,我读后非常喜爱。明远于是说拱翠堂风景绝佳,并且拿来绘制的堂圃图卷,请我作记。而我没有到过泉山啊。我内心很仰慕,可是考虑到不可以远离祖辈坟墓(家乡),就想在旧缗城之东修筑房屋终老。但是缗城离山很远。于是察看那些原野上的高地,看到像山一样的地方就非常高兴。那么,来往于泉山,我愉快的心情就可以知道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云门道中晚步李弥逊层林叠赋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注】辋川: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处。王维曾画过《辋川图》。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标题,“暗东西”扣“晚”字,“层林叠”“山转岗回”扣“云门道中”,展现了暮色中的云门道中之景。B.颌联出句写诗人远望所见,对句写自己紧接着的行动。两个动词一“望”一“步”,是诗人内心活动的外现。C.首联侧重云门山景,营造了幽暗的氛围;颔联中“游云”“落日”的意象与水景共同构成了一幅阔远的画面。D.颈联出现了人的活动:樵夫砍柴归来升起了袅袅炊烟,困乏的牛才耕完地伏卧在犁边,使用了白描手法。17.有人说,本诗尾联的构思与现代诗人卞之琳的诗歌《断章》非常相似。请参考以上论断,结合全诗,探究尾联的构思特点。(附《断章》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答案】16.D17.尾联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把自己织进了这幅现实版的辋川图画里,使自己成为与这幅天然图画融为一体的画中人;同时又存在一个画外的自我,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意思对即可)【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赏析手法的能力。D.“樵夫砍柴归来升起了袅袅炊烟”理解错误,“樵归野烧孤烟尽”意思是: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最后一缕孤烟也冉冉散尽。说的是篝火已熄灭,不是指“归来升起了袅袅炊烟”。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意思是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有一位白发老翁醉扶着青藜手杖。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通过想象虚写,把自己织进了这幅现实版的辋川图画里,成为画中人,同时又在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可以说与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非常相似,构思新颖别致,颇具趣味。18.名篇名句默写(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身份卑微,对晋武帝的提拔感激涕零,更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做官的目的,以此来打消晋武帝的疑惑。(2)古诗词中不乏描写夫妻情深的经典,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借追忆妻子在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淡往事,表达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3)《归去来兮辞》中与表现诗人归家后自斟自饮,享受庭树带来的隐居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囊驼在总结种树经验时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表明种植时精心培育,种植后“勿动勿虑”才是保持树木天性的最佳方式。(5)在《石钟山记》中,李渤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音,认为自己找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从余问古事④.或凭几学书⑤.引壶觞以自酌⑥.眄庭柯以怡颜⑦.其莳也若子⑧.其置也若弃⑨.南声函胡⑩.北音清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宦”“矜”“觞”“眄”“莳”“函胡”。三、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传说是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其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提出了“似”与“真”的关系问题,这样,“气韵生动”这一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所以,①,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但是,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论是季候、时日、地区、对象,既要求真实又要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并且,“真山水如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林泉高致》)可见,这是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而不是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所以,它并不造成如西画那种感知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有更多的想象自由,毋宁是一种想象中的幻觉感。正是在这种审美趣味的要求下,中国山水画并不采取透视法,不固定在一个视角,远看近看均可,它不重视诸如光线明暗、阴影色彩的复杂多变之类,而重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效果。这种效果不在具体景物对象的感觉知觉的真实,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可游可居”当然就不应是短暂的一时、一物、一景。“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即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从而,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画面经常或山峦重迭,();或境地宽远,();或铺天盖地,();或一望无际,();或“巨峰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材料二:北宋画家郭熙曾提出三远说。《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所谓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说立足于绘画的透视原理、构图原则等,同时也展现了三种境界。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推向茫茫天际,一山之景就汇入到宇宙的洪流中去了,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人的心灵因此也得到一种满足。深远可以称为“悬视”,我们的目光自下而上仰视上苍,又从上天而悬视万物,回到深深山谷,幽幽丛林,莽莽原畴,山川在悬视中更见其深厚广大。而平远是②,所谓“极人目之旷望也”,我们的心灵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流动。这三远都表现了一种生命境界,为人的生命创造一个安顿的场所。 在三远中,郭熙独钟平远。在我看来,是因为平远境界给人的情性所提供的东西是高远和深远之境所无法比拟的。平远之境为中国画界所重,最为重要的是给人的性灵提供一个安顿之所,从而成为画家最适宜的性灵之居。在三远中,相比深远、高远,平远受到艺术家更多的重视。深远之作虽能合于中国画家的玄妙之思,高远之作易于产生壮美感。而在这二者之中,都有主体与客体的冲突,因悬视而产生心中的恐惧,由纵望而形成心灵的压迫。王国维曾在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所谓有我之境,是在直观中,对象的不可估量的伟大或雄强的气势显现出人的力量的渺小,并带来内在情感的压力,从而促使内在理性的超感性力量进行调节,将人的欲望驱赶走,带有强制性。所以,称其为“壮美”。无我之境是由于审美主体专注于凝神观照,使本来较微弱的意欲在不知不觉中失落了,所以称其为“优美”。所谓从“静中”得之。从他所举的例子来看,有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矛盾达到极致,客体欲望的撩拨,以及和主体激烈的冲突,撕裂人的心灵。所以,此虽壮美,但不免有压迫感,失落感,幻灭感。而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则能引人于悠然渺远之境,在相忘中泯灭了对象和主体的界限。所以,平远之境所推崇的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己忘物的境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和风》)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树木繁复视野开阔丰盛错综邈远辽阔B.树木参天襟怀开阔丰盛错综气势恢宏C.树木繁复视野开阔琳琅满目邈远辽阔D.树木参天襟怀开阔琳琅满目气势恢宏20.下列有关材料一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韵生动”不满足于形似,而要尽力表达建立在观察、把握和描绘之上的内在风神。B.中国山水画追求形象想象的真实,而非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且有很大的概括性。C.“可游可居”表达的是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而非片刻的感受。D.北宋艺术作品通过纯客观描写表现具体情感,从而给人宽泛、丰满而不确定的审美感受。21.下列有关材料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远说立足于绘画的透视原理、构图原则,却又不固定在一个视角,都表现了一种生命境界,为人的生命创造了安顿的场所。B.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便使有限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产生一种壮美感,人的心灵因此也得到一种满足。C.深远、高远中都有主客体冲突带来的情感压力,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撕裂了人的心灵,从而产生壮美感,故郭熙独钟平远。D.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由于审美主体在凝神观照中不觉失落了意欲,是静中所得的“优美”,与李泽厚的无我之境意蕴不同。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王国维“有我之境”的一句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答案】19.A20.D21.C22.B23.①一方面是强调“气韵”②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去【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树木繁复”,是指树木繁多复杂。“树木参天”,是指树木高大。根据上句“山峦重迭”可知,此处语境应该是指树木繁多复杂,所以应该填写“树木繁复”。第二空,根据上句“或境地宽远”可知,境地宽远,说明视野开阔,而不是说“襟怀”,所以应该填写“视野开阔”。第三空,“丰盛错综”,丰盛纵横交叉错综复杂。“琳琅满目”,眼前全是各种各样的美玉。比喻眼前到处充满了美好的事物。根据上句“或铺天盖地”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丰富,充足,纵横交叉错综复杂,所以应该填写“丰盛错综”。第四空,“邈远辽阔”,年代久远,历史悠长,空旷而宽广。“气势恢宏”,气势磅礴,场面大气。根据上句“或一望无际”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空旷而宽广,所以应该填写“邈远辽阔”。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北宋艺术作品通过纯客观描写表现具体情感”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可知,是“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给人宽泛、丰满而不确定的审美感受,而不是“北宋艺术作品通过纯客观描写表现具体情感”。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深远、高远中都有主客体冲突带来的情感压力,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撕裂了人的心灵,从而产生壮美感”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 在三远中,郭熙独钟平远。在我看来,是因为平远境界给人的情性所提供的东西是高远和深远之境所无法比拟的。平远之境为中国画界所重,最为重要的是给人的性灵提供一个安顿之所,从而成为画家最适宜的性灵之居”可知,郭熙独钟平远是因为“平远给人的性灵提供一个安顿之所,从而成为画家最适宜的性灵之居”,而不是“深远、高远中都有主客体冲突带来的情感压力,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撕裂了人的心灵,从而产生壮美感”。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原文“王国维曾在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所谓有我之境,是在直观中,对象的不可估量的伟大或雄强的气势显现出人的力量的渺小,并带来内在情感的压力,从而促使内在理性的超感性力量进行调节,将人的欲望驱赶走,带有强制性。所以,称其为‘壮美’”可知,“有我之境”是指是在直观中,对象的不可估量的伟大或雄强的气势显现出人的力量的渺小,并带来内在情感的压力,从而促使内在理性的超感性力量进行调节,将人的欲望驱赶走,带有强制性。A.感慨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在里面,符合王国维“有我之境”。B.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这两句诗描写江边的景色,意境恬淡优美,以无我之境来书写意境,不符合王国维“有我之境”。C.阶下不停地飘落着梅花,好像雪花般的纷飞散乱,把身上拂了又拂,可是落花却又马上落满了一身。这两句词描写花落满身,挥之不去的美好春光,景致旖旎迷人。以景物暗喻人情:愁恨之欲去仍来,犹如落花之拂了还满。落不尽、拂不完的梅花,犹如词人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在里面,符合王国维“有我之境”。D.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独自幽闭在孤寂的旅舍,听杜鹃鸟在日暮斜阳里一声声悲鸣着“不如归去”。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在里面,符合王国维“有我之境”。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上文“这样,“气韵生动”这一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可知,上文讲的是“气韵”,此处为过渡句,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再结合后文“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可知,与“另一方面”相对应的事“一方面”,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方面是强调‘气韵’”。第二空,根据上文“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推向茫茫天际”“深远可以称为‘悬视’,我们的目光自下而上仰视上苍,又从上天而悬视万物,回到深深山谷,”可知,讲的是目光“自……向……”的过程,既然是“平远”,那就是目光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去”。(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重逢[美]约翰·契弟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中央火车站。我自纽约州外祖母家前往波士顿附近母亲租下的小别墅,我曾写信给父亲说我将在纽约换车,大约有一个半小时的停留,问他我们是否可以一块儿吃个午餐。他秘书回信说,正午时分他会在车站的询问台前等我,十二点整我见他自人潮中挤了过来。我对他很陌生——三年前母亲跟他离了婚,此后我就不曾与他在一起过——但是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父亲,我的血与肉,我的未来与我的末日。我早就知道,长大了我总会跟他差不了多少;我总得在他的界限中规划自己的活动。他是个高大、相貌英俊的男人,能再见到他,我真是无比的高兴。他拍了我后背一下,跟我握了手。他伸出胳膊挽着我。“嗨,查理,”他说,“嗨,孩子。我很想带你到我的俱乐部去,可是那在六十几街,而你要是得赶早班车的话,我看我们只好在这附近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了。”他的手臂搂住了我,我像母亲嗅玫瑰般地嗅了嗅父亲。那是一股合了威士忌、刮脸后用的香精、鞋油、羊毛与成熟男性特有臭味的味道。我盼望有人看见我们父子在一起。我期望有人能给我们照一张相。我要给我们的相聚留个记录。我们出了车站,走到巷弄里的一家餐馆。时辰还早,里头没有客人。吧台调酒的正跟一个送货的年轻人吵嘴,厨房门口有个穿红外衣、很老很老的侍者。我们坐下身来,父亲扯着嗓门呼唤侍者。“伙计!”他又是法文,又是意大利语地吼着,“侍者!酒保!嗨,你!”他的大声喧嚣在空空的餐馆里,显得很格格不入。“能不能给点儿服务呵!”他嚷道。“快点,快点!”说着,他拍了拍手掌。这才引起了侍者的注意,他慢吞吞地朝我们餐桌蹭了过来。“你是朝我拍掌的吗?”他问道。“别急,干嘛火气那么大,冷静点,”父亲说,“如果不过分——如果没有太超越你的职责之外,我们想要两杯马丁尼酒。”“我不喜欢人家朝我拍掌。”侍者说。“那我该把我的哨子带来,”父亲说,“我有只哨子只有老伙计的耳朵听得见。好了,把你那个小本子跟小铅笔拿出来,看看这么点儿事弄不弄得清楚:两杯马丁尼。跟我复诵一遍:两杯马丁尼酒。” “我想你们最好到别家去吧。”侍者沉着地说。“这,”父亲说,“是我一辈子听到的最了不起的主意了。走,查理,谁稀罕这个鬼地方。”我随着父亲出了那家餐馆,进入了另一家。这次他没有那么狂嚣了。我们的酒叫来了,他盘问我有关棒球赛的点点滴滴。之后,他用餐刀敲着空酒杯的边缘又嚷了起来:“伙计!侍者!嗨,你,能不能麻烦你再给我们两杯同样的。”“这孩子几岁了?”侍者问道。“这,”父亲说,“干你个屁事。”“对不起,先生,”侍者说,“我不能再卖酒给这个孩子了。”“喔?这我倒要告诉你个大新闻,”父亲说,“非常有意思的大新闻。你们这儿可不是纽约惟一的餐馆。街口刚开了一家。走吧,查理。”他付了账,我跟着他走出那家餐馆,又进了另一家。这家的侍者都穿粉红色的上装,像打猎时穿的那种。我们坐定之后,父亲又开始吼了:“猎犬大头目!我们想叫点用马镫型杯子装的饮料。也就是,两杯马丁尼。”“两杯马丁尼吗?”侍者笑着问道。“妈的,你早知道我要什么,”父亲火大的说,“我要两杯马丁尼,快点了。伟大的大英帝国好像东西都走了样了。反正我的公爵朋友是这么说的。我们看看英国是怎样调酒的。”“这里不是英国。”侍者说。“别跟我斗嘴,”父亲说,“照我说的去做就得了。”“我只是认为你或许想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而已。”侍者说。“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父亲说,“冒失无礼的庸人。走,查理。”我们换的第四家是意大利餐馆。“伙计,”父亲用意大利语说,“劳驾,来两杯美国式的鸡尾酒。烈点,要烈点的。多放点杜松子酒,少加点苦艾酒。”“我不懂意大利话。”侍者说。“哼,少来这套,”父亲说,“你懂意大利话,我他妈的也知道你懂。”他又用意大利话说:“来两杯美国鸡尾酒。马上来!”侍者走开之后去跟大班讲话,大班来到我们桌旁说:“对不起,这张餐桌已经有人订下了。” “好吧,”父亲说,“给我们换一张吧。”“所有的桌子都给客人订光了。”大班说。“我懂了,”父亲说,“你是不要做我们的生意。是不是?好呵,去你的。去你妈的。我们走,查理。”“我得赶车了。”我说。“对不起,儿子,”父亲说,“我真的很抱歉。”他的手臂紧紧地搂住了我。“我送你回车站去。要是有时间我就带你去俱乐部了。”“没关系的,爸爸。”我说。“我去给你买份报纸,”他说,“我买份报纸给你在车上看。”他走到一个书报摊说:“仁慈的先生,能否劳驾赐给我一份你们那种混账、该死、一毛钱的晚报?”报贩不理他,转身瞪视着一本杂志的封面。“我的请求太过分了吗,仁慈的先生?”父亲说,“请求你卖给我一份你们那种可耻的黄色新闻报,太过分了吗?”“我得走了,爸爸,”我说,“要来不及了。”“嘿,等一等嘛,儿子,”他说,“等几秒钟就好。我要逗逗这个家伙。”“再见,爸爸,”说着,我走下了梯阶,上了火车,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选自《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2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两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表现了父亲想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B.纽约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几家餐馆都没能接待好查理父子俩,侧面烘托出纽约的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C.查理用“我得上车了”“我得走了”多次打断了父亲的话,说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他想早点离开父亲。D.小说叙写父子分别三年后短暂重聚的经历,孩子渴望亲近父亲,却最终草草收场,让人唏嘘不已。2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开头以生动的心理描写,传达出孩子对父亲与生俱来的亲切之感和崇敬之情。B.父亲对“我”的几处动作细节,如“挽着我”“搂住了我”,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喜爱。 C.“酒”是小说中表现人物和串联情节的重要物象,是父子见面后建立亲密关系的纽带。D.小说采用限制视角,借“我”的眼睛观察父亲的言行,有利于表现“我”的情绪变化。26.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27.小说标题原文为“reunion”,有“重逢”之意,但另有译者将其译为“再见,爸爸”。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后一译名的优劣。【答案】24.B25.B26.①粗鲁无礼。对餐馆的服务员举止粗鲁,语言粗俗,态度恶劣。②狂嚣傲慢。用法文意大利文点餐,把公爵朋友挂在嘴边,颐指气使不可一世。③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希望通过喝酒等成人世界的方式拉近与儿子的关系,却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生活情况。27.①“重逢”是指“我”在父母离异三年之后与父亲再次相见,“再见,爸爸”则含有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的意思。②“重逢”中儿子对父亲充满希望,对重建父子的感情联系充满期待。但其间父亲的行为粗鲁无礼,傲慢地按自己方式与人相处,又造成“我”对父亲的情感渐渐疏离,走向诀别,从而“再见,爸爸”这一译名自有其合理之处。③“重逢”中的诀别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体现,表现了主题,批判了对父亲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傲慢,令人深思父子关系构建的深层问题。而“再见,爸爸”只强调“我”对爸爸的失望,无法充分体现这一复杂的矛盾。【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侧面烘托出纽约的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想你们最好到别家去吧。’侍者沉着地说”“父亲说,‘非常有意思的大新闻。你们这儿可不是纽约惟一的餐馆。街口刚开了一家。走吧,查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父亲说,‘冒失无礼的庸人。走,查理。’”可知,只有第四家是因为座位被订光而无法接待他们,其余都是因为餐厅无法忍受父亲的无礼或者“我”还未到饮酒年龄。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是父子见面后建立亲密关系的纽带”说法有误。父亲本想通过请“我”喝酒与“我”建立亲密关系,但因为父亲在酒馆的一系列表现,反而让“我”认清了父亲的丑陋面目,对父亲比较失望。因此,“酒”并没能让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故选C。【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伙计!’他又是法文,又是意大利语地吼着,‘侍者!酒保!嗨,你!’他的大声喧嚣在空空的餐馆里,显得很格格不入”“‘快点,快点!’说着,他拍了拍手掌”“‘妈的,你早知道我要什么,’父亲火大的说”“父亲说:‘你懂意大利话,我他妈的也知道你懂’”“他走到一个书报摊说:‘仁慈的先生,能否劳驾赐给我一份你们那种混账、该死、一毛钱的晚报?’”“父亲说:‘请求你卖给我一份你们那种可耻的黄色新闻报,太过分了吗?’”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十分粗鲁,对侍者拍掌,大叫大嚷,嘴里总是冒出粗话,态度十分恶劣。从“他又是法文,又是意大利语地吼着”“把你那个小本子跟小铅笔拿出来,看看这么点儿事弄不弄得清楚:两杯马丁尼。跟我复诵一遍:两杯马丁尼酒”“父亲火大的说:‘我要两杯马丁尼,快点了。伟大的大英帝国好像东西都走了样了。反正我的公爵朋友是这么说的’”“‘伙计,’父亲用意大利语说”“‘我不懂意大利话。’侍者说。父亲说:‘你懂意大利话,我他妈的也知道你懂。’他又用意大利话说:‘来两杯美国鸡尾酒。马上来’”可见,他十分傲慢嚣张,为了显示自己而用法文意大利文点餐,当餐厅侍者只是复述他的要求时他生气并把公爵朋友挂在嘴边,不停地向别人下命令,颐指气使不可一世。从“我们的酒叫来了,他盘问我有关棒球赛的点点滴滴”可见,他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是“盘问”,不能让孩子感到亲切;从“‘这孩子几岁了?’侍者问道。‘这,’父亲说,‘干你个屁事。’‘对不起,先生,’侍者说,‘我不能再卖酒给这个孩子了’”,酒馆侍者不卖酒给孩子,父亲的选择却是另找一家,可见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觉得只要和孩子一起喝酒就能拉近关系,他对孩子的需求一无所知,也不询问孩子的生活情况,对孩子是漠不关心。【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标题含义及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重逢”指“三年前母亲跟他离了婚,此后我就不曾与他在一起过”,如今这是三年后的再次见面;而之所以另外译为“再见,爸爸”,是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重逢”是个充满期待意味的词,儿子一开始主动写信给父亲希望能“一块儿吃个午餐”,见面时“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父亲,我的血与肉,我的未来与我的末日。我早就知道,长大了我总会跟他差不了多少;我总得在他的界限中规划自己的活动。他是个高大、相貌英俊的男人,能再见到他,我真是无比的高兴”“我像母亲嗅玫瑰般地嗅了嗅父亲。那是一股合了威士忌、刮脸后用的香精、鞋油、羊毛与成熟男性特有臭味的味道。我盼望有人看见我们父子在一起。我期望有人能给我们照一张相。我要给我们的相聚留个记录”可见,儿子对父亲充满希望,渴望自己能和父亲重新建立联系,成长为父亲一样的男人。然而父亲与他相逢时对待所有人都是大叫大嚷,脾气暴躁,傲慢无礼,且根本不怎么关心“我”的感受,只顾着带“我” 找酒馆喝酒,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由此渐渐疏远,并在父亲再一次试图玩弄卖报纸的人时毅然决然地登车离开了,和父亲走向诀别。所以,“再见,爸爸”这一译名能充分展现“我”对父亲的失望之情。“重逢”是一场关键的转折,本来充满期待的“重逢”演变为与父亲“诀别”,正是因为父亲性格上的缺陷,在重逢中蕴含诀别充分体现了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批判了父亲傲慢无礼的性格,体现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但若以“再见,爸爸”为标题,则只将“我”对父亲的失望、诀别之情强调、展现出来,无法充分容纳前期“我”对父亲的崇拜、期待之情。从这一角度来说,“再见,爸爸”这一译名仍有不足之处。四、作文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伴侣,却不能选择父母,如何与父母相处就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必修一课。某校高中成长仪式上,学校请家长送给学生一封信。贾聪颖同学收到了父亲文笔优美、情感动人的信,事后却在与同学分享时,发现这封信竟抄袭自网络,因而对父亲非常失望,此后一直闷闷不乐。请以同班同学钟艾美的身份,给贾聪颖写一封信,在如何对待父亲之举及如何调整心态等方面提供意见。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引出与父母如何相处这一话题。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在某校高中成长仪式上,贾聪颖收到了父亲送给她的一封信,事后与同学分享,发现这封信是抄袭网络的,她因此闷闷不乐。从写作任务来看,一是明确了写信人的身份,同班同学;二是就信的内容给出了提示,如何对待父亲之举及如何调整心态等。与同学分享父亲给自己的信,发现竟然是抄袭的,贾聪颖闷闷不乐也是正常的。那么,贾聪颖应该如何对待父亲的这一做法呢?是找父亲谈,还是不理不睬,还是因此与父亲有了隔阂?她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呢?这些都是写作的重点内容。对于父亲的这种做法,首先要理解父亲的做法,因为父亲可能文笔不行,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从网上抄袭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因此说,应该从理解父亲的苦心入手。如果能够理解父亲的苦心,就不会与他产生隔阂。然后可以就此事跟父亲谈谈,即使文笔不好,也不需要从网上抄,只要是真情实感,只要是对孩子真挚的爱就好。还要就是平时与父亲多沟通,多交流,让父亲了解自己,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父亲等。 关于心态的调整,首先要明白父亲是爱自己的,因此,他无论做了什么,都要原谅他;其次,反思自己与父亲沟通的少,父亲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就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父女关系等。立意:1.理解父亲的苦心。2.多与父亲沟通,增进彼此了解。3.让父亲了解你的想法。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有答案)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04 18:30:04
页数:24
价格:¥2
大小:556.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