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27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任务突破练二十七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阙 题[注]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即缺题,原诗题缺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山路伸展到白云深处,春光宛若融入青溪,天地一体,给人如临仙境之感。B.颔联描写的是落花时节,花香也随流水而去,一种流水无情的伤感之情溢于言表。C.前两联句句写景却处处有人,人在山路,远闻花香,给人以景物之外的遐想。D.尾联写穿过枝叶的清幽光辉映照着衣裳,烘托出一个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2)颈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结合这一联谈谈你对“闲”字的理解。(6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明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C.三、四两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的心情,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凉”字,请简析其妙处。(6分)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9分)
越台怀古[注]萨都剌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注本诗作于萨都剌任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时,题咏的是福建闽侯县的冶山越王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B.首联写远景,当年的闽越国古都实为形胜之地,四周群山包围,山中云气蒸腾,笼罩着虎豹雄关。C.颈联是全诗的“诗眼”,互文见义,委婉表达出对一时人物和千古英雄或随烟尘飘没于九霄云外或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的深沉感慨。D.尾联再次点出“日暮”,意在加深衬托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又借鹧鸪、荒台、丛竹等眼前景物,烘托苍茫、悲凉的意绪。(2)有人评价颔联是用象征性的场景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请简要赏析。(6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石 州 引贺 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词是一首伤别怀人之作,整首词熔写景、抒情、叙事于一炉,写得委婉曲折、意味深长。B.“将发”紧承“还记”,引出饯别宴场景,“画楼芳酒”三句写别时情态,蕴含无限悔恨。C.作者先是问“共有几许新愁”,继而以“芭蕉”句回答,化无形为有形,具写新愁之状。D.全词结构精巧,“愁情”贯串始终,由追忆过去的折柳分别、轻易离别,再到眼前的思念。(2)贺铸的这首词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的妙处。(6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唐河传·效花间体
辛弃疾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岸边,柳绵,被风吹上天。(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片描绘了梦境,梦中词人携着西施,泛舟漂行于千里春水之上。B.“短墙红杏花”一句构景巧妙,短墙相隔,杏花半露,有含蓄内敛之美。C.傍晚时分,微雨零落,有村女折花而去,人的活泼、花的艳丽相映成趣。D.本词描绘了乡间风貌,词人赞美乡间景色之美,也批判了乡人“太狂颠”。(2)花间体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闺阁之中的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本词效仿花间体,但又不乏豪放之风。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南 秦 雪元 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注]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注骆谷:在陕西周至县西南,为入蜀的通道。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经骆口驿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交代了京城的寒冬已过去,快到寒食节了,然而所经的骆谷虽已是春深时节却没有一点春的气象。B.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蜀道天气变化之快,又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惊喜之情。C.颈联的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D.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2)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宁国县圃杂花盛开二首(其一)①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因感而赋诗。李 纲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时。②剪刻:安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见花而生无限感慨。B.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二、三两联写诗人对眼前盛景充满怜惜,希望风雨不要摧折这一片繁华美好的春景。D.诗人“以我观物”,处处见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2)尾联的“应笑”意味深长,它写出了尾联内容的转折变化,又对前文诗意深化、升华。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任务突破练二十七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1)B 解析:“一种流水无情的伤感之情溢于言表”分析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芳香随小溪一起流向远方,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并没有伤感。(2)结构:过渡作用。由外到内,由自然环境过渡到居住和读书的环境。含义:一方面表示家居环境清静,无人相扰;另一方面因为“闲门”面朝山路,也暗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趣。2.(1)C 解析:“‘忆’字引发往事联想”错误,“忆”指想象,从对面生情,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场景,所以不是“联想”。(2)“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与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与景融合到一起,所以“凉”是本诗的诗眼。3.(1)C 解析:“委婉”不对,应该是直接抒发。(2)①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是高阶层地位的象征,如今却暗随着秋露而落泪,古今对比,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读来令人黯然神伤。②用“秋露”“夕阳”这凄凉、冷峻的字眼象征时序变迁、人事更迭。③用“暗”“泣”“背”“还”这些词语隐指繁华盛世的没落与千年间王朝的更替。
4.(1)D 解析:D项,“由追忆过去的折柳分别、轻易离别”错误。“折柳”是眼前之景,而不是“追忆过去的折柳分别”。(2)①炼字上,“薄雨收寒,斜照弄晴”,一个“收”字、一个“弄”字精当巧妙地描绘了日暮天晴之景,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弄”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景写活,更显得生动活泼。②融情于景。“薄雨”三句以薄雨、斜照之意象组合成一幅早春雨后斜阳、春意空阔之图,“寒”“空”二字透露出词人冷落、孤寂的心情。③结构上,“春意空阔”统领后面的景物描写。5.(1)D 解析:“也批判了乡人‘太狂颠’”错误,全词并无批判之意。“太狂颠”描绘岸边少女折花而去的欢快活泼之态,并非贬义。(2)①词人描绘了与西施泛舟春水的梦境,春日杏花开放的美景,以及村女的形象,写到了男女之情、女性形象,本词所写的意象与内容都符合花间词派的特点。②在对此种景物和女性的描绘中流露出豪放之风,词中“春水”以“千里”来修饰,“柳绵”“被风吹上天”,境界阔大。写梦中与西施同游,醒来却没有伤感之情。写女性形象,没有写女性的服饰妆容以及悲伤之情,却写了女性折花的欢快活泼之态,格调高昂。这些都符合辛弃疾词作豪放的风格。6.(1)B 解析:“惊喜之情”错误,根据此诗的内容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应是较为抑郁、孤寂的,因此不可能是“惊喜之情”。(2)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人心,其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7.(1)B 解析:由全诗来看,诗人无时无处不牵挂着国运,首句中也有“干戈”一词,故“宠辱偕忘”理解错误。(2)①“应笑”二字是调侃之语,表面上是以拟人手法写春花、溪山、蜂蝶等美好之景对“我”的嘲笑,实质是诗人借以表明心志。②尾联借“应笑”二字写出了诗意的转折变化,由前文的写景转为写人,由前文欣赏、怜惜春花的喜悦转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悲慨,使诗歌更富意蕴。③“应笑”二字又自然联结了前后诗意,让前面的景中情和尾联的事中情贯串联合,深化和升华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使诗人忧心国事、立志抵御外侮、守护山河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