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5讲喜怒与哀乐遭际和家国--体会思想感情评价观点态度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5讲 喜怒与哀乐,遭际和家国——体会思想感情,评价观点态度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题型一 体会思想感情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无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就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体会思想感情一般会涉及对诗句含意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意的领悟。通常会将诗歌中景、人与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如“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古诗情感常见类型类型表现举例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高》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旅途劳顿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思归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军旅生活,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儿女情长,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别离赠酬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贬谪失意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遭贬后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人生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1.把握古诗思想情感的四个方面(1)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2)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①诗眼。即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是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或运用了修辞手法,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②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3)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①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特点句——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运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4)抓结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江风引雨”是个短语,若联系所在的句子,情感则很明显;“入舟凉”,一个“凉”字,点出了“江风引雨”带给人的心情。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答题步骤和模板 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描写了××内容(感情基调),运用××技巧,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联渗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第一步:从标题入手,结合写作背景,感知思想感情。从诗歌标题和注释①来看,友人皮日休正患病在家,这是作者写给皮日休的和诗,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之情。第二步:从诗句入手,感悟思想感情。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步: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整理答案。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赴举别所知李山甫        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黄祖不怜鹦鹉客①,志公偏赏麒麟儿②。        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注】①东汉名士祢衡曾作《鹦鹉赋》,因恃才傲物被太守黄祖所杀。②传说南朝梁徐陵四岁即聪颖异常,被高僧宝志赞为“麒麟儿”。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应考举子之多与录取名额之少对比鲜明,表达了对能否考中的担忧。②用“志公偏赏徐陵”之典,表达了对获得赏识的渴望。③用“鲍叔牙”之典暗含友人对“我”的理解与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思念。题型二 评价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1.评价观点态度的“五角度” (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内容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3)把握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4)关注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往往隐含在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中,要注意关注隐含信息,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5)要由表及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和内容、情感、主题等内在信息,结合标题、注释、题目提示等暗示信息,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2.评价观点态度“四要求”(1)分析要细致,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评价要准确。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苛求古人。3.评价观点态度答题步骤(1)理解、评析类。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2)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类。第一步,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第二步,抓住相关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进行归纳总结,回扣古人评价要点。(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解题指津:第一步,概括观点态度。诗歌后四句集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学诗途径:先“遍参诸方”,再“一朝悟罢”,才能写出佳作。第二步,分析评价。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二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全面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能力,“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第三步: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整理答案。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有感五首(其三)①杜 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受粮食转运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朝中有迁都洛阳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答案: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态度:颈联两句通过对比点明,对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皇帝要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负担,才能“长令宇宙新”。课时质量评价(二十八) 概括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建议用时:30分钟)1.(2023·南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雪堂①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②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注】①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②矶岸: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分析苏轼和辛弃疾面对不被重视的人生际遇,情感态度的异同,并简要分析。答案:(1)相同:都有怀才不遇的悲叹。苏轼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年华老去但功业难成的慨叹;辛弃疾借写苏轼“不得文章力”来表达对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愤懑不平。(2)不同:苏轼面对被贬,保持了豁达乐观的态度;辛弃疾则多了几分沉重和悲愤。2.(2023·焦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樵 家陆龟蒙草木黄落时,比邻见相喜。门当清涧尽,屋在寒云里。山棚日才下,野灶烟初起。所谓顺天民,唐尧亦如此。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隐逸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相同: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2)不同:《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樵家》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3.(2022·济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李端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离别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忆庐山旧居处 默粗衣粝食老烟霞,勉把衰颜惜岁华。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丛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带藓花。明月清风旧相得,十年归恨可能赊。有人评论诗歌的结句“一‘恨’有余音”,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多年不见庐山胜景的遗憾,不能在庐山享受自在生活的惆怅,岁月逝去、容颜衰老的忧伤。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上包祭酒孟 郊        岳岳冠盖彦①,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注】①彦:有才学的人。同为干谒诗,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时有什么异同?答案:(1)相同:都运用了比喻修辞。孟郊诗中,“黄鹤翅”比喻包祭酒,“飞云空”比喻步入仕途。孟浩然诗中,“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指张九龄。“羡鱼情”比喻从政的心愿。两首诗都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和举荐,进入仕途的心愿。(2)不同:孟郊诗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更直接而强烈。“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意思是“希望能借助黄鹤的翅膀飞上九天,翱翔万里,希望能被您举荐平步青云”。孟浩然诗表达此情委婉而含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我这个闲居的隐士不能够为您效力,备感无奈,我只能空向您表达一番羡慕之情罢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端午即事①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②,三湘隔辽海。【注】①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②灵均,这里指屈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①欢欣愉悦之情。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③时光易逝的伤感之情。④丹心爱国的赤子之情。⑤面对谣言的愤懑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答案: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清平乐李好古①瓜洲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②迎马首,也学玉关③榆柳。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原籍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东北)。②飞钱:榆荚。③玉关:玉门关,泛指边塞。词人从眼前“乱絮飞钱”想到“玉关榆柳”,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答案:①暗含对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嘲讽,②表现词人对时局的关心和忧虑,③表达词人对故土的思念和抗金收复中原的决心。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九)比较鉴赏 (建议用时:30分钟)一、(2023·枣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朴翁①游兰亭韵姜 夔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        山色最怜秦望②绿,野花只作晋时红。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C.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D.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错误。颔联可以这样理解:归路上松树低垂的枝干交拂于前,仿佛有意留阻游客;水中石块挡住漂在水上的酒杯,似乎在有意捉弄葛天民。根据句意可知,颔联中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与联想、想象的手法。2.姜夔这首诗多处可见《兰亭集序》的影响,试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了王羲之笔下的“游目骋怀”。答案:颈联上句由近及远,写到离眼前几十里外的秦望山,可谓“游目”。下句接着又由远及近,写兰亭周围之野花,还同东晋王羲之等游兰亭时一样鲜艳,可谓“骋怀”;把空间的由远及近与时间的由近及远交叠使用,使整首诗的格调在这里由乐转悲。(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示长安君①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①长安君,王文淑,王安石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少时离别“意非轻”,老来相逢“亦怆情”,表明诗人是一个非常看重感情之人。B.颔联写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把酒谈话,一直到深夜,写出了兄妹俩至深的感情。C.颈联的“三年”和“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上说明兄妹俩聚少离多,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D.尾联有问有答,以“鸿雁传书”来表达诗人自己意料到再次会面的日子,心中充满喜悦。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项,“诗人自己意料到再次会面的日子,心中充满喜悦”错。诗人自己并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尾联是在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留下一丝安慰,一个悬念。4.这首诗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相同:王诗和苏词都表现了亲人间的至深感情。(2)不同:王诗是在兄妹分别的事件中描摹具体生活场景,抒写真实心境,表达出自己与妹妹长安君相逢时的欢喜和离别时的不舍。苏词是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兄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自己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三、(2023·郑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客 游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内心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相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不同: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四、(2023·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7~8题。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天·桂》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位。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桂》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须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 8.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答案:《鹧鸪天·桂》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独独遗漏桂花。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6:55:01 页数:12
价格:¥2 大小:232.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