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外2023年5月独立作业检测高一语文【答题提示】:1.选择题请按题号先后,连续填涂到机读卡上;注意不用断开!2.文字题请按题号认真填写,注意书写与卷面,加油!3.考试时间:7:20-9:50(共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 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说实话,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摘编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材料二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火爆全球。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Got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t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ChatGPT面世仅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具备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 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每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ChatGPT功能强大,火爆全球。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表明,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在用它写作业。B.ChatGPT不仅能与人类进行互动,还能够按照人类预设的道德准则加强学习,以此来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C.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际上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机械地参与一些自动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D.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破解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把控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的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ChatGPT的诞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它搜集了海量素材,能够更加灵活地回答用户的高难度问题。B.一些大学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应对自如”地完成,这也给大学老师提出了警醒:以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加注重创新力?C.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可能会面临人工智能超出人类控制的危险,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D.ChatGPT在算力足够强大的情况下,成长越快,与人类的互动越多,会越来越接近一个真实的人。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①汽车驾驶员②流水线操作员③精神科医生④特种警察⑤市场信息编辑⑥电话热线客服⑦艺术工作者吧⑧保险销售员A.①②⑤B.③④⑦C.②⑤⑥D.⑤⑥⑧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主要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5.2023年3月31日,意大利对ChatGPT下了封杀令,即日起,全面禁止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并开始立案调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答案】1.B2.D3.B4.①事例论证。材料一在阐述ChatGPT的作用时一共列举了创作诗歌等4个事例,材料二在论述ChatGPT与网友互动的情况时则罗列参加入学资格考试等6个优秀事例。②对比论证。在说明ChatGPT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时,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将ChatGPT和一般的智能聊天程序进行了对比。5.(1)看法:合理。(2)理由:①ChatGPT生成的文本不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会助长学术欺诈和剽窃行为。②ChatGPT依托海量数据库信息存在,将增加虚假信息的风险。③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重大科学隐患,有可能对全体人类构成安全威胁,应该在人类的严格监管之下有序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大学生”错,原文“美国大学生”,范围扩大化。C.“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机械地参与一些自动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错,第一则材料中原文“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第二则材料中原文“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从ChatGPT的表现中也可以得知。D.“最终将会破解”错,第二则材料原文“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选项忽略了“有望”,过于绝对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成长越快,与人类的互动越多,会越来越接近一个真实的人”错,材料二中原文有一个限定“理论上”,“互动越多”与“成长越快”颠倒,导致逻辑错误“接近真实的人”不合事理。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但需要大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以及对伦理问题要求高的行业,则更难以替代,如“特种警察”“艺术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社会性、创造性要求比较高的职业。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 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材料二“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Got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可知,材料一在阐述ChatGPT的作用时一共列举了创作诗歌等4个事例,材料二在论述ChatGPT与网友互动的情况时则罗列参加入学资格考试等6个优秀事例。由材料一“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材料二“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可知,在说明ChatGPT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时,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将ChatGPT和一般的智能聊天程序进行了对比。总结: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依据材料二“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t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可知,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原创和创新性,全面禁止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并开始立案调查的做法合理。由原文“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可知,ChatGPT依托海量数据库信息存在,生成的文本有泄露信息的风险,也可能会导致侵权。由原文“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可知,ChatGPT生成的文本有提供虚假信息的隐患,也会助长学术欺诈行为。由原文“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可知,ChatGPT生成的文本不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很难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学生如果回答不合理,从只是合理使用ChatGPT,如广泛搜寻海量信息,或者多角度对ChatGPT进行问 询,给自己写文章提供一种思路启发等方面,并没有照搬它成果这些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那你娘去哪儿了?”“找我爹去了。”“那你爹去哪儿了?”“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师傅紧皱眉头。她喋喋不休。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8.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一顶帽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D7.B8.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②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9.①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②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④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错,小卿不愿相信自己母亲已死才烧毁照片的。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错,因果错误,“我”的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C.“骄傲于师傅的画技”错,“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隐晦地表达画者的情感和被画者的美好。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直接”错,此处是通过舅妈数落侧面表现人物。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内容上看,体现在画像两次被烧掉,由“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 傅”得出答案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从时代背景来看,画像不能完成,师傅烧掉画像后再也没有继续:由“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得出答案②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由情节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得出答案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得出答案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安排的用意的能力。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离奇失踪的画稿(“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师傅紧皱眉头”“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师傅先是烧了画像,后来便消失了,“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这是答案①。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 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这是答案②。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碑上的一张照片,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得出答案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由“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得出答案④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二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韩、魏、楚、赵、燕五个诸侯国,后来相继被秦国所灭。B.嬴,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国姓,文中特指秦国。C.“爱其地”意思是爱惜自己的土地,“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D.“因得以”意思是“于是能够”,“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含义不同。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指出,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不知道联合他国,只与秦国交好,以致最后孤掌难鸣。B.苏洵说“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辙指出,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四国可以通过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无所作为。D.苏辙认为,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并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最终导致六国先后灭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案】10.D11.C12.D13.(1)(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2)任由弱小的韩、魏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强大秦国,那他们(韩魏)怎么能不屈服并归降秦国呢?(3)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尺寸之利”作“贪”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秦兵”作“未出”的主语,意思是“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含义相同”错误。“爱”,爱惜。/吝惜。含义不同。句意:爱惜自己的土地。/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D.正确。“因”,于是。/趁机。句意:于是能够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并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意思是“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并非四国真的“注重自己休养生息”,而事实上,它们却是“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行”,不去,不行动;“数”,命数,命运;“当”,通“倘”,倘若;“量”,衡量,估量。(2)“委”,任凭;“区区”,弱小;“当”,抵挡;“彼”,他们;“安”,怎么;“折”,屈服。(3)“视遇”,看待,对待;“反覆”,书信往来;“具”,详细;“所以”,……的原因;“见恕”,宽恕我。参考译文:一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 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二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于是能够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二)(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武将军为唐禁军将领名。诗题点明了造访李将军的时间、地点。B.首联以“蝉声”衬托“冷静”,运用了以闹写静艺术手法。C.颔联为步入李将军书斋所见,写出了李将军书斋的素净雅致。D.颈联中“野客”指李将军。“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4.D15.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用“野客任狂疏”衬托将军的包容大度。③通过“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等动作、心理描写,正面写出了李将军的高远志趣。【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D项,“颈联中的‘野客’指李将军”错误。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这是从正面描写了李将军的行为举止,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但是“野客”指“豁达狂野之人”,并不是“李将军”。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首联“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早秋的巷子里,蝉虫在高大的树木上鸣叫,气派富贵的将军府清幽安静的好似悠闲的住所。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颔联“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这是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兼”,同“蒹”。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前两联通过环境描写,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运用衬托,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李将军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人物的故事,他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还有他的谦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诸侯奉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对诸侯的侵犯就越厉害。【答案】①.钉头磷磷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⑥.暴秦之欲无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悄怆”“庾”“粟”“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晨起来,走出帐篷一看,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雾气。近处的帐篷,远处的树木,都在雾里___①___。看来我们一直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上山的第一天就碰上了阴天。我们早就听说过:长白山顶几乎终年都笼罩在云雾里,一年中只有夏季很少的几天能够看到太阳。也只有在这几天里,天池才会显出地那人间罕见的绝色。许多上山来的人常常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仿佛是嫉妒的大自然故意用云雾的面纱来遮盖住天池的容光,不肯轻易让凡人窥见。正当浓雾使得我们___②___的时刻,带领我们上天池的老向导来了。这是一位终年生活在长白山上的老猎人。看见我们郁闷不乐的脸色,老向导笑了:“山上的天气,说阴就阴,说晴就晴。咱们还是先上山去。虽然眼前的雾这样重,说不定一会儿太阳就出来了。要是等太阳出来了才动身,上山就不赶趟了。”老向导的话使我们重新振奋了起来。因为这是上山的第一个早晨,大家的兴致都特别高,听说还可能看到日出,都___③___地想上山。尽管雾气那么重,也没有一个人留下来。老向导在前面带路,大伙三三两两地跟在后边,一同向天池进发了。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作者叙述时多用“我们”,而老向导说话时用的是“咱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称呼上的差别?请简要分析。【答案】17.①若隐若现(影影绰绰)②心灰意冷③不约而同 18.行文中用“我们”是一种叙述口吻,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真实感;而“咱们”是老向导的语言中对大家的称呼,更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也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称呼上的差别,代表了从叙述口吻到说话情境的改变。【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前文有“白茫茫的雾气”,所以在雾里的景物应是隐约、模糊的,可用“若隐若现(影影绰绰)”。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很难分清。影影绰绰:形容人或物模糊、隐约,看不真切。②处,形容因浓雾而难以看见天池的真容的失望之情,可用“心灰意冷”。心灰意冷: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望已极,失去了进取之心。③处,形容大家想上山的一致心理,可用“不约而同”。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用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我们”和“咱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是指包括相同的一群人。“我们”一般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咱们”一定包括听话人在内,在说话时用来称对方,含有缩短双方距离的意思。本文是一篇散文,叙述了一行人上长白山看天池的经历,行文中“我们”多次出现,叙述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置身其中,增强了真实感;而老向导的话“咱们还是先上山去”是一处语言描写,用“咱们”更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也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我们”到“咱们”的变换,称呼上的差别,代表了从叙述口吻到说话情境的改变。(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485G内存的网盘……盘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①?在学术上,它被称为“数字囤积症”,指的是“ 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的症状”。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有人说,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有时候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相册里和爸妈报备回家的微信截图、出地铁站撞见的粉紫色晚霞、甚至同一角度的N张自拍……“虽然多是些无聊的照片,但回看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时间大盗,在按下拍摄键的瞬间,窃取了世界的一块碎片,留住了旧时光。”②,电子囤物也是一种为获得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不敢删,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有时,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容易被“吃灰收藏夹”带来的无力感淹没,从而为“数字”所掌控。因此,我们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③。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退的,四凤也要回家。C.两个穿灰大衫的——宋思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说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D.“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了阿Q对现实的穷困很无奈。【答案】19.①什么是“电子囤物症”;②除了“情感性存储”;③不要成为数字的奴隶。20.C【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位于第二段段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段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电子囤物症”,此空后面是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由此推知此处是问:什么是“电子囤物症”,故应填入“什么是‘电子囤物症’”。第二空,此处位于两个层次过度的位置,前面分析了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结合“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可知与“情感”有关;而后面提到一个概念是“工具性存储”,仿照这个词语,第一个层次可以叫“情感性存储”;为了照应后面的“也”,此处可以用“除了”连接,可以填入“除了‘情感性存储’”。 第三空,结合“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以及“为‘数字’所掌控”可知,这是提醒我们不要为数字所奴役。可以填入“不要成为数字的奴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线句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A.选项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说话停顿。B.选项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话题转换。C.选项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D.选项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声音的延长。故选C。(三)名著阅读。(4分)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嬷嬷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以上这段文字作为“宝玉挨打”前的“插曲”,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因此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在“反转”“巧合”“悬念”“误会”“延宕”这五个常见的小说技巧中,你认为本段文字出彩,应归功于哪一个技巧,请简要说明理由。我认为本段文字出彩,应归功于_________。理由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巧合理由:恰巧焙茗不在身边;好容易出来个老嬷嬷,又恰巧是聋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题干给了“反转”“巧合”“悬念”“误会”“延宕”五个小说技巧,需要考生通过解读选择一个技巧,结合选文内容加以解释。不仅要分析出该技巧的具体运用,还应该分析出效果。如选择“巧合”: “宝玉挨打”前的“插曲”,主要写宝玉正着急需要人往里报信,结果“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这是一个巧合;“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嬷嬷出来”,好容易遇到个人,读者也为他松一口气,结果这个老嬷嬷偏生是个聋子,还打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让人在紧张焦急中又有些哭笑不得,同时又让情节更加紧张,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他技巧分析出合适的理由亦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什么是善良?有人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什么是善良?屠格涅夫说:“永远不要歧视那些贫弱者,平等对待所有人。”什么是善良?弘一法师说:“善良不仅是对人类的关怀,更是对众生的悲悯。”……请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对“善良”的不同理解,“有人说”强调善良是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一个人只有心里装得下别人,有换位思考的品质,才能真正做到慷慨施予。用推及己人的善良化解身边的悲伤,是难得的善良。屠格涅夫的话则强调,善良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善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和善意。现实生活中不乏乐于助人的慈善者,但是,在一些助人者心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抬高自己的地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俯视自己的帮助者,更有甚者会将救助看成一种施舍——这绝非真正的善良者所为。古人云:“施恩慎勿念,受恩慎勿忘。”这才是助人者与受助者应有的心怀。心存善良,你就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弘一法师对善良的理解则更宽泛,在他看来,善良是敬畏生命,兼爱万物。地球上不仅仅只有人类生存,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我们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同类,也应兼爱宇宙万物。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多彩多姿,我们才丰衣足食,才得以温饱,才能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 所以,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它们,让它们和我们一同成长是我们的生存法则。题目要求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教材第二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写作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书写由此而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等,展开对“善良”的论述。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众生平等,就算是发自肺腑的同情和由衷的帮助,也应当以一种平等甚至谦卑的姿态献出。二、谦卑的姿态,只会反衬出奉献者形象的挺拔。行文时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借助典型的实例,揭示真心的帮助和傲慢的施舍之间的差异。最后总结,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那手上定能绽放出芬芳的玫瑰。立意:1.有一种善良叫尊重。2.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3.真正的善良是内心拥有的慈悲。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21: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6.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