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4讲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4讲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下图为1920年《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封面设计。该设计说明A.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科学是时代潮流C.知识分子已经关注劳工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劳动纪念号》”和题干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封面设计,不能说明“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2.五四运动时期,连乞丐,小偷,歌女都参加罢……甚至流氓,盜匪,地下帮会都表示要爱国。上海这座平时犯罪率与芝加哥和纽约一样高的城市,罢市7天,却秩序良好。材料表明五四运动A.推动国家社会秩序趋于好转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依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连乞丐,小偷,歌女都参加罢……甚至流氓,盜匪,地下帮会都表示要爱国”可以看出上海各个阶层均参与五四运动,这说明五四运动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而且材料只是反映了上海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趋于好转”与材料“罢市7天,却秩序良好”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主要依据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3.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答案】D【解析】从一大到二大的纲领变化可得出,中共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D项正确;A项是八七会议,排除A项;当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排除B项;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4.1923年,中共中央发出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中共A.注重国共合作的独立性B.意识到武装起义的必要性C.准备掌握国民党领导权D.强调建立统一战线紧迫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23年”可知,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之前。依据材料“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强调共产党员在合作以后的斗争中要纠正国民党的错误观念,说明中共注重共产党的独立性,A项正确;当时共产党还没有认识到武装起义的必要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共注重共产党的独立性,而非“准备掌握国民党领导权”,而且中共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掌握国民党领导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统一战线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据统计,1917年至1922年,《曙光》《新社会》《劳动界》等报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237篇,其中在五四运动后发表的为223篇。《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年间,共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137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五四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马克思主义宣传力度不断加强C.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即将到来D.知识界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义章的发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力度加大,B项正确;材料中关于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非“五四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A项;C项所述与材料所示时间和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知识界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陈独秀主张农民协会的会员和自卫武装可应征加入国民革命军队伍,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或加入与同党有联系的军队中去,以保存革命的力量。这些主张(     )A.体现了对国民革命的反思B.反思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C.推动了大革命新高潮到来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 【答案】A【解析】1927年7月4日,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头,陈独秀和毛泽东都提出了保存革命力量的方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初步吸取了国民革命不重视武装的教训,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错误;此时大革命即将失败,C错误;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农民的作用,D错误。7.1927年2月毛泽东在长沙通信中描述:“(湖南)农会会员激增到200万,能直接指挥的群众增加到1000万,在湖南农民全数中,差不多组织了一半。” 当时湖南的这一状况A.体现了土地革命的成果B.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C.有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有利于国民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答案】B【解析】“(湖南)农会会员激增到200万,能直接指挥的群众增加到1000万,在湖南农民全数中,差不多组织了一半。”可知,材料反映湖南群众基础好,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1927年2月还没有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有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8.据1933年中国农业试验所所做的对全国22个省850个县的农户调查,借钱户占全体户数的56%,借粮户占48%。从全国来看,各地农村负债户的百分率一般在50%~70%之间,长期处于生存边缘的广大农民,根本无力购买工业品,他们更多地依赖自给自足。这一状况A.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的结果B.使国民党的统治走向崩溃边缘C.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可持续发展D.直接推动中共的土地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的收入很低,制约了其购买工业品的能力,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广大农民无力购买工业品是小农经济的影响,并不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A项;此时国民党的统治并没有走向崩溃,排除B项;这一状况并不是推动中共土地革命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A.使国民政府逐步实现关税自主B.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C.扩大中央银行的行政管理职能D.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答案】B 【解析】关税保管权的变革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对于关税的支配权,这些税收可以由国民政府支配使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B项正确;国民政府主要是获得了关税的保管权,但税率的制定上并没有实现自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关税保管权的变更,不是在扩大中央银行的职能,排除C项;此时刚刚进入局部抗战时期,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10.1930年,毛泽东提出“以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把红军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  )A.当时在党内得到普遍认同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C.未突破俄国革命模式束缚D.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重要部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这种思想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同志的主张一直是少数派,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俄国革命是从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突破了俄国革命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列是有关中国共产党党人员数变化的材料年份1923年6月1927年4月1927年8月1928年6月1932年1937年初党员数4325.7万1万多4万多30多万4万多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两次人数大大下降,其中第二次下降的原因是A.“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灾难B.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C.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D.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屠杀【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资料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从图表中可以发现,二次党员下降的时间,一次是1927年,另一次是1932年到1937年间,刚好对应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大革命失败,另一个是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对应题支中的C选项和A选项。而题干则要求回答第二次。所以正确选项为A。12.曾“被迫”跟随红军长征18个月的英国传教士鲁道夫·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回到英国后,人们邀请他去演讲,原本是想听听传说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狰狞面目”,结果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这一番话A.洗刷了对红军的污蔑宣传B.对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C.向世界公正报道红军长征D.是研究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答案】D 【解析】鲁道夫·勃沙特亲身经历了红军长征,因此其所说的话可作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故D正确;仅从他个人的讲话不能完全洗刷对红军的污蔑宣传,排除A;材料只涉及到长征,没有涉及到整个革命,排除B;其讲话内容还需要考证,排除C。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巨星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不断狮强和改进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摘编自福建省总工会《党史上的工运记忆》(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及意义。【答案】(1)特点:有思想理论的指导;进人自觉斗争阶段;以合法斗争为主;重视经济利益;富有组织性;国际联合加深;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工人阶队伍的壮大;工人文化索质的提高:早期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2)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反帝反封为斗争目标;国难与挫折较多;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义: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可见,工人运动有思想理论的指导;根据材料“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可见,工人运动进人自觉斗争阶段;根据材料“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可见,工人运动以合法斗争为主;根据材料“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巨星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可见,工人运动重视经济利益,富有组织性;根据材料“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可见,工人运动国际联合加深;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可见,工人运动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大了阶级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工人阶队伍的壮大;工人文化索质的提高,早期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促使欧洲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特点。(2)不同:根据材料“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反帝反封为斗争目标;国难与挫折较多;具有相对独立性。意义:根据材料“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可见,中国工人运动,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4.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发西北”运动。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一个负责国家全面经济建设的机构,定名为“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以便按照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与实业计划实施国家建设。“一·二八”事变后,许多爱国人士,如胡应连、马鹤天和郭维屏等人均发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1933年3月,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的决议。同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以张继为委员长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和以褚民谊为主任的该会驻京办事处,公布了《西京筹备委员会组织章程》,确定每月拨款3万元以作办公费用。——摘编自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电力工业的开发与建设》材料二    西北建设的结果,正如《大公报》所说:“夫西北建设。原则上须中央主持.惟就事实考察,目前中央能以助西北建设之力量恐少,而西北各省社会经济困穷之程度则深。”西北问题的解决还要靠西北各当局“自行节约,尤其减少军费,以此节得之金钱,恢复民力及举办最急之建设工程,西北各省目前之真正出路在此”。由于当时既有外部的中日民族矛盾,又有内部的统一问题,所以政府对西北建设必然力度不够....故“开发西北“半途而废。——摘编自贾晓慧《评抗战前的西北开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发西北”运动的政治及经济考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半途而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边疆开发的认识。【答案】(1)政治考量:开发西北有助于备战;建立西京作为陪都。经济考量: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需要;完成孙中山振兴实业的遗愿。(2)原因: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蔣介石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红军的“围剿"上;国民政府财力不足,对西北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答出两点即可)认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边疆开发的根本所在;充足的国力是边疆开发的基本条件;边疆开发应措施得力且统筹兼顾。(答出两点,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解析】(1)政治考量根据“‘一·二八’事变后,许多爱国人士,如胡应连、马鹤天和郭维屏等人均发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1933年3月,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的决议“可知开发西北有助于备战;建立西京作为陪都。经济考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需要和完成孙中山振兴实业的遗愿。(2)原因根据“由于当时既有外部的中日民族矛盾,又有内部的统一问题,所以政府对西北建设必然力度不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得出是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蔣介石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红军的“围剿"上,国民政府财力不足,对西北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认识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边疆开发的根本所在;充足的国力是边疆开发的基本条件;边疆开发应措施得力且统筹兼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9:51:01 页数:7
价格:¥3 大小:300.52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