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通过了解两宋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标要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特点;王安石改革;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民族交融;元朝统一的意义【复习要点】 全国卷及新高考(2020-2021年)备考分析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1年湖北卷·T17山东卷·T16两宋地方财政来源都城开封(1)考查知识点:①宋的政治特点②少数民族政权(2)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以开放性试题出现,注重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查2020年Ⅱ卷·T26科举【备考分析】 【时空坐标】 【时代特征】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并立,最后走向元朝的大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一、北宋(960年——1127年)(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979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 材料2:建隆二年(961),(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1:“五代十国,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那时则几乎只有骄兵悍卒,跋扈的将帅。连轻薄的进士,也如凤毛麟角。天地闭,贤人隐。——钱穆《国史新论》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武将专权国力疲敝北方劲敌——辽国 1、分散机构权力中央权力:二府三司制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二)加强中央集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干弱枝行政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军事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行政区划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区半行政区。公元994年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级行政区划。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 3、崇文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特点:兵将分离、重文抑武枢密院枢密使文臣(调兵权)枢密副使三衙殿前度指挥使司武将(统兵权)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 (2019·全国Ⅲ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真题演练【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因此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实行文官政治科举制的发展考试程序增加殿试,确立三级考试制度考试规范制度更加严密(搜身、糊名、誉录、锁院)考试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考试结果直接授官,取士大增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或曰乡试,地方上进行的选拔考试)、省试(传统上尚书省礼部进行的考试)、殿试(名义上皇帝主持的考试)三级。 宋代(科举制度)则走向更加严密与开放,通常一个制度如果强调严密就不容易开放,反之强调开放就不容易严密;宋代科举制度则是通过制度的严密化,保证制度向更多的人开放。科举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宋代的“立纲纪”,“召和气”的治国理政方针。——摘编自邓小南《转型时代:两宋政治文化》宋代科举制度的意义:①程序化和制度化的严格,使科举制度更趋向公平公正。②扩大录取名额,进一步促进了阶层流动,壮大了士大夫群体,使社会趋向平民化。③文官地位的巩固;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2020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真题演练 文官政治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虑到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也可以将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文官政治,或是士大夫政治。表现: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君臣之间关系——与士大夫共治非理性政治——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抑制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 监察体制的完善台谏御史台谏院中央:A.宋沿唐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称御史中丞B.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提点邢狱司(监察邢狱)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4.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北宋政治统治的特点 材料1:中国传统政治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权力制衡观念。政治分工,是指职能上的分工,发达的政治分工,标志着政府体制的完善与行政管理经验的成熟,同时也是权力制衡观念的基础。从这一个角度看,宋代军政分立为特征的二府制,是一种进步,明确了分工与职责,可有效的防止权相的产生并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不动声色的加强皇权。——李全德《唐宋之际中枢体制变迁研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①三省制衡体制遭到破坏,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国家对官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专业化程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积极:消极: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 北宋官员变化示意图北宋禁军数量变化示意图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时间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太宗22245800近半余大半真宗150850100126775200余24074900仁宗126251964无余无余英宗116138405131864452亏15726047材料说明了什么?统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边防压力(北部)宋辽关系①战争: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②协议: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西部)宋夏关系①战争: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庆历新政失败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人物:范仲淹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2)财政危机冗兵、冗官导致冗费,财政开支不断扩大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范仲淹 王安石2、王安石改革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基本原则实现富国强兵。目的措施 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性质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启示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1)失败原因(2)启示: 二、南宋(1127-1279年)1、“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1)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2)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3)宋金对峙: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秦桧夫妇像◎岳飞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三、辽的统治(916-1125年)1、建立政权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仍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中心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2、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3、制度建设南北面官: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北面官制与四时捺钵 四、西夏的统治(1115-1234年)1、民族起源2、建立政权3、制度建设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五、金朝的统治(1115-1234年)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1234年,金朝被南宋、蒙古夹击而亡。1、建立政权2、入主中原3、制度建设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为中都。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猛安谋克制”4、鼎盛与衰落 “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女真族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及军事编制,“后演变成官职名称。每猛安为千夫长(统千人之帅),辖10谋克;每谋克为百夫长(统百人之帅)。壮丁平时畋渔射猎,战时自带器甲干粮,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组军征战。——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谋克:百人的酋长(百夫长)。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猛安:意为千夫长,十谋克编为一猛安。特点兵民合一的军事和社会基层组织 六、元朝1、蒙古崛起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国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征伐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将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及欧亚广大地区。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元太宗七年至十五年(1235—1242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蒙古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元宪宗二年至世祖中统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 2、元朝建立与统一(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2)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斗争思考1)结束分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3)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4)促进边疆发展和中西交通的发展。是正义性的,捍卫民族尊严、保卫国家政权、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元朝统一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元朝的制度皇帝行政军事监察枢密院御史台吏工户礼兵刑中书省六部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元朝的宰相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掌握军权,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 行省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地方京畿∶中书省直辖大都附近,称“腹里”。行省∶派员代表中书省管理西藏∶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台湾∶澎湖巡检司 (2021·海南等级考·T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B。元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元朝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选拔官员,一方面是承认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和对元政权的支持,B正确。真题演练 行省的特点与意义特点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③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意义对当时:(1)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3)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尝试,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4)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后世:(1)元朝行省的名称有些在今天还在使用,或对今天省名有影响。(2)今天一些省的辖区直接源于元朝行省,或者以元朝行省为基础分割而成。 (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真题演练 (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真题演练 4、元朝的民族关系(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蒙古族回族 (2)民族政策即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四等人制”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目的评价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5、元朝的灭亡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建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张帆《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文化的迟滞,政策的失误,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1368年,攻克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 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2.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民族交融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5.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6.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7.对外关系上,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内容民族政权的地位和民族关系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平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对民族之间战争的评价无侵略和反侵略之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人口,实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对汉族政权来说,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议和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1)少数民族政权在征服中原地区的过程中,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2)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3)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选修选官: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了科举制,监察: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法律:宋朝沿用唐律,编纂《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宋朝以后,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民族:辽、西夏、金、大理等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元朝“行汉法”对外:《马可·波罗行纪》,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畏兀儿人列班・扫马到欧洲访问 本课结束,谢谢!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21:42:02 页数:48
价格:¥3 大小:5.76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