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5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上)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5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上)(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开皇三年,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赐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共得三万余卷。文帝这一举措()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推行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答案】B【解析】A.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在位期间,故排除A。 B.根据题干,隋文帝实行文治,收集和整理图书,有利于稳定隋朝初年的社会局势,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故B正确。  C.题干信息是隋文帝收集和整理图书,而不是大规模印刷书籍,故排除C。  D.隋文帝收集和整理图书的举措不能起到打击门阀士族的作用,故排除D。  故选B。  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A.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A。B.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陆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排除B。C.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C。D.根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沟通南北的交通建设有利于唐朝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控制,强化长安的文化和政治重心地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故D正确。故选D。  3.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A.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B.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C.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故选C。  4.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因此,这些措施根本上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C符合题意。A.题干措施主要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强化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故A错误。 B.题干主要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B错误。  D.题干的措施的作用主要不是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D错误。  5.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可知,唐太宗吸收隋炀帝不听劝谏,导致灭国的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选C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A项;居安思危,戒奢从简与“身不闻过”“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B项;大兴文治,改革兵制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D项。6. 茶原产于中国,汉代江南地区把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在一起,称“药茶”,茶也因方言不同称惯、荼、茗等。唐代,逐渐把各种称谓统一为“茶”字。这说明唐代()A.商品生产区域化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区域贸易的繁荣D.南北文化习俗交融【答案】D【解析】略7.“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B.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民族歧视政策,实行包容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故被拥为”天可汗“,B项正确。ACD.均与民族政策无关。故选B。 8.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答案】B【解析】据材料”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加重,唐朝廷并没有镇压称王的藩镇,而是镇压称帝的朱泚,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藩镇的发展,故选B项。儒学一直都是正统地位,而且材料说的是藩镇问题,与儒学地位关系不大,排除A项;藩镇格局使中央集权削弱,排除C项;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9.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答案】D【解析】D.题干反映的选官标准经历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选官方式由地方到中央,故D正确。A.题干反映的选官标准经历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的演变,体现出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故排除A。B.只适合对察举制的评价,故排除B。 C.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能完整体现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故排除C。故选D。  10.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D.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A符合题意。B.所述内容仅符合隋朝,故排除B。CD所述内容仅符合秦朝,故排除CD。故选A。  11.《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答案】A【解析】A.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反映了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正确。B.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不选B。C.题干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不选C。D.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故不选D。故选A。  12.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审议,题干“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是门下省职权的具体体现,故C正确。AB. 题干是门下省权力行使的正常表现,故排除AB。D.题干显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故排除D。故选C。  13.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B.根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撒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B正确。A.题干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A。C.题干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未涉及地方行政机构变化,故排除C。D.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故排除D。故选B。  14.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A.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压抑,故不选A。B.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不选B。C.唐朝将征收的布帛改为折钱征收,这会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C正确。D.“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不选D。故选C。  15.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故不选A。B.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B正确。C.“不抑兼并”的政策是在宋朝实行的,故不选C。D.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故不选D。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16.图1、图2是秦朝、唐朝时期的主要交通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指出与秦代相比唐代交通的变化,并对此进行历史解释。【答案】变化:在范围上,唐代道路远及秦代未涉及的漠北、西北、东北、西南、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在密度上,唐代道路在黄河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密度更高;隋唐时期完成了大运河的开凿。解释:原因:秦汉代以来历代政权开疆拓土,与周边民族政权交往密切;三国以来,江南地区得到长期开发;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影响:唐代交通的改善,提高了治理能力,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加强了边疆地区管理;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往来;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与秦代相比唐代交通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根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在范围上,唐代道路远及秦代未涉及的漠北、西北、东北、西南、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在密度上,唐代道路在黄河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密度更高;隋唐时期完成了大运河的开凿。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秦汉代以来历代政权开疆拓土,与周边民族政权交往密切;三国以来,江南地区得到长期开发;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这一变化的影响是:唐代交通的改善,提高了治理能力,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加强了边疆地区管理;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往来;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解析】(1)本题考查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小问的演变,依据材料一“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以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可以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以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2)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可以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可以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本题考查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方面分析。18.有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1 材料2隋朝起,行科举制,唐朝大行,一直延续到晚清。靠考试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标准具体,方法公平,更多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经过考试去做官。做官的途径扩大了,这是一大进步……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任官资格,中者还需经吏部试“身、言、书、判”,考核其做官能力,才能任命。此后,这样的做法淡化了。总之,科举考试是一种比察举和九品中正进步的制度。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1)结合材料1及所学,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2)结合材料2和所学,指出科举制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选官标准逐渐由血缘、家世向才学发展,官员选拔逐渐变得相对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2)通过实行科举制,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既树立了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启示:合理、公平、公正的制度,其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2“世卿世禄制”“血缘”“军功爵制”“才能”“德、才”“分科考试”“成绩”等信息可以看出,选官标准逐渐由血缘、家世向才学发展,官员选拔逐渐变得相对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3“ 标准具体,方法公平,更多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经过考试去做官。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任官资格,中者还需经吏部试‘身、言、书、判’,考核其做官能力,才能任命”可得出,通过实行科举制,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既树立了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合理、公平、公正的制度,其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进行分析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9:24:01 页数:10
价格:¥3 大小:832.33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