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历年真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8
2
/8
剩余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21·全国甲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1)由材料中的“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可得,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中的“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可得,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中的“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可得,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中的“三长制”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可得,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可以从改革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当时北魏的影响,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思考。政治上,改革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上述改革使北魏的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等信息可得,改革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2019·上海高考·4)“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A.曹魏B.蜀汉C.北魏D.后周 【答案】A【解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曹魏”是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故选A项;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B项;“北魏”以区别之前的曹魏,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C项;“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D项。2.(2015·上海高考·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答案】A【解析】《三国志》是史学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三国》属于影视作品,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C项错误;《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3.(2014·重庆高考·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4.(2014·上海高考·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答案】D【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5.(2013·福建高考·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 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图6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与文史常识。试题讲的是赤壁之战,曹军屯兵江北(即长江以北),孙刘联军则布防江南(即长江以南),所以攻打曹军,是从南向北,即东风是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6.(2012·上海高考·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7.(2020·全国Ⅰ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解析】(1)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材料苏绰“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可见他才能超群;“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见他尤善理财;“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可见他政绩卓著;“性俭素,不治产业”,可见他克己奉公;“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见他推荐人才。(2)“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材料“擢贤良”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针对“经济文化落后”,苏绰主张“尽地利、均赋役”,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针对“民族关系复杂”,苏绰提出“先治心、敦教化”,使得“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可见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8.(2019·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9.(2019·北京高考·37)(38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由材料一“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得出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第二小问过程,由材料一“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得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由材料一“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得出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得出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第三小问效果,由材料一“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得出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10.(2017·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官职,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第二小问现象,据材料“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据材料“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得出汉化是主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汉化方式具有多样性。(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隋唐实现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1.(2016·全国Ⅲ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解析】(1)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12.(2014·全国Ⅱ卷高考·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答案】(1)背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2)作用: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解析】(1)从材料中“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可知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可知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的大背景。(2)结合实行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可总结归纳改革的作用。 13.(2013·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答案】(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1分)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1分)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比较辨析能力。第(2)问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结。第(3)问问题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中归结。基本因素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版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第5讲课时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课件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历年真题
发布时间:2023-08-03 11:09:01
页数:8
价格:¥3
大小:51.84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